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了让它体积变得更小巧,这支镜头采用了外变焦的设计。 在各家的无反大三元中,腾龙一直主打小体积,高便携性的路线。 继A036、A046后,腾龙又推出了这款70-180mm F/2.8 Di III VXD(A056)。
- 镜头含有3片LD低色散镜片,所以在F2.8 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镜头有轻微紫边的问题,不过,当把光圈缩到F5.6时,就可以避免紫边这个问题。
- 总的体验来说对这镜头的成像比较满意的,解析力和锐度表现都不错,焦外表现较为一般。
- 精简的设计加上小尺寸光学组让分量保持在了很低的水平,脖子,肩膀与手腕可以完全减负了。
- 如今拿微单拍视频的人原来越多,齐焦镜头也会逐渐成为微单镜头的标配。
- 新的黑色涂装,比一代更“亮”,腾龙官方也说这种涂装是能够提升耐磨性的,不易产生划痕,也不易沾染指纹。
- 总之,无论是静态照片还是视频拍摄,都可以充分活用这两个按键提高拍摄效率。
- 腾龙的VXD马达肯定是不能留的,因为这个马达对应尼康的类似产品是SSVCM,尼康自己的尼克尔 Z mm f/2.8 VR S都没有用上,怎么能让中三元用上这个玩意?
光圈在各焦段的分布如下:F2.8-28mm,F3.5-50mm,F4.5-100mm,F5 -135mm,F5.6-200m。 由于该镜头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能公布的样张不多,放在文章底部。 RXD使用一个能精密控制马达旋转角度的执行装置,无需减速齿轮,直接驱动对焦镜片,配合可高精度检测镜片位置的传感器,以实现高速精确的自动对焦。 不仅能够捕捉运动中的被摄体,在拍摄视频时也能发挥这些优势。 出色的静音性能,让镜头在那些对驱动噪声比较敏感的室内摄影场景中同样适合。
腾龙202.8: 畸变
针对的更多是市场中对价格敏感,例如在用A7II或以下级别机身的用户,他们很可能用了大几千元买了套机,想在某个焦段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补强一下。 精简的设计加上小尺寸光学组让分量保持在了很低的水平,脖子,肩膀与手腕可以完全减负了。 腾龙202.82025 我一开始还不适应这么轻巧的份量,但一出门扫街,立马就觉得“香”。
- 20-40mmF2.8广角端是从全开光圈开始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望远端不稍微缩小光圈的话边角很软。
- 85mm是人像经典焦段,而索尼E口这个焦段的自动镜头有非常多的选择。
- 上周腾龙发布了一款体积小巧的恒定F2.8光圈变焦镜头20-40mm F/2.8 Di III VXD。
- 但倘若使用16-17mm并且手再偷懒点,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鼻子会被拍的偏大(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无所谓)。
- 适马的28-70mm F2.8,它是目前最轻、体积最小的f2.8恒定光圈标准变焦镜头,重量只有470g,搭配A7C是非常协调的。
- 在下方的Gif动画中可以看出,随着光圈的收缩,星芒的表现也是越发显著,在f/8.0下即可出现明显的星芒,在f/22下的星芒更是非常耀眼璀璨。
- 另外,买24-70需要担心的还有进灰问题,会有一定的中奖几率。
- 由于产品死机了,联系客服后让我申请退货,并推荐了另外一款产品,虽然价格只是高了30元,但是体验好了不止一点点。
28-75mm F/2.8 Di 腾龙202.8 III 腾龙202.8 VXD G2的USB-C接口位于镜身外部,而不是国产镜头更喜欢的卡口位置。 实测使用C-C、A-C通用数据线连接电脑都可以识别镜头,无需购买专用电缆。 嚯,轴向色差控制得比样片看起来强,胜过给索蔡设计的老35 2.8 腾龙202.82025 ZA。 腾龙的亲民思路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清奇,但细想后发现真的有迹可循,用塑料与简洁的外观设计对品质OK,有特性的光学方案封装,配合中扭矩马达,用低价推入市场。
腾龙202.8: 使用感受
不管是旅游风光爱好者,还是自拍vlog达人,都适合入手。 对长焦镜头而言防抖还是挺重要的,尤其是以手持拍摄为主的情况。 腾龙202.8 索尼的机身防抖在这里就能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它的加持下这个镜头变得相当可用。 第二是机身上没有任何按键:没有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没有对焦锁定按钮,没有对焦范围切换。 腾龙202.82025 在一些时候,尤其是时不时就要拍微距的场景的时候,有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还是会方便很多。 腾龙202.8 第三是它外壳是塑料,而且是外变焦,在一些恶劣环境中可能没有索尼原厂的耐磨耐操,但是做成外变焦然后减少收纳时的体积,对于大多数人都有利的。
相信大家非常关心35-150mm F/2-2.8 Di III VXD的人像表现,所以这次请了@听蓝大叔 来拍摄样片。 35-150mm F/2-2.8 Di III VXD和28-75mm F/2.8 Di III VXD G2一样采用了全新的设计风格与喷涂工艺。 尾部重新出现了“辉耀金”装饰环,不知道“SP”标志什么时候能再出现在微单镜头上。 相信大家也知道最近的新品节奏,ET和工作室其他几位都分身乏术,这款镜头就交给老朋友@driftty来拍摄样片了。
腾龙202.8: 下一篇:大光圈标准定焦镜头 索尼55mm f/1.8 ZA镜头售4699元
单就画质来说都是不落24-70GM下风的,尤其是35mm-70mm焦段。 腾龙202.8 相比另外几枚广角端28mm起步,24mm端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广角上4mm的差距,还是相差挺大的。 2470镜身上也有一个独立功能按钮,可以自定义设置,也有变焦锁定扣和AF/MF切换按钮。 单看画质,适马24-70的优先级也很高,但是830g的重量还是比较重的,外出旅行带不带它就要考虑了,尽管如此,但它仍不失为一枚胜任各种拍摄工作的好镜头。
另外,F2.8的光圈在室内场景中,也比F4可以有更多的进光量。 至于“他拍”,例如在日常探店或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餐桌场景,可以看到20mm在给人物头部留出足够空间的同时,能够轻松囊括餐桌上的食物。 而40mm的焦距则非常适合拍摄静物、展示细节,例如用40mm端就可以轻松给到蛋糕的特写。 总的来说,28-75 G2在画质和功能上都比一代强出了许多,一些功能在原厂镜头上也是没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夜景照片里有着相当多的高光,高光的边缘完全没有看到色散的出现,值得表扬。 一方面,在静态风光、建筑等题材上,20mm能带来更大的视角,如果对于超广角的需求不是特别高的朋友,仅仅携带一枚20-70G就能应付一般的户外题材了。
腾龙202.8: 镜头外观
看这张官网原尺寸20mm F2.8样片,水珠边缘高光对色差表现是很苛刻的测试,轴向色差其实控制得还不错,可以下载原图看红圈部分的色差。 然而蓝色弧外侧往边缘的弥散圆看着就有些翻车了,虽然水珠反射部位并不均匀,但各个方向都有V形水珠更像是受彗差影响,相当解毒,不清楚其它场景近摄时会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24mm端可以使用的最大光圈为f/3.2,相比更广的焦段边缘分辨率进一步改善但是中心最大分辨率有所下降。
腾龙202.8: 索尼E卡口、富士胶片X卡口,全焦段恒定F2.8大光圈
镜头的微距功能很不错,广角端的最近对焦距离约为0.3米,长焦端约为0.25米,最大放大倍率约为0.39倍。 视频拍摄对微单相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绝大多数厂家都把镜头朝着更适合视频拍摄方向发展,但这里说的视频拍摄和拍电影拍广告片不一样,更接近vlog或者新媒体行业的视频拍摄。 在索尼这个20-70发布前已经有松下20-60和腾龙20-40了,都是从20mm超广角起步的,那么为什么要做到20mm呢? 自拍vlog类视频必须超广角,因为不仅要拍自己,还要展示尽可能多的背景环境。 考虑到很多博主自拍vlog的时候不用稳定器(太重),大概率会开启电子防抖,这个时候24mm都不一定够用,但20mm肯定是够的。 这款镜头紧凑、易于携带,它在同类产品中独一无二,不仅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变焦范围还有F2.8大光圈,长度重量仅为 86.5 mm和 365 克,40mm焦距适合日常摄影、人像和美食摄影。
腾龙202.8: FE 24-105mm F4 G OSS
在定焦战场上,腾龙则发布了三款广角镜头,继续探究“轻便”无反的发展之道。 畸变方面也是稍微有点严重,对广角端边缘分辨率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不过考虑到小光圈下校正之后的分辨率也算比较可观,这个问题感觉也不严重。 180mm的最近对焦距离是0.85m,放大倍率0.22倍,70mm端的最近对焦距离是0.27m,设定为手动对焦后,能达到0.5的放大倍率。 而Z口70-180提及了最近对焦距离可以自动对焦,广角端最大放大倍率约0.48倍。 沿着栈道继续前行,低头却见阳光将树干映在湖中,错落有致。
腾龙202.8: 上一篇:高性价比人像头 佳能85 F1.8镜头售2699元
可能星芒不好看也是这支镜头不大不小的一个问题,星芒的叶比较杂乱,中间还掺杂有圆孔衍射形成的色散。 不过说不好也就是跟佳能比,相比尼康原厂广角那个惨烈的星芒来说,这个表现也不算差了。 腾龙202.8 如果说你还要拿35mm拍摄一下建筑,腾龙SP 35mm f/1.4 Di USD的畸变控制还不错,没有出现明显的,肉眼可见的畸变。 星空题材以后有待尝试,不过这么大的暗角,即使慧差表现再好,也有点不太让人放心啊……
腾龙202.8: 相机是玩具,可以不好,不能不好玩
行至外滩,久违的陆家嘴在夕阳晕染之下分外可人,大厦外墙玻璃反射的阳光在黄浦江上宛若一条金龙,游走不定。 此时腾龙20mm F/2.8 Di III镜头的实力尽情发挥。 此时我们使用α7M3的机内电子水平仪,以对岸基线为画面水平分隔线,即可轻松获得一张令人满意的风光片。 此次外拍体验中,我们重点测试了腾龙20mm F/2.8 Di III镜头对于风光及建筑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