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口增加,今屆本區增加兩席,然而其中一席卻分配到人口沒有上昇的將軍澳北範圍內,使得以將軍澳南起家的中間派專業動力派人參選相關選區。 投票結果顯示民主派在西貢區奪得26席,合計約11.8萬票,建制派獲得6.4萬票但一無所獲,而中間派候選人則取得約1.6萬票共保住3席。 然而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及市民對政府的不滿開始發酵,最終形成2019年6月以來相繼不絕的大遊行及警民衝突。 事件促使更多新選民登記,外界關注新增選民能為選情添多少變數[15]。
地區行政計劃開始,政府部門沒有以特定分區為文件分類,主要以區議會秘書處把文件先分類,再依法定分區(1963年開始的城市或鄉村分區)來區別,就全港層面,則以香港、九龍、新界,再依法定分區來劃分。 1963年香港政府將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 而立法會、兩個市政局及十八區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選區分界: 區議會選舉︱新地方選區分界出爐 「九龍城北」須覆蓋逾90屋苑
唯下白田區議員、前民協及經民聯成員甄啟榮在2017年因為不滿經民聯在對於白田商場清拆的處理態度而退出經民聯後,立場漸漸與民主派親近。 甄氏包括支持「取消區議會授權票制度」、通過「『反送中』動議」等,同時也公開向建制派割蓆。 被外界視為建制派失守,而民主派也於餘下的區議會會期重奪區議會的控制權,更成為該屆區議會首個由非建制派取得過半民選議席的區議會。 今屆選舉,深水埗區將增設分別位於填海區的「碧匯」及由重建完成後蘇屋邨所組成的「蘇屋」兩個選區。 同時屬本土派的鄺葆賢,在2016年退出青年新政後,與區內組織紅土家合作,被視為一方勢力。
今屆選舉,中西區十五個選區範圍變化極少,各區情況和上屆相若。 建制派方面,民建聯擴大戰線,派出七人參選,其中四人爭取連任,一人接棒,兩人挑戰民主黨現任議員;自由黨欲保住山頂外,亦在衛城再接再厲。 工聯會自回歸後打正旗號涉足中西區,派出上屆於上環落敗,後加入工聯會的呂鴻賓於同區再戰。 民主派方面,民主黨只派出七人,五人爭取連任,兩人挑戰港島聯現任議員。 素人組織西飛力、維協、守護堅城亦派出成員挑戰建制派,加上數名獨立素人,代表民主派出選。 反觀建制派,在今次選舉則遭到空前慘敗,議員席位大減至約59席(如包括當然議員則有約86席),更無一席來自黃大仙區,大埔及西貢區亦只能靠當然議員保住極少數議席。
選區分界: 地方選區分界說明
選管會建議,香港島和九龍西各分配六個議席,九龍東五席,新界西和新界東各九席,與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議席分配相同。 他表示,預計2020年中,全港人口達7,558,100人,每個選區的標準人口基數為215,946人。 民政事務專員是各區民政事務處主管,是特區政府在地區的代表,由首長級薪級第2點的公務員擔任,負責統籌各政府部門在地區的工作並擔任該區的地區管理委員會。 1947年,新界北約理民府拆分為元朗理民府及大埔理民府,前者管轄元朗和青山,大埔、沙田、上粉沙打和西貢則由大埔理民府管轄。 1950年代中期,新界首個新市鎮荃灣開始發展,因此荃灣理民府於1957年從南約理民府分拆出來。 1970年代,沙田及屯門新市鎮開始花大錢,因此在1974年,沙田理民府從大埔理民府分拆,以及屯門理民府從元朗理民府分拆。
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 選區分界2025 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 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 他說,考慮到現有選區分界自1998年第一屆立法會沿用至今,若只為降低選區人口偏離百分比而作出調整,有違選管會的工作原則,也會改變市民習慣已久的分界。 於2019年11月23日,即選舉前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Facebook專頁上載了一條由40多位藝人拍攝的片段,內容主要目的是呼籲用選票向暴力說不。 11月初,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以個人名義[214]邀請英國、加拿大、斯洛伐克等10國的19名外國專家抵港監察2019年區議會選舉以確保選舉能公正進行[215]。
選區分界: 選民數目變化
而二零一四年在興建屯馬綫宋皇臺站( 宋皇臺公園旁)時,出土大量兩宋時期文物,或可旁證宋帝昺和宋帝昰曾在此處避難。 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高度受到嚴格的限制,未有太大發展,直至機場搬遷後才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選區分界2025 隨着人口逐步由港九市區遷移到新界新市鎮,屬港九市區內的油尖區和旺角區的人口也逐步減少,為資源能更有效地運用,該兩區於1994年合併成為油尖旺區,十九區又變回十八區。 因為COVID-19流行疫情、野火和公眾騷亂而導致人口普查局需要改變其時間表和程序,以便進行人口普查所需的實地工作。 這是繪製新的國會和立法選區所需的數據,因而導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的延遲。 地圖會以PDF格式顯示,請下載 Acrobat Reader 查閱。
- 今屆選舉,選區範圍只在銅鑼灣大坑附近有改動,格局和上屆差不多。
- 投票結果顯示民主派在西貢區奪得26席,合計約11.8萬票,建制派獲得6.4萬票但一無所獲,而中間派候選人則取得約1.6萬票共保住3席。
- [3]1906年新界理民府成立,分為北約及南約兩區管轄新界。
- 上屆選舉雖然為雨傘革命後首場大型選舉,但民主派並未因而得利。
- 1980年代,大量的人口遷入荃灣新市鎮,荃灣區的人口開始出現飽和,已經超出了一個區議會的承受能力[註 6],需要兩個區議會來應付荃灣新市鎮的龐大人口。
而民建聯及新社聯慘遭清枱,原區議會主席黃偉傑亦大比數敗給素人劉志雄牧師。 民主派於荃灣區的總得票為64,645票,建制派奪得48,053票。 選舉結果顯示,民主派於九龍城區取得15席,建制派則保住10席。 以總得票計算,民主派取得76,052票,而建制派則獲得65,955票。 其中主席潘國華及副主席左匯雄成功連任,但新一屆區議會未能連任正副主席。
選區分界: 議席數目
基於人口增加,今屆本區增加四席,當中元朗市一席、天水圍一席、洪福邨一席、十八鄉一席。 以總得票計算,民主派取得134,124票,而建制派則獲得104,569票。 選區分界2025 上屆選舉本區與東區一樣,有十人自動當選,然而今屆選舉因應人口增加,增加3席至40席,分別散佈在安達臣發展區及油塘。 除民主建制雙方派人開發新選區外,多名民主派素人亦在舊有選區參選,務求突圍而出,打擊建制派地區樁腳。 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馮驊於11月22日表示,基於風險評估考慮,本屆區議會選舉有五個票站需要更改地點[85][86];而所涉及的票站全都位於各大專院校校園範圍內,估計是次票站更改是與投票日前一至兩個星期所發生的香港中文大學衝突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衝突有關。
選區分界: 區議會改革|麥美娟:鼓勵與政府理念一致人士參選 為過去政治鬧劇劃下終止符
[286]銀髮族就曾為此在12月21日發動遊行反對政治酬庸[287]。 選區分界 單計首1小時的投票率,便即較2015年時的區選急升3倍[224],多區票站在早上已經出現大排長龍的情況[225][226]。 到11月8日,有人以「港九新界市民」名義,在《星島日報》和《文匯報》報章頭版刊登廣告,指「暴亂未止」、「選舉須停」,呼籲叫停區議會選舉[218]。
選區分界: 區議會改革︱港澳辦: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又一重要舉措
民主派最終取得27席(葵涌區19席,青衣區8席),而建制派取得4席(葵涌區1席,青衣區3席),其中工聯會及經民聯全軍覆沒。 以總得票計,民主派於葵青區取得123,325票,而建制派則取得90,864票。 選區分界 投票結果顯示,民主派在大埔區奪得61.2%的選票,合計為82,172票,而建制派則取得52,081票。 大埔民主聯盟中有16人當選,其餘所有席位亦由非建制派勝出,大埔區議會十九個民選議席悉數由民主派掌握,親建制派只能依賴當然議席保住兩席,使大埔獲得「大黃埔」之稱。 值得一提的是,今屆區議會第一大黨民主黨於大埔區並無派人參選,亦因此未取得任何議席。
選區分界: 投票率
提名期結束前,突然有多人打着支持五大訴求等類似民主派口號來參選,但當中有人被查出本身是建制派團體的一員,例如:參選葵青區議會大白田東的劉衍銘被發現曾經是建制派團體新界青年聯會旗下「葵青青年團」的執委[228]。 本屆區議會選舉正值香港發生反修例運動,香港警務處在評估過風險後決定每個票站派駐2名防暴警察戒備,並在票站周邊作高姿態巡邏,此措施首次出現。 保安局長李家超指此舉可讓選民安心投票,張建宗指可營造安全的環境,令市民不會感到惶恐[219],其他保安措施包括擴大禁止拉票區範圍。 由多國專家及議員的「獨立選舉監察小組」認為警方的角色不應該牽涉在選舉當中[221],警察在票站監視市民的行為已超出其職能範圍,屬非民主操作[222]。
選區分界: 政府強化公務員管理程序 四點簡化表現持續欠佳員工着令退休
《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條例》)已於7月10日刊憲生效。 根據經《條例》修訂的《區議會條例》(第547章),18個地方行政區分界維持不變,全港18區共設立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 《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條例》)於7月6日獲立法會通過,並已於昨日(10日)刊憲生效,2023年區議會一般選舉區議會地方選區分界亦於同日落實。 相關分界圖及分界說明已於今日(11日)上載至選舉管理委員會(選管會)網站供市民參閱。
選區分界: 選區焦點
分區大致與現時相近,當時葵青區仍然是荃灣區的一部分,而現時的油尖旺區則劃為旺角區和油麻地區兩個區,當時旺角區是最小的分區。 政府傳統上亦按照香港三大區域劃分工作分區,二十世紀中後期開始因香港人口增加再細分為九龍東、九龍西等等,個別部門如香港警隊亦有劃分區域以便警治。 香港政府各部門以法定分區及其他分區為基礎來制定各自的行政分區。 本處為候選人和選民創建了能夠驗證他們居住選區的工具,其中包括線上的選區驗證工具、電子地圖和可購買的印刷地圖。 隨著縣人口的變化,必須調整選區邊界地區線以適應人口和人口統計的變化,以確保選民在選舉代表時擁有平等的發言權。 當選的代表負責會影響縣居民生活的公共政策和資金決策,例如執法、醫院、公共工程以及兒童和家庭服務。
選區分界: 沙田區
以總得票計算,民主派取得107,206票,而建制派則獲得76,719票。 其後趁着政府民望穩定,建制派乘着優勢在後來的2018年11月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和油尖旺區議會大南選區補選相繼勝出,建制派保持票數優勢的同時,民主派未能動員支持者投票。 選區分界2025 在香港主權移交前選區尚未合併之時,和區議會分區界線有所不同,如港島中選區,包括整個灣仔區及部分東區範圍,各選區人口不等,登記選民人數亦大約在10萬-14萬之間,詳情可參看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9月27日與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見面時提到,如果區議會投票因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而遇到阻礙,不排除押後甚至取消本屆區議會選舉[84]。 在歷史上東頭邨和美東邨的前身東頭村和西頭村附近一帶都曾被視爲九龍城的一部分,不過隨着區議會制度的建立,基於人口分佈等因素,東頭邨和美東邨被劃入黃大仙區,故現今一般將該地視爲黃大仙區的範圍,另外在沙浦道部分區域也劃入黃大仙區。 選區分界2025 選區分界 一般而言,部分前啟德機場之範圍原屬於九龍城的一部份,惟經過發展之後,成為一個新區域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