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1952年至1953年,政府決定收回災區地皮、清拆潮平村周邊木屋及於白鶴山興建東頭平房區[11][12][13]。 1959年,政府清拆東頭村以興建徙置大廈,1960年正式動工,1961年落成[14][15]。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呢個表會列出公共屋邨嘅名、相、地址、屋邨類別、入伙年份、拆卸日期同而家嘅土地用途(淨係得拆咗嘅公共屋邨有)、房屋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同埋認可人口,而除咗屬於平民屋宇嘅大坑西新邨、起緊、規劃緊同拆咗嘅公共屋邨之外,所有資料都係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嘅資料為準。 據悉房委會初步研究後,兩邨倘落實重建,單位數目可較現時翻倍,但未有重建時間表。
- 與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一樣,這些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
- 此列表會列出公共屋邨的名稱、相片、地址、屋邨類別、入伙年份、拆卸日期和現時土地用途(僅限已拆卸公共屋邨)、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所有資料皆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資料為準,屬於平民屋宇公司的大坑西新邨、興建中、規劃中和已拆卸的公共屋邨除外。
- 1959年,政府清拆東頭村以興建徙置大廈,1960年正式動工,1961年落成[14][15]。
東頭邨重建前有23座徙廈,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委員會曾經將東頭邨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 但她承認,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3分1在首五年落成,故已要求壓縮房委會建屋程序,而房委會和房協將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房委會亦會在合適的項目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和建造。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2025 水邊圍邨,香港公共屋邨之一,喺新界元朗,水邊圍之東,水邊村之北。 有馬路圍住,西有水邊圍路、東有媽廟路、北有媽橫路,南面過光明學校,有青山公路屏山段。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馬頭圍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2021年10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馬頭圍邨及西環邨。 據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當局計劃在鄰近盲人輔導會的一幅土瓜灣道地皮興建公屋,預料2027至28年落成,提供約600個單位以安置馬頭圍邨首批住戶。 至於馬頭圍邨則分期重建,在原址重建單位後,再逐批遷置現有住戶,估計馬頭圍邨原址重建後提供約4000伙單位,目前暫未有具體落成時間表[6]。
林鄭月娥今日再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伙過渡性房屋,使未來幾年可供應約2萬個單位。 《施政報告》提到,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以多建公營房屋單位。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林鄭又宣布,未來10年會興建33萬伙公營房屋單位,但承認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首五年落成。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施政報告|未來10年建33萬伙公營房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紅磡邨正式更名為家維邨(大環山邨同時轉用了「紅磡邨」的名字),而第三期重建計劃也於同年進行,分別於當時的B座、最舊的C座、E座和I座重建成家廉樓(第3座)、家義樓(第2座)和出售部份的家榮樓(第10座),I座原址現改建成家維邨中央公園的東面部份。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戰後,內地難民湧港,東頭村已成為香港主要的木屋區之一。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大火,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8]。
- 家維邨最早1期於1984年落成,其餘各期分別於1987年、1990年和1993年完成。
- 邨名取自香港房屋協會創辦人之一張有權[2]的筆名「家維」[3][4]。
- 她解釋,編配公屋給輪候冊上的申請人,除了新建單位外,亦依靠目前每年約8,000個回收的公屋單位。
- 林鄭月娥今日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故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令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可增至2萬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此列表會列出公共屋邨的名稱、相片、地址、屋邨類別、入伙年份、拆卸日期和現時土地用途(僅限已拆卸公共屋邨)、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所有資料皆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資料為準,屬於平民屋宇公司的大坑西新邨、興建中、規劃中和已拆卸的公共屋邨除外。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2025 政府消息人士指,選擇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因兩個屋邨附近有可調遷用地,加上其重建潛力大。 西環邨於重建後料可將單位量由600伙增至1100伙,而居民則可調遷到附近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料於2029年有首批居民可以調遷。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公共運輸
有入住該邨40多年的居民表示,屋內牆身批盪大面積脫落已是「家常事」,而且邨內隨處可見生銹及爆裂的水管,他希望盡快重建改善居住環境。 民建聯促請政府盡快制定重建時間表及搬遷方案,並成立跨部門小組專門負責。 各出租單位面積界乎於183至626 sq ft(17.0至58.2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2025 m2)之間,是九龍城區平均單位面積最大的出租屋邨。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公共屋邨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2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2025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由於當時東頭(一)邨已列入重建計劃,而東頭(二)邨則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此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東頭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來,還設置獨立的屋邨辦事處,並易名為東匯邨。 另外,政府消息人士指,由於今期居屋剛完成選樓程序,而綠置居料於今個月開始選購,料今年內未能推出新一期居屋,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決定推售項目。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施政報告2021】馬頭圍邨研究重建 居民盼獲原區安置及搬遷津貼
東頭邨位於黃大仙區的東頭(H08)和東美(H09)選區。 然而,不少人認為東頭邨屬於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經常會寫成「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九龍寨城公園。 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寨城公園相隔了一條東正道,這條路正是黃大仙區與九龍城區的分界線。 雖然東頭邨獲劃分為黃大仙區,但由於地理位置來説東頭邨受啟德河(啟德明渠)及摩士公園所分隔,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城的距離比黃大仙還要近。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22],單位面積由14.03至39.66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m2(151.0至426.9 sq ft)[22]。 政府消息人士指,政府將不會再推出新的租置屋邨,認為將會影響公屋輪候冊的編配進度。 而於現有的租置屋邨「貨尾單位」,房委會將於下期綠置居再推單位銷售,其後會檢討計劃。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1938年成為收容難民的馬頭涌難民營[4]和戰時的戰俘營,1950年代末,部份地皮用作興建公共屋邨,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所興建,於1962年落成入伙,曾經是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總部所在。 馬頭圍邨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建築師廖本懷和范夫先生設計,聯星建築有限公司(即現時之保華德祥營造有限公司)承建,是首個由屋宇建設委員會自行設計的屋邨,而本邨的單位設計亦成爲了後來不少標準公屋單位設計的藍本。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2025 隨著紅磡於1980年代的發展,船塢亦關閉,屋邨土地顯得浪費,1981年,房協以「土地浪費」為理由,故決定把紅磡邨分成四階段重建。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首兩期仍會作為租住房屋,第三期則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的虧蝕[400]。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401],較重建前的1,600伙大幅增加,首兩期重建會讓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則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約100多萬港元[402]。 馬頭圍邨單位面積2025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