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天文台亦會利用「沙灘波」工具預測風向轉變[33][34]。 在1987年至1994年,並非每次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前2小時都發出預警信息,天文台要在1995年颱風肯特襲港時才開始常規化此安排,當年市民普遍接受八號信號預警信息及歡迎天文台作出預警[10]。 隨後數年此安排變為正式,但1999年颱風瑪姬仍出現一次違規沒有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便直接懸掛八號信號的事件。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英語:Gale 颱風訊號2025 Or Storm Signal No.8),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一般市民俗稱為八號風球或八號波[1]。 該信號因應實測風向,分為四個方向: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高一級的信號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低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9月15日凌晨0時30分左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表示梅花於上海市奉賢區沿海再度登陸。 1907年改為燃放3響炸藥警告、懸掛黑十字風球及於晚間亮起三號風燈(紅綠紅)。 [10]1917年開始以數字1至7號編排信號,七號信號是當時最高的信號,代表香港風力已達或將達颶風程度。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期間,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精簡風球信號,二號風球以朝上三角形▲(藍藍)顯示,表示香港將吹起烈風或以上風力(即今8至10號信號)。 下表為香港十號颶風信號列表,粗體颱風表示澳門氣象局亦為該颱風懸掛十號風球。
颱風訊號: 風暴消息
此外,廣東省繼續設立颱風白色預警信號,表示熱帶氣旋可能於48小時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 而內陸一些較少受熱帶氣旋吹襲的省份(如青海等),則不設颱風預警信號,但受熱帶氣旋吹襲時,會發出大風預警信號,各顏色代表的風力與颱風預警信號一致。 6月1日凌晨高溫觸發強烈對流雷雨,天文台於凌晨3時15分發出雷暴警告,再於凌晨3時20分發出特別天氣提示,並於凌晨4時55分更新特別天氣提示。 天文台在早上5時1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維持2小時45分鐘後於早上8時取消,當中離島區坪洲及屯門區均錄得超過70毫米雨量,暴雨期間天文台共錄得12367次的雲對地閃電;天文台亦於早上5時30分取消酷熱天氣警告。 9月14日上午11時,香港天文台再度將其升格為強颱風。
- 香港任何政府機關亦因應颱風後的「極端情況」,如公共交通服務嚴重受阻、廣泛地區水浸、嚴重山泥傾瀉或大規模停電等情形下於八號或以上颱風訊號改掛為三號或以下颱風訊號前發出「極端情況」公布。
- 下表為二次大戰以後香港天文台懸掛或發出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頻率。
- 中央氣象局今天發布高溫資訊,中午花東有機會出現 38 度高溫,台北市、新北市地區也有機會出現 36 度高溫,午後山區及部分平地地區同樣會有雷陣雨氣候,局部陣雨雨勢較大還請小心留意。
- 此外,廣東省繼續設立颱風白色預警信號,表示熱帶氣旋可能於48小時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
- 1931年3月1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改制,新的一號風球信號球形狀以現在為人熟識的黑色T字 呈現,並再沒有做出改變。
- 1907年改為燃放3響炸藥警告、懸掛黑十字風球及於晚間亮起三號風燈(紅綠紅)。
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台及地下天文台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台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正面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颱風訊號 在這段忙碌的日子過後,十號信號的出現頻率減少至每3至4年一次。 進入1980及90年代,能正面吹襲而帶來十號信號香港的颱風已大為減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漸趨頻密,1993年至2022年的30年間共有32個熱帶氣旋正面襲港,平均每年1.07個,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時未達颱風或以上級別而沒有發出十號信號。
颱風訊號: 熱帶氣旋警報
一九一七年,本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本港。 當八號或以上信號生效期間,無綫電視翡翠台及明珠台、ViuTV及ViuTVsix和港台電視31會定時提供一節風暴消息(亞洲電視在2016年停播前亦有同樣安排),HOY TV則額外時段與有線新聞台聯播《有線新聞》。
從2016年起,天文台便在內部試驗熱帶氣旋路徑概率預報,從而顯示未來九天熱帶氣旋經過某地方的概率。 2017年,適逢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設立100週年,天文台特意開設專頁 颱風訊號2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介紹其歷史。 經1934年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議,1935年1月1日起,廢除二號至四號風球,保留一號及五號至十號,而七號及八號的標誌,分別改為兩個朝上錐體 和兩個朝下錐體 [11][9]。
颱風訊號: ‧ 卡努挑戰強颱!侵台陸警時間出爐 新北市可達「颱風假」標準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台台長,其後在台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及提升社會效率[8]。 在他擔任台長的兩年間,天文台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及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 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台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
-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本港。
- 中度颱風「卡努」逼近,中央氣象局於今(1)日晚間20:30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並將於20時40分舉行記者說明會。
- 因此當一熱帶風暴襲港,可能因烈風範圍太小未能令香港吹烈風,要到近距離橫過香港才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烈風。
- [10]宁波市于9月14日暂停执行除机场、火车站、高速卡口、高速服务区外的72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查验要求,直至防台风应急响应解除[11]。
- 而綜合八號信號的一欄,數字均視發出八號信號至取消八號信號(不包括轉方向)為一整體的數目,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 而據氣象局預測,8月3日、8月4日將是「卡努」最接近臺灣的時間,預計北部、中南部都將有機會降雨。
十號颶風信號發出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預警,甚至不會提前宣佈[4][5]便發出十號信號(2018年颱風山竹來襲前兩天表示未能排除十號信號的可能性,屬例外)。 當此信號取消後,香港天文台會直接改發八號信號而非九號信號。 但若天文台在非30分或非00分更改熱帶氣旋警告,電視台可以在廣告或節目中插播臨時的風暴消息,例如2012年的強颱風韋森特,天文台於7月24日凌晨12時45分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翡翠台和本港台立即播出《風暴消息》。 颱風訊號 而《風暴消息》不會在新聞時段播出,相關消息會在新聞時段內報道。
颱風訊號: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
2000年代更沒有熱帶氣旋能令天文台發出十號信號,直至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的吹襲,天文台才再度發出十號信號,也與前一次發出十號的約克相隔了13年之久。 另外,在90年代及2000年代,最高信號為九號信號的次數分別為2次及3次,主要是因為颱風進入香港50公里內時便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或在香港東面登陸,因此不用發出十號信號。 此後十號信號出現次數再次轉趨頻密,僅5年後的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便令天文台再次發出十號信號,翌年超強颱風山竹更導致繼1960至1962年之後,56年以來天文台首次需要連續兩年發出十號信號。 2010年代共發出三次十號颶風信號,是自1970年代以來最多。
颱風訊號: 氣象局發海警!卡努達中颱上限 暴風圈狂掃大台北
杜蘇芮帶來多處災情,緊接著卡努來勢洶洶,東部沿海省份浙江嚴陣以待,已展開檢查海上船舶防颱工作,也要求養殖人員全部撤離濱海區域。 9月13日17时,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揮部將防颱風急響應提升至一級[7]。 [8][9]浙江全境A级景区暂停运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暂停开放,所有文化和旅游活动取消或延期。 宁波机场、台州机场、舟山机场已取消9月14日全部航班。 颱風訊號 [10]宁波市于9月14日暂停执行除机场、火车站、高速卡口、高速服务区外的72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查验要求,直至防台风应急响应解除[11]。
颱風訊號: 生效時間最長
14日14时起,甬台温铁路宁波至台州段停运;14日16时起,宁波地区所有列车停运[12]。 颱風訊號2025 宁波轨道交通14时起暂停1、2、3、4号线高架区段运营[13]。 14日18時以後,杭州蕭山機場取消所有航班,浙江沿海船舶全部回港停運。 [15]9月15日,宁波、舟山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继续停课[16][17]。
颱風訊號: 颱風攪局!貢寮海祭宣布延期 九月開唱
香港天文台亦會按實際情況而不會盲目跟從鄰近地區已發出的信號級別。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台台長,其後在台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及提升社會效率[30]。 颱風訊號 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31]。
颱風訊號: 國慶焰火不在梧棲?傳改「中央公園」
外媒報導,中國水利部對北京和天津發布暴雨洪水警報,強降雨造成多處嚴重積水,民眾受困,消防人員搭乘橡皮艇,將民眾一一接駁出災區。 週三起,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基隆北海岸和北部地區短暫陣雨;週四到週五,北部地區和中南部山區有局部大雨,背風面的東南部可能有焚風發生。 氣象局預報員趙竑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指出,預估今晚到周三清晨有機會發布海上警報,但還要視其移動速度,以及暴風半徑有無再擴大,仍要再觀察。
颱風訊號: 香港十號颶風信號列表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 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颱風訊號: 一號戒備信號
其中五號至八號信號,均為代表烈風吹襲,所代表的風力相同,只是方向不同,但民間經常誤會是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故1973年1月1日起,五號至八號信號,分別改稱為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一直沿用至今。 受到颱風外圍雲系逐漸接近,一整天時晴時雨,卡努颱風目前持續發展,以每小時14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 受中度颱風卡努影響,經預測路徑8月2日至4日接近新北市海面,又逢大潮期間,恐為北海岸帶來長浪及瞬間強陣風,因安全考量,原訂於8月4日至6日的2023新北市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將延期至9月15日至17日舉行。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開始,5號至8號風球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 梅花外圍下沉氣流加上重慶反氣旋增強影響,日間天氣繼續非常乾燥和酷熱,9月13日天文台下午錄得最高氣溫35.9℃,打破一週前的紀錄,上水同日日間更錄得破記錄的38.2℃高溫,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9月天。
天文台低估菲爾強度,菲爾在接近珠江口時迅速增強,橫瀾島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108公里,換算為海平面風速仍達暴風程度,顯示菲爾為強烈熱帶風暴。 菲爾在當日上午9時最接近香港,在香港天文台之西北偏西約50公里掠過。 在菲爾吹襲期間,香港普遍吹烈風,而天文台因預測失誤,預計香港不會受烈風影響而只是懸掛三號強風信號。
颱風梅花(英語:Typhoon 颱風訊號2025 Muifa,國際編號:22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4202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nday)是202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被命名的風暴。 「梅花」一名由澳門提供,梅花耐寒,代表中國人一種堅毅的精神[1][2]。 當八號或以上信號生效期間,無綫電視翡翠台及明珠台、ViuTV及ViuTVsix和港台電視31會定時提供一節風暴消息(亞洲電視的本港台及國際台在2016年停播前亦有同樣安排),香港開電視則額外時段與有線新聞台聯播《有線新聞》。 其中於2008年颱風鸚鵡襲港期間的風暴消息內,翡翠台同步直播北京奧運男子乒乓球項目。
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9]。 亦有網民去信天文台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回覆指,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香港,但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要立即發出一號信號。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颱風訊號: 懸掛風球數字系統及晚間燈號
自2006年起,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加入「離岸海域可能有強風」的考慮[1]。 自此天文台在熱帶氣旋在香港遠處掠過或長遠並非繼續接近香港,但離岸吹強風的情況下考慮發出一號信號,以及在取消三號強風信號時,如離岸仍受強風影響,則改發一號信號而非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由於典型熱帶氣旋路徑一般是西北、西北偏西或西北偏北移動路線,導致香港受風暴吹襲期間的風向有慣常的轉變模式,造就典型的八號信號方向配搭(部份配搭在1999至2013年間更出現超過5次);但部份熱帶氣旋的路徑可能較異常,造成其他類型的風向轉變,亦令八號信號的配搭有所不同。 此外部份熱帶氣旋由於正面吹襲香港,可能導致配搭之間出現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42][43][44]。 颱風瑪娃帶來的暖濕西南風與日本東南側的太平洋高壓帶來的東南風會合,再加上來自日本北側的日本海冷空氣南下及日本的高山地形,最終形成類似共伴效應的帶狀劇烈降雨雲。 颱風訊號 降雨雲使日本多處持續下暴雨,其中在高知縣土佐清水市十二個小時內共錄得342毫米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