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 菖蒲酒或稱蒲酒,氣味芳香,有爽口之感[59][54][60]。 點茶公館集團旗下的創新中華料理品牌點盒子,分別推出了雜錦粽子禮盒、鮑魚裏蒸粽禮盒、異國風情雜錦粽子禮盒套裝及瑤柱銀魚仔粽。 異國風情雜錦粽子禮盒套裝更包括了泰式冬陰公椰香粽、紅豆咸蛋黃鹼水粽及傳統鹹肉粽,讓你一次試齊傳統與創新滋味。 如心酒店集團旗艦中菜廳「如」分別推出3款不同口味端午糭,包括原隻鮑魚裹蒸粽、五穀米金華火腿瑤柱裹蒸粽及蓮蓉鹼水粽,配以綠色仿糭造型包裝盒,送禮一流。 OmniFoods 與來自台灣的蔬食連鎖餐飲品牌得來素合作,以OMNI新肉絲取代傳統肥豬肉,配以古早味菜脯、香菇、栗子及得來素的秘製拌醬,製作出口感豐富的純素糭。
- 江南、吳越地區水鄉保留了許多獨具地方特色的風俗,江浙一帶較盛行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活動。
- 而於港澳、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49][56][20]。
- 如大嶼山大澳的端午遊涌更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9]。
-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
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 食粽2025 食粽2025 在江西省,端午節女婿要給岳母送禮,因此當地人又把端午戲稱為「岳母節」。 婺源端午節傳統上不吃粽子而吃鴨蛋,當地人稱蛋為「子」,端午吃「子」意味着自己是「龍子」,父母會給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4][135]。
食粽: 紀念歷史人物
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混同,統稱為粽[100]。 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66]。 至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為「百索粽子」[101]。 當時流行的粽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粽,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102][103]。 歷經多朝後,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
- 廣東、港澳地區的作法與中國南方的許多沿海地區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粽、鹼水粽(甜食)和鹹肉粽(鹹食)為主,另外紅豆粽和綠豆粽也盛行等。
- 南京人在端午節會備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以及鵝眼錢兩枚,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 此外,近年也有蛋黄肉粽,即在粽子中加入煮熟的鹹鸭蛋黄。
- 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着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70]。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3]。 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劃,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84][85][86][7]。 8度海逸酒店分別推出了至尊花膠鮑魚瑤柱海味粽、上等原隻鮑魚鹹肉粽及古法鹹肉粽,每款均是純手工包製,風味十足!
食粽: 端午節習俗
廣東粽是香港最常見的粽子,餡料豐富,包括鮮香入味的五花腩或鴨肉、冬菇、瑤柱和鹹蛋黃,每口皆齒頰留香,為舌尖帶來極致滋味。 蒂沃利花園於1843年開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遊樂園之一,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受歡迎的主題公園。 公園提供適合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景點,各種各樣的老式和現代遊樂設施,遊戲和商場。 玩到肚子餓更可以到咖啡館、餐廳和園景花園用餐。 它也是爵士樂和古典音樂活動和節日的熱門場所,特殊午夜還有煙火呢。 食粽 該城堡的部分是向公眾開放的,目前人們可以參觀其中兩座宮殿——克里斯蒂安八世皇宮和克里斯蒂安七世皇宮。
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88]。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
食粽: 端午節粽優惠. 唯港薈:三色玲瓏榴槤咖央醬糯米粽
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 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 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龍舟賽[150]。 不論南北,都有加入瘦肉、蛋黄,還有花生,甚至鱿鱼等海味。 广东、港澳地區的作法與中國南方的許多沿海地區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粽、鹼水粽(甜食)和鹹肉粽(鹹食)為主,另外紅豆粽和綠豆粽也盛行等。 而每逢端午時節,有些食品公司更以魚翅、鮑魚、金華火腿、臘味、江瑶柱等貴價材料作餡料。
兼具黏、軟、滑的特色,一口咬下,外面是白砂糖的粒粒口感,粘着粽子糯米的軟糯,清香黏實。 肉粽:米使用糯米,製作前先把生糯米浸泡後晾乾,與炒熟過的餡料以粽葉包裹(亦可先將米快炒至三分熟再包),包成有四個角的立體形,用咸草綑紮四角及中腰,每15個紮成一串。 煮好後具有香黏嫩滑,油潤不膩,其特點在於「燒」,也就是非趁熱吃不可。 食粽2025 閩南煮粽子一定要水開後才下粽子,故當地又叫燒肉粽,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是地方傳統名吃。
食粽: 端午節由來
廣東、港澳等地區會在吃粽子時配布渣葉茶以消滯[111][112]。 食粽2025 食粽 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吃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製的米飯[65]。 部份地區會吃綠豆餅,江西南昌人會吃茶葉蛋,陝西人端午節則必食哨子麵,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以大蒜和雞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溫州端午節有一種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來吃。 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
食粽: 端午節 龍舟
黃魚、黃鱔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 由於黃色食物大都具有養護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間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說法並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節令保健養生的意識[18][59][54]。 食粽 此外江南部份地區又有吃「五紅」的習俗,各地的「五紅」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時令食品。 而根據中醫學,五色豆有清熱解毒、健脾胃之效[108]。 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習俗,即粽子、包子、雞子(雞蛋)、菓子(藠頭)、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109][89]。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
食粽: 端午節粽子做法|2. 蘇木鹼水粽
另外,臺灣南部有粽子以土豆(閩南語:thôo-tāu,即花生)與糯米包製的粽子。 食粽2025 食用時搭配花生粉、香菜和醬油膏一起食用,因為素食而亦稱作「菜粽」。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158][159]。
食粽: 端午節素粽推介5. 恆香老餅家:養生八寶齋粽
娘惹粽又称蓝花粽,外表色泽鲜亮,有甜、咸、香、鲜等口味。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吃“枕头粽”一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是亲朋好友围坐分享粽子,图一个团团圆圆的好意头。 除了食物、蟲類會引致生病外,古人們相信當中還有瘟神、惡鬼的影響,所以在這諸事不宜的一天,還需要下一番避邪的功夫。 像是為小朋友準備五彩縷、掛鍾馗畫、祭拜神明等等。 前文提過,有「惡月惡日」別名的端午節,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驅毒」,所以有連串的行動,像是掛菖蒲、艾草等植物;食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鹹蛋黃及雄黃酒)等清熱、補氣解毒的食物。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這諺語很多人都聽過吧。
食粽: 端午節素粽推介|6款必試素粽:新豬肉藜麥、牛肝菌五色豆、牛肝菌新肉絲+5個健康食粽秘訣
食上去除咗有很重嘅粽葉香,仲有燒鵝同燒肉嘅味道。 添樂園 裹蒸糭 最抵讚之處係入面嘅半肥瘦五花腩,口感唔會太肥膩之餘亦都有好香嘅油脂味。 每當談及端午節,身邊都總會有人自告奮勇「我青年時划過龍舟。」划龍舟象徵着端午節,古人不忍良臣屈原投江自盡,許多村民便劃船拯救。 自此之後,每年的端午節,大家都用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食粽: 端午節粽優惠. IKEA:肉丸松露金腿原隻蛋黃粽
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66],而粽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94]。 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粽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吃粽子也有養生之目的[18]。 荊楚地區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國故地,當地的端午節慶活動較大部份地區盛大和隆重。
食粽: 端午節粽子做法|完整教學影片:
「諸老大」是湖州最著名的粽子品牌,始於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是迄今可考的最悠久粽子品牌,被民國政治家陳立夫稱為「粽子狀元」。 湖州粽在臺灣非常有名,但在大陸的名氣被嘉興粽超越。 味道各有差異,粽子煮熟後打開會有一種大米混着香菇、蛋黃、醃製後的肉味,十分誘人。 西北地區端午節,嬰兒會獲祖母和外祖母贈送五毒肚兜[122],陝西興平縣端午節有一種以綾帛縫成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製成的飾物,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11]。
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 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 20世紀中期開始有非華裔人士參與,例如赤柱於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 食粽2025 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聯會開始於端午節後舉辨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 龍舟比賽於香港亦為官民同樂的活動,於英屬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員為比賽進行主禮以及頒獎等,而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後仍一直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