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如發現有少量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 5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此外,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及有其他風險因素,更應考慮提早至 40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歲或於親屬確診大腸癌年歲前 10 年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 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單在 2018 年便有 14,594 人死於各種癌症,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
-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 除癌症篩查外,我們亦會為參加者提供身體檢查,當中包括:檢驗血糖、血脂,量度血壓、身高、體重及腰圍等。
- 相對舊款的愈創木脂測試,新款的免疫化學測試在採集大便樣本前並沒有任何飲食限制,而且所需要的大便樣本亦相對較少。
在肺癌篩檢上,過去一般民眾都認為肺部篩檢,僅需使用胸腔X光檢查就好,但也不少見仍有人年年都有做健檢,卻還是因肺癌發現太晚而失去寶貴生命。 對此,衛福部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CDT)。 定價收費價目取決於病人病情級別,基於病人的健康狀況、接受治療或手術的複雜性、及因術後併發症而需要的多專科醫生診治、多專業照顧、及加護 / 深切治療而釐定。 根據多份醫學文獻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的建議,大腸癌的治療計劃大致根據不同病期擬訂。 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7年發表的2015年十大癌症報告中指出,前列腺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四,每年有1,831宗新症;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七,每年有404宗。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肺癌「漏抓案例」曝光 LDCT這點完勝X光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乳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三,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六(637宗)。 在香港女性常見的癌症中,乳癌的病發率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三。 根據賜愛肝腸胃專科及內視鏡中心,為了令大腸鏡檢查順利進行,在檢查前你應將所有病歷及健康狀況告知腸胃科專科醫生,尤其是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
-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現正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政府全數資助 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無需額外付費。
- 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 沈祖堯解釋,有些癌症未能以較簡單及非侵入性的方法篩查,目前X光未能清楚檢測到肺癌,而電腦掃描則有一定副作用,因此暫不列入計劃中。
-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3 有見及此,香港政府在 2014 年的《施政報告》中頒布一項以高危人群為基礎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該計劃由香港政府資助,讓50至75歲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體系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將集中於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三種癌症的免費篩查。 計劃現正招募一萬名年齡介乎40至75歲,身高體重指標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BMI) 達25或以上,以及未有癌症病徵的香港居民參與篩查研究。 男性參加者會進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篩查;女性則進行大腸癌及乳癌篩查。 腸道微生態失衡,如壞菌多於好菌,腸道的腺瘤性瘜肉,將逐步演變成大腸癌。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過往稱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由政府按年齡推動並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檢查及手術,幫助大眾及早防癌。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沈祖堯教授表示,希望透過新計劃推行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肥胖及癌症的關注,並希望收集醫療數據,協助政府制定預防其他癌症的長遠政策。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副教授梁巧儀教授、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于君教授。 除癌症篩查外,我們亦會為參加者提供身體檢查,當中包括:檢驗血糖、血脂,量度血壓、身高、體重及腰圍等。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1) 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2) 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3)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進行大腸癌篩查。 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單在 2018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年便有 14,594 人死於各種癌症,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 當中大腸癌及胃癌在致命率方面分別排行第二及第六位,兩者同樣有上升趨勢。 而大腸鏡檢查及胃鏡檢查均是發現早期大腸癌或胃癌的最佳篩查利器,如能及早接受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不單能讓胃癌患者在早期開始接受適當的治療,更能有效預防腸癌形成。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胃鏡 箍牙 心臟 包皮 痔瘡 小腸氣 乳癌 膽石 骨科 智慧齒 粉瘤 甲狀腺 靜脈曲張 前列腺
大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至盲腸。 陳威佑透露,過去曾有研究顯示「將近50%的大腸癌會轉移至肝臟」,癌化的大腸細胞在改變原有細胞特性後會侵犯鄰近組織,在爬行通過血管壁後,會跟著血流、順著肝門靜脈,直接被送到肝臟去,也因此「肝臟便成為大腸癌細胞的第一個落腳處」。 大腸癌是近幾年台灣癌症的頭號話題,許多名人也都曾因該疾病身亡,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
為提高市民對大腸癌的關注及提倡市民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於2008年5月推出一個全港性大腸癌篩查計劃。 截至2012年12月,中心一共為10,732名年齡介乎50至70歲、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完成了大腸癌檢查。 當中5,863 (55%) 位參加者接受了大便隱血測試,4,869(45%)則接受了大腸鏡檢驗。 結果發現1,512 (14%) 位參加者證實患有癌症或癌前病變。 本中心除提供大腸癌篩查外,更致力推廣大腸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腸癌高風險人士,並到社區與其他夥伴機構協作舉辦全港性的教育活動。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檢查服務
病人一般可以即日出院,我們建議病人應該有親人或朋友陪同下離開。 同時,我們建議病人當天避免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大腸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大腸內壁(包括直腸、乙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盲腸)的情況。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如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細小瘜肉,醫生會立即把瘜肉切除並送往化驗。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鏡檢查 (Colonoscopy)
團隊分析逾 1,100 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 94%, 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 腸瘜肉分別只有約 50%和不足 10%的靈敏度。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 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94%,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分別只有約50%和不足10%的靈敏度。 近年,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亦是本港癌症第二號殺手,在每年約4,450新增個案中,有超過1,900多人死亡。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計劃的 3 大部份(按先後次序)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須使用適量鎮靜劑,檢查過程約 30 分鐘。 基層醫療醫生需要為參加者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加計劃、提供有關大腸癌篩查的資料、派發參加者資料包,當中包括 2 支採便管及相關資料。 在此階段,政府會承擔化驗費用,另會提供每次HK$280診症資助。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常見的篩查方法
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大便隱血測試的局限,能更準確找出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大腸癌篩查資助金額4
有關檢測技術更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靈敏度亦超過 90%,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 M3技術不但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鏡治療;同時亦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 有關利用 M3 基因檢測大腸癌的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他們跟進了 200 多名曾在 5 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