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的是,日本麻雀中自摸牌不能入手,攤牌要分開擺放。 而捨牌(河底牌)亦要在玩家面前,先由左至右,六張一行,再由上至下整齊排好,直到第三行為止(第19張以後放在第三行),以便能夠清晰分辨出該牌是由誰打出的。 日本麻雀的行牌程序與一般無異,包括摸牌、打牌、鳴牌(吃、碰及大明槓)及加槓、暗槓等,在此不再詳述。 日本麻雀不用花牌,故只有136張牌,砌牌時每人砌17棟,三人麻將中不用二萬至八萬,只用108隻牌,每人18棟。 山牌中最後14隻為底牌不用,而最後4隻(三人牌為8隻)則為嶺上牌。
膠木會隨著時間推移,顏色出現不規則的深化,或因保存不佳發出味道,這也可能是不適合作為麻雀牌、後被塑膠所取代的主因 。 最初生產膠木的原材料中因含有石綿,在製作時會產生劇毒危害工人健康,幾度在美國禁止生產,雖然製成的產品本身在使用上和塑膠的性質相當。 而以後的配方雖經過改良抽去了石綿,但無論是成本,還是安全性,都已被後來居上的塑膠給取代。 決定開門方位後,由開門人再擲三顆骰,以決定跳過的數目,然後跳過相應的棟數取牌。 擧例說,假如開門人(北位)擲骰結果是11,莊家(東位)得從北位(上家)的牌牆中開始處跳過11棟牌開門,由第12棟開始拿起,進行配牌。 要留意的是,從牌牆數牌、摸牌的順序是順時針方向,與行牌次序剛好相反。
麻雀牌: 麻雀の点棒の種類・見分け方・各点棒の配り方や黒棒など – 麻雀用語
由於粵人稱出糊牌為「食糊」或簡稱「食」,而「食」與「吃」同義,所以「吃牌」這個詞語最容易引起混淆。 吃牌之後形成的順子,粵人稱作一「黐」(粵拼ci1),而不知此音實乃普通話的「吃」[90],或者故意取音改字與「食」區分。 「自摸」指胡牌所用的那一隻牌是贏家自己摸到,而非其他玩家打出。
- 七張字牌本為「公、侯、将、相、文、武、百」,但後來一名「以航海為業的舟山人陳魚門」,因為行船重風向,故将「公侯将相」改為「東南西北」,再後來為了避提政治,就連「文武百」也改成「中發白」。
- 今日還有「搓麻雀」這種叫法,不知始於何時,亦不知是否「叉麻雀」之音變(上海話「搓」和「叉」同音)。
- 現在日本城網購JHC eShop選購麻雀枱滿了$500之後,可以享受免費送貨上門的服務,如果你也正好新居入夥,或者想要買一套麻雀枱,又或者是添置其他家庭用具,都可以前往選購。
- 從徐珂的《清稗類鈔》(1916)[3],可知麻將耍樂最早是稱為「『叉』麻將」。
- 七張番子本為「公、侯、將、相、文、武、百」,但後來一名「以航海為業的舟山人陳魚門」,因為行船重風向,故將「公侯將相」改為「東南西北」,再後來為了避提政治,就連「文武百」也改成「中發白」。
此語可見於晚清小說《負曝閒談》( )[21]。 「上」本是一種與麻將相似的天九牌遊戲「同棋」的發牌方式。 麻雀牌2025 根據楊蔭深《中國遊藝研究》(1946, p.85)[5]記載,同棋的開局方式與打麻將相近,各玩家都是先洗牌,然後在自己面前砌起十多幢牌,不過同棋的玩家還會在別處(例如檯中央)放置二十張「垃圾牌」。
麻雀牌: 麻将牌
當中一副源自1920年代的珍藏手雕麻雀,由牛骨物料製成,物料雖隨時代變化,但設計卻是古今一脈相承。 麻雀以八隻花為基礎,花的圖案寓意講述了《三國志》中的故事,展現出古今麻雀美學同源的重要設計元素。 透過欣賞跨年代以不同物料製作的麻雀珍品,了解「馬吊牌」如何遂漸演變成現今常見的麻雀,認識每個年代有關麻雀的歷史故事和有趣冷知識,探索麻雀的美學內涵。
在麻雀遊戲之中打一筒、打二筒等等,就是譬喻放槍趕鳥;東南西北四隻牌則譬喻風向;「中」指打中;「發」指打得多,長官有獎,所以發財;「白」指打不著;索子則譬喻死鳥的腳,而萬就代表賞金金額等等。 相傳元末明初有名為「萬秉迢」者,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豪傑,於是以一百零八張數字牌隱喻各名好漢,例如以九条比喻「九條龍」史進,二条比喻「雙鞭」呼延灼,一饼比喻「黑旋風」李逵等等。 萬、饼、条三門的名字,則取自其本人姓名的諧音(另有版本說發明者本身名為「萬饼条」)。 由於一百零八将來自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是故又按此五個方位各添四張牌。 麻雀牌2025 相比之下,1920年代的兩副麻雀牌,牌式已等價於現代麻雀。
麻雀牌: MOBILE 遊戲APP
海底流局時,聽牌(包括形式聽牌)者打開手牌,不聽者蓋上手牌,並進行流局清算。 如果採用流局滿貫流局的規則,則流局清算以滿貫清算取代。 一局的結束分為和牌及流局兩種,牌局結束時會計算點棒的勝負,唯最終結算則留待對戰結束(一般為東南兩圈完結)時進行。 當中風牌及三元牌合稱字牌或七星,共七種,字牌及每種花色的一九牌合稱么九牌,共十三種,在上面以灰色底色顯示,而二至八則稱為中張牌。 大概十幾年前,我在加州一場大型骨董秀會場裡,淘到這三粒黃橙橙的港製膠木麻雀牌,上頭的花紋是手刻印染,年代莫約40年期間。 無奇不有為一麻雀術語,指新章麻雀於六獨跟十八番之上,再加幾種不同之新章麻雀番種。
而花將牌的花將當中的「天、地、人、和」,成了麻雀的「東、南、西、北」[43][44]。 麻雀的牌張,一般公認來自馬弔牌,例如見徐珂(1916)[3]、瞿兌之(1935)[16]、杜亞泉(1933, 麻雀牌2025 p.35)[4]或楊蔭深(1946, p.97)[5],然而其中演變,夾雜了不少細節。 陪銃制之下,食詐糊的玩家須向「出銃」玩家賠償最高番數的金額,並向其餘兩家賠償該金額的一半;如玩家「自摸」詐糊,則須賠償其餘三家最高番數的自摸金額。 麻雀牌 例如「一二蚊」上限八番(即出銃八番玩家要付256元、其餘玩家要付128元)來計,玩家乙食出甲出銃的牌,但後來發現乙的牌是詐糊,那麼乙要向甲賠償八番的款額即256元,同時要向丙和丁賠償128元。
麻雀牌: 製作
此棍牌除了百搭牌的牌數可能是二、五或六隻以外,基本牌式與十湖牌相同(即四副千萬紙牌加上數張百搭牌),庫林一文附圖更顯示此棍牌的牌面設計與東莞牌幾乎一模一樣。 至於這種看虎的玩法,是湊牌遊戲,而非明代看虎的鬥牌法。 兩種看虎的合法牌組並不盡同,但也有共通部份,例如二萬、二索加上八餅,明代看虎稱之為「窮」,而庫林所述的湊牌看虎也有此牌組,只沒有註明名目。
麻雀牌: 莊家(莊)
美國、臺灣戒嚴時期、日本麻雀牌一般比較小,甚至跟古代骨製或竹製麻雀牌的大小相似。 日本麻雀牌的常見大小爲:高約2.6至3.0cm,闊約1.9至2.2cm,厚約1.6至1.8cm[35]。 爲方便四處攜帶而製作的「旅行麻雀」更堪稱迷你,可能只有大約2cm高。 此外,若依Unicode編碼順序,四君子牌的次序爲「梅、蘭、竹、菊」,而不是今天常用的標準「梅、蘭、菊、竹」。
麻雀牌: 麻將
如果一打出立直宣言牌即出銃,則立直並不成立,無需拿出立直棒。 立直後只能和牌,作不改變牌型[1]的暗槓或拔北,否則需摸切(將摸得的牌直接打出)直到牌局結束。 日本麻將所使用的牌,花牌一般只有春夏秋冬一套,另外加上全紅色的🀝兩隻,🀋及🀔各一隻。 而白板則是全空白,顏色亦只有紅黑兩色,而紅色為深紅,與赤懸賞牌的鮮紅區分。 一副麻將牌共有144隻,有索子(一索至九索)、萬子(一萬至九萬)、筒子(一筒至九筒)、風牌(東南西北)及三元牌(中發白)每種各四隻,再加花共8隻(春夏秋冬、梅蘭菊竹)。
麻雀牌: 麻雀牌
中國麻將的「白版」是有邊框的,但日本麻將的沒有任何圖案。 相比晚清紙牌,麻將牌除了在牌式與物料上有變化,三門序數牌的名稱也歸於統一。 麻雀牌2025 根據大量清末民初的小說敘述,萬字門仍稱「萬」,但條字門則回復馬弔牌所用的「索」,放棄了後起的「條」,而文錢或餅門則改稱為「筒」,鮮有例外,不過現今中國大陸一些地方仍使用晚清紙牌的三門稱呼。 「筒子」據徐珂所說,乃指銅錢中間的洞,而「條」則指穿起銅錢的條,不過這可能只是穿鑿附會,「筒」其實也可解釋成「銅」(銅錢)的口誤。
麻雀牌: 麻將術語
麻將的組合方式變化多端,除了有些運氣成份之外,亦側重技巧、在摸牌及捨牌間的策略運用。 比起撲克,麻將不但更講求記憶能力和複雜的概率計算,還要猜測其餘三家手中可能的牌型,才有機會於牌局中勝出。 麻雀牌 比起啤,麻雀不但更講求記憶能力和複雜的概率計算,還要猜測其餘三家手中可能的牌型,才有機會於牌局中勝出。
麻雀牌: 麻雀牌の萬子(マンズ)とは?由来・意味・牌の読み方・ローカル役
根據大量清末民初的小說敘述,萬字門仍稱「萬」,但索字門則回復馬弔牌所用的「索」,放棄了後起的「条」,而文錢或饼門則改稱為「筒」,鮮有例外,不過現今中國大陸一些地方仍使用晚清紙牌的三門稱呼。 以上萬、索、錢三門,即日後麻雀的萬、索(条)、筒(饼),不過各門的牌張與麻雀的序數牌仍有點出入。 葉子牌的十、萬兩門均印有《水滸傳》一百單八将其中二十人的圖像,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千萬貫是武松等等;索、錢兩門則印有銅錢或一串串銅錢的圖案,這些後來也成為某些麻雀起源傳說的內容。 麻雀牌 古連(1924)[47]也提到,當時在中國稱為「麻雀」的棍牌,於美國華埠其實稱為「將軍牌」。 儘管棍牌牌張中只得萬字門印有人像或人名,當地華人仍稱一百零八隻數字牌為「三十六天將七十二地煞」。
麻雀牌: 麻雀術語中日英對照表
麻將的牌張,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都至少包含兩類34種牌。 麻雀牌2025 第一類為序數牌,分「筒子/餅子」、「索子/條子」、「萬子」三門,每門有序數從一至九的牌各四張(三門共108張)。 第二類是字牌,包括「東、南、西、北」四款「風牌/四喜牌」及「中、發、白」三款「箭牌/三元牌」,每款四張(七款共28張)。 另外東南亞國家會額外加入百搭牌,其中一種加法是筒子、條子、萬子、字牌的百搭牌各一張;香港、廣東、福建、臺灣、南昌、北京等地則會加入了華人感物喻志的象徵「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八張花牌。 麻雀牌 古代麻將有骨製、竹製或象牙製,現代麻將則多以壓克力或塑膠製成。
過去香港曾盛行全副麻將牌均以人手彫刻成的手彫麻將,筒子以圓規或同心圓的鑽挖工具製作,條子和白板也有輔助工具,一條、花牌、萬子和字牌則看匠人工夫[31][32][33]。 注意的是自摸牌須分開擺放,以確定聽牌形式,其他人(包括立直者)則蓋上手牌。 於門前清狀態摸牌後,如果手牌已經聽牌,則可宣告立直,然後打出一張牌。 麻雀牌 如果該牌沒有出銃,則立直成立,並拿出一千點的點棒(立直棒)放在河前。 麻雀牌 如果立直宣言牌被鳴掉,則下張打出的牌需橫放,但該牌並非立直宣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