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可能都是因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失調或代謝異常所造成的後果。 同時,垂體促性腺功能也可能不正常,造成無排卵,無孕激素分泌,使子宮內膜長期受到雌激素的持續刺激。 有人認為,絕經前的肥胖,尤其從年輕時就肥胖者也是內膜癌的高危因素,因為肥胖者常伴有相對的黃體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同時伴有月經不調甚至閉經。 子宮內膜癌 起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絕大多數為腺癌。 為女性生殖器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子宮內膜癌遠低於子宮頸癌,但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傢,本病高於子宮頸癌,位於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
- 醫生通常會先安排子宮內膜抽樣及超聲波檢查,如有懷疑,會進一步進行子宮內腔鏡及抽取組織檢查以助診斷。
- 對有深肌層受累者應註意有無子宮外播散癌變存在,屬高危組,術後應給以輔助治療。
- 同時應用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MPA)400mg,肌肉註射,每周2~3次(平均1g/每周),共治療50例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達到瞭48%的緩解率。
- 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象(MRI)CT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象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範圍,CT可準確測出,子宮壁腫瘤局限者83%能確定病變階段。
- 可先放射治療後再作筋膜外子宮全切除術及雙附件切除及淋巴結取樣,有縮小手術范圍、減少術中危險及術後並發癥的優點。
若子宮內膜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會增加罹癌風險,尤其BMI值超過25的肥胖者會比一般人高出3倍風險,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家族史者也得小心。 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 山東省立醫院曾不一子宮內膜癌患者,年僅26歲,月經過多3年,按功能性子宮出血治療無效,最後診刮證實為子宮內膜癌。 所以年輕婦女子宮不規則流血治療2~3個月無效者,也應進行診刮辨明情況。
子宮內膜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所以,女性仍然要正視子宮肌瘤,不要輕忽有惡性癌變的風險。 我們可以理解很多人自己很難分辨什麼是異常出血。 為了避免因為無法判斷出血症狀,造成沒有在第一時間找出病症。 子宮內膜癌2025 黃女士於港怡接受手術的六星期後,進行了陰道近距離放射治療,當中包括四次療程,為期兩週。 她現已完成了所有治療,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會每三個月覆診一次,從第三到第五年會每六個月覆診一次,之後只需每年覆診一次。
圍絕經期婦女月經紊亂或絕經後再現不規則陰道流血,均應先除外內膜癌後,再按良性疾病處理。 2.體征 早期時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正常大、活動,雙側附件軟、無塊物。 當病情逐漸發展,子宮增大、稍軟;晚期時偶見癌組織自宮口脫出,質脆觸之易出血。 癌灶向周圍浸潤,子宮固定或在宮旁或盆腔內捫及不規則結節狀塊物。
子宮內膜癌: 癌症預防
Boronow等對222例Ⅰ期手術分期研究中指出,Ⅰ期盆腔及腹主動脈淋巴轉移率各為10.0%。 有盆腔淋巴結轉移中57.1%(8/14)同時有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在盆腔無淋巴結轉移中8.2%(4/49)有腹主動脈淋巴轉移。 多變量因素分析顯示,組織分化不良(分級高)及深肌層浸潤是腹主動脈淋巴轉移的獨立相關因素,而淋巴脈管間隙受累和子宮頸受累為獨立的與盆腔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在Ⅰ、Ⅱ期有淋巴結轉移者其預後明顯差於無轉移者。
有作者認為對癌灶位於宮腔下段患者治療應予重視並應密切隨訪。 ②臨床Ⅱ期:由於Ⅱ期子宮內膜癌變已累及子宮頸,可直接或經淋巴蔓延,播散途徑與子宮頸癌相同。 盆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全面探查對可疑病變部位取樣作冰凍切片檢查,術中剖視切除之子宮、附件,經手術及病理檢查確定有無子宮外的病變存在;癌組織可送作雌、孕激素受體檢測等為術後選用輔助治療的依據。 對高齡、過度肥胖、有嚴重內科合並癥Ⅱ期患者,或宮頸癌腫過大者,可采用放射與手術聯合治療。 子宮內膜癌2025 可先放射治療後再作筋膜外子宮全切除術及雙附件切除及淋巴結取樣,有縮小手術范圍、減少術中危險及術後並發癥的優點。 鑒於臨床Ⅱ期(分段診刮行分期)誤差大,部分學者已提出以筋膜外子宮全切除及雙附件切除及淋巴切除術為好,術後若確診為Ⅱ期可補充放療(Disia,2002)。
子宮內膜癌: Tags: 子宮頸癌 子宮頸內膜 內膜增生 抹片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單一藥物化療在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研究較多,近年研究已趨減少。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2025 上述研究的對象基本上都是晚期或復發的有可測量病灶的患者,但患者的具體情況並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的曾做過放射治療或激素治療,有的則沒有,因此不同作者報道的不同化療方案及療效並不具有可比性。 鑒於子宮內膜漿液性乳突狀癌惡性程度高、早期淋巴轉移及盆腹腔轉移的特點,其臨床Ⅰ期手術范圍應與卵巢癌相同。
子宮內膜癌: 雌激素刺激過頭 子宮內膜癌找上停經婦
尤其是肥胖者、未生育者、多囊性卵巢患者、接受過骨盆電療的人等都是子宮內膜癌高風險群。 一直無法懷孕,月經時來時不來、不正常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息肉作祟。 近十年來,台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不斷攀升,而肥胖者、未生育者、多囊性卵巢患者都是高危險群。 手術主要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多孔和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幾種。 如患者在停經前進行手術,會因為移除卵巢而提早進入更年期,導致患者出現熱潮及陰道分泌減少等症狀。 經陰道B超檢查可瞭解子宮大小、宮腔形狀、宮腔內有無贅生物、子宮內膜厚度、肌層有無浸潤及深度(Sahakian,1991),為臨床診斷及病理取材(宮腔活檢,或診刮)提供參考。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與肌層受累深度相關,ⅠA為4%而ⅠC附件受累為24%(手術分期)。 GOG 621例報道手術分期34例淋巴轉移占5%。 當附件為鏡下轉移時,僅6%有淋巴轉移,若已為肉眼轉移灶,盆腔及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率升高為51%及23%,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陽性為60%,復發率為38%,預後不良。 Creasman報道12%子宮內膜癌腹腔細胞學為陽性。 盡管對腹腔沖洗液之預後價值仍有爭議,多數作者認為盆腹腔細胞學陽性預後不良。 Milosevic等分析17篇報道3820患者腹腔沖洗液陽性率為11%,對其中例數最多的3篇1700例行多因素分析,指出細胞學檢查陽性為與復發和存活率相關的獨立因素,並有統計學意義。
子宮內膜癌: 健康網》預防肺癌纏身! 營養師教6大飲食要點
該藥配合放、化療,可明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白血球的數量。 即使已失去手術、放化療機會的晚期患者,也可控制轉移、減除癌痛、改善證候、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帶癌生存期。 淋巴結轉移:長期以來,子宮全切及雙側附件切除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術式,對淋巴結轉移的真正發生率是難以確定的。 子宮內膜癌2025 Javert報道淋巴結轉移率為28%,據報道無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約85%,盆腔淋巴結轉移者約70%,而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者則低於40%。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照護上有要注意的地方?有飲食禁忌?
子宮肌瘤的患者因失血量過大導致暈倒,一直失血後,發生昏倒掛急診,血色素可能只有4g/dL或3g/dL,連正常人一半都不到。 有時候因為出血量大的關係,可能造成慢性貧血,如果置之不理不治療,可能有一天會真正暈倒,所以,慢性貧血是要重視的問題。 曾郁文醫師表示,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依肌瘤長在不同地方會導致不同症狀,子宮是肌肉組織,像一個房間,有油漆,有壁紙,若肌瘤長在粘膜層,就容易流血、不孕;若長在肌肉層上,就容易經痛,在子宮收縮,每次生理期來,或流血滴滴答答,出血量拖好多天。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錐形切除手術、子宮頸切除及淋巴切除手術
3.放射治療 腺癌雖對放射線不敏感,但在老年或有嚴重合併症不能耐受手術與Ⅲ、Ⅳ期病例不宜手術者均可考慮放射治療,仍有一定效果。 腔內照射多用137Cs、60Co等,體外照射多用60Co及直線加速器。 3.子宮粘膜下肌瘤或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癌 多表現為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需與內膜癌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