我也曾見過有患者突然捐了一筆錢給慈善機構,以積德求福,並每天求神拜佛盼望得到庇佑多活幾年。 如果親友自以為好心勸慰患者「不要有憤世嫉俗情緒」、「應該要珍惜現在啊」……等等,久而久之,患者反而會心生憎恨。 接著,我們必須修正自己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慣用的不恰當的思考模式,可能是自幼學習父母面對負面情緒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就學就業環境迫使我們練就某種面對負面情緒的習慣。
其實,人在面對疾病、死亡和痛苦時,情緒不穩是可以理解的。 在治療期間,患者的情緒問題大致上源自生理上的痛楚和不適、外表和自我形象的轉變、因治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對事業前景及經濟狀況的焦慮、社交生活上的轉變和與家人的關係,以及最重要的是──對無法想像的未來的恐懼。 罹患癌症面臨到生命威脅,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尤其在罹患癌症的初期,對於疾病的不熟悉、恐慌害怕,以及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各項侵入性療程,令人更感到焦慮和痛苦。 據統計,約10-45%婦女在得知乳癌診斷後6個月,會出現憂鬱症狀。 隨着醫學進步,癌症病人的存活期得以延長,意味對抗癌症是一場長久戰。
癌症情緒: 家人罹癌後常發脾氣、憂鬱、沒耐性,該怎麼照顧、陪伴?
要注意情緒管理,多和朋友相處,多參加一些活動,消除壓力,保持樂觀,做一個心態平和、活力充沛的人,這樣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要注意飲食調理,定期進行體質檢查,每天吃一些營養均衡的食物,比如新鮮蔬菜、水果、豆類等,少吃油膩、辛辣、油炸的食物,多吃粗糧,可以提供身體營養,保護心臟,延緩衰老。 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它可能會對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 隨著年齡增長,心臟病發病率也會隨之增加,老年人的心臟病發病率比年輕人高出許多。
- ▶還有人對離婚分居人群癌癥發病率升高的情況做了分析研究, 同樣證明情緒壓抑是導致癌癥的重要因素之一。
- 「而且,適時與其他病友進行交流,可以快速獲得許多資訊與經驗,掌握抗癌的新動態,」吳曉萍表示。
- 隨著年齡增長,心臟病發病率也會隨之增加,老年人的心臟病發病率比年輕人高出許多。
-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任黃雪雅建議,除了飲食調養,平日還要多運動,其中練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對於改善氣血循環很有幫助,並且應該保有充足睡眠,最好能早睡早起,晚上11點之前入睡最佳。
- 因此需要我們家人朋友多多包容, 隨著病情治療好轉, 情緒的問題也是能夠改善的。
- 我也常常勸勉病人將心態調整,多多放放鬆、放放空,然而我絕對了解這是知易行難。
洛桑加參發現,印度教、佛教瑜伽士,修行期間會攝取「悅性飲食」,降低消化代謝的負擔。 所謂的「悅性食物」,具有易消化、新鮮、有安撫性的特性,例如水果和蔬菜、大部分草藥和香料、穀物、牛奶等,穩定身心,讓精力充沛,遠離癌症病痛! 要了解更多「情緒致癌」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五早上9點,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 《健康2.0》Line官方帳號,也已與『疾管家』合作,除可以協助使用者查詢,附近藥局口罩庫存量,如身體有異狀,也可查詢附近有哪些診所,協助民眾做好自我防護。
癌症情緒: 情緒與癌症
根據研究癌症病人的發病經歴,醫護人員認為悲憤、憂鬱等負面情緒不僅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是復發的重要因素。 針對六十四名有長期壓力問題的人所進行的一項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中,實驗人員除了測量這些受試者血液中的皮質醇濃度外,也要求他們填寫問卷來評估自己的壓力程度。 參與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建議,一天至少做三十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每週至少五天;或是每週做至少七十五分鐘更為費力的運動,外加二至三次的肌力訓練,包括主要肌肉群的鍛鍊。 這個運動建議也獲得加拿大癌症學會和美國癌症學會的支持。 Ryke Geerd Hamer ( 德國籍醫師 ) 認為,不同類型的癌症會受到某些心理情緒的影響,以下就來了解一下。
當心情沮喪、難過、厭世時免疫細胞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人要學會愛自己,試著去原諒別人,安心活在當下每一刻的幸福中。 然而乳癌、肺腺癌這類有胸腔問題的患者似乎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心中存在一個無法原諒的人。」他認為終極的癌症預防,除了排除外在環境、個人不良生活習慣之外,「釋放心裡的毒」才是關鍵。 白天,我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家裏只有祖父和祖母。 祖父開始常常嘮叨,要求祖母帶他去看私家醫生,祖母深怕「東窗事發」,一直含糊其辭地推搪。
癌症情緒: 情緒壓力影響癌細胞 乳癌早發現存活率高
從西醫的角度看,就是長期處於極大壓力之中,抑制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導致免疫系統衰弱,無法剷除癌細胞或致癌物質。 中醫角度就指這類個性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壞情緒,而且難以自我舒解,長久下來有機會導致肝鬱、氣滯血瘀,甚至引起細胞病變。 江坤俊表示,從前癌症患者手術後,醫師都會鼓勵患者要吃飽、睡飽來增加免疫力,但現在醫師還會多向患者說明2件事,一、是心情好會使多巴胺的分泌比較高,透過多巴胺強化免疫力;二、是心情不好會使抗壓力荷爾蒙增加,會抑制免疫力。 癌症情緒2025 「癌症是基因加上環境。」他指出,什麼苦都往裡面吞的人,最容易罹患癌症,尤其凡是追求完美的人,除基因修復上會比一般民眾差,長期處於高壓力情況下會分泌正腎上腺素,也比較容易導致細胞癌化。
癌症情緒: 沒有天生的抗癌體質!把自己培養成5種體質遠離癌症
一項針對女性乳癌存活者所進行的研究,實驗人員把受試者分成以下三組:一組是做三個月特定的運動、一組是做六個月的特定運動、一組是完全不做運動。 癌症情緒 刺激身體分泌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及其他會促使腫瘤細胞生長的生長因子。 黏膜白斑如逐漸粗糙、凸起甚至發生潰瘍,可能發生癌變;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突然增大、顏色加深、發炎、疼痛等出現時,可能惡變為黑色素瘤。
癌症情緒: 陪你度癌關——童言稚語 抗癌路上的止痛劑
例如茉莉花香促增加大腦產生積極、正面的想法,能更好的處理壓力,並且感到活力。 此外,及早發現及預防病人的自殺風險,亦有賴醫生與病人建立良好互信的關係。 醫生可因應病人的家庭狀況、心理及病情,為患者建立合理的期望,協助減輕痛症及心理負擔;並讓病人掌握臨終前的紓緩治療,明白醫護人員會給予適量的止痛針或鎮靜劑減低痛苦,不會將病人閒置於一角「等死」,令病人消除對頑疾的恐懼。 柏特博士發現,鴉片接受器會與身體內天然的嗎啡─內啡肽結合。 內啡肽是天然的止痛劑,也是我們「感到陶醉和契合」的背後機理。
癌症情緒: 抗癌真心話
除了情緒排解外,觀察印度教、佛教瑜伽士的習慣,修行期間他們常以純淨、充滿能量的食物,或者所謂的悅性飲食來補充營養,力求對身體造成消化代謝的負擔最輕,如此,身心靈的整合能更容易一些。 癌症情緒2025 剛得知罹患癌症時,病人面臨了巨大的精神衝擊,吳曉萍指出,這些精神衝擊可以「悲傷5階段」來理解,包括了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慢慢地能夠接受事實。 如果罹患了癌症,要求病人用「正向」來面對疾病,不允許悲傷存在,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 悲傷不代表不想好好過日子,癌症病人也有悲傷的權利與需要。 性格內向、鬱悶不暢、不善交往、遇事自解能力差……這是部分癌症病人的共同特點。 長期處於憂鬱狀態,會導致過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類膽固醇的產生,加快人體衰老進程。
癌症情緒: 歲男染猴痘!曾遊歐洲「有社交方面接觸」 醫院接觸者1人有症狀
重要聲明: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癌症情緒: 健康網》助攻好睡眠 中醫師分享秘招:精油搭穴道按摩
其實,當家裡有一個人罹癌時,不只是病友本人,整個家庭都一起進入了「備戰模式」。 癌症情緒2025 不過吳曉萍提醒,許多病友並不願意讓家人一同擔心受怕,一部分是不捨得家人一起憂心,另一部分是家人可能以管束生活的方式呈現憂心,反而造成更多關係衝突。 比如說,當真的要討論「身後事該怎麼安排」時,是很困難的,當下可能是高張的情緒反應。 我們可以設想當事人聽到後會有什麼感覺,也許大家真的把不願面對的事情攤開來講了,又或者終於是時候可以談這件事了,反而是如釋重負的感覺。 家人體會並接納癌症病人的不知所措,不一定要有具體的行動才算是幫忙。
癌症情緒: 謠言終結站》洋蔥可防骨鬆? 醫:要補骨質不如多吃「這些」
當病情到了末期,逾15%患者希望提早了結生命,當中約5至8%更曾有自殺念頭。 《英國醫學期刊》最近發表的研究亦發現,近兩成癌症病人患有抑鬱症,另有一成患者受焦慮症困擾。 從病理角度而言,部分癌症如胰臟癌、肺癌等,會釋出引致抑鬱的化學成分,而化療和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亦有機會誘發抑鬱,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和存活率。 一九五一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 負面表達,表示你將痛苦的情緒抒發、投射到身邊的人(也可能是動物)。 正向的表達,可以讓你將生理上的情緒排出你的身體且不會傷害任何人或物。
癌症情緒: 癌症治療時的焦慮不安
我清楚記得,他輕撫着我的臉,流着淚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無論多麼艱難、多麼辛苦,也要完成學位啊!」那段日子,我總是竭力地、堅強地撐着,但每當我看見祖父老淚縱橫,我也會跟着哭。 將正面積極的生死觀帶給患者及其家人,令他們可用安然的態度正面地面對癌症、反思生命意義、為善終及善別作出預備。 她首先介紹何謂「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無論對親近者或是陌生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同理心,所以在看新聞或是電影時,我們會感動到落淚或是想要提供幫助,像是看到有關地震的新聞時會想要幫助受災者,也是同理心的一種展現。 「家人的支持其實是很重要的,但身為陪伴者要提醒自己,『陪伴』不是約束,需要好好了解疾病才能給出一個有品質的陪伴,除此,也可以多陪著病友出門走走、接觸朋友,」吳曉萍表示,這些實際行動,比言語上的「加油」來得有用。
根據研究,每天散步1小時可以降低46%罹患結腸癌的可能性。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天至少做60分鐘中度或稍強烈的運動,每週運動5次以上。 在這個階段裡,癌症患者經過一番掙扎和沉澱,明白患病是真確地發生了的事,開始出現憂鬱情緒徵象,如失眠、食慾不振、感到絕望、失去動力等。 這個時期,身邊人或想為患者打氣,令患者馬上變回積極正面,但往往更重要的是,要讓患者感覺他的思緒被理解、感受到接納和陪伴。 當然,如抑鬱徵象持續或嚴重,也需要考慮專業評估和輔導。 有些癌症患者在憤怒期過後,會出現討價還價心態,可能會四處尋訪但求遇上一位醫生能說出較合心意的話(例如病情不至於要化療)而拖延了治療、或者希望「改過自新」(例如停止吸煙飲酒、早睡早起、抑制脾氣)來換取病情好轉。
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可以引起肌肉和關節疼痛,並且會影響到關節的功能。 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關節炎,因為他們的關節活動更少,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到限制。 癌症情緒2025 一個人被宣布罹患癌症或者是面對死亡時,通常會經歷以下5種心理反應期。 然而,並不是每位罹患癌症的人都會經歴這些反應,而每個心理反應期所經歴的時間亦會因人而異。
其實乳房全切除手術效果等於保留手術加電療,以往電療擔心會傷到其他器官,但現在技術很進步,較無此疑慮,而且效果越來越好,現在接受保留手術的婦女也越來越多。 多參加一些有益的運動,比如慢跑、游泳、散步等,可以提高身體的抗疲勞能力,改善氣血循環,增強肌肉的活力,從而延長壽命。 人們對長壽的追求,都在尋求一種可以有效延長壽命的方法,其實延年益壽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養成一些好習慣。 55到65歲是壽命關鍵期,這10年內,可能會有許多疾病爆發,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55到65歲的這10年,需警惕以下這5種疾病。
癌症情緒: 情緒與癌有關!8種與心理情緒有關的癌症
癌症對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或會帶來深遠影響,我們特別設計了不同的心理教育和成長課程,以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促進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吳曉萍建議,病友不要進行過多的網路資料搜集,因為網上大量的資訊常常會讓病友無所適從,反而增加了無謂的緊張。 「建議可以透過聽醫師演講來提升癌症相關知識,」多跟醫生討論病情,可以藉此獲得「疾病控制感」。 當我們看不到心底的關愛和擔心,只看到表層反應出來的情緒時,大概 10 句話有 9 句都是負面的,表達不出原意。 理解和沉澱自己的情緒後,表現出來的就不只是生氣和責備。 當對自己的情緒理解程度愈高,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愈能照顧好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更能準確地幫助他人。
有些癌症病人會顯現沒辦法振作的心態,其實,正視自己現在低落的情緒,也是一種突破。 挫折、悲傷、失落經常被人們視為負面的情緒,不過,與這些情緒共處的過程,就跟累了需要透過睡覺回復體力是一樣的道理。 癌症情緒2025 人們不會批判一個人因為累了想休息,卻可能因為過度擔心病人受情緒影響,而急著出手消滅這些感覺。
癌症情緒: 癌症與情緒
切勿撰寫粗言穢語、毀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還有人對離婚分居人群癌癥發病率升高的情況做了分析研究, 同樣證明情緒壓抑是導致癌癥的重要因素之一。 ▶調查發現, 有40%~80%的常見癌癥病人, 如胃癌、宮頸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 具有經常壓抑不良情緒、好生悶氣、易于發怒等C型行為特徵。 人有情緒是難免的, 偶爾發生後馬上恢復正常, 並不會致癌或致轉移, 就猶如雨過天會晴。
「我銀行戶口裏有兩萬元,是留給你交學費的。你才大學一年級,我知道兩萬元是不夠的,但你老爸不長進,餘下的你要靠自己了。」他老淚縱橫地對我說。 在心理學,安慰他人時是你與對方的情感連結,在安慰他人的時候,「我陪伴你,你也陪伴了我。」會讓雙方產生情感的連結,在有效的安慰下,雙方情感也會更進一步。 說的最後一句話:「無論多麼艱難、多麼辛苦,也要完成學位啊!」那段日子,我總是竭力地、堅強地撐著,但每當我看見祖父老淚縱橫,我也會跟著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的壓力與情緒壓抑,也會造成癌症。 曾有一名34歲未婚的乳癌患者,在公司擔任主管,平日兢兢業業、敬上禮下、身先士卒,某天發現乳頭有異常分泌物而去就醫,被診斷為「乳癌」,讓她很難接受。 如果患者出現沒有食慾、沮喪、提不起任何興趣、絕望、失眠、情緒低落到谷底等情緒反應時,通常就表示該患者進入了憂鬱期,這時期對患者的治療成效、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整合療法與整體療法的醫師知道如何做,才能讓身體主要的壓力腺體(腎上腺)保持健康。 大腦在感知到壓力後會釋出信號,而腎上腺在接收到信號後會做出回應,因此減輕壓力的第一步,應該同時從身心靈下手。 皮質醇是腎上腺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如果皮質醇濃度太高會導致免疫系統受到抑制,進而提高發炎的風險。 患者所做的研究中,比起每週只從事一小時費力體能活動的受試者,每週至少做三小時費力體能活動的受試者,因各種原因致死的風險可降低49%,死於攝護腺癌的風險可降低61%。 這些受試者中有近半數選擇的運動是走路,其中快走的受試者,癌症惡化速度比悠閒漫步的人低57%。 長期的壓力會產生大量的「細胞激素」,這種發炎性蛋白會增加發炎的可能性,從而損害免疫功能,促進癌細胞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