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麗宮戲院於1994年4月24日結業,最後放映的電影為《情迷血瑪莉》(The Innocent)。 世貿中心與旁邊怡東酒店的位置前身是渣甸洋行貨倉,後由怡和洋行旗下的置地公司重建發展,在1975年落成(48年前),當時稱世界貿易會議中心(Hong Kong World Trade and Conventional Centre)。 早期曾開設碧麗宮夜總會,是怡東酒店的舞台,酒店方面請來法國著名的癲馬夜總會(英语:Crazy Horse (cabaret))過來長駐,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消費。 不過由於生意欠佳,其後改裝成當時香港最豪華的電影院碧麗宮,於1979年11月14日開幕,有1,060個座位,放映首輪西片,開幕後第一套上映的戲是《異形》。 座位除了分為前、中、後座外,更有兩層超等,並特設「貴妃床」位。 昔日的麗宮戲院(1966~1992)位於新蒲崗彩虹道,即現在越秀廣場所在地。
利舞臺(英語:Lee Theatre)原是香港一間著名戲院,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即波斯富街與霎東街交界,面向禮頓道。 主要用作粵劇、歌劇及演唱會等表演,及放映電影等用途,曾經是香港的高尚娛樂表演場地。 麗宮戲院,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五日開幕,有三千個座位,分前、中、後座、超等、特等,可說是香港最大的戲院。
麗宮戲院: 歷史
做資料搜集,見到一大堆有關「大戲」戲院的恐怖故事,憑空杜撰,把這些消失了的文化空間,妖魔鬼化:什麼上環高陞戲院後面有「雞人表演」,即小孩子被人斬手斬腳來娛賓;佐敦的普慶戲院常有繡花紅鞋叫人「快點走」等等。 唯一類似真相的,是西環的太平戲院,它見證了1934年旁邊的煤氣鼓大爆炸,火災波及晉成街一帶,死了四十多人,當時有一南亞裔看更,衝入火海開動緊急裝置,把煤氣排出大海,可惜他被燒死,後來便謠傳太平戲院有白影在走動,這當然是穿鑿附會。 新蒲崗現時範圍原有蒲崗、隔坑及沙地園三村,其中蒲崗及沙地園為九龍十三鄉其中村落。 1939年啟德機場的07/25跑道在新蒲崗一帶落成,跑道東西走向,長457米,為啟德機場首條正規跑道。 新蒲崗(英語:San Po Kong)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南部的商貿區,位於牛池灣以西、太子道東以北、啟德明渠以東、彩虹道以南的區域,名稱來源於該地原來的蒲崗村。 「蒲崗」之名是「蒲田(莆田)」和「山崗」的結合,分別指開村村民祖籍及該地地形,原址爲新蒲崗西北角的彩虹道遊樂場一帶。
話說有次戲院經理發現尾場電影的售票數目與入場人數相距甚遠,以為有人用假票入場,於是進入戲院巡查,當他走到前排座位區時,發現一些半空飄浮的身影。 有傳自此之後,戲院經常只會賣出一半戲票,卻掛上「全院滿座」告示,目的就是留下部分座位給這些觀眾。 2009年2月,WTC 裝修完工全面開業,原有商舖樓層引入連鎖品牌,如1樓及2樓的agnès b.、4樓的無印良品和5樓的Uniqlo,並將海景寫字樓改為飲食娛樂店。 其中除有獲「米芝蓮」推介的餐廳,還有綜合電子娛樂中心和mYoga瑜伽中心,製造合適年輕人的落腳點。 商場正門外保留了露天廣場,定期出租作為推廣活動場地,吸引人流。 2006年8月,新鴻基地產宣佈耗資港幣2億港元,把世貿中心6層商場擴展至15層,商場面積將由16萬平方呎增加至28萬平方呎,零售商舖數目亦會增逾100間。
麗宮戲院: 麗宮戲院,即現在的越秀廣場,曾經是區內的猛鬼戲院。
Collaction 小隊的第二回年度教育活動,「共享社區.共享快樂」,在新年期間透過活動讓基層小朋友學習社會資源共享、互助精神與成長,同時開放給予市民可以透過群眾外包的方式去參與和支持。 網頁版透過 JuxtaposeJS 開源程式,以嶄新的方式呈現今昔對比的相片,並利用 SEO 技術及於相片添加搜尋標記,讓 Google 等搜尋器索引到資料庫中的相片。 Snappy 的願景 – 「Free」的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Free」的意思不只是免費,還有自由和開放的意義在裡頭,任何人皆可不受時地限制檢視、編輯、修改及授權內容。 Collaction 小隊沒有主要金錢援助,全靠小隊成員的付出。
- 新蒲崗(英語:San Po Kong)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南部的商貿區,位於牛池灣以西、太子道東以北、啟德明渠以東、彩虹道以南的區域,名稱來源於該地原來的蒲崗村。
- 直至80年代舊戲院風光不再,改以放映日活院線的色情電影,不禁令人想起一些抵死宣傳口號,包括「日活院線 徹底淫賤」、「老友鬼鬼 全日任睇」、「唔使左揀右揀 始終日活最盞」、「一張票 睇到笑」,教人懷念。
- 隨著196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蓬勃,新蒲崗一度成為大型的工業區域,同時因就近啟德機場而滿佈空運公司。
- 曾位於西環的太平戲院(1904~1981)樓高3層,當年主要上演粵劇。
原本是碧麗宮夜總會,曾邀請法國癲馬夜總會長駐,後因生意不佳,由邵氐公司租下並斥資改建成當年香港最豪華的戲院,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院內共設1,060個座位,豪華內裝加上寬闊舒適座椅,令票價相對較高,超等位$15,堂座也要$12,比其他戲院的賣$10的超等還要貴,的確上等。 曾位於西環的太平戲院(1904~1981)樓高3層,當年主要上演粵劇。 1932年重修並添置有聲放映機,座位由1,000多增至接近2,000個,更設帶位員帶觀眾入座。
麗宮戲院: 戲院誌 Talk Cinema
因此您的小額支持除了能減輕我們的負擔之外,還是對我們一種鼓舞。 2008年1月,最先進駐WTC新增樓層的商戶以食肆為主,包括9樓的結合理髮及餐飲的Hea Place及、10樓高級素食「功德林」、西餐廳Ruby Tuesday、11樓的綠楊邨酒家、12樓的龍皇酒家、13樓的名家韓國餐廳和桐燒日本燒肉。 Collaction 小隊的第三回年度教育活動,隨著蘇屋邨的重建及重新入伙,深水埗社區迎入一班新街坊,而當中有不少是獨居長者。 來自深中樂 Teen 會的一班基層家庭會員需要從探訪任務中與長者們打開話匣子,然後決定一份送給長者的禮物。
利舞臺早期主要用作粵劇表演,但其設計則以西式為主,揉合一些東方特色,是香港首間類似設計,亦是當時香港最豪華的表演場地。 利舞臺由一名法國工程師設計,以19世紀末法國和意大利式歌劇院的設計為藍本,但內部則輔以中式裝飾。 麗宮戲院2025 建築物以大理石建成,大門頂建有一小塔,正門及側面建有簷蓬,頂部建有圓拱形的拱頂,並繪畫上以金箔裝飾的九條金龍,舞台頂層有丹鳳朝陽的雕刻,下層則有二龍爭珠雕刻;舞台兩旁掛有一對對聯:「利擅東南萬國衣冠臨勝地 舞徵韶頀滿臺簘管奏鈞天」。 麗宮戲院 舞台可作360度旋轉,自動轉換佈景,是當時香港唯一擁有此設備的劇院。
麗宮戲院: 世貿中心 (香港)
軍營於1950年代落成,在香港主權移交前,英軍將土地交還給港府。 現在的新蒲崗中部以工廠大廈為主,曾是香港主要工業區之一,現而逐步變成商貿區;而東及西面則有一些住宅樓宇。 新蒲崗亦是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最喜歡取景的地方,曾取景於此的電影包括《暗戰》、《大隻佬》、《大事件》等等[1]。 及至近年各大院線開始設立日夜場及週末不同票價以吸納不同觀眾層。 全港最多座位之戲院是新蒲崗的「麗宮戲院」共有座位3000個,1966年8月25日開業,1992年3月結業,第一套放映的影片是《彩色青春》。
麗宮戲院: 商場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近年談論甚多的皇都戲院(1959~1997),本坐落北角英皇道,易名前為1952年開幕的璇宮戲院,建築本身將近7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劇院式舊戲院。 此單幢式建築有兩大特色,包括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天台拋物線型桁架;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的「蟬迷董卓」弧形大型外牆浮雕。
麗宮戲院: 黃大仙區 – 新浦崗 – 麗宮戲院
相片內容由使用者提供,Collaction 小隊會不定時審核內容,然而有時會無法即時處理。 2019年起,不少商戶陸續結業,而P1-3層在2020年11月已圍封大部分空間,到12月1日起全面封閉P1-5層,再次進行翻新工程,預計2022年9月起重開部分樓層,到同年底全面開放。 麗宮戲院 [2]翻新後加強以白色為主調,由2樓直達4樓的扶手電梯已經拆除。
麗宮戲院: 相片資料
1942年侵華日軍驅散蒲崗村村民,削去大部分蒲崗山並拆毀全村原址作啟德機場擴建之用。 戰後蒲崗村舊址附近發展出新的住宅及工廠區,命名爲「新蒲崗」。 出席開幕典禮的紅伶影星相當多,包括任劍輝、白雪仙、筱菊紅、李清、高魯泉、羅艷卿等,當然還有戲院的負責人張梁燕冰。 UA院線於1993年第一間使用「電話購票通」服務的戲院,其後於1997年也是第一間戲院採用網上購票。 目前最貴戲票之戲院是英皇娛樂行戲院的 the CORONET,票價每張HK$290元(包專屬餐飲套餐)。
麗宮戲院: 香港最大戲院 3,000個座位
碧麗宮吸引之處是一個超級豪華大堂和一班中高產階級的客人令來看電影的觀眾初享受到豪華高級戲院在香港的誕生。 大戲,由娛樂演變成為藝術,如米醞釀成酒,當酒精揮發,燃點了火,這團火便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香港粵劇文化,而「戲院」則盛載了這個昇平璀璨的歷史。 可惜,到了今天,所有大戲戲院都灰飛煙滅,只餘下一處地方,便是北角英皇道,門前仍留著一幅巨型浮雕的皇都戲院(前身為建於1952年的璇宮戲院),它是現今碩果僅存的古典戲院,千萬不能拆掉,如果皇都戲院也消逝,香港的世世代代,便再沒有機會感受大戲戲院留下的雪泥鴻爪。 碧麗宮戲院(Palace Theatre)由碧麗宮夜總會(Palace Hong Kong)改裝而成,於1979年11月14日開業,由邵氏公司經營,設有1060個座位。 主要放映外語電影,其座椅較一般電影院闊大,而票價則較香港其他電影院為高。
麗宮戲院: 個人工具
東主源杏翹先生曾自組太平劇團,由粵劇泰斗馬師曾領班,各地名伶都曾經在這裏踏過台板。 不僅是本地華人的娛樂場所,亦是招待皇室成員或高官的熱選場地。 座位除了分為前、中、後座外,更有兩層超等,並特設「貴妃床」。 每張「貴妃床」有4個座位,當時票價為$12,與只需兩毫的普通位相差足足60倍(當時普通打工仔月薪不過是$10~$20)。
麗宮戲院: 麗宮戲院
擴展工程還包括加設落地玻璃,以收180度海景景觀;商場外牆改以玻璃幕牆;在謝斐道入口加設巨型LED熒光幕及大型畫布;以及商場建築和室內設計採用高透度物料,以創造強烈的空間感及開揚環境。 店舖走潮流路線,並延長營業時間至通宵,世貿中心亦名為WTC。 世貿中心(英語:World Trade Centre)位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謝斐道的東端,面對香港海底隧道入口及銅鑼灣避風塘,設有WTC商場及辦公室,在世貿中心旁邊在2019年之前設有前怡東酒店;底層則建有行人隧道通往告士打道對面的怡和午炮。 「在中環,寸金尺土,能夠演大戲的地方都拆掉,僅餘的一家,便是威靈頓街轉左入皇后大道中,叫中央戲院。」(它的外型像一家倫敦的銀行,長長的垂直玻璃及石柱,仍有一幅三十年代的照片留下來,門前的人穿着唐裝衫褲)。 麗宮戲院 據聞:中央戲院當年有一宗轟動的謀殺案,有一位花旦移情別戀,在表演途中舊情人拿槍射向舞台把她殺死。
麗宮戲院: 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
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粵劇在國內發展停頓,但是它依然在香港發熱:當大戲戲院逐漸消失,它便化身為電影;當大戲電影消失了,它便走入政府的文娛中心。 所以,當2018年尾,西九龍的「戲曲中心」啟用後,香港的粵劇發展,會邁上更高的層次。 新蒲崗早年有很多製衣廠,六十年代有大量工人在此區上班,當年較為貧窮,不少人會步行上班,例如從石硤尾的公屋步行來回新蒲崗。 據說曾有加班後的女工,於晚上十點多從工廠離開,當時街上行人已經不多,本就有點心驚,忽然見到一個女性的黑影在前邊慢慢行走,於是急步上前,希望可以同行互相照應,可是不論她如何快走,都無法走到該女性身邊,直到走出新蒲崗工廠區,眼前的黑影突然消失不見! 麗宮戲院 之後還有不同的工友遇上類似情況,後來該廠的夜班女工收工後,都要結伴離開。 新蒲崗,是香港一個傳統的工業區,六、七十年代,大量製衣廠及各種不同的工廠設在該區,後來雖然漸漸變成住宅區,但仍留有不少樓齡超過四、五十年的工廈。
麗宮戲院: Q: 香港會有什麼社會創新項目?
80年代不少新戲院落成,很多人都選擇光顧新型戲院,面對客源大量流失,有舊戲院遂以一張戲票全日任睇來吸引觀眾,只是放映的電影以三級片為主。 而開創此先河的就是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重修後成為戲曲活動中心的油麻地戲院(1930~1998)。 戲院早期是放映默片,隨後是有聲電影,60年代隨着邵氏電影崛起而經常滿座。 直至80年代舊戲院風光不再,改以放映日活院線的色情電影,不禁令人想起一些抵死宣傳口號,包括「日活院線 徹底淫賤」、「老友鬼鬼 全日任睇」、「唔使左揀右揀 始終日活最盞」、「一張票 睇到笑」,教人懷念。
麗宮戲院: 香港島
舊區,就自然多靈異傳說,早年的新蒲崗,更有一間大型戲院,曾經傳出極多鬼故,即稱為猛鬼戲院的麗宮戲院。 「娛樂戲院」(King’s Theatre) 位於皇后大道中,雲咸街與德忌笠街之間,建於1931年,已於1990年拆卸,改建成現今之娛樂行。 以前,看電影必然到戲院,然而戲院經過百年以上的轉變,以下一些有趣的資料,可看到一些戲院滄桑,讓我們在這些歲月流痕之中,尋找一些點滴好讓我們溫故而知新。 計劃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方式有效收集和自動發放失蹤寵物的資料到不同網站及社交平台,讓更多群眾了解資料並提供協助。
此外,粵劇也推動了地區文化,例如天后誕、中秋節等,街坊團體便安排大戲給居民,一家扶老攜幼來看。 粵劇更是道德教育的材料,因為它的信息多是正面的,例如老人家看完《琵琶記》後(故事講趙五娘在丈夫上京赴考時,家鄉正逢饑荒,她不惜把長長秀髮賣掉,也要維持一家生計),便會教導年青一輩,如何做人保存「忠孝節義」。 1958年9月12日,啟德機場位於九龍灣填海地的13/31跑道啟用,取代舊跑道。 隨著196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蓬勃,新蒲崗一度成為大型的工業區域,同時因就近啟德機場而滿佈空運公司。 不過隨著製造業北移及機場搬遷,新蒲崗各工廠已經轉型為小倉庫、食物製造廠及辦公室等。 位於香港灣仔道220號之「新京都戲院」,於1997年7月1日放映第一部數碼電影,由中大電影公司出品,鄭保瑞導演之「第100日」,該戲院現已結業。
麗宮戲院: Snappy –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
小時候,大家叫粵劇為「大戲」,外省人稱它為「廣東戲」,上演的地方不叫「劇場」,我們稱它為「戲院」。 晚上,大家說:「去戲院睇大戲囉!」沒有人會說:「去欣賞粵劇!」因為在電影不普遍的年代,大戲是市民的主要娛樂。 大戲除了是娛樂,還有其他功能,它搞活了「地區經濟」,當上演大戲,附近的小食檔和賣東西的攤販,便生意興旺。
當年首映電影《彩色青春》,由陳寶珠登台、胡楓做司儀,蕭芳芳負責獻剪,場面極為盛大! 早年麗宮戲院就已經出現鬧鬼傳說,首先就是其頭三行位置,據說是永遠不會出售的,乃預留的「陀地位」,的確是預留給「陀地」的,皆因當年香港惡人不少,黑社會橫行,戲院會預留這三行位置,給「指住個鼻」就入場睇戲的惡霸,並不是甚麼靈異傳說。 不過,曾經有一位「帶位」親眼見到這三行座位,於開場後突然坐滿人,當時他也不覺奇怪,只是奇怪為甚麼那些「大佬」這麼遲才入場。 那知到散場時,他揭開厚布幕準備讓觀眾離場,外面的燈光一射之下,三行人影全部在他眼前消失不見! 「碧麗宮戲院」(Palace 麗宮戲院2025 Theatre) 麗宮戲院 麗宮戲院2025 位於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1979年11月14日開幕,在當時被譽為全香港唯一一所最豪華商級戲院。
麗宮戲院: Timber 香港古樹皮圖鑑
自此每年的香港小姐競選決賽通常在利舞臺舉行,直至1980年代後期。 1975年台灣藝人歐陽菲菲從日本帶來18人樂隊,創下華人歌手連開三場演唱會的紀錄,而歐陽菲菲亦是第一位登上利舞臺的華人女歌手。 1991年3月,利氏家族旗下的希慎興業,以4.5億港元向利氏家族購入利舞臺地皮。 麗宮戲院2025 香港電台電視部及無綫電視亦分別製作特備節目,紀念這座建築物。 《美國舞男》、《發條橙》這些都是當年在碧麗宮戲院獨家放映的名片。 那時候,一般超等票價是10元整,而碧麗宮最低堂座票價是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