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塘本來純粹用作灌溉附近農田,所以集中在平原廣闊的屯門、元朗和北區,面積亦明顯較食水水塘為小。 洪水坑水塘位於屯門九徑山以北的丹桂坑的中上游。 水塘由1955年冬開始興建,1957年與藍地水塘(時稱老虎坑水塘)同日落成,現時藍地水塘主壩東端的梯級旁仍有一座碑石以資紀念。 洪水坑水塘是一個灌溉水塘,當時與藍地水塘同為屯門、屏山及廈村三地的禾田供水,惟現時已沒有供水予農民使用。 交通:洪水橋輕鐵站步行至Common Sense單車舖租單車,駕單車經洪水橋排水道至元朗公路橋下鎖車,從旁邊登水塘上山小路,沿途見丹桂村水塘,至洪水坑灌溉水塘後原路折返。 洪水坑灌溉水塘建成於1963年,現時沒有提供灌溉水予新界農戶或供漁護署使用。
- 兩水塘之間其實有馬路連接,當然為使行程的挑戰性高一點,試由藍地水塘直接經石礦場附近往洪水坑水塘,地圖上顯示有道幾乎呈直線的山徑。
- 到水塘的路途不遠,走過藍地大街,進入福亨村路、福亨村徑,大約花40分鐘便到達。
- 「大波板」是斜度均等高的斜壁,但遊人可繞旁邊而過。
- (2) 「香港河流網:山貝河」,綠色力量 (網上資料 2012)。
- 過了大街,走福亨村路及福亨村徑也要小心,是通往藍地石礦場的必經之路,很多重型車輛疾馳而過。
- 未知是否因為雨後路徑太過濕滑,民政事務署在欄杆上又掛了一幅「小心地滑」的橫額,令人失笑。
由藍地水塘離開會經過石礦場,之後繞過外圍,出到路口右轉福亨村路,一直走到石礦場的另一邊,有路牌指示上山。 在藍地水塘堤壩東端的梯級下降,沿小徑走至福亨村路右轉。 及後續右轉接上福亨村徑,經過藍地石礦場側的閘口,沿車道上升,其後遇上兩個分岔路口,先右後左,再在車道轉角處沿左方的樓梯下降至洪水坑水塘。 及後再取道堤壩左側的小徑,沿丹桂坑北行,經過村屋,踏上水泥路 ,再在元朗公路下走過。 水塘另一面有樓梯離開,一直走, 沿石礦場旁離開就可以回到福亨村一帶。
洪水坑水塘: 香港好去處:【極簡易行山路線 只需約45分鐘!藍地水塘屯門徑 途經彩虹欄杆 環境極清幽!】
而水塘有近5層樓深,model站在壩上很迷你。 洪水坑水塘的湖水綠其實不易拍到,用手機app比單反較易應付,而影片則可輕易拍出原色。 (3) 「香港河流網:錦田河」,綠色力量 洪水坑水塘 (網上資料 洪水坑水塘2025 2012)。 (2) 「香港河流網:山貝河」,綠色力量 (網上資料 2012)。 【溫馨提示】郊遊時,要尊重自然環境,不要留下垃圾。
在花香爐頂上看青山極為震撼,又有石室可去,比較精彩。 若公奄山和花香爐頂二選一的話,當然是先去後者。 本網誌大部份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本人概不負責。 「神鵰石」位處石林最高處,海拔近三百米,至於「大波板」和「大班椅石」等在略低位置。 「大班椅石」也被稱作「天下第一椅石」、「大王椅石」,岩石形似大班椅,可讓人半躺著,享受當辦公室高層的體驗,但當然與真實的大班椅差得遠,至少沒有軟墊,夏天烈日曝曬下也不能坐。
洪水坑水塘: 藍地水塘04. 洪水坑水塘
由何福堂書院(麥理浩徑十段終點)起步,逆走麥理浩徑上行至引水道。 由此左走屯門徑第一段(右方引水道為麥理浩徑)。 洪水坑水塘2025 沿石級上走,經過涼亭至晨運園地「若夢園」後,右轉上走水泥級至涼亭。 從涼亭側的花崗岩小徑下行,在分口水左轉(右方山徑為虎地郊遊徑)。 經過虎地燒烤場後在車道右轉(左方車道接富地路往嶺南大學)下降至藍地水塘。
藍地水塘屯門徑走多約45分鐘就到達第一個目的地藍地水塘。 一路上遊人稀少,環境舒服,這裡也鄰近嶺南大學,懶人如只想睇水塘可由學校後山直上,約半小時腳程。 想不到藍地水塘屯門徑路旁有如此七彩的彩虹欄杆,在林蔭下顏色更見夢幻,是不可錯過的打卡位。 另一個拍到彩虹效果的方法,是盡量靠近欄杆,把後景彩色攝入鏡。 漁護署提供灌溉設施的地區:現時沒有為新界農戶提供灌溉水,主要為漁護署的大棠苗圃提供培植樹苗所需的灌溉水。
洪水坑水塘: 洪水坑灌溉水塘
福亨村徑依傍藍地石礦場,因此警示牌很多,從草叢中,可窺看石礦場運作。 記者有幸遇上礦場工人「爆破哥」,說他是爆破哥,皆因很熟悉礦場爆破情況,至於幸運,因爆破哥拍下有如戰爭情景的爆石片段,讓人看得傻眼。 他說,石礦場不時會爆破,走路時要留神,切記不要進入石礦場範圍,又說在新合約的礦場做了兩年,做多5年就退場了,因為政府話要將土地來起屋。 沿路騎著單車圍繞洪水橋排水道慢走,風景之優美猶如置身在日本。 疫情期間大家無法外出旅行,此路段著實有身處國外的感覺,多少慰藉了想旅行出走的心靈,大家不妨在這輕騎慢行,好好靜心感受四周的恬靜慢活。 由水塘上山開始,大部份為風化嚴重的沙泥地,路況有些像往花香爐頂的山徑。
下塘塘畔有泥路到上塘,其旁就是引水管,水管築在塘水上面,雖可行走其上,但沒有扶手,稍不小心,很易跌進水中。 泥路有一段是鐵橋,橋上放了水管,可安心地走過。 由下塘走到上塘,大約半小時,沿途生態豐富,草樹十分茂盛,大群蜻蜓在塘邊飛行,最驚喜是發現比手掌還要長的野生豬籠草。 洪水坑水塘2025 豬籠草喜歡溫暖和濕潤環境,怪不得在水塘邊密密麻麻地生長。 到水塘的路途不遠,走過藍地大街,進入福亨村路、福亨村徑,大約花40分鐘便到達。 但這段短短的路程卻多采多姿,堪稱一道絕頂美味的前菜。
洪水坑水塘: 水塘簡介
周末大街更是熱鬧,因多了外區人來逛逛,但屬舊式設計的大街,是單程路,沒有行人路設計,結果人車爭路,記者走在其中,也多次被車響號警告。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下) - 新界》。 (2) 「保育香港歷史筆記 — 紅水橋血色傳說定地名 新發展區難逃滅村宿命」。 長春社 (網上資料2012年3月),檢索日期:2022年1月28日。 (5) 「郊野樂行:芝麻灣郊遊徑」,漁農自然護理署 (網上資料)。 除了一般熱門的水塘外,大家不妨考慮遊覽灌溉水塘,但記緊要愛護環境,不要作出任何破壞,注意安全,並要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呀。
洪水坑水塘: 藍地水塘屯門徑行山教學 路線+觀賞彩虹欄杆攻略
殺校政策,使很多新界鄉村學校結束,空置的校舍大多沒有前途,政府早前公布空置校舍用途去向,藍地福音學校暫列「有待研究,檢討」。 因為土地問題,石礦場一帶也計劃發展住宅,最快2022年批地發展。 在屯門市廣場附近起步,橫過青山公路就是往屯門徑的上山入口,亦是全長一百公里的麥理浩徑終點。 穿越標示尚算充足的井頭上村,看到漁護署的告示板,代表進入屯門徑,另一邊為漫長的麥理浩徑。 洪水坑水塘 新一年以至新年代伊始,儘量走趟以前從未走過的路,為行程帶來創新感。 是日就到甚少踏足的屯門一帶山嶺,全走屯門徑之餘,也嘗試尋找由藍地水塘至洪水坑水塘和從公庵山下洪水橋的山徑,每段路況和難度各異,但共通點是遠足界尋幽探秘的熱門地。
洪水坑水塘: 香港灌溉水塘遊 邊個風景最美?
由藍地水塘離開會經過石礦場,之後繞過外圍,到達礦場的另一面就有路可上山去洪水坑水塘 。 香港的水塘分兩種,一是飲用,二是灌溉,今次遊走的兩個水塘均是後者,主要供給下游的村落作灌溉之用。 洪水坑水塘 而洪水坑水塘的水會流經丹桂村、鍾屋村,再經洪水橋到天水圍,最後流入后海灣。 洪水坑水塘亦稱丹桂坑水塘,位於香港屯門九徑山北面,位於大欖郊野公園西北部邊緣,位於藍地水塘東面不足一公里處。
洪水坑水塘: 洪水坑水塘、神仙轍、黃泥墩水塘連走
藍地水塘位於屯門虎地,為一個灌溉水塘,屬大欖郊野公園範圍。 洪水坑水塘2025 但翻查地圖,右邊路徑比較接近藍地水塘,但路程較長,可按需要決定路線。 走完第一部分約要 2 小時,如果體力仍足,不妨多走 30 分鐘,尋找湖水綠水塘。
洪水坑水塘: 香港好去處:【香港室内遊樂場通行證48折!低至$450!Melody主題遊樂場+攀爬樂園+抱石場+Lego中心】
皆因元朗平原土地肥沃且有充足水源,早已有人在此立村及開墾耕種。 於50年代,元朗和屯門更是香港最大的農業區。 今次我們11am 出發,連拍攝5pm 完成全程。 文青Model 都可應付,而攝影師更拿著大大支腳架,也如履平地。 其實最難一部分只是在進入洪水坑水塘上塘及離開時的沙石路。
洪水坑水塘: 香港好去處:【長洲鳥居!直上北眺亭俯瞰全長洲 睇日落打卡一流!極輕鬆一小時到達】
洪水坑水塘屬灌溉水塘,即非食水用塘,主要用作灌溉農田。 水塘的水會流經丹桂村、鍾屋村一帶再流經洪水橋,經過天水圍西側,成為該區著名的「臭河」,最後匯入后海灣。 站在主壩,水塘開闊,盡攬山巒倒影,視野良好時,可遠眺天水圍。 環境清幽恬靜,在晴天,見失業中年漢在釣魚,說道水塘環境令人覺舒服,壓力也小些;在雨天,則見閒情女士打傘漫步,細看雨絲飄進水塘,泛起無數白點。 一如藍地水塘,洪水坑水塘的本來用途是灌溉,1963年落成後,元朗農田受其潤澤,隨耕地減少,其原有功能大大減退。 它位處元朗九徑山北面的丹桂坑,因此又稱丹桂坑水塘,下游位於洪水橋丹桂村,水會經過天水圍西側,最後流入后海灣,儲水量為9.1萬立方米。
洪水坑水塘: 神鵰石 公庵山 洪水坑水塘
這次的行程先從屯門徑若夢園上方的涼亭走至虎地燒烤場。 多年前曾走過這一段路,當時正進行山徑改善工程,弄得沙塵滾滾。 洪水坑水塘2025 未知是否因為雨後路徑太過濕滑,民政事務署在欄杆上又掛了一幅「小心地滑」的橫額,令人失笑。 在分岔路口的指示牌上,竟又註明前往屯門徑方向的山徑由「民政事務署建造」。 民政事務署將行山徑大幅度水泥化固然令人十分痛恨,而這種「立碑留名頌『功績』」之舉,更加惹人生厭。
洪水坑水塘: 藍地水塘02. 路線攻略
洪水坑灌溉水塘屬於大欖郊野公園管轄範圍,專供應灌溉用水予周邊的農田,儲水沿丹桂坑流經丹桂村、鍾屋村、洪水橋,匯出后海灣。 四周的樹林及石牆亦是不容錯過的美景,續上行15分鐘便遠見洪水坑灌溉水塘,氣勢之磅礡絕不下於藍地水塘。 登上洪水坑灌溉水塘回望丹桂坑,開揚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尤其坑上錯落有致的水管、石澗及樹林所構成透視景富有層次,非常適合成為寫生的題材。 從丹桂村一直上行至洪水坑灌溉水塘期間,左邊可以俯視的角度盡見宏偉的丹桂坑及綿長的石澗帶,令人不禁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少山行者好天時亦相當喜歡在這裡行澗至洪水坑灌溉水塘。
在若夢園前要右轉上樓梯繼續行,否則穿過若夢園會變成落山走錯路。 在屯門徑上有一段路很開揚,可把屯門至兆康一覽無遺。 洪水坑水塘距藍地水塘不足1公里,但因為沒有郊遊徑接連,兼要在石礦場旁邊走過,很少人會到來。 人迹罕至之境並未阻隔記者的熱忱,分別在艷陽天及下雨天到訪,發覺無論陰晴,水塘景色都那麼秀麗迷人,若人生圓缺都能有這番景況,那真是一樁好事。
洪水坑水塘: 虎地坑 洪水坑水塘
後來找到一則1957年的《華僑日報》新聞,報導洪水坑水塘與老虎坑水塘(今稱藍地水塘)同於1957年3月28日揭幕,亦是兩座水塘的落成日期,與碑石上的資料相符。 過了大街,走福亨村路及福亨村徑也要小心,是通往藍地石礦場的必經之路,很多重型車輛疾馳而過。 在福亨村路旁,就是1964年創校的基督教小學藍地福音學校。 藍地大街是附近村落及新型屋苑居民的生活重地,兩旁店舖林立,不少是上50年的老店,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該地更是人流如鯽的市集。 大街沒有連鎖店、超市及快餐店,除了老店,多了特色小店。 在古老的小店背後,能見到如倒轉蓮花的新型廟宇新妙法寺,風景線非常獨特。
洪水坑水塘: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洪水坑水塘分為上下兩個塘,水塘環境清幽恬靜,地處偏遠,鄰近藍地石礦場,附近亦沒有郊遊設施,因此即使假日亦人跡罕至。 定過神來,回走至主壩,在洪水坑灌溉水塘指示牌下有山徑,可走到靠近元朗公路的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跟住沿順達街到順風圍至青山公路離開,這段離開路程需時約45分鐘。 遊走山徑期間,可遠觀橫亘在下游石澗上的水管及較高處的主壩,氣勢頗為宏偉。
關於香港其他7個灌溉水塘資料可參看 8/8 灌溉水塘遊。 沿地圖顯示的支路處左轉,在明顯樓梯下行,穿過丹桂村海水配水庫後到達水庫路。 近配水庫的馬路其實充滿荒涼感覺,不過隨高度下降,感覺逐漸回到人間,最後接丹桂村路返回有如小市鎮般的洪水橋,結束元旦日的藍地水塘與神鵰石一帶山徑探路之旅。 一路走至何福堂上山,初段新手會感吃力,全是樓梯。 轉向屯門徑後變得輕鬆,平坦易行,更有街坊自製的休息站。 在屯門徑上有一段路很開揚,可把屯門至兆康一覽無遺,而路旁更有一列彩虹欄杆,也是平日行山徑少見的繽紛;再走多約 45 分鐘就到達第一個目的地藍地水塘 。
另一面則是塘面平靜的儲水塘,靜靜在這裡歇息一會,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並可以依據體力思考下一步欲原路折返,還是經水塘左邊行至元朗大棠,又或經右邊上山路至藍地灌溉水塘。 今天由丹桂村起步,行約40分鐘至洪水坑水塘,上山至神鵰石約1小時。 洪水坑水塘亦屬灌溉水塘,離藍地水塘只有約八百米,兩地隔個山脊和石礦場。 兩水塘之間其實有馬路連接,當然為使行程的挑戰性高一點,試由藍地水塘直接經石礦場附近往洪水坑水塘,地圖上顯示有道幾乎呈直線的山徑。 走至山脊,原來地圖顯示的山徑其實要深入礦場範圍,原本的路標就沒有了。 首先坐輕鐵前往鐘屋村站下車,沿廣田街一路直入,沿旁邊明渠直走, 小心經過村屋會有幾隻小狗出來(歡迎)你!
洪水坑水塘: 洪水坑水塘
其餘路段都是水泥路及郊遊徑,只是要注意村內多看門狗,別招惹。 屯門水塘 洪水坑水塘 ,好像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組字,但原來這裡有個湖水綠水塘 ,攝影師住附近,也只是聽過卻從未去過。 今次由屯門西鐵站B 出口出發,經過屯門市廣場可先作補給,因沿途沒有補給點及廁所,但有數個退出點,如感不適及缺水糧可以暫離。
於是聯絡了水務署和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感謝他們提供8個灌溉水塘的落成年份及提供灌溉設施的地區。 由於沒有郊遊設施,此處比藍地水塘較少人去,記者兩次到訪都鮮見人煙。 相比之下,這裡水質較綠,除了堤壩的下塘外,亦可走上隱蔽的上塘,湖水偏藍,但就要走雜草叢生的沙石路。 而離開比去程難,要先走 15 分鐘沙石路才可到達村口,謹記注意時間,趕及入黑前離開。
洪水坑水塘: 灌溉水塘的位置
好快就正式進入山徑,左手面旁邊就是洪水坑,而山徑旁有很多野生豬籠草,這是捕捉蚊蟲的植物,外形像豬籠而取名。 到達洪水坑灌溉水塘,可從右方小徑到達水壩頂部,這裡景色美麗,水面呈現一片綠色,加上岸邊樹木倒映,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藍地水塘屯門徑起點是由屯門西鐵B出口沿杯渡路一直走至杯渡輕鐵站,過對面馬路在何福堂中學旁上山。 穿過虎地燒烤場轉右一直走,會見到樓梯走落水塘。 去年的某一天,好奇找資料,才得知香港有8個灌溉水塘,並發現自己曾到訪當中的6個,只欠藍地與洪水坑未曾一遊。 礙於前陣子有媒體介紹了這兩個水塘的郊遊路線,我怕人多,所以兩個月後才完成這剩下的2/8灌溉水塘遊及這篇8/8灌溉水塘遊。
洪水坑水塘: 香港好去處:【親民藝術展Affordable Art Fair一連三日會展舉行 主打香港情懷! 超過90間本地+海外藝廊參與】
如欲行石澗者可留意山徑左方會有明顯的下澗入口處,另建議穿著適合行澗的服飾及防滑鞋。 在微涼的「大班椅石」半躺着,一休息就半小時,之後踏上公庵山山脊,此時海拔約三百五十米。 十分鐘後,朝西北面的明顯山脊下洪水橋,山脊浮沙碎石非常多,需加倍小心,後段亂石滿佈,如果越野車在如此路面馳騁,肯定「震過貓王」,極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