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廖族、上水廖允升堂、龍躍頭鄧族及上水區各村之侯族其後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奉祀周王二公,以表感恩。 大埔警署是港府在新界建立的第一間警署,上水警署則是第六間。 上水圍門口村2025 上水圍門口村 警署所在地與兩座廖氏家祠──應龍廖公家塾和廖明德堂僅一箭之遙,距離廖氏宗祠廖萬石堂也不遠。 另外,上水鄉毗鄰其他宗族的聚居地,又接近石湖墟,方便警方監察各族人的活動。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 於雙魚河旁邊,你會看到一大片農地及魚塘,這裏是塱原濕地,也是香港東北區佔地最廣的天然平原。
-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 警署所在地與兩座廖氏家祠──應龍廖公家塾和廖明德堂僅一箭之遙,距離廖氏宗祠廖萬石堂也不遠。
- 如興沒有後代,如圭為長房,如璋為二房,如璧為三房,是為上水廖氏的三房。
- 同年十月 (1668年11-12月) ,兩廣總督周有德勘復邊界,奏請清廷准許居民返回原居地生活,但不得出海。
- 衙前圍村所在地傳統上被認爲是九龍城地區,但後來的十八區分界將其劃入黃大仙區範圍。
-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萬石堂,為永定二十一世孫廖瑛於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為龍脈之首,相傳北宋廖族祖廖剛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祿兩千石,合計萬石之意。
雖然文青咖啡店於香港越發盛行,類似的咖啡店於上水區內卻相當少見。 Let 上水圍門口村 it Be 店主 Dannis 是上水街坊,他希望以咖啡店連繫區內人情味,所以於小小的咖啡店內,除了會售賣咖啡及輕食之外,也會不時舉辦一些社區展覽,是適合大家來輕鬆行逛的上水好去處之一。 他們由即日起至6月30日舉辦《上水的_》社區互動展覽,讓大家分享一件喜歡上水的人事物。 透過小小的展覽,你會赫然發現,上水除了「水貨客」外,還有更多的社區面貌等着你來發掘。
上水圍門口村: 雙魚河邊長錦繡 梧桐倚伴鳳南家
石湖墟街市熟食中心在石湖墟市政大廈的二樓,整層都是熟食中心,是食貨們不能錯過的上水好去處。 熟食中心座位非常多,隨便挑一張枱便可以點勻所有檔口的美食,伙計會千叮萬囑你要將不同小店的碗碟各自歸還,以免他們的碗碟流失。 上水圍門口村2025 雖然座位多,但早上10時至下午1時是他們最繁忙的時段,經常座無虛席。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陽縣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
香港的圍村(英語:Walled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店外掛着的三角招牌,寫着「ATMA」,這是梵文靈魂、靈性的意思。 上水圍門口村 村屋二、三樓像是半私人半開放的空間,不時舉辦工作坊、放映會,地下一層是咖啡店,門前室外空間置了幾張枱,一旁種滿花草小樹,鄉村氣息甚濃,轉身卻見一座比人還要高的巨型高達矗立,如守門神般但又帶點傻氣。 物陶瓷器皿,陶瓷師有時更來到 ATMA 當起兼職咖啡師,有時由舉辦市集。
1999年11月,港府古物諮詢委員會正式通過,支持政府拆建衙前圍村,讓原址交土地發展公司重新發展,委員會指從過去多次視察活動中證實,村內大部分房屋已經過重建,而城牆、護城河和吊橋亦早已在村中消失。 康熙七年正月(1668年2-3月),廣東巡撫王來任先後向清廷上《展界復鄉疏》和《展界復鄉遺疏》,陳述遷界弊病,並請求復界,不果。 同年十月 (1668年11-12月) ,兩廣總督周有德勘復邊界,奏請清廷准許居民返回原居地生活,但不得出海。 直至康熙八年正月 (1669年2-3月),清廷接受周王二人建議,敕准復界,惟海禁令持續。 香港地區原被迫遷的居民始得回鄉復業,包括上水居民在內的原新安縣居民「踴躍而歸,如獲再生」。 隨著廖氏子孫繁衍,廖氏族人亦逐漸散居上水、丙崗、嶺下、隔田等各處。
上水圍門口村: 門口村
1996年第28屆醮會舉行時,當時居民籌得約70萬港元,多項傳統仍得以保留。 香港史權威夏思義指,九龍區有兩處歷史遺蹟,一為侯王廟,另外一處便是九龍城的衙前圍村,這是香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雖然衙前圍城沒有漂亮的建築物,而且屋小路窄,但這正其需要保留的價值,保留着該區的真實面貌[5]。 2001年8月,黃大仙區議會以保留古蹟為由,強烈反對重建,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重新檢討當中歷史價值,但委員會重申村內九成以上的屋宇非原建築物,堅持毋須保留整條圍村,只建議保留村內的天后宮古廟及牌坊。 上水圍門口村2025 自1982年起,香港地產發展商長江實業對這片多年來未被重建的村莊感到興趣,逐一收購村屋,但部分居民不肯遷出,亦有人提出村莊具有歷史價值,應予保留。
- 康熙七年正月(1668年2-3月),廣東巡撫王來任先後向清廷上《展界復鄉疏》和《展界復鄉遺疏》,陳述遷界弊病,並請求復界,不果。
-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天平邨,彩蒲苑,上水中心,上水名都,旭埔苑。
- 我們的上水好去處推介,透過上水一日遊,讓大家細味水洩不通的大街背後,上水原有的真實面貌。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三十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二百五十多萬,足以彌補有餘[6]。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鄉每隔六十年才舉行一次太平清醮,是香港所有舉行太平清醮的鄉村中間隔期最長的,故此對於村民和區內居民來說一生中能看見一次打醮祭典已屬難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3月舉行,吸引村內外逾二萬人到場觀看。 上水圍門口村 由於衙前圍村位處九龍鬧市,多年來一直成為政府及發展商埋手重建的目標。 1960年代,香港政府已開始商討清拆該圍莊,60年代提出徵用衙前圍作徙置區,要求他們到荃灣另建新村安置,結果村民反對,告上倫敦高院而獲勝訴。 而基座設有商場上水名都商場,樓面面積約6.5萬平方呎,是上水市中心首個現代化商場, 上水圍門口村 共有兩層,提供約60間商舖,而大廈停車場提供約180個車位予住客及訪客使用。 圍內村因地狀長方形,圍牆分四斗,東南西北四斗子孫各居一方。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廖氏秋祭的概況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雙方產生土客械鬥,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區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鬥防衛。 2003年「沙士」一疫後內地開放來港「自由行」,上水由香港邊界,被變成中港「水貨中心」,閒日都旺過旺角。 香港最古老墟市之一的上水石湖墟,墟內的民生小店、涼茶鋪、匹頭布行換成了淘金的藥房、金舖、水貨店。 2020年,同是疫情,邊境關閉近一年,水貨店關門大吉,竟令上水回復舊模樣。
上水圍門口村: *Are you the owner of 上水圍門口村?
新界圍村似是有一股不可侵的霸氣,三個90後男孩竟然敢從市區搬到入上水圍村,還租下一整棟村屋,上居下舖。 上水圍門口村2025 近年秋祭參加的人數漸減,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轉變,不願參加這些傳統儀式。 參加者的心態出現了轉變,除了是較以往減少了拜祭的熱情外,還有是因為以往比較窮,一餐盆菜對於村民而言是十分吸引,所以都會參加秋祭。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大元村2023介紹!內含上水圍大元村絕密資料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着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上水圍門口村2025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上水圍門口村2025 廖仲傑約在公元1350年定居於上水,後娶侯氏為妻,得廖自玉一子,是為二世祖。
上水圍門口村: 資料來源
兩端可見荷蘭式山牆,如同大埔警署主樓,令殖民地建築增添一點巴洛克特色。 上水警署的設立主要是維持上水和粉嶺區的治安,然而也曾打過老虎。 1915年3月,警方接報上水(今粉嶺龍躍頭)有一頭身長8呎多的老虎出沒,於是派警員前往圍捕,事件中,英籍警員Ernest 上水圍門口村2025 Goucher不幸被老虎咬傷,其後傷重不治,終年21歲。 同行警員Hollands向老虎開槍,但未中要害,令牠有機會逃走。
上水圍門口村: 門口村 位置地圖
明萬曆年間有族人倡議聚族而居,選址梧桐河之上建立圍內村,又稱「上水圍」。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上水圍大元村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之虎
明記腸粉現址前身其實是車仔麵老字號珍苑麵家,雖然珍苑已結業數月,舖頭內還是飄散着鹼水麵的氣味,街坊「錯叫牛腩麵」依然是常有的事。 明記腸粉其實都是上水街坊名物之一,三式套餐(腸粉、陳皮魚蛋及豬皮)更不少街坊「由細食到大」的抵食套餐。 老闆是上水街坊,他每天凌晨5時就會到舖裏準備,7時正準時開舖。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一日遊終極指南丨上水打卡/郊遊好去處推介
此後,長實決定將已收購的百年古屋,一一拆毀,村內出現多塊小型空地,僅以鐵皮包圍。 由於這些古老小屋屬「排屋」設計,即每間屋互相倚傍,以保持平衡,當部分屋拆毀時,另一批屋的結構同受影響,亦由於重建計劃懸而不決,居民不願花費為大屋進行修葺,一些古屋已因此倒榻,幸而未有人命傷亡。 上水名都(英文:Sheung Shui Town Centre)是香港一個私人住宅屋苑,位於新界上水智昌路9號,發展商為華懋,在1992年8月入伙(31年樓齡)。 上水圍門口村2025 而根據嘉慶《新安縣志》,至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香港地區已有圓朗墟、石湖墟(由天岡墟遷移,在今上水)、大步墟、長洲墟四個墟市。
上水發展主要是在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由附近屋邨前往鐵路車站一般都在15分鐘步行時間內。 雖然現在上水已經發展成為新市鎮,但由於石湖墟鄰近鐵路車站及巴士總站,所以並沒有因為發展而衰落,人流反而更多。 尤其自由行政策後,經常有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往來上水及深圳購買日用品和走運水貨。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上水圍門口村: 設施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掃管埔路、馬適路以北至雙魚河及梧桐河以南的地區為範圍。 上水警署是上水鄉唯一的殖民地式建築,見證英國早期管治新界的歷史。 11月18日(星期六)大埔區少年警訊會所舉行開放日,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半,現場將提供定點導賞服務。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郊遊好去處
在危機重重下,清順治三年九月(1646年10-11月),上水廖氏開始修築上水圍,歷一年竣工,並分為四斗,「比廬而列居」。 上水圍門口村 同年,惠州山賊陳耀寇掠新田、九龍、官富等地,而圍攻龍躍頭鄉(老圍)九日,亦未得逞。 陳耀所寇掠之地域廣汎,「村村剳營,處處是賊」,惟未見上水廖氏受害,或許是新建的圍牆之惠吧。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鄉
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 上水圍門口村2025 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