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學習而言,中華文化提倡「好學」,不大強調「聰明」。 英華女學校 或者可以這樣說,藉好學來令人變得聰明,絕不能因聰明而放棄好學。 英華女學校中三女生於校內暈倒不治,事發於前日(22日)傍晚6時許,警方接報一名14歲女童於中區羅便臣道一個球場暈倒,昏迷送往瑪麗醫院,惟送院期間不治;警方指事主死因仍有待驗屍確定。 本片拍攝過程期間,拍攝團隊本著被拍者同意和知情下的原則進行拍攝。
- 課程照顧學習差異,多元教育兼顧資優訓練,發展戲劇教育加強學習趣味,而且家校合作愉快,有利小朋友全面發展。
- 2018年度該校統一派位學額由90個大減至60個,世襲生蠶食了不少統一派位學額。
- 全校語文政策:除各中文相關科目、宗教教育科及體育科外,學校採英語授課,並致力於校園內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培育學生兩文三語能力,中英兼擅。
- 現時,學生會由執行委員會(一位主席、一位副主席、一位司庫、兩位文書、兩位文康和兩位總務)和五個附屬委員會(推廣及常務委員會、生活部、出版部、福利部、體育部)組成(一共19人)。
- 為擴闊學生視野,深化他們的學習經驗,本校每年除接待海外嘉賓來訪外,亦舉辦本地及海外不同類型的遊學團,包括學術、音樂、視藝、體育、領袖訓練以及義工服務體驗,遊學團足跡遍及二十多個國家。
2009年底,獲教育局支持學校原址重建,並將附近之前那打素醫院舊址納入擴建範圍。 重建工程於2014年展開,是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的設計項目,2019年3月遷回羅便臣道新校舍。 第五十九屆學校舞蹈節於一月中旬至二月上旬假屯門大會堂演奏廳舉行。
英華女學校: 灣仔區中學排名
如能讓同學盡早接觸文言文,掌握文言文中常見字詞的意義,理解文言文中有關品德情意教育的內涵,就能為應付公開考試打好基礎。 校內各部均提供多元化的聯課活動及資優教育學習活動,如演講、配音、寫作、短片製作班、奧數培訓課程、科學研習小組、國際初中科學奧林匹克培訓課程、專題研習、野外考察等。 由老師帶領或由資深導師任教,透過多樣化的形式(如工作坊、訓練班、與友校進行友誼賽、校內比賽及學界比賽等),同學間互相砥礪,將學習延伸至課堂以外,令同學的學習經歷更加豐富。
譚凱螢曾就讀英華女學校,於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後,前往台灣修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課程,隨後曾加入無綫電視台灣製作中心。 譚目前已主持《小滋女孩過年攻略》、《台北101種玩法》、《台灣原味道2》等多個節目。 於2020年底約滿離開無綫電視台灣製作中心,擬於2021年重新專注於舞台劇及戲劇表演。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引發連串風波,電影早前獲提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惟英華女學校發聲明不參選。 消息指,金像獎現進入「第二輪專業評審團」,但《給十九歲的我》仍在「最佳電影」候選名單之上。
英華女學校: 學校設施
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光復動員,英華女學校早在1945年10月便在原址復課。 在1949年中國主權易手前後的難民潮,1950年代開始的嬰兒潮夾擊下,中學學額的需求大增,學校在1950至1960年代有重大的校舍重建計劃,出現了第二代校舍。 而現今在2019年完成重建復校的,是學校的第三代校舍。 在現時校舍中,仍保留有一座第一代校舍的建築,就是在1926年建成的幼稚園,尖頂中式單層建築,現時是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保留作校史館。 而在1953年建成,第二代校舍的木門和紅磚,連同關於學校歷史的照片,則重置於學校正門內最當眼的位置。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全面重建的新校舍於2019年3月底正式啟用,我們擁有更寬敞的空間,實踐各項創新與變革。 英華女學校2025 RTHK 英華女學校宣布,由該校委託張婉婷校友執導的電影《給十九歲的我》,近日引起社會關注,校方經過審慎考慮,決定退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遴選。 英華女學校宣布,由該校委託張婉婷校友執導的電影《給十九歲的我》,近日引起社會關注,校方經過審慎考慮,決定退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遴選。 校方聲明表示,《給十九歲的我》日前已停止公映,該校會繼續與製作團隊和有份參演的校友溝通,並就事件作出深入檢討。
英華女學校: 全港青少年網上繪畫比賽2023獲獎
能吸引過萬名家長慕名而來,絕非無因:畢業生赫赫有名,如文學家白先勇、教育家劉天賜、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等;學校堅持自信教學,找出孩子的閃光點。 本地老牌學校培正由1889年於廣州創校,到1933年先後開辦香港培正中學、小學和幼稚園。 過往培正幼稚園的學生可一條龍直升培正小學,但早前培正宣布從2017年度起幼稚園部畢業生由100%直升減至85%。 女校嘉諾撒聖瑪利學校有一條龍中學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免卻升中選校之苦,令該校成為31校網的熱門小學。 英華女學校2025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是一所資助一條龍英文中學,5屆中學文憑試(DSE)共誕生4名女狀元,入到嘉諾撒聖瑪利學校的女生意味着可升讀這所著名的狀元女校,對升中非常有利。 英華小學屬直資男校,加上有一條龍中學英華書院接軌,受歡迎程度不下於神校男拔。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聲明全文
為了不斷提升教學質素,教師會定期進行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公開課等專業發展工作。 為了能夠掌握文憑試的最新發展和趨勢,本校有多名老師擔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委員及其核下小組委員、考試及評核局評卷員、口試考官、科目委員會委員等工作。 此外亦有老師應報章邀請,出任應試講座嘉賓講員,及於報刊的文憑試專欄撰文,分享應試心得,造福莘莘學子。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學生會
校方正進行深切的檢討,持續聽取各持份者的心聲,並會尋求專業意見,檢視我們在整個過程中的的種種不足,總結經驗,繼續秉持英華女學校作為教育機構的理念和價值觀。 學校設施:全面重建的新校舍於2019年3月底正式啟用,我們擁有更寬敞的空間,實踐各項創新與變革。 再從價值教育角度而言,《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在多處都有強調學校須通過中國語文科推行品格教育。 此外,根據文憑試的評核原則,正面的價值觀是在寫作卷中獲取上品分數的要素之一,考生如能從生命、文化、人生價值等層面作出思考,內容可被評為「上上品」。 因此,及早培養同學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以至要求同學寫作時表達正確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 學校地圖
翻查英華女學校在自行分配學位的收生準則及比重分布,學業成績佔五成,面試表現佔三成,課外活動表現及操行各佔一成。 校長表示面試表現相當重要,只要面試表現中上,獲取錄的機會很大。 面試題目「樣樣都有」,會問及時事題,但不是最重要,因為學校不是要求學生知道甚麼,而是着重他們能否表達自己,因此題目難度絕不艱深。 很重要,而語文好的話,學習進度亦可望提高,尤其是英文。 所以至中一至中二,上英文堂時會將五班分成八組,集中教學,鞏固語文能力;中二至中三會以拔尖形式,挑選約五十名學生參加英語演講會;同時開辦英國文學科, 讀詩詞、經典戲劇等。
英華女學校: 3 英華女學校
本校老師於輔導、生涯規劃、資優教育、藝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STEM等範疇多有建樹,於相關範疇經常與同業和外界交流,並為教育局和專業協會擔任教師培訓工作。 高中開設中、英、數、公民四科核心科目,連同數學科的兩個延伸單元(M1與M2)共有十四科選修科。 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半山區羅便臣道80號倫敦會樓(羅便臣道80號會所)對開,鄰近英華女學校,屬單向東行路邊中途站。 英華女學校 張婉婷與男友羅啟銳拍攝多部著名的港產片,二人的作品充滿濃濃的香港的本土情懷及文藝氣息,著名作品包括有《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我愛扭紋柴》、《宋家皇朝》、《玻璃之城》、《歲月神偷》等。 其中2009年作品《歲月神偷》奪得柏林影展的水晶熊獎,1987年的《秋天的童話》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等多個電影獎項。
英華女學校: Band 1A 中西區中學
每年學生會都會籌辦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藉此希望能夠培養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同時努力為同學締造一個愉快的校園生活。 2003年,英華書院由九龍塘牛津道遷往深水埗,並復辦小學部,中小學校舍相連;至2008年,兩校同由津校轉為直資「一條龍」學校;並因學費較平民化,而深受家長歡迎。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台,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台。 揀中學除咗睇成績同 banding 之外,中學嘅校風都非常重要。 中學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學校嘅學習環境對中學生嘅行為影響非常大。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 暫別半山 短遷深水埗
最後學校在1960年決定停辦小學,由1962年開始停收新生,換取了新東座校舍在到1967年落成。 此次擴建的費用達300萬元,由政府補助180萬元,免息貸款60萬元,校方在落成時籌得31萬港元。 自1891年倫敦傳道會購入現時般咸道及羅便臣道間的山崗為基址,先後開設雅麗氏利濟醫院及西醫書院、傳教士宿舍、那打素醫院及護士宿舍等。 而英華女學校校祖牒喜蓮姑娘,在1893年開始堅持在倫敦傳道會基址範圍內,設立讓女子讀書的書塾及居住的宿舍,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和他們有更多共同學習及生活的時間,讓他們更能在基督的環境中成長。 英華女學校 (Ying Wa Girls’ School),1900年2月創立,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旗下的女子中學,由政府津貼。 全校學生人數約950人,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是香港傳統名校之一。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校叩門位
學校提倡全面發展, 2009-2010年度目標為:care to learn, learn to inquire。 學校的女子籃球隊極為出色, 多年衞冕香港學界籃球比賽總冠軍,學校排球隊也在眾女校中出類拔萃。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 傳教士牒喜蓮女士 創立。 英華女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是香港22間傳統名校之一,亦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 除了出色的學生表現外,他們在運動和音樂方面的發展也非常出色。
英華女學校: 香港中學搜尋
【何珮珊】香港海關首位女關長,中學時代就讀英華女學校,及後入讀香港城市理工學院主修會計學。 1991年2月18日加入香港海關任職海關督察,2021年10月21日獲委任為海關關長,丈夫是現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 【麥玲玲】香港著名堪輿學家,1983年畢業於英華女學校。 過去曾在傳媒訪問中表示,因在校時修讀中國文化科而對中國生肖、《易經》等產生濃厚興趣。 【馬詠茹】前香港單車運動員馬詠茹(Vivian),也是《給十九歲的我》中女主角馬燕茹的姐姐,2015年畢業於英華女學校,曾經和香港擊劍運動員張家朗交往近三年,更曾有份在NOW為奧運做主持。 聖保祿學校係一間直資天主教女校,成立於1854年,學校全年學費為$25000。
英華女學校: 英文名稱
位於32校網的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簡稱大天海帆)稱得上是油尖旺區的大熱。 除了品德教育做得好,學業成績亦有目共睹,升中派位最多學生獲派聖芳濟書院、真光女書院,也有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華仁書院(九龍)等名校。 課程照顧學習差異,多元教育兼顧資優訓練,發展戲劇教育加強學習趣味,而且家校合作愉快,有利小朋友全面發展。
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籃港島區D1甲組奪冠 (2022-
例如近年就在全港學界精英籃球、足球、手球及乒乓球等項目先後奪冠。 本校有福音事工委員會,由校園傳道帶領,除了關顧同學屬靈的需要外,也會協助同學面對成長的困惑,更致力培育信徒領袖,使福音得以廣傳。 總的而言,讓同學在初中打好語文基礎、建構高階思維及培養正確價值觀,相信對同學日後爭取優秀公開考試表現是無往而不利的。 同學須於九月就上述補助提出申請,由本校獎助學金委員會審批。 若遇到家庭經濟狀況突變,同學亦可隨時向校方申請,校方會因應情況給予支援。 為減低師生比例,提升教學質素,本校利用直資學校的額外資源,由每級5班,每班41人,調整至每級6班,每班約34人。
英華女學校: 教學語言
王師奶有不少親友的女兒都畢業於聖士提反,毫無疑問它是一間辦得十分好的學校,聲名不是浪得,它要轉直資有不得已的無奈。 由於直屬關係,中學規定要收由小學部升上的85%學生,只要小學畢業生考獲Band 2或以上,中學都要取錄,間接減少中學取錄成績較高學生的機會。 如果小學畢業生成績不符理想,這就一定拉低中學收生的Banding。 英華女學校 小婦人為英華女校喝彩之餘,也明白一般名校轉直資的苦衷。
軒銅的聯繫官中包括有「狀元搖籃」之稱的皇仁書院,故特別吸引區內男生報讀。 排名較高的中學或許比其他學校更好,但入讀前亦要考慮子女的成績和能力,否則即使入讀「名校」也會讀得辛苦、很大壓力。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英華女學校學校秉持培育學生純樸謙厚、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優良素質。
本校感謝製作團隊在資源極有限的環境完成艱巨的拍攝工作,以及片中校友們多年的努力及付出。 《給》片得到電影界和其他界別的正面迴響和肯定,校方完全尊重製作團隊接受個人獎項的意願。 本校經過審慎考慮,亦先後與六位參與拍攝的校友、製作團隊和金像獎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探討有關放映事宜,惟最後未有達成共識,故未能向金像獎提供影片放映。 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需要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可按此聯絡我們。 英華女學校2025 為達到以上目標,我們除參與比賽外,也經常安排世界知名的音樂家、樂團或合唱團到訪書院,作交流表演,大師班及工作坊等。 近年來我們定期舉行大型音樂交流團,到訪各地知名的音樂學院、機構及教堂,讓同學近距離見識世界一流音樂家的風範。
英華女學校: 【升中攻略2022】全港 Band 1 中學排名+校網一覽
全校開36班,除咗傳統科目,學校另有開辦茗藝、以及法文、西班牙文等外語課程。 有別於其他學校,聖保祿學校學生於中三及中四修讀IGCSE課程,然後於中五及中六修讀DSE或英國A-Levels課程。 聖保祿中學同埋藍田聖保祿中學係聖保祿學校嘅姐妹學校。
英華女學校: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沙田區
由於英華女學校是資助中學, 中一收生須按照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共分兩個階段收生,分別為「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 「自行分配學位」在每年的一月底舉行,家長可為子女揀選兩間不受住址地區和學網限制的中學,學校將按本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根據預先公布收生準則及比重,預留不多於30%的中一學位,自行取錄適合的學生。 「統一派位」則在四月辦理選校手續,其中10%5學位不受學校網限制,其餘約90%則按學校網分配,派位是按學生的派位組別、家長選校意願和學生被分派的隨機編號決定,結果會在七月初公佈。 英華女學校2025 英華女學校在1948年校董會成立後,即開始討論重建第二代新校舍,西座校舍的過程相對順利,兩座第一代校舍在1950年開始清拆,西座校舍在1952年動工,在1953年便落成。 但第二代新東座校舍,在1954年已向政府申請興建,卻適逢1955年政府推出新的補助政策需要各補助學校重整架構,例如將小學學額改為中學學額,以應付預期的中學生數目增長。
英華女學校: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西貢區
英華女學校今日(7日)深夜在學校官網發文,表示未向金像獎提供影片作二輪遴選,又重申不會以版權持有人身份,參與任何形式的獎項遴選、接受或領取獎項。 英華女校稱,校方經過審慎考慮,亦先後與6位參與拍攝的校友、製作團隊和金像獎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探討有關放映事宜,惟最後未有達成共識,故未能向金像獎提供影片放映。 據知,事主為籃球隊隊員,前日下課後練波,原定晚上7時結束,及後昏迷,當時仍有呼吸脈搏,送院期間不治。
雖然聖彼得不如部分名小學有一條龍或直屬中學,但升中派位成績優異,學生多升讀英皇書院、聖類斯中學、英華女學校、聖嘉勒女書院等名校。 英華女學校 2018年度該校統一派位學額由90個大減至60個,世襲生蠶食了不少統一派位學額。 最後,英華原校舍為半山羅便臣道,但因校舍不敷應用,遂於2012年重建,因此其間學校便借用了深水埗的校舍為過渡,都是在今年四月才搬回半山校舍。 無礙,在搬遷後的過渡期確實失去了不少中西區的學生,但都有學生「跟埋去」深水埗。
每一班都有來自英華小學(一條龍)及非英華小學的學生。 學校安排的迎新日及各項升中銜接計劃,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和互相認識(詳情見「學生成長支援」部分)。 在班主任的照顧下,同學一般很快便適應,大家亦不分彼此,融洽相處。 英華女學校2025 由導演張婉婷執導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在一片爭議聲中正式在戲院下架,暫停公映。
接著上課是能力較高的同學,一般能以兩種泳式游畢50米,上課期為十月尾至下學期四月尾。 本校對中一新生入學時的音樂能力並不設任何門檻,但除參加了體育培訓計劃的中一同學以外,所有新生入學第一年都需要參與中一音樂培訓計劃。 同學在中一完成一年的培訓後,中二開始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繼續參與培訓。 本校十分關注同學能否適應「英文數」,因此,本校將透過課本、筆記、例題、練習、暑期作業和生字表讓同學熟習英文數學名詞、常用問句詞彙和英文數學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