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日“久邻大罗峰百陵,彼岩避寇可弛奔;干戈日见盈 途道,劫戮时闻满郡村。 志愿曹家兵静恤,意从陈宅众安存;仰瞻舜政颁寰宇,齐唱歌谣激 帝恩”。 大岩口 此石刻诗对研究南宋初期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罗佳本炮楼 位于葛坡乡罗佳本村西南村头。 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分左、右两 座炮楼,矗立于村头两旁。 大岩口2025 大岩口2025 右楼通高7.37米,有楼三层,皆砖木结构,硬山顶。
大岩口: 历史文化
此碑刻于清同治七年 (1868年) 。 碑高1.65米,宽77厘米,厚12厘米。 为 “富川七都东山五源请定完纳瑶粮章程”,以56人联名上书官府,要求按过去惯例缴纳瑶粮。 此呈曾于同治二年(1863年)经富 川正堂杨微诗批示过,同治三年(1864年)又经富川正堂锡敬批准,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 经布政使司苏批示断案,毋任书吏浮收。 同治六年(1867年)经富川县正堂魏笃批准勒石永远 遵照,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吉日立案存户房。
- 此碑刻体现了湖广边界人民的团结友谊,也为处理解决边界 矛盾提供了历史考证。
- 是富川清代第一流大型书法艺术佳作。
- 瑞光塔历经洪涝、地震、雷击,依旧安然无羌,魏然屹立富江之滨。
- 台呈“凸”字形,用青砖围砌,占地面积为57.8平方米,台面皆用木板盖镶。
- 桥长为26.7米,单拱,皆石砌,宽4.7米, 高5米,拱矢高4.35米,跨度7.3米。
- 每到11月中旬~12月上旬的「草紅葉」是最受歡迎的季節,在廣闊的山坡上拍照,更有一股秋天的蕭瑟之美。
清嘉庆初年(1796年)进行重修,道光甲午岁(1834年)再次重修。 此次重修,将阁楼增高一半,增建一楼,呈为三层阁楼。 1986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复 原一新。
大岩口: 文化特徵
台上为10根木柱穿斗式构架,榫卯结合。 大岩口2025 15架桁,歇山 顶,檐下有吊柱8根。 台面铺板厚3厘米,台中用板壁相隔前、后台。
建于民国10年,立于村之东西两侧,为全村的两个 制高点。 建于民国8年,共建有五座炮楼,其中主楼建造在 抛物状轴线上,其余四座分别于轴线两旁,呈双曲线式,有如两道倚角,成为近代战式中的 三道火力交叉线。 其建造炮楼碑序称:“炮楼之设,不仅为望远谋,亦不仅为御侮计也”。
大岩口: 大汶口文化
1980年,县交通部门进行过加固维修,曾经受过现代坦克和载重汽车重压。 建筑群体由石拱、桥亭、阁楼三个部分组成。 桥长为26.7米,单拱,皆石砌,宽4.7米, 大岩口 大岩口 高5米,拱矢高4.35米,跨度7.3米。
四个城门造型大同小异,有中道门,高5.1米, 大岩口 宽4米, 进深14.7米,园拱顶,如隧道。 各城门建有城楼,采用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 重檐硬山,外围砌砖墙,抗风抗震性强。 据上述记载,富川旧治,分别在今钟山县牛庙、钟山镇和今富川瑶族自治县矮石等地设 置过。
大岩口: 历史沿革
1958年作饲养场,损坏木柱6根。 “为让丰厚的遗产‘活’起来,我们组织举办公众考古、陶艺体验等多元社会活动,让大众走进考古工地或以公共服务进社区等形式普及宣传大汶口文化内涵。 自2016年初步建成并开放后,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年均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已成为向世界讲好大汶口故事的重要窗口。 1959年,在津浦铁路复线工程中,施工人员在泰安宁阳施工工地内挖掘出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其他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 在汶河南岸的堡头村,考古工作者首次发掘出133座史前墓葬,墓葬之间差别巨大,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象牙器等。
大岩口: 文化與族群
然而,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發現在於陶器上發現了類似文字的記號,這種疑似文字的刻畫記號極可能與漢字的起源有關。 大口岩摩崖石刻 位于新华乡东湾村东面400米的大山腰的大口岩内, 岩离地相对高 度为90米, 岩口高10米,宽11米,进深40米。 摩崖刻于岩口右侧岩壁上,占壁面长5.4米, 宽98厘米, 中间为序文。 记述富川新华瑶区的信仰, 大岩口 其余为募捐芳名, 刻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大岩口: 历史
我不敢托大,給自己三點提示以應付行程。 其一是分段目標:理想時間是十時走抵鹿湖峒;下午一時下探鬼手;四時返回郊遊徑;晚上七時抵達終點大美督,最壞打算是天黑前走抵郊遊徑。 其三則是控制糧水:每隔一段時間補充熱量、水份和電解質。 由此離開郊遊徑,循小徑東行,翻過跌死狗。
大岩口: 文化事业
桥全长10.35米,高1.7米,宽3.5米,跨度为8.55米,亭高4.05米。 皆采用抬梁式构架,重檐,上为歇山,下为硬山,两边置木栏杆及木凳。 神亭戏台, 位于城北乡凤溪村中心, 七星行宫对面18米。 清乾隆甲戌岁 (1754年)重修。 解放后,群众捐款,政府资助,又进行了一次维修。 台基为砖砌,略成方形, 长为7.89米,宽6.88米,高1.36米。
大岩口: 历史文化
刻石高30厘米,横宽102厘米,共刻富川八景组诗16首。 其中, 七言绝句8首,行书;五言绝句8首,正书。 碑刻以“成儒阁序碑”为中心,包括灵溪庙碑和马王 庙碑刻三部分组合,计24块之多。
大岩口: 历史沿革
始建于清乾隆六年 (1741年) ,民国7年重修。 桥长19.2米、宽4.5米,高2.1米,采用石 大岩口2025 砌桥墩, 分两跨,每跨6.9米,上架大木为梁,加铺木板而成。 亭由16抬柱梁构架,组成三 重檐,歇山、悬山和硬山三者重迭组合,通高7.3米。 桥基上面砌墙券拱顶,阴刻花卉图案, 檐下用花窗镶饰。 青龙风雨桥, 位于县北油沐乡油草村左侧南30米的黄沙河上, 宛若龙山之吐秀,故名 “青龙”。 大岩口 据《整修青龙亭碑记》,此风雨桥始建于明, 具体年代与回澜风雨桥相仿。
大岩口: 文化事业
碑文叙述了朱洪英攻陷富川县城,杀知县及其幕友之事;也反映 出义军在粤、湘、桂三省交界当时的历史事件。 此碑原在明富川城内北隅济公祠 (民国期间 改建为富川初级中学,现为富川高中) 内。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学校“造反派”毁为三 截。 慈云寺 位于瑞光塔旁,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行修 理。 咸丰五年(1855年) 毁于兵火,同治壬申岁(1872年)再次重修。
大岩口: 大汶口文化
桥亭由28根圆木柱抬梁构架组成,中耸一楼,跨屋一楹, 两侧栏栅木凳皆具。 阁楼由4柱抬梁构架组成,歇山顶,三重飞檐,脊山上泥塑彩画。 阁内、 外、门窗、壁上绘有古典神话故事彩画。 三面石门,西无门,北门与桥亭相通。 大岩口 三门门额上 分别大书“翠拔群峰”、“山水环之”、“升仙气象”。
大岩口: 历史
即牛庙、钟山镇、矮石为富川县治旧遗址。 大汶口遗址于2010年被列入全国首批2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大岩口 为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先后编制《大汶口遗址保护规划》《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等。 大岩口2025 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契机,当地积极探索遗址价值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保护管理方式,为大遗址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型鍾乳洞「秋芳洞」位於秋吉台國定公園的地下100公尺,與岩手縣「龍泉洞」、高知縣的「龍河洞」並稱日本三大鐘乳洞。
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 100多件。 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1]。 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狮子岩遗址位于县城南约3公里的富阳乡小新寨村东面石山上。 此山东西横向,海拔高 290米, 大岩口 形象狮子,故俗称狮子山。 1963年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普查,发现堆积层分四层,厚为1.05米,出土有圆饼形砾石打制 的砍砸、 刮削凿形石器4件,内含大量螺、蚌壳和碎骨化石。 1962年,县物资局在此岩内建 炸药仓库,岩口环境和前室文化堆积层受到破坏,中、后室内堆积层仍保持完整。 从出土文 物考证,属旧石器时代遗址。
碑一属富川公署训令536号令,叙载富川、钟山、 贺县三县的县官为解决山场纠纷,三次亲临边界调查,划定县界,解决争端的经过。 碑二属 桂林地方法院钟山分庭的截定书(民国22年截字48号)。 记叙简易庭推事玉成,办案细微认真、 勒碑示谕,造福后代。 位于新华乡板下村长塘水库尾与湖南岭背塘隔界的湘桂古道上。
大岩口: 文化與族群
内容淋漓满目,引经据典,别开生面。 大岩口 水川庙石香炉 位于葛坡乡上洞新村西100米的水川庙遗址上。 刻于明嘉靖四年(1525 年),石香炉有两种型号共5件。 取其动势,栩栩如生,俗称“八桂香炉”。 第二型石炉2件,呈 长方柱形, 半圆顶,长51厘米,宽40厘米。
大岩口: 文化事业
内含有文庙正殿、东西两庑、祭祀库、宿斋所、舆选所、戟门、名宦祠、乡 贤祠、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忠义祠、棂星门、宰牲所、泮池等建筑和设施。 21世纪以来,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有关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工作重心转向聚落,在焦家、岗上等多处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城址和反映社会结构变化的贵族墓地。 城址、王墓、文字及显著的阶层、贫富分化,表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已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古国时代。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赵之壁署富川县事时。 将富川景普成组诗,已收入乾隆《富川县志》 大岩口 民国元年夏,胡柽、张衍曾二人又分别撰写“富川八景组诗”,并将组诗始刻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