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本身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有時會有燒灼感。 檢查時以兩手指頭撐開頰部,使露出此處黏膜,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掩住,因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 舌癌成因 其實口腔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不願以理性及科學的態度來接受西醫的檢查及治療。 以目前的技術而言,不論西方先進國家或台灣,治癒口腔癌的病例比比皆是,只要能把握以下重要的三原則一一事先預防、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相信即能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現代醫學對於口腔癌的治療有三種方法:單獨或合併採取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 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依癌症分期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 原位癌病例一般只做病變處切除(以病灶周圍再加2公分左右的安全距離)。 第一期病例只做病變處切除,視病情需要加做上頸部淋巴結切除。 第四期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 在歐美地區,以抽菸及喝酒為主要致病因子,口腔癌發生部位以舌部或口底為主,頰黏膜僅佔不到一成;但在以嚼檳榔為主要致病因子的地區,如台灣及印度,頰黏膜所佔的比例大幅增加,在台灣約佔4-5成,印度甚至高達8成。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口腔白斑平均約經過7至10年,就有可能轉變成惡性病變,因此口腔白斑雖然僅係臨床名詞(並非正式之診斷病名),但在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口腔癌前期病變,不能掉以輕心,早期的正確診斷與治療極為重要。 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或造成牙齒動搖,因此患者與醫師皆須與慢性牙周疾病做正確之區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耽誤治療時機。 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 舌癌成因 此外,國內許多醫學中心的研究統計也發現,高達八至九成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在國際上,歐美及日本等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都很低,他們的致癌危險因子,主要是菸與酒;相對的,在檳榔文化盛行的地區,如台灣、印度、斯里蘭卡、中國湖南、東南亞地區等,口腔癌的發生率都居高不下。 在印度,甚至位居所有癌症發生率的首位,這可能與印度地區的檳榔嚼塊內習慣配上菸草有關。
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很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轉移。 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均往外翻,注意這部份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部位構造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 目前口腔白斑的處理方式,視病變進展程度,包括觀察、藥物治療及手術切除等。 藥物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塗抹及服用,如胡蘿蔔素及維他命A等,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應不理想或病變消除後再度復發,因此必要時仍需再度接受後續手術切除治療,手術方法包括一般手術或以雷射、冷凍手術方法切除,同時去除口內造成局部刺激源之不良補綴物。 在台灣,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易被牙齒咬到。
舌癌成因: 口腔癌
這時單寧酸會釋放出自由基,破壞口腔黏膜細胞,進而演變成口腔癌。 舌癌成因2025 舌癌成因 此外,石灰或紅灰中可能含有二十多種金屬元素,有些甚至含有高致癌性之砷。 而紅灰中的兒茶素,當濃度過高時,亦會有細胞毒性之反效果。
- 此外口腔黏膜若有長期存在之扁平苔蘚、白斑、紅斑、黏膜下纖維化症等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時,再加上持續之上述刺激,得到口腔癌的機會也明顯高於其它人。
- 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嚼檳榔、抽菸、喝酒、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等可能原因。
- 因此整個台灣檳榔嚼塊,無論是紅灰或包葉(白灰)檳榔塊,幾乎是集各種致癌物加上促癌物(Innitiation及Promotion)之大成,再加上石灰、紅灰之推波助瀾,難怪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節節上昇。
- 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口腔白斑平均約經過7至10年,就有可能轉變成惡性病變,因此口腔白斑雖然僅係臨床名詞(並非正式之診斷病名),但在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口腔癌前期病變,不能掉以輕心,早期的正確診斷與治療極為重要。
- 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
- 而紅灰中的兒茶素,當濃度過高時,亦會有細胞毒性之反效果。
以下提供幾點於日常生活中預防口腔癌發生的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至於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第一期及第二期小的侷限性腫瘤,單獨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療法,治療率很高。 但對於第三及第四等晚期的病人,則可能須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由於化學治療並無法治癒口腔癌,僅能暫時減緩癌症細胞生長的數目及速度;相反的,由於在使用期問常會造成患者不適及抵抗力減低等全身性後遺症,反而造成後續治療的困擾,因此目前只能做到延長生命或扮演輔助性治療的角色。 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 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口腔白斑是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癌前病變,統計約有一半以上的口腔癌在發生前,口腔黏膜會先產生長期存在的白斑病變。 口腔白斑泛指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塊,表面平坦或稍突出,以單純擦拭方式並不能去除。 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口腔白斑與嚼食檳榔有密切關聯,其餘致病因素包括飲酒、抽菸與口內不良製作假牙及銳利牙齒邊緣長期刺激所造成。 口腔白斑需進一步切片確定診斷,以排除已產生口腔癌的可能性。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這可能與酒精液體較易影響舌下及口底,且舌下及口底黏膜缺乏角化保護層,穿透性較高有關;而檳榔嚼食,則須長期與頰黏膜接觸、磨擦,而易導致此部位的病變。 舌癌成因 嚼食檳榔會導致口腔黏膜的傷害,甚至進一步產生口腔癌症,在許多人體基因或毒理學的研究上,都已得到明確的證據,也獲得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認定。 在台灣,檳榔嚼食的方式,第一種是荖花檳榔塊,俗稱紅灰檳榔,是將整顆新鮮的檳榔子剖開後,夾入切塊的荖花或荖藤,然後加入熟石灰、兒茶素及特殊香料配成的紅灰。 第二種是在荖葉葉面上塗上石灰,包裹整顆新鮮的檳榔子,俗稱包葉或白灰檳榔塊。 檳榔子是檳榔樹的果實,由植物纖維、多酚類化合物(如單寧酸)、生物鹼(如檳榔素arecoline、檳榔次鹼arecaidine)等多種成份組成,其中生物鹼和多酚類化合物已被證實具有致癌性。 大量攝食檳榔生物鹼時,會抑制大腦活動,出現行動遲緩的現象。
舌癌成因: 口腔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國人檳榔消費量,從1971年的每人0.7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6.3公斤,也難怪在這段期間,台灣地區的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會呈現急速增加的現象。 2004年,國人男性口腔癌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所有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年輕約13歲。 值得注意的是,國人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也較其它較少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國人女性口腔癌患者,或歐美地區口腔癌患者的死亡年齡中位數,也提早了約13年,這也顯示檳榔導致癌症的危害效應,比其它可能的致病因子為烈。
舌癌成因: 口腔癌
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二粒以上)、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須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時須要利用面具及模具或其他輔助固定病人頭頸部,製作鉛塊及驗證片,以確保治療效果並儘量減少對周遭正常口腔組織的傷害。 舌癌成因2025 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要先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在照射範圍內如有厲害的牙周病或蛀牙,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拔牙後要等1-2星期,齒槽傷口癒合良好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 舌癌成因2025 手術後須長期的使用氟膠及牙托並注意口腔衛生,使牙齒保持健康。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這些流行病學證據都明確指出,嚼食檳榔是引發台灣地區口腔癌形成的最大元兇。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單一的因素會導致口腔癌的產生,但許多研究顯示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其中環境因素(外來致癌物質的慢性機械與化學性刺激)在口腔癌的生成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嚼檳榔、抽菸、喝酒、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等可能原因。 至於預防的方法,則以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最為重要。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某些發生在顎骨內的口腔癌,初期並不會造成表面口腔黏膜之潰瘍,而是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有時合併有顎骨知覺異常或其上之牙齒動搖等症狀。 在表面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是否比先前變大、變厚或顏色改變。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檳榔種植面積從1953年的603公頃,增加到1999年的56593公頃,足足增加近94倍;檳榔產量更是驚人,從1623公噸增加至173907公噸,增加了107倍之多。 同一時期台灣地區的人口數增加不到3倍,這一方面顯示台灣人口中嚼食檳榔的比例及數目大幅增加外,同時每年每人檳榔消費數也同步增加。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此外,已罹患口腔癌的病人容易發生第二個原發口腔腫瘤,且一般癒後狀況不好,目前有研究顯示,使用維他命A酸可能會降低頭頸部癌病患出現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預防口腔癌的再發。 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或燒灼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應該找醫師檢查。 舌癌成因2025 第三期為病灶大於四公分,尚未侵犯附近其它器官,亦無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病灶不論大小,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三公分的腫大淋巴結。 飲食及生活作息正常,營養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飲食;避免長期食用高熱或刺激性的食物。
造成口腔癌的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嚼檳榔、抽菸及喝酒是三大兇手,其中又以嚼檳榔致癌的效應最為明顯。 其它被提及的可能原因還包括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職業等可能原因。 此外口腔黏膜若有長期存在之扁平苔蘚、白斑、紅斑、黏膜下纖維化症等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時,再加上持續之上述刺激,得到口腔癌的機會也明顯高於其它人。 由於頭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易沿此造成局部頸部轉移,而有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硬,並因固著於鄰近組織而缺乏可動性。 檢查時以手觸摸兩側頸部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大於2公分之淋巴結群。 不過需注意的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齒源性感染、肺結核或兒童也常會發現頸部淋巴結之發炎性或非特異性腫大,故需做區別診斷。
舌癌成因: 口腔癌
病理組織學上包括鱗狀細胞癌、疣狀癌、肉瘤、唾液腺癌、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等;另外有些全身性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 舌癌成因 不同的口腔癌臨床特性不盡相同,以下我們主要將介紹的是與咀嚼檳榔習慣最有相關性的鱗狀細胞癌。 慢性刺激,包括機械性與化學性刺激,可能會導致口腔癌的產生。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在死亡率方面,衛生署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口腔癌從早期的排名十名以外,升到1991年的第十名及1995年的第七名,至2004年又升為第六名。 由於絕大多數口腔癌患者為男性,因此若僅就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1991年排在第七名,到了1995年則已高升為第五名,僅次於肝、肺、胃和結腸直腸癌,而超越了鼻咽、食道癌症。 到了2004年,國人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口腔癌死亡率排名已高居第四位,僅次於肝癌、肺癌及結腸直腸癌。
舌癌成因: 口腔癌
配料中的荖花、荖藤及荖葉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包括黃樟素、丁香油酚等。 其中黃樟素在體內會被代謝為hydroxychavicol,而高濃度的HC會對細胞造成氧化性傷害,產生基因毒性、染色體異常等,因此黃樟素已被確定為致癌化合物,特別是誘發肝癌,也已知會形成黃樟素-DNA鏈結物。 舌癌成因 丁香油酚則有毒殺細胞的效果,它可使細胞內重要解毒物穀胱胜肽濃度降低,導致細胞死亡。 舌癌成因2025 配料中的石灰、紅灰會在口腔內造成高鹼性環境,在鹼性狀態下,檳榔子中的成分單寧酸會呈現紅灰色,這也是檳榔族會吐紅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