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 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中銀大廈曾獲2002年香港建築環境評估“優秀”評級獎項、199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十大最佳建築、1992年大理石建築獎、1991年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1989年傑出工程大獎、1989年傑出工程獎狀等。 作爲在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建築,中銀大廈也曾經在不少好萊塢電影中亮相,如《黑暗騎士》、《超級戰艦》、《哥斯拉大戰金剛》等。 頂樓4層及底座的19層目前均為中銀香港的辦公樓,其他的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 陳威臣媒體工作者,資深政治幕僚,喜歡透過鏡頭看世界,現居日本東京,喜好研究鐵道、航空、軍武,順便觀察日本政經及文化史地。
- 始終以服務國家、服務集團整體發展戰略為已任,積極關心社群,救困扶貧,回饋社會,促進商業和諧發展與共同享有經濟發展的成果。
- 在2007年的拆除決定確認下來之後,許多居民、藝術家、建築家等來自各地的人們,紛紛發起了保存膠囊塔的活動,希望能讓這棟充滿特色的建築活下去。
- 根據稜形空間網架的幾何原理,貝聿銘採用了嶄新的形式作結構,依靠位於整座方形平面的大廈四角的四根大柱來承受全部重量,外牆上的大型 “X”鋼架則作為整個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使垂直荷重分散傳至四角的大柱上,從而免除建築物內部眾的支柱。
- 整座中銀大廈可簡化地看成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構成,層層疊起,節節高聳。
- 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 其中2018年無印良品更與中銀膠囊塔大樓合作,推出為期兩年半的月租行動,這期間有近200名租客入住中銀膠囊塔,其中不乏作家、音樂人、DJ、畫家等知名人士,此舉也獲得廣泛的認識。
-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高度的数值也有讲究,分别是1,2,3,5单元高度,暗合斐波那契数列,给人一种指数级增长的感受。 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由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根柱子上。 中銀建築 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A606プロジェクト
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可是,當時卻正值香港樓價的高峰期,因此該土地的地價事實上遠低於當時的市值,故被認為是當時的港英政府向中國表示友好的行為。 有了石破天驚的展開,1972年(昭和47年)所興建的中銀膠囊塔大樓,就成了黑川紀章實踐代謝運動的代表作品了。
中銀膠囊塔大樓佔地430平方公尺,分別由11層樓與13層樓兩棟所組成,除了1、2樓是共用空間之外,3樓以上是由特殊的膠囊模塊所組成,總共有140個建築模塊,每個模塊都採模組化設計,成為整棟大樓最為核心的組成。 享負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法國巴黎羅浮宮設計了金字塔入口,在香港亦留下中國銀行大廈這建築界鉅作。 中銀大廈外形為稜柱狀,仿照竹不斷向上生長,喻意「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大廈揉合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結構上也講求實用,大廈的重力集中在外牆,加強受風能耐及防震力。
中銀建築: 明知鉄道は、山あいを縫うように走る…「日本一」の農村風景が自慢です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中銀建築2025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大廈落成時超越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成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56位(截至2020年4月)。
- 如果你去過東京,或看過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在2013年主演的電影《金鋼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那你可能會對這棟方塊狀的奇特建築印象深刻。
- 擁有膠囊塔的房地產業者和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展開合作,決定將膠囊塔的部分膠囊捐贈給博物館及美術館,以及作為住宿設施再度利用。
- 這種結構不僅賦予大廈堅牢穩固的支撐,所耗用的鋼材也幾乎比相應高度的傳統建築物節省一半左右。
- 中銀膠囊塔大樓是一棟相當特別的建築,設計者黑川紀章本身就是一位建築奇才,他與淺田孝、菊竹清訓、大高正人、槇文彦等數位青年建築師,在1950年代末期提出「代謝派運動」理念,並開始推動與實踐這項創新的建築思想。
中銀大廈的外表線條簡單明瞭,平滑的淺墨色及略呈銀白色反光玻璃牆幕,配以銀白色平滑寬闊金屬片,鑲嵌建築物四邊角位,各個面的中間並打上一個斜斜的銀白色大十字,其反傳統、反華麗、反繁瑣,具有現代感,成為了香港的新標誌。 中銀大廈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鋭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衞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 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巧合地,滙豐銀行業績同期倒退,股價一度大跌,又被指與風水扯上關係。 中銀建築 有傳滙豐在總行大廈樓頂加裝兩座對着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與中銀大廈的刀刃對峙。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NFT
另外,其結構設計亦被應用至同樣由理雅工程顧問擔任結構工程師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及深圳華僑城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擁有 70 個樓層,樓高 315 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 367.4 米。 中銀大廈於 1989 年落成,1990 年正式啟用,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廈,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ICC)、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中環廣場,全球則排第 39 中銀建築2025 位。 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頂樓 4 層及底座 19 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他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其 43 樓的空中大堂設有小型觀景台,開放予公眾參觀,但須先登記個人資料;頂層 70 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中銀大廈設計者為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其亦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等著名建築。
中銀建築: 建築設計獎項
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佈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即便膠囊塔的住戶們與眾多的粉絲,一直期盼能夠復興這棟曾經的代表作, 中銀建築 2014年展開的「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讓這棟建築再次地浮現於人們的眼前,整個計畫透過導覽與場地出租等,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棟建築的歷史。 其中2018年無印良品更與中銀膠囊塔大樓合作,推出為期兩年半的月租行動,這期間有近200名租客入住中銀膠囊塔,其中不乏作家、音樂人、DJ、畫家等知名人士,此舉也獲得廣泛的認識。 為了實踐「代謝派」的理念,根據原始的設計,所有的膠囊模塊使用25年後都可以個別取出,然後再更新放置新的模塊,如此便得以不斷的循環,生生不息的讓整棟建築永續使用。 如此前衛的設計果然造成轟動,許多人捧著現金與長時間的等待,為的就是能夠入住這棟「珍建築」,其響亮的名聲更是吸引許多名人前來朝聖。 不過雖然內部設備尚齊全,但卻沒有廚房與放置洗衣機的處所,對此黑川認為在那個工作至上的年代,吃飯外食即可,想洗衣服只要拿到一樓的服務台送洗,因此不需要浪費空間,黑川甚至認為人們大部分都在外面奔波,住家只是「睡覺與發懶的空間」而已。
中銀建築: 屋を購入し保存を訴えるも解体。「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の虜になった男性が語る魅力
黑川等人認為,戰後的日本社會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人口增長以及都市膨脹,導致建築本身的更新速度加快,也讓傳統的設計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為此必須融入全新的設計概念,將建築本身得以輕易地擴充、更新、甚至於替換,就如同新陳代謝一般。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一直致力促進環境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銀建築 繼推出綠色存款、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及ESG基金後,本行進一步將可持續發展擴展至按揭服務。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は、築50年の2022年4月12日から10月3日にかけて解体されました。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中銀建築 其因此為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 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建築特色
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與1980年代港督尤德爵士身亡的事件扯上關係。 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後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 中銀大廈最初由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建造,其花園道入口仍然標著「中國銀行」,而不是中銀香港(BOCHK)。 所有權歸屬中銀香港後,其母公司中國銀行租回了幾層樓面用於自己在香港的業務。 早在2007年,中銀膠囊塔的多數屋主就投票決定拆除該建築,因為這棟建築不但老舊、管線年久失修,建築過程還使用了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石綿。
中銀建築: メタボリズム建築の代表作「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とビームスのコラボアイテムが発売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中銀建築: 東京のベストパブリックアート
中銀膠囊塔大樓拆除,代表著那個美好年代的結束,也是東京這座巨大城市並不會停下腳步的明證——即便肺炎疫情已延續兩年多,但東京仍不斷地向前進,絲毫不受到任何阻礙,雖然進步是好事,但過往的回憶卻逐漸消失,難免讓人感到悵然若失。 令人驚訝的是,每一個建築模塊的內部面積僅有10平方公尺,以在東京上班族的需求為核心,內部配備床鋪、空調、冰箱、電視、有線電話機、立體聲音響,以及收納空間和淋浴等整合式設備,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推出時的確是超越當代的想像。 擁有膠囊塔的房地產業者和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展開合作,決定將膠囊塔的部分膠囊捐贈給博物館及美術館,以及作為住宿設施再度利用。 曾經風光一時的中銀膠囊塔到了今日,除了建築結構本身相當老舊之外,運作機能也在近年來逐漸停擺,例如在中央熱水器停用之後,剩下的居民只好自行安裝熱水器、去地下室使用臨時的淋浴設備,或者去公共澡堂。 儘管代謝運動的建築想法非常大膽,黑川最初還想讓膠囊塔每25年就來一次膠囊大風吹,但膠囊塔落成至今,膠囊從來沒被移動或更換過。
中銀建築: 昭和好きには堪らない!レトロな世界観が体験出来る「松竹 XR STUDIOS」がXR World内で始動!映画『男はつら…
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 「日本沒有保護這種建築文化的相關法律,」前田接受了CNN的電話採訪,「很遺憾,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之一將會消失」。 中銀建築 在2007年的拆除決定確認下來之後,許多居民、藝術家、建築家等來自各地的人們,紛紛發起了保存膠囊塔的活動,希望能讓這棟充滿特色的建築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