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會上表示,會在今個立法年度,提交修例,訂立新安排,在確保醫療質素下,讓更多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紓緩本港醫生短缺問題。 按理說,港府避開「政治敏感」,社會、醫學界不應有太大爭議,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引入海外醫生 鑑於現時醫生執業考試合格率低,成為海外港生回港之阻礙,港府擬容許合資格海外醫生免試執業。
有一組數據相信香港人已經見慣不怪——截至2020年2月,香港共有15004名註冊醫生,若以香港750萬人口計算,即每1000人當中只有兩名醫生,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去年平均數3.5名,而若要追上有關水平的話,起碼要增加超過1.1萬名醫生。 陳肇始指出,相信全球合資格申請的醫生可能數以千計,暫時難以評估法案能吸引多少非本地培訓醫生返港工作。 不過她稱在數年前曾就有限度註冊醫生議題,到英國及澳洲推廣, 當時有很多香港醫學生表示有意回港。 若此法案吸引不夠醫生返港,其他增加醫生人手的工作都不會停止,如會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培訓學額等, 多管齊下增加人手。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
引入海外醫生: 政府將修例引入更多海外醫生 醫護界有保留
目前公私營醫療使用不平衡的問題在於兩者收費懸殊,不少市民寧願慢慢輪後公營醫院的名額,也不願花費數倍前往私營機構。 因此政府本可以用醫療保障、公私合作等方法將不少使用者分流到私營醫療體系。 分流的第二個方向即將需求引向基層醫療治未病,減少市民需要去到醫院的可能性。 一個本地智庫的研究報告曾指出,加強社區護理則可減少現時約一半入住公立醫院的個案,同時每投資1港元於社康護理,即可減省8.4元急症護理開支。 除了開支上的節省,人力上基層醫療需要更多的護理師、藥劑師等醫護人員,對醫生的依賴相對較低,也能更容易地解決人力配置的問題。 陳肇始指出,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的專科服務輪候需時,主要原因是醫生人手短缺。
- 食物及衛生局在3月初與醫生業界曾就放寬海外醫生執業試後的實習安排達成初步共識,社會本認為今次終於可以有所突破,可是本月3日的醫委會上,放寬海外醫生實習安排的四個方案再次全部遭到否決,令大家既震驚又意外。
- 若海外醫生擁有專科資格,不論其是否屬於新加坡公民,均需接受至少兩年的臨床督導。
- 另外,梁熙指,以往內地醫護來港工作會擔憂香港的住宿成本高,他建議可以安排專車每日來回香港與深圳,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內地生活,節省住宿成本,「收香港薪金,居住在內地」,吸引大亦會較大,又建議撥一部分床位用作醫護宿舍。
-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自由黨主席張宇人,支持政府引入海外醫生特別註冊制度,指香港不能繼續容許一小撮醫生「醫醫相衛」,妖魔化非香港訓練的醫科生,否則只會令香港長期欠缺醫生人手。
- 最近,有醫學界人士表示,政府將成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難保引入海外醫生的質素,未來業內有部分醫生毋須通過執業試,不論對病人和現時已在本港執業的醫生都不公平。
約一半受訪市民認為,海外醫生在取得本地註冊後,會轉去私人市場執業,因而無助解決公營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 作為醫學界代表,陳沛然的做法著實無可厚非,但醫護短缺影響的是全港市民福祉,而他的問卷卻把最為重要的病患群體擋在門外,令他們成為最不被醫生重視、最沒有話語權的一分子。 不難看出,醫生的「保護主義」心態已經成為某種共識,所以當擁有一定話語權的他們參與公共政策討論時,往往只會著眼於自身利益,從而漠視了患者的基本權益。 其實,根據病人組織「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今年5月就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的調查,有54.3%受訪者同意引入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當中有多達96.4%同意增加醫生人手有助縮短輪候時間;另外,有66.9%的受訪者認為「增加醫科生名額」有效的解決方法。 特首林鄭月娥周一(3日)在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表示,將在本月稍後將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方便引入海外醫生來港。
引入海外醫生: 約5%初生嬰兒有黐脷筋問題 醫生教睇7大症狀解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表明反對,稱修例是破壞本港公平和行之有效的醫生執業試制度,又謂本港醫生不是擔心被「搶飯碗」,而是憂慮如何維護本港醫療水平。 因此,關鍵不在於是何地的醫生來港執業,而是豁免資格如何劃定,增加專業機構參與評估,而不是把相關權力只保留在醫委會,這樣或許更有益促進醫療公平。 據統計,在1991至2000年間,合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然而,由於在1996年9月以後政策收緊,所以在2001至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而在2011至2020年間亦只有39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遠不足以填補醫護人手短缺。 過往,政府更傾向於用錢增加供應的方法解決醫療問題,雖然也嘗試過推出自願醫保、公私合營等問題,但一則因為不敢觸動商界利益,二則缺乏對計劃的具體監管,最終沒能做到平衡供求,化解醫療系統的危機。 如今林鄭月娥在爭議中提出引入海外醫生,也不僅僅依靠錢去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種施政思維的進步。 政府官員應藉著這樣的新氣象,去思考公帑要如何用,如何確保運用到位,才能讓管治更上層樓。
海外醫生回港後,可謂人生路不熟,需時間熟習香港醫療環境及同事的圈子,畢竟在港培訓的醫生群,其關係早在醫學院讀書期間時便建立。 舉例說,有公營醫院的部門縱然人手短缺,但卻不情願讓海外醫生加入其部門工作。 引入海外醫生 此外,在晉升階梯上,在公營醫院有限度註冊的海外醫生最多只能晉升至副顧問醫生,嚴重影響他們的事業發展。 因此,醫管局應投放更多額外撥款,對所有專科增設副顧問醫生和顧問醫生職位,為海外培訓醫生提供晉升機會。 不少投訴指出,海外培訓醫生受到非客觀因素所阻撓,難以升職;因此,新例實施後,海外培訓醫生在公營機構服務多年後,表現獲得認可,便應「直接」可以晉升。 醫療規劃應建第三所醫學院
引入海外醫生: 免試引入海外醫生 須符4大條件 服務公營醫療綑綁最少5年
另外,梁熙指,以往內地醫護來港工作會擔憂香港的住宿成本高,他建議可以安排專車每日來回香港與深圳,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內地生活,節省住宿成本,「收香港薪金,居住在內地」,吸引大亦會較大,又建議撥一部分床位用作醫護宿舍。 引入海外醫生2025 經過政府努力游說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行醫門檻,2011至2020年合共有39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687名的11%。 數字及比例雖然有所上升,但遠較過往為低,亦遠不足以填補醫手人手短缺。 她強調政府並無輕視培育本地人才,但本地培訓不能無止境擴張,又舉例指世衛前總幹事陳馮富珍、行會成員李國章、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都是非本地培訓醫生。 當局明日會在立法會介紹立法框架,她亦已邀請行會成員李國章和林正財協助解說,爭取公私營醫生支持。 為了確保新聘醫生有能力從事基層醫療,醫藥理事會於去年12月修訂新例,規定海外非專科醫生需在臨床督導期間,從事一年普通內科或家庭醫學,或半年家庭醫學、半年指定內科,此期間需由合資格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督導。
另外,她強調醫管局會提供足夠的職位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機會;另會邀請醫管局及醫專共同跟進各項專科培訓事宜,並會適時按需要投放額外資訊以支援專科培訓。 此外,擁有全面醫生執照的人士,可以在沒有監督下診治任何專科的疾病。 不經過考試、沒有監督,難以保證這些海外醫生水平達標及清楚香港的風土病情。 引入海外醫生2025 梁熙表示,由於河套區應急醫院在短時間內興建,配置未如傳統醫院高,所以適合用於日間專科門診和復康治療;現時香港市民「睇病慢、睇病難」,往往動輒需等待兩年才能看病,若實行將會有兩個選擇「一是等兩年,二是到河套區馬上求診」,相信會供不應求。 同時,放眼整個醫療產業及行業內人才流動,香港將自己的醫療市場封鎖起來,不願「分一杯羹」,以創造積極競爭。 至於有團體關注政府的建議繞過了香港醫務委員會掌管醫生註冊事宜,政府否認,又稱上述醫生仍須向醫委會註冊,並要像其他本地醫生一樣受到醫委會的紀律監管。
引入海外醫生: 醫生解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他說:「今年聯賽都會繼續打,而我新歌向我受傷日子同一時間出街,新歌係講一些決定。由入行開始,已經決定了要好努力做一個演員、運動員或歌手都好,只要有一顆堅持的心唔需要害怕任何事情。」他更揚言會繼續打好波,希望更加多人支持香港的籃球。 廣州積極開展人才、制度的交互,是希望提升灣區居民生活質素的同時,擴大自己的市場,促進自身進步。 香港若不斷將改變推出門外,堅守自己的小市場,最終便只能自食其果。 海外网8月3日电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7月31日报道,近年来,美国国内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激增,有的孩子甚至在无薪的条件下工作到凌晨。 海外网8月3日电 据福克斯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7月29日晚,美国波特兰一女子在街头无端受袭,当场昏厥。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难在哪里
惟現時只能單方面接受培訓的院校資格,估計認可的醫學院名單中會包括內地院校,而當局無法進行任何水平考核。 議員對修例建議意見分歧,議員陳沛然慨嘆,本港前線醫生正努力抗疫,港府卻在此時重提修例建議,形容當局是一個政治決定。 他又質疑,現時到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多選擇在大學工作,而非公立醫院,擔心政府修例之後,亦無法對症下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短期來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是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最好方法,而長期來說,既然香港醫療培訓質素有目共睹,那麼港府更應把握優勢,大幅增加醫科學額,一方面增加港產醫生人數,另方面吸引各地專才來港,令香港成為世界醫療人才培訓基地。 因此,面對香港公營醫療供不應求的問題,不僅要增加公營,更要從需求分流層面入手,才能更有效率。
引入海外醫生: 醫生教睇「黐脷筋」會7大症狀
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與日俱增,即使成功引入更多海外醫生填埔空缺,本港在培訓本地人才上需要加把勁。 雖然香港政府在2019至20年度起3個學年內,從培訓470醫科生,每年增加60個醫科生資助培訓學額,但人口約為香港3.5倍的澳洲於2018年培訓的醫科生超過3800人,是香港的8倍。 當世界急速變化時,香港兩所科研成就及醫療水準達世界級的醫學院固然是我們的驕傲,但同時我們亦需要第三所醫學院,為社會大眾培訓更多的醫生。 環顧世界各地,澳洲、美國、英國,甚至中國內地亦正進行全面醫療改革,而香港卻只花費大量時間在放寬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上。
引入海外醫生: 相關文章
香港醫療資源緊張,特別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短缺早已是老大難問題,因此,不論是前線醫護人員、市民,還是政府,都希望可以引入更多海外醫生,紓緩醫療系統壓力,惟爭論多年,卻一直未能向前一步。 食物及衛生局在3月初與醫生業界曾就放寬海外醫生執業試後的實習安排達成初步共識,社會本認為今次終於可以有所突破,可是本月3日的醫委會上,放寬海外醫生實習安排的四個方案再次全部遭到否決,令大家既震驚又意外。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意調查指出,對於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直接修改法例,容許海外醫生在符合某些特定條件下豁免考試註冊為醫生,受訪市民的態度頗為紛紜,34.1%的人並不贊成,贊成的有 引入海外醫生 24.4%,感到「一半半」的有 26.5%。 接近四成(39.0%)受訪市民擔心,豁免海外醫生考執業試將降低香港醫生整體質素。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絕
這一考量並非憑空而來,本港醫生執照考試一向被國際視為全世界最難的考試之一,據醫委會資料,2019年第一部份專業知識的合格率僅為26%,醫學英語技能水平的及格率最高,為80%,第三部份的臨床考試及格率亦欠佳,為38%。 誠然,徹底免除海外醫生職業試的做法有待商榷,或可透過適當降低第一、三部份試題難度來調整。 想必有人會問,為何一定要引入外地醫生,而不增加本地醫科學額以培育更多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 後者當然要做,但增加幅度相當有限,政府也不願多開一間醫學院,所以相關學位只由2005/06至2008/09年度的年均250個,增至2021/22年度的530個。
引入海外醫生: 香港文匯網
然而,在2001至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470名的10.5%。 她續說,特區政府稍後會公布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作為討論基礎,並在專科培訓方面成立全新的平台,讓醫管局、衞生署及醫專共議培訓,包括專科學額等,如需要額外資源,特區政府將全力配合。 新生兒或者幼兒,手術後可立即進食;經監察麻醉進行手術的小朋友就需要等麻醉藥效力消退後,病人完全清醒就可以。 上文刊登於第26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31日)《香港為什麼需要非本地培訓醫生?》。 可悲的是,過去多年來,這個本應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群體,都變相在剝削病人權益。 結果,新的醫生進不來,還要面對舊有醫生的流失,導致公院人手更加緊張、病患輪候時間不斷延長。
引入海外醫生: 解決問題不能只靠斥資
政府發言人晚上補充,本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如新加坡及日本每千人有2.5名醫生;美國每千人有2.6名醫生;英國更有3名、澳洲有3.8名。 陳肇始會後表示歡迎條例獲三讀通過,希望能吸引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日後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不足問題。 陳肇始指出,特區政府會立即展開多方面工作,包括成立負責制定認可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將爭取在本月底公布成員名單,11月內舉行第一次會議,並於明年下半年公布認可醫學資格名單,讓合資格人士申請特別註冊來港執業。 港府本月將向立法會提交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免試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林鄭月娥指今次建議只限港人,只是為了爭取公私營醫生支持,因此建議不算大膽,食物及衛生局接觸過不少在外地的港人醫科生,都表示願意回流,呼籲醫學界支持。 早在政府於1999年委託哈佛大學做的醫療改革報告中已指出,香港的醫療融資存在問題,醫療費用勢必不斷上升,若繼續維持公營醫療制度,公共醫療開支將拖垮庫房。 然而,儘管政府開設地區康健中心,但並無令其「用得其所」,未能與社區組織相結合,做好居民的健康篩查及預防,以紓緩公院壓力。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下午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舉行記者會。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和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關如璧亦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