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指,顧問服務範圍包括就計劃制定工程設計、擬備建造時間表、刊憲圖則和項目成本估算,以及與政府部門及其他持份者聯絡。 擬議洪水橋站將位於屯馬線天水圍站及兆康站之間,主要服務未來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亦方便鄰近市民選用以鐵路為本的交通模式出行。 洪水橋站的主要工程預計約於 2024 年開展,並在 2030 年竣工,以配合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發展時間表。 運輸及房屋局表示,現時在繁忙時段由未來新發展區的市中心往天水圍站需時約24分鐘,往兆康站則需時約20分鐘。 泛海國際有兩個住宅項目推出市場,包括中小型單位及豪宅項目,合共涉逾千伙。
此外,由於新車站將會在營運中的屯馬綫鐵路橋兩旁興建,為減低對現有鐵路運作的風險及影響,故需要特別施工安排及措施,例如部份工序只能安排在非行車時間進行,增加了工程的難度。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積極在建造業界推動「組裝合成」技術,冀增建築效率。 房協工程策劃總監楊啟裕接受本報專訪稱,正計劃在元朗洪水橋興建首個採用「組裝合成」技術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提供約300個單位,預計2024/25年度落成。
洪水橋發展: 環諮會傾「明日大嶼」 委員多關注「發展」倡增密度:將軍澳受年青人歡迎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當中洪水橋會興建鐵路連接「廈門」、「流浮山」再經西部通道,跟深圳「前海」接軌。 洪水橋發展2025 在區內持有項目的發展商也摩拳擦掌準備搶飲「頭啖湯」,其中長實在洪水橋「洪元路2號」的「#LYOS」已取得預售樓花同意書,也計劃短時間內會推盤。 除新建的洪水橋站外,洪水橋新發展區內還預留了一條集環保運輸服務、行人道及單車徑於一體的環保運輸走廊。 據了解,這條運輸走廊主要是連接新發展區內的住宅區、就業中心和主要社區設施,日後更會與元朗南發展、天水圍站及現有輕鐵站相互連接。
發展局昨日在社交網站上發文指出,團隊昨日在法定環評程序展開之前,就交椅洲人工島的初步建議和相關環評研究,向環境諮詢委員會及環保團體作簡介,並理解與會者就填海項目對水流、水質、生態及環境方面影響的關注。 發展局會繼續在深化研究時,確保環評研究符合相關的規定,並且致力做好規劃及城市設計,透過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城市策略,應對氣候變化,達至碳中和社區目標,並提升生物多樣性。 考慮到落馬洲河套區用作發展創科的用地只有0.88平方公里,用於發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面積不足,故打算於本港香園圍口岸附近覓地,用以發展創科及商業用地。
洪水橋發展: 工程範圍簡介:
擬建的洪水橋站將坐落於新發展區內,成為推動區內發展的重要基建。 新發展區將創造就業機會,為區內及毗鄰社區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同時,亦會提供不同類型的房屋供應予區內新增人口。 政府7年前發表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提出興建7個新鐵路項目,其中一項建議為在現時西鐵綫天水圍站與兆康站之間加設洪水橋站,主要照顧日後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的運輸需求,原定2021年動工、2024年竣工,以配合該新發展區首批住戶於2024年遷入。 不過,政府拖至現時才邀請港鐵就洪水橋站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預計完工日期延至2030年,換言之市民搬入該新發展區後,要等足6年,才能使用洪水橋站。 據了解,洪水橋日後有兩個商業區,並將設有超過2,200萬方呎的商業樓面,規模相當於中環商業區(中環現時約4,800萬方呎商業樓面)的一半。 政府預計,洪水橋新發展區將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為洪水橋、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有助改善全港人口和職位的不均分布。
- 他說,洪水橋站長約330米,將要改動現有電線及路軌護欄高度,須在晚上收車後才進行工程,而日間會進行地基、支柱、縱向橫樑等工程,加建月台。
- 今次發展商沒有太花巧的高成數按揭安排,只是很簡單地提供了「即供」及「建築期付款」。
- 至於建造成本方面,根據港鐵公司提交的項目建議書,洪水橋站的預算建造成本按2018年12月價格計算約為41億元。
- 港鐵指,顧問服務範圍包括就計劃制定工程設計、擬備建造時間表、刊憲圖則和項目成本估算,以及與政府部門及其他持份者聯絡。
- 一個核心商業區製造的,必須是以中產白領就業為主,而且需要有集聚規模(以40萬白領就業為目標);同時也需要核心商業區相匹配的配套,如酒店及餐飲零售。
- 而在2014年《鐵路發展策略》中因成本過高而被擱置的港深機場鐵路,在早年的規劃過程有倡議於前海設站,及設置洪水橋支線。
土拓署指,根據顧問評估,須就擬建工地平整和相關基建設施,收會部份私人土地,同影響私人土地內的構築物將被清拆,但強調已盡量減少收回私人土地。 當局預料最快今年第三季就擬建工程刊憲諮詢,在行會授權收地後,便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展開上述工程,以爭取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的主要人口能如期在2030年起遷入。 政府預計,洪水橋首批在2024年入伙的有4,400名居民,而至2030年人口將增至3.64萬人,至2032年所有第二期發展住戶入伙後,居民總數更高達9.08萬。 實政圓桌田北辰指,政府於2014年的文件指出,洪水橋站可在2024年落成,「配合第一批居民」,惟現時卻遲6年落成,斥不附「基建先行」政策。 如果洪水橋能夠發展成副都心,成為香港新的核心商業區,可有效打破了現在困擾香港的南北失衡問題,交通幹道的瓶頸問題也會有效紓緩。
洪水橋發展: 主要幹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成功發行代幣化綠色債券,標誌香港在結合債券市場、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以及金融科技方面的優勢,具里程碑意義。 渣打集團去年信貸減值8.38億美元,按年升2.2倍,當中5.82億美元屬於內地商業房地產風險承擔相關支出。 洪水橋發展2025 亞洲區行政總裁洪丕正表示,內地監管機構放寬融資對內房有幫助,但未見樓市交投顯著上升,因此採取審慎撥備。 集團對內地商業房地產的風險敞口由前年的40億美元,降至去年的33億美元,當中27億美元涉及發展商,但他強調對內房的撥備已覆蓋81%內房不良資產。 洪水橋發展2025 洪丕正認為,內房行業已過最壞情況,預料將逐步復蘇,但未來數季會否快速反彈視乎投資及置業信心。
洪水橋發展: 政府新聞公報
選擇「建築期付款」的買家可選擇分期繳付訂金外,若最終能夠提早成交還可獲得1-2%的樓價現金回贈。 似乎也因為首張價單總價能符合新按保門檻,以建期價計,全數單位低於800萬可借取「新按保」上會,所以發展商並沒有再透過財務公司提供高成數按揭。 值得注意,由於物業樓花期長達23個月,故即使銀碼符合舊按保門檻都好,準買家對高成數按揭有需求,也只能依賴新按保。 前身為「以利亞之家」,位於洪元路88號的「泉薈」,由新地發展。 當年新地成功以1.4億元補地價,相當於每呎地價1,285元把項目改劃為住宅,發展為兩座物業,合共提供173個住宅單位,最細單位由459呎的兩房起步。 長實在2005年時以8.8億元向中信泰富購入持有地皮的公司,及後成功以4.26億元補地價,每呎地價僅804元,其後發展為8座734個住宅單位,包括697個分層單位、以及37幢洋房項目。
洪水橋發展: 工程一拖再拖 造價增至41億 西鐵洪水橋站2030年始竣工
此外,該區亦會提供約6.1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51:49。 政府曾指,新發展區將有助改善天水圍新市鎮公私營房屋組合及設施提供的不均情況,預計日後新發展區將容納約21.8萬人,當中包括新增人口約17.6萬人。 連同天水圍新市鎮計算,兩個新市鎮合共公私營房屋比例將為69:31。 洪水橋新發展區與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緊密連繫,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
洪水橋發展: 港鐵洪水橋站遲6年建成 陳帆暗指41億「招呼」4,000人欠效率
城內住宅將會以高度階梯排列,中心以高密度宅為主,外圍則是低密度住宅,以連接現存鄉村。 社區設施包括政府機構及康樂設施,包括有12間中學及12間小學、警署及消防局等。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表示,現時在繁忙時段,由未來新發展區的市中心往天水圍站需時約24分鐘;往兆康站則需時約20分鐘。 該局估計洪水橋站在50年的營運期內,可為公眾節省合共約3.14億小時;洪水橋站的經濟效益,包括上述節省的時間價值,估計約為550億港元。 根據政府的研究規劃,洪水橋 / 厦村新發展區會成為一個集合生活、工作、遊樂和營商的地方,促進香港的經濟增長,成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 。
洪水橋發展: 港鐵獲邀展開洪水橋站規劃設計
政府擬在現時西鐵兆康站及天水圍站之間,加建洪水橋站,惟預計2024年才動工興建,2030年才落成,造價41億元。 關堡林指,旗下古洞北項目正申請換地,將配合政府時間表,最快下半年中補地價,有望明年初至明年中落實具體方案。 洪水橋發展2025 項目估計可建逾2500伙,料以300至500方呎中小型單位為主。
洪水橋發展: 社區聯繫
港鐵項目及工程拓展總監包立聲表示,新車站將位處洪水橋或厦村新發展區的市中心,為居民提供連繫香港各區的鐵路服務,以配合新發展區的運輸需求,亦將有助釋放車站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 新發展區於未來將提供6萬多個住宅單位,在落實所有發展後,將容納約218,000人,當中包括新增人口約176,000。 另外,區內於將來有望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為洪水橋以及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項目於2020年第3季展開第一期收地,政府委任香港房屋協會於第8區及第10區負責興建洪水橋安置屋邨以安置收影響居民,原訂提供約2,100伙單位。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前年起分三期推展,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渠務署文件顯示,將會為第二期發展清理260公頃土地,以進行工地平整和興建基建設施,包括在港深西部公路旁興建主幹道、地區幹道和高架道路等,亦會興建每日處理量達9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等。
洪水橋發展: 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
值得留意是,日後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新設一個洪水橋站,最新政府公布2024年動工,至2030年才竣工,但被市場批評速度太慢,令首批居民於入住的首6年無法享用,仍需透過輕鐵站轉車到天水圍或兆康站出入。 車站有別於西鐵綫以「服務經營權」營運的做法,以「擁有權」模式興建,日後政府會批出物業發展權或補貼現金方式作補助。 政府邀請港鐵公司展開洪水橋站詳細規劃及設計項目已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政府將與港鐵公司協商財務安排。 方面,於洪福邨設有巴士總站,提供有多條巴士路線,來往港九新界多個地方。
洪水橋發展: 交通配套未能負荷
洪水橋市中心是圍繞著規劃的西鐵洪水橋站,即是本欄前述的亦園村以北的狹長地盤,除了上蓋項目外,還有兩大塊綜合發展項目,以住宅、商業、酒店等混合用途為主(橙色),外圍還有公屋和居屋用地。 以全盤最平的開放式單位作例子說明,其訂價為397.5萬元,最直接準買家可以考慮的付款方式為即供,以獲取最高折扣額13%,變相樓價折實為346萬元。 但採用這種方式上會,雖然銀碼跌入舊按保門檻,但因樓花期問題,按證公司有可能拒絕其「按保」申請,故買家必須自己支付40%首期。 買家在售樓處簽臨約時先支付5%訂金,之後有120天時間(相當於4個月)可首期餘額、以及同時向銀行申請60%按揭上會。
洪水橋發展: 第二階段$5,000消費券月尾到期 八達通尾期最遲4月16日起領取
在清拆日,地政總署及相關部門會清理涉及構築物及相關範圍的土地,以將土地交給相關部門進行發展項目工程。 倘若未符合安置資格的受影響人士有需要,在接獲地政總署的轉介後,房屋署會考慮開放臨時收容中心讓他們作短暫居留,為期約3個月。 第二期發展工程方面,根據目前工程計劃,政府最早將於2023年下半年開展收地工作。 為了讓土地佔用人有更多緩衝時間,工程部門將會為工程範圍內不同位置的土地佔用人訂定分階段的遷離限期,預計最早遷出限期為2023年第四季起。 政府在《鐵路發展策略2014》提出7個鐵路方案,其中一項建議為在現時西鐵綫(即未來屯馬綫)天水圍站與兆康站之間加設洪水橋站,主要照顧日後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的運輸需求,原定2021年動工、2024年竣工,以配合新發展區首批住戶於2024年遷入。 不過,政府拖至現時才批准邀請港鐵展開詳細策劃,料2030年才落成,即新發展區市民搬入去,要捱足6年,方能使用洪水橋站。
2021年9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透露,會因應中央提出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的改革方案和需考慮如何與深圳協同發展,將發展區內預留的部分商業用地改作住宅用途。 商界環保協會行政總裁吳家穎問到人工島對海平面上升及颱風的應對措施,土拓署指人工島介乎海平面上6.5米至9米,設海堤及擋浪牆,海岸線與建築物會保持20至30米的緩衝區,並採用「海綿城市」設計。 香港人一向鍾意去日本旅行,自日本喺上年10月放寬入境限制後,唔少港人都急急腳「返鄉下」。 講到去東京旅行,淺草一定係大家必去嘅景點之一,早前歐錦棠前往日本拍攝ViuTV劇集《打天下2》,而佢趁住空檔外出閒逛。 近日歐錦棠不時喺社交網站出PO寫上今次嘅行程感受,其中包括力數淺草三宗罪,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洪水橋發展: 按揭計算機
重點是如何讓原土地持有人,在該些土地得到大規模發展的時候可以得到合理回報,但又不會引起公眾質疑「明益」囤地的私人業主。 但是發展洪水橋核心商業區,也有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當區有大量具規模的物流、汽車維修、資源回收等「棕地作業」,要這些作業遷出之後才能騰空土地去開發。 在啟動的階段,企業可能比較不願意作「開荒牛」去開發這個「副都心」。
30年來,有線雖然未能喺市場上取得突破,但多個頻道嘅節目捧起過唔少藝人,部份人離巢後都發展順利,唔多唔少同喺有線儲落嘅經驗以及人氣有關。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全面發展後可容納約218,000人,其中176,000為新增人口,而新增職位則有150,000個。 以上址為例,由於受惠新按保計劃,可申請九成按揭,首期只要47.8萬元,若分30年還,利率2.5厘計,月供16,998元,最低每月入息要求要40,710元。 在位處北方的新界西北和新界北尋找有潛力的區域,進行新發展區式的高密度、集約而宜居式的發展,是最能滿足上一篇文章所述的三個條件,可行而合理的發展方向。
洪水橋發展: 物業地圖
如通過有關審核,房屋署及房協會發信邀請申請者進行親身會面、提交證明文件、簽署相關聲明書/表格。 陳家樂又指,房協現時正規劃或興建25個項目,未來20年將提供逾4萬個單位,當中2.8萬個會在未來10年供應,幾乎是房協有史以來的建屋高峰期,應付建築費用及地價將構成挑戰。 不過他表示,房協目前財政穩健,亦有專家組就如何確保現金流暢順提供意見,暫不考慮要求政府注資,但不排除透過發債等方式融資,強調最重要是謹慎理財。
洪水橋發展: 樓盤編號# 2537190
【星島日報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構建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北部都會區」的願景計畫,長遠可提供逾90萬個住宅單位,其中7成為公屋。 房屋協會主席陳家樂認為部署具遠見,預料將涉及很多收地及安置工作。 他指房協已開始在粉嶺,洪水橋及古洞北興建「專用安置屋邨」,可在2024年起分階段落成,提供數千個單位供受清拆影響、但不符合房委會資格審查的居民入住,當中包括租住或出售單位,基本條件是申請人不可以擁有任何物業。 應政府邀請,港鐵公司已於2021年10月展開洪水橋站的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洪水橋站預計約於2024年展開主體建造工程,並約於2030年啟用新車站,以配合洪水橋 / 厦村新發展區的發展計劃。 根據政府規劃,新發展區主要新增人口預計於2030年開始遷入,與洪水橋站的目標通車時間配合。 現時新界西北地區的骨幹交通屯馬綫,繁忙時間客量已超過設計容量的上限。
洪水橋發展: 洪水橋站
他又說,疫情爆發前,洪水橋每月成交量不多,而近期則明顯增多,預計或與區內發展密度較低有關,始終洪水橋仍待發展。 整個安置屋邨項目將分為五期發展 洪水橋發展 (第1A期、第1B期、第2期、第3A期及第3B期),合共建有六幢大樓,當中一幢為住用大樓,樓高不多於25層;而另外五幢則為綜合發展大樓,每幢樓高介乎30層至37層。 發展局重申,現時不應再停留於討論推展或不推展,而應共謀深化人工島發展方案,就如何把項目做好凝聚共識,他們期望環保團體在未來日子能聚焦於項目的環保議題作具建設性的討論。 當有新鐵路綫投入運作時,港鐵會適時檢討當區的港鐵接駁巴士服務,亦會諮詢區議會及相關持份者的意見,為乘客提供切合需要的服務。 屯馬綫「洪水橋站」為工程項目名稱,車站名稱一般在通車前才會正式落實;為車站命名時,會考慮不同因素,包括名稱的代表性、車站的地理位置及地區特色等。 至於對現時當地的屋苑來說,青山公路以南將仍然是純住宅區,以北是公營房屋主導,可能較能受惠的是近輕鐵鐘屋村站一帶,離未來的西鐵站較為近便。
洪水橋發展: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
一個核心商業區製造的,必須是以中產白領就業為主,而且需要有集聚規模(以40萬白領就業為目標);同時也需要核心商業區相匹配的配套,如酒店及餐飲零售。 這就必須在規劃中清晰的將其定位為「副都心」核心商業區,其發展須具規模才能支撐這些消費需求,也才能吸引到相關的企業願意遷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中,除了東大嶼都會的建議以外,其餘建議基本上都是相對零散細碎,難以提供具規模的發展用地——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規劃面積超過600公頃,洪水橋新發展區則超過700公頃——也就難以發展高密度、集約而宜居式的新發展區。 該些建議,選取比較可取的部分,作為中期的一部分補充用地,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就這樣東拼西湊出最終所需的4800公頃用地,恐怕並不現實。 現在已經有新發展區計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有相對有利的交通條件,西鐵只需要增加一個洪水橋站,而三號幹線與港深西部通道,加上正在興建的「屯門赤臘角連接路」,該區有比較四通八達的路網,而且發展限制相對較少,比較適合發展為核心商業區。
洪水橋發展: 洪水橋具有地理優勢
地政總署負責協調 3 個新發展區的徵地和清理土地工作,這三個新發展區分別是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區。 除了讓市民多一個出行選擇外,洪水橋站項目亦有助改善區內的路面交通情況,減低廢氣、噪音及碳排放等。 而車站設計亦會融入不同的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元素,為乘客帶來低碳體驗。 除了讓市民多一個出行選擇外,洪水橋站項目亦有助改善區內的路面交通情況,減低廢氣及碳排放等。 而車站設計亦會融入不同的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元素,為乘客帶來低碳乘車體驗。 Apollo智慧出行宣布,與上海科技大學校企合作簽約儀式在上科大創意與藝術學院舉行,雙方圍繞智慧座艙項目、智慧出行數據庫及智慧出行人才培養三大主題簽署合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