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大量漁民湧入梅窩築建棚屋,導致鹽田污染,採鹽作業亦被逼停止。 中環往梅窩 及至80年代,政府在銀河一帶興建公屋銀灣邨,漁民所建的棚屋亦遭清拆。 50年代,政府興建石壁水塘,截去灌溉用水,當地農業亦因而式微,而曾用作耕作的黃牛和水牛亦放歸自然。
由於坪洲的人口由1996年的6300人,下降至2006年的5100人,而梅窩的人口則仍維持5000人左右,導致持績嚴重虧蝕,使乘客人數下跌和增長呆滯[178];而上述航線的乘客量長期偏低。 每日平均乘客量由2001年的5,300人及6,900人,下降至2006年只有4,900人及6,400人。 以這個低乘客量而言,要維持兩線獨立運作,同時保留既有服務水平不變,在財務上並不可行。 中環往梅窩2025 若要勉強維持坪洲與梅窩兩條航線獨立運作,而同時達至財務上可行,運輸署估計即使有渡輪營辦商願意競投,從商業角度出發,這兩條航線的票價平均可能會有數成的加幅。
中環往梅窩: 假日直航渡輪服務
其後計劃於1973年3月獲交通事務處通過[23],並同時批准調整船隻班次及航班時間表。 中環往梅窩2025 過去,梅窩碼頭是梅窩以至整個大嶼山重要交通樞紐,市民必先在中環碼頭乘搭渡輪到梅窩,然後轉乘新大嶼山巴士前往天壇大佛、大澳等目的地,故此該碼頭遊人絡繹不絕,尤以假日為甚[5]。 1987年,油麻地小輪加開週末與假日提供服務的尖沙咀至梅窩航線[6],以疏導中環航線假日龐大客量。 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於1976年將中環至梅窩及中環至坪洲航線合併為中環經坪洲至梅窩航線;在平日採用迴航模式,而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則維持採用直航模式。 因為身體的緣故及所用的輪椅較大,Hubberto平時難以乘坐巴士,只能乘搭港鐵或渡輪等交通工具。
帳篷下,義工放好背包,拿手套和利鉗,新人們先聽果園主人 Danny 解釋,學習在枝幹綠色和褐色的交界落刀,預留足夠的枝條長度,待包裝時把黃皮串綑在一起。 梅窩位於大嶼山東南部,地理位置促成,當地由合作社安排,連接港島西環菜市場、和長洲墟市的街渡運輸網絡,為梅窩農業構成完善的產業鏈。 當年化學肥料尚未普及,梅窩就有製造「大肥」、即是糞肥的農户,經水路將肥料運到荃灣等地區的農田。 早上八時,天氣已開始炎熱,「好老土」的幹事,已在梅窩碼頭迎接三位「新人」,一同走上何氏果園——識途的義工,已約好在窩田的果園上集合,一同採收黃皮。 走過右方另一道行人橋觀賞涌口更樓(袁氏大屋)後,便要左走沿著銀河的海傍徑前進,經過梅窩政府合署(郵政局)後便可接回海傍徑走回碼頭完成行程。
中環往梅窩: 營運資訊
曾是村民採摘銀礦之地,但後來因石含銀量過低就停止生產,入口已經封閉起來,只可於洞口窺視及拍照。 但站在洞前也可俯瞰梅窩樹林 和田野的景色,建議可在銀礦瀑布放低單車徒步而上。
15 位義工,從梅窩碼頭走過 45 分鐘山路,齊集在一個有過千棵樹的果園。 一批人在 22萬平方呎的果樹林裏,採摘一串串雞心黃皮;另一些人在帳篷下,修剪黃皮串的樹葉和枝節,放進禮盒,然後送往山下的地舖,和各區的零售店。 香港最大的離島是大嶼山, 當中有一個角落擁有跟香港市區有不一樣的生活節奏 – 梅窩。 中環往梅窩 梅窩既有多個歷史悠久古蹟景點, 亦因為有很多外國人居住在梅窩而有不少外國風情的餐廳,是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 梅窩面積不算大,大家可以郊遊行山或用單車遊走多個大自然和古蹟景點及打卡位。 關於該航線目前的營運詳情及改動沿革,請參見條目新渡輪中環至梅窩航線。
中環往梅窩: 碼頭啟用
日本學者宮崎清教授將社區特色分為「人、文、地、景、產」五個面向,分別指區內的人口、文化風俗、地理環境、人造景物和產業。 中環往梅窩 阿龍認為,「社區營造」是指,發掘社區的特色「資產」( assets ),例如多年來堅持生產的農夫和手作職人,然後利用區內的組織和人際關係加以發揚,令社區展現應有的活力。 對 Danny 繼續經營果園,婆婆形容是本着「唔好嘥咗佢」,所以繼續栽種黃皮、菠蘿、龍眼等作物。 至於孫兒有否興趣繼續經營,婆婆説「哎!合埋隻眼就睇唔到㗎啦」,她對在場的一羣後生義工說:「都係你哋先會咁」。
- 一眾義工綑綁時顯得手忙腳亂,要 Danny 再次向他們示範。
- 在這些諮詢會議上,運輸署就下列可考慮的方案諮詢各鄉事委員會及離島區議會的意見。
- 普通渡輪分為普通客艙及設有冷氣設備的豪華位客艙。
- 但站在洞前也可俯瞰梅窩樹林 和田野的景色,建議可在銀礦瀑布放低單車徒步而上。
- 1998年中環填海區四個碼頭上蓋發展磋商失敗後,政府決定公開招標競投包括此航線在內共16條航線。
當地作物最早期以水稻為主,至 60 年代,因灌溉水源和內地輸出的蔬菜減少,梅窩農產改以蔬菜為主。 此行程先後遊覽更樓、廟宇、沙灘、瀑布與蓮花山,可謂集歷史文化與自然風景於一身。 路線雖然較迂迴,但整體路況平緩,道路寬闊,洗手間亦很充足,是一道較理想的無障礙郊遊路線。 食飯亦相當方便:回程過了銀石街大橋便有路邊餐廳;再向碼頭前行則有Starbucks;碼頭公廁後方也有很多熟食檔,而且可讓輪椅進入。 上船前可到7號碼頭(往尖沙咀)未付費區的洗手間(共兩個)或6號碼頭已付費區橫巷內的洗手間;在梅窩碼頭下船後右轉也有一個「三齊」公廁(男、女、無障礙)。 我發覺梅窩有很多「三齊」公廁,幾乎每個景點都有,而且打理乾淨。
中環往梅窩: 義工細心修剪黃皮串
唯此修訂方案的所需的營運開支會較初步建議為多,此因預計投標者所建議的票價有可能較初步建議為高。 中環往梅窩2025 [179]事實上,「中環–坪洲」和「中環–梅窩」這兩條航線在非繁忙時間的平均乘客量是十分低。 中環往梅窩2025 6條主要離島渡輪航線的牌照有效期將於2008年3月底屆滿。
中環往梅窩: 時間表及收費
在梅窩碼頭路有一所隱世麵包店 Village Bakery,主打歐洲式麵包,例如冬甩、牛角包等。 麵包採用天然材料製作,標榜沒有防腐劑,質感較一般麵包鬆軟。 店內採用歐洲風格的設計風格,設有堂食位,你可以選擇拎走品嚐,又或者坐在麵包店內,一邊品嚐咖啡,一邊細嚐麵包之味。 店主推介牛角包及自家製酸種麵包,兩者均是即日製作,當然店內也有我們常見的菠蘿包和雞尾包。 銀礦瀑布分為上下銀礦布鄰近大嶼山梅窩白銀鄉,因景色怡人而著名。 銀礦瀑布旁邊是銀礦灣瀑布公園,內有一個中國式的涼亭,供遊人休憩及遠觀流水滔滔不絕之美景。
中環往梅窩: 航班座位安排
諮詢會議上,運輸署解釋了政府提出原來的初步建議的目的,並闡述了長洲、坪洲和梅窩居民對於這初步建議所表達的意見。 假如他們選擇「中環–坪洲」和「中環–梅窩」在所有時段維持獨立航線和現時的班次的安排,也必須明白和接受在這安排下可能會出現票價有相當大幅度增加的風險,雖然實質的加幅仍須視乎渡輪營辦商的商業決定。 此外,運輸署重申政府不會直接補貼渡輪服務的日常營運開支。 在這些諮詢會議上,運輸署就下列可考慮的方案諮詢各鄉事委員會及離島區議會的意見。
中環往梅窩: 屯門/東涌/沙螺灣/大澳渡輪 時間表及收費
她說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自己開始注視香港發生的事情,發覺自己認識太少,偶然在社交網站上看到計劃,讓參加者了解梅窩地區特色和學習務農,於是參加。 之後,五、六個義工開始一手拿着利鉗,另一手抓住有一個半人高的樹叢,採摘黃皮。 義工們處理伸手可觸及的果實之際, Danny 則將長得過高的樹叢劈下,讓義工們從中採收在樹頂的黃皮。 負責採摘的一半人,跟着 Danny 和「好老土」創辦人龍子維(阿龍)的步伐,帶着竹籃和膠箱到樹林。
中環往梅窩: 取得「社區創造者」的信任
他於是接觸梅窩「造區」的組織,組織當時規模較小,阿龍負責出謀獻策,找資源和擴展服務。 期間,他一邊攻讀工商管理碩士、一邊打工,到兩、三年前開始全職投入社區營造工作。 四年前,「或者是想避開政治氣候」,他離開城市核心,回到「老家」位於大嶼山南的䃟石灣村。
中環往梅窩: 航線資訊
大船約需一小時,碼頭的出入通道、船隻跳板和輪椅的停泊位(可容納3至4部輪椅)等都很方便暢通。 最後需要人車分離,由幾位朋友和水手協助把輪椅推過之後再扶我上電輪。 還好電池箱是鐵製的(很多電池箱以塑膠製造),不然車底的電池定會給撞破。
中環往梅窩: 假日來回票
店面沒有明顯的招牌,純白的建築超有氣氛,店內裝修清一色以白色作為主調,連桌子和椅子的木都塗上了白色配上簡單的小植物,店內掛滿唔同編織掛飾,無論邊個角度打卡都好靚,店內的氣氛寧靜寫意,適合享受休閒的一個下午。 最近為了吸引食客,竟破格推出「港女3層架下茶」,由餐牌設計到餐點都充滿冰室氣息,新穎破格地迎合顧客逐漸改變的口味。 頂層提供布丁等特色甜品;中層鹹食則茶記下午茶美食,炸蝦餅、春卷、咖喱角和薯條;底層就有皇牌公司三文治來取替英式鬆餅,夠晒貼地。 下午茶由下午2點半開始供應,包飲品3杯,似摸似樣。
其後左走,越過梅窩涌口街,再右轉經梅窩市政大廈走至盡頭的洪聖古廟。 在梅窩與東涌之間,有一條東梅古道,為昔日往來鄉村的通道,今又名香港奧運徑。 古道兩端多立村落,當中部分更興建更樓作保安防盗之用。 現存更樓共計六座,包括位於梅窩的袁氏大屋東西兩座更樓(涌口更樓)、鹿地塘更樓、蝴蝶山更樓,以及白芒更樓和大蠔更樓。 梅窩曾是大嶼山數個產鹽地點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
新渡輪船期時間表: 由中環開往長洲的新渡輪由中環六號碼頭開出,分別設有普通渡輪及高速船航班,普通渡輪分為普通客艙及設有冷氣設備的豪華位客艙。 然而上述安排遭地區人士和居民反對,並就以上各方對初步建議所表達的意見,運輸署再進行一次的更廣泛的意見收集,包括與不同團體及地區人士見面,以聽取他們的意見。 該署亦於8月再與梅窩、坪洲和長洲鄉事委員會和離島區議會舉行諮詢會議。 飛翔船服務最後在1987年11月2日啟航,來往海港政府大樓對出的政府碼頭東面至梅窩,途經坪洲,逢星期一至五非繁忙時段航行,試辦三個月。
中環往梅窩: 巴士
一眾義工綑綁時顯得手忙腳亂,要 Danny 再次向他們示範。 這種包裝水果的方法,是他移居台灣工作時,從當地的農户學習,能令農產看起來更精緻、美觀。 一籃籃採摘得來的黃皮,一併收集到藍色大膠籃裏,由阿龍用手推車推到帳篷下;另一羣義工再挑選和修剪黃皮串,然後綑綁在一起,放進出貨的長方紙盒。 穿螢光黃色背心的Jo動作敏捷,儘管要走到砂石地上陡峭的斜坡,仍是「義不容辭」,收穫一籃籃的黃皮,還經常提醒其他義工飲水、休息。 她在 2022 年秋季,擔任「草原農場」學徒,學習種冬瓜、葫蘆瓜等作物。 走上一段斜路,經過銀礦瀑布和銀礦洞,拉起閘桿,阿懵和阿黃以吠聲迎接果園訪客。
中環往梅窩: 地方
油蔴地小輪於1973年計劃採用六十座的客車渡輪接載乘客,而此款渡輪只需要簡陋的碼頭即可[98];其後派出已増建豪華客艙的客車渡輪(民恭及民儉號),以便在假日有需要時作支援此航線的加班船之用。 該等船隻只開第三層並收取豪華位收費,同時設有牌子表示該等船隻為加班船。 [99]1975年,更推出「水上的士」加班船班次。
婆婆出生於愉景灣,後來跟隨丈夫搬到梅窩,至今仍住在果園所在的窩田。 Danny 的父親在 70 年代,參加漁農署的黃皮改良計劃,成功研究出皮薄、肉厚而清甜的雞心黃皮,獲得《英女皇嘉許狀》。 阿龍將黃皮禮盒放進紙皮箱,然後再搬上鄉村車運到山下。 這天摘下的黃皮,多數會送到在區外的小店售賣,而收成亦會在「好老土」的梅窩門市售賣。
本航線穿梭坪洲、梅窩、芝麻灣及長洲,只設有普通渡輪。 此航線在1987年加入高速渡輪服務,用船以74至105座的HM218飛翔船(HYF 、 號)航行。 阿龍認為「社區營造」必須扣連該區歷史傳承的特色,而參考台灣、日本的成功例子,其中一種方法是協助專屬一個地方的「特產」建立品牌、舉辦農墟,讓區外民眾容易明白地方特色,同時能活絡經濟,持續為社區提供資源。
中環往梅窩: 中環/梅窩渡輪 時間表及收費
為此運輸署在2007年8月計劃展開招標上述渡輪航線的牌照,並於6月及7月分別諮詢了長洲、坪洲、梅窩、南丫島鄉事委員會和離島區議會。 而6條航線將被分成兩個組合,其中將往來中環與長洲、坪洲和梅窩及横水渡航線合成一個組合,由同一個渡輪營辦商來營運。 這個組合可以使到航線達到互相補助的效果,使航整體上財務可行,有利吸引渡輪營辦商競投及穩定票價,同時使營辦商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來調配船隊來應付假日時可能有所增加的乘客需求;同時將中環至坪洲和此航線於非繁忙時間合併運作。 中環往梅窩 6條主要離島渡輪航線的牌照有效期於2008年3月底屆滿,運輸署在2007年8月進行招標,建議6條航線將分成兩個組合。 其中將往來中環與長洲、坪洲和梅窩及横水渡航線合成一個組合,由同一個渡輪營辦商來營運;同時將中環至坪洲和此航線於非繁忙時間合併運作,並將非繁忙服務時段減至每60分鐘一班,惟遭地區人士和居民反對(詳見本條目相關段落)。
1945年,聯合運輸公司和香港油麻地小輪公司董事楊俊達先生一起引入往來香港至梅窩渡輪服務。 當時每日只有一班航行,同時接載乘客和貨物,標誌著小輪時代的伊始,並被村民稱為「火船」。 猶記得前年5月製作無障礙專題的時候,網友Hubberto曾經留言查詢是有否可以一起試行路線。 畢竟除了輪椅本身的差異外,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年紀、對各種設施的需要以及對路況的觀感都不盡相同。 他們的參與及提供的意見能讓整合出來的資料更具參考價值。
持有月票及多程票之乘客可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在中環6號碼頭及梅窩渡輪碼頭使用月票通道以八達通直接入閘乘搭高速船。 此航線在1970年加入三層渡輪(該款渡輪在其後29年成為此航線的主力船隊),初時只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航行,直到1971年5月增設星期一至六服務。 中環往梅窩 三層渡輪初期以普通版本為主(為民昇、民平、民道、民德、民智、民慧、民康、民興及民發號),亦包括第一艘豪華版本「民健號」(第二代,其後更名為民輝號);至八十年代亦加入豪華版本(超光飛國)航行。
中環往梅窩: 航線全長
樹林裏每棵黃皮樹在高處青綠的枝條掉下一束束黃色的果實,有些過度曝曬之下「燶咗」,變成深褐色。 這些黃皮樹都是由正職視光師的 Danny ,在週末時間兼職打理。 自 1950 年代,梅窩已經是香港九個漁農處指定的農業站之一,用以向農民傳授耕作知識,和提供技術支援。
機構之後在 2022 年舉辦學徒計劃,與梅窩五個農場或手作職人合作,用兩屆各 11 個星期、培訓共 77 名主要為區外或初搬到梅窩的居民,然後舉辦農墟和出版手記分享成果及當中經驗。 在一直灑水降温的膠帳篷下,義工圍着膠籃,坐在矮凳,細心察看一串串的黃皮。 他們首先要摘去樹葉,除去「燶掉」、黏着雀糞或過小的黃皮,然後將枝節修剪得平整、美觀。 以往「連餸都唔會買」的 Jo 形容,自己第一次「認識番茄啲核係點」,計劃令她了解農作物中牽涉的努力,和農夫守護當區水源、土壤的決心。 即使學徒計劃已完結半年,而採摘黃皮的也不是她所屬的農場,她仍選擇與其他學徒一同回到梅窩。 電動輪椅使用者Hubberto:對於喜歡行山的朋友,大嶼山梅窩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