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中,除了鷺紅、鷺芬、黃英、白雲、江帆、王清河等外,還有小娟,也就是六十年代紅透港台的梁兄凌波。 廈語片在1958、59年的出品數量,就跟同時期的國語片差不多,只是影片大都出口到東南亞各地上映[12]。 1923年,黎民偉及兄長成立了香港第一間全華資製作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1925年,拍攝的首部故事長片《胭脂》在香港公映,叫好叫座,為香港商業電影發展奠定基礎。 隨後的省港大罷工,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業陷於停頓,直至1930年代初復蘇。 孕育香港電影的鮮浪潮逐漸顯現[24],令青黃不接的香港電影重新振興,並誕生《樹大招風》優秀電影,加上香港電影發展局和創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孕育出《點五步》、《一念無明》、《黃金花》、《幻愛》等優秀電影。 而大投資大製作電影開始復蘇,《廉政風雲 煙幕》、《掃毒2天地對決》、《葉問4:完結篇》、《拆彈專家2》、《怒火》等陸續上馬,《媽媽的神奇小子》、《梅艷芳》熱映且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黎北海的中華製造聲默影片有限公司於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粵語對白電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圖);1933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粵語對白電影《傻仔洞房》(廖夢覺、楊倩儂)。 香港電影為高度商業化、類型化的電影工業體系,曾以快速迎合市場需求、流水作業狀態著稱,巔峰時期曾有製作周期極短的「七日鮮」一説。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另一方面,留守香港的新晉導演通過低成本的小型製作,拍攝貼地的本土現實主義電影。 另一段被受觀眾討論的爭議劇情,則為電影中後段,奧本海默在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後,與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Truman)見面,表達他對進一步發展原子武器的反對意見。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日本電影
而影片只有短短的 7 秒,但部分遊客似是對同胞被指責有不滿,依然想爭辯一下。 影片中有一大班內地遊客,當中有人在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隨地吐痰,被香港的工作人員要求自行清潔乾淨,然而,內地遊客卻一直在說聽不懂。 不過,由於粵語和普通話都使用中文作為書面語,因此粵語和普通話之間出現不少的「同形異義詞」。 這些詞彙,既是造成地區交流差異和產生溝通誤解的重要原因,也是粵語或普通話學習當中十分有意思的切入點。 造成香港電影界衰退的其他原因,包括部份演員薪酬偏高、亞洲金融風暴造成的經濟衰退和香港整體市場萎縮等等。
香港电影业经历过低谷和摸索后,近年重新激活,香港电影人的创作意念更加进入登峰造极的层次,无论是北上的中港合拍片,还是留守本土的纯正港产片,香港电影界以“两条腿走路”(北上合拍和本土创新)的形式奋勇向前。 “两条腿”都佳作涌现,如中港合拍片的《功夫》、《投名状》、《叶问》、《十月围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纯香港电影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志明与春娇》、《岁月神偷》、《线人》、《桃姐》、《寒战》等。 香港以成熟的制作机制和大量的人才,成为新世紀華人电影的创意之都[22]。 这些香港电影大多是中小成本拍摄,题材和表达方式新奇古怪、创意十足,既带有浓郁的香港文化情结,也能融入华人社会的点滴元素,实验探索味道浓厚,大胆运用各式灵活、创新方式诠释演绎,完全走出传统香港类型片范畴,也摆脱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开创香港新世纪电影的风采。 而銀河映像另一製作《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更在國際上獲得良好反應,被《原罪犯》的美國發行商Tartan Films買下,並安排此片在美國戲院上映。 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非典型肺炎、非典、沙士、SARS事件)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該年拍攝的港產片只有54部(Li,2004)。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粵語電影捲土重來
像「新浪潮」一樣,他們大多是從海外電影學校畢業並且回到香港電視台學藝,對電影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在情況許可下希望拍出擺脫一貫籠統商業題材及風格的電影。 198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非常活躍,市場接受新片種的態度、製作人資源的充裕度、留學回港新電影人剛從電視圈汲取到一定的經驗,三者形成的大環境令當時香港的另類電影或者藝術電影,有發展的空間。 一些新浪潮電影製作人,如許鞍華、嚴浩、方育平等,透過主流邊緣的個人及政治主題電影獲得新嘗試及讚頌。 以九龍巴士雷氏家族為首的金公主影線,拉攏奮鬥公司的黃百鳴、石天、麥嘉改組成新藝城公司,新藝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檔大收旺場,擊敗了嘉禾的龍少爺,於是嘉禾領先的優勢被新藝城所威脅。 而与商业的成功结合,使得香港电影从单纯的精神享受提升为电影工业。
- 經過大大小小五波疫情之後,2022年中起,針對戲院的限制措施終於開始放寛,緊接的暑假黃金檔期即有大量原定於第四及第五波之間上映的電影開畫,亦掀起2022年下半年港產片屢創佳績的序幕。
- 而電影的抄襲、跟風拍攝的風氣,過於起用當紅的明星,粗製濫拍的電影愈來愈多,對編劇的創作能力之輕視,以至導演之起用沒嚴謹標準,均大大降低了港產片整體素質。
- 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的警察故事系列、德寶的福星系列創造了港式動作喜劇的熱潮,《英雄本色系列》、《龍虎風雲》的走紅,使警匪片成爲日後港產片的重要分支。
- 自1990年代中期,三級電影的強勢隨著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而萎縮。
- 1937年日軍攻佔上海後,大量電影公司及影人南移到香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新動力。
- 其後在八月尾,標榜史上最大規模港產科幻片的《明日戰記》正式上映;原先作為賀歳片的《飯戲攻心》則緊隨其後在中秋前上映。
箇中原因能從《鬼馬雙星》(1974年)的廣告中看到:「Films by devoted young people with you in mind.」,此舉得到豐厚的回報。 《鬼馬雙星》的票房高達600萬港元(140萬美元),創下了當年的紀錄,成為收入最高的電影。 許氏的電影前所未有地諷刺一個方興未艾的中產階級,這一個階級的長工作時數和對追求物質成功的夢想,成功地令殖民地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和企業巨人(Teo,1997)。 粵語喜劇電影蓬勃發展,粵語電影的產量暴升,國語電影一直支撐到1980年代初期,但已很少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其蹤影。 2020年,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病和各項社交距離措施使香港電影業經歷前所未見的寒冬,除拍攝進度大受影響外,各戲院更被勒令停業抗疫,使大量電影無法如期上映。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功夫大師
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的警察故事系列、德寶的福星系列創造了港式動作喜劇的熱潮,《英雄本色系列》、《龍虎風雲》的走紅,使警匪片成爲日後港產片的重要分支。 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徐克的武俠電影系列、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系列大放異彩,備受影迷追捧。 1970年,採用獨立製片人制度的嘉禾公司成立,因起用李小龍拍攝系列功夫片而聲名鵲起,李小龍亦成爲香港首位蜚聲國際的知名電影巨星。 其後,許冠文兄弟的港式地道喜劇和洪金寶、成龍的動作喜劇迅速接棒,成爲當時香港電影的金字招牌。
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亦於此年相繼離世,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這種「種星」模式(star system)在九十年代末一直流行,但電影投資者可能與歌手的經理人公司為同一集團,以電影為另一窗口,將旗下藝人推介至海外及作多元發展,同時增加曝光率。 這與本來有演藝或音樂基礎而轉向電影發展的序順大大不同,雖然有時電影會淪為推銷手段,但其中亦真的發堀了不少有潛質的向電影發展的歌手,如張柏芝、莫文蔚等。 七十年代,香港电视业发展极为迅猛,一批集合中英文化背景成长的导演、编剧、监制等专业幕后人才不断加入影视制作行列,大大提高了电影制作的质量,使得香港电影涌现岀创作的“香港新浪潮”。 香港健全的公民社会制度,更带来自由创作的氛围,有别国民党的台湾和共产党的大陆自上而下式的政治化宣传,吸引两岸三地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东方之珠,活跃在港产片的台前幕后。 而《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让被电视征服的电影观众重新回到影院,许氏三兄弟的电影更开创了香港电影明快直接的电影节奏特色。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香港電影節及獎項
比如「故事」一詞,在古漢語中是「舊事、前例」之義,如「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而現在的意思是指「真實的或虛構的用做講述對象的事情,具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對其他方言甚至民族共同語產生影響,又會從其他方言和民族共同語中不斷吸收,化為己用。 粵語和現今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語言關係也是越來越密切。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WMOOV 電影
經過大大小小五波疫情之後,2022年中起,針對戲院的限制措施終於開始放寛,緊接的暑假黃金檔期即有大量原定於第四及第五波之間上映的電影開畫,亦掀起2022年下半年港產片屢創佳績的序幕。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兩套由男團MIRROR有份主演的電影—《闔家辣》和《阿媽有咗第二個》相繼上映並分別獲得超過三千萬票房的成績,同期亦有小品電影《緣路山旮旯》大放異彩,雖在上映初期場次偏少且有網民批評男主角其貌不揚,但憑藉男主角大方回應成功解圍及逐步累積口碑之後,其票房亦成功超越一千萬,實屬難得。 其後在八月尾,標榜史上最大規模港產科幻片的《明日戰記》正式上映;原先作為賀歳片的《飯戲攻心》則緊隨其後在中秋前上映。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台灣影協獎
事實上,香港電影在香港及其鄰近地區中擁有媲美荷里活的支配地位。 不論戲院還是影帶租賃市場,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南韓等地,都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而且當時香港電影比之前更受歡迎。 台灣已成為起碼其中一個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電影市場;1990年代初,台灣電影工業曾一度蓬勃發展,但在香港和歐美進口電影突擊猛攻之下,幾近滅絕(Bordwell,2000)。 在日本,當地電影業已高度發展,資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觀眾又酷愛美國電影,香港電影只得到較少立足點,即使如此,李小龍和成龍依然在日本廣受歡迎。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明星演員湧入影壇,題材百花齊放,票房記錄不斷刷新,影響力達到空前高峰。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邵氏衰落後,嘉禾和新成立的新藝城、德寶成爲影壇三大勢力。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電影版櫻桃小丸子:來自義大利的少年(日)
许多久违的前辈电影人,以传统的表达方式再度登场,掀起类型片的复苏潮流,如:港产贺岁喜剧如《最强囍事》《七十二家租客》等、情色三级片如《3D肉蒲团》等、卧底警匪片如《线人》《C+侦探》等、怀旧文艺片如《岁月神偷》《老港正传》等、动作片如《叶问》等、以及励志青春偶像片等。 而香港新世代的电影人,则选择大胆创新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融汇各式独立电影的拍摄方式,形成气色清新、别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电影,如《志明与春娇》、《分手说爱你》、《抱抱俏佳人》等,新旧交碰,互相辉映给予两岸三地观众无限惊喜,票房报捷,更屡获殊荣,扬威国际。 2010年罗启锐执导的电影《岁月神偷》获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奖;2011年葉德嫻憑著主演許鞍華導演執導的電影《桃姐》,獲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演員,再次讓香港電影蜚聲國際,讓香港和華人电影再次得到國際的嘉許。 多年來,香港電影廣為華人熟悉,香港電影金像獎亦為華人電影的一大指標。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被譽為與印度寶萊塢、美國好萊塢、日本東京、奈及利亞瑙萊塢齊名的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出口基地[4]。 19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5],僅次於擁有全球市場的美國好萊塢,香港更為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人夢工場。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電影業處於危機中
1949年和60年代初期的兩次逃亡到香港的移民的母語以粵語爲主,粵語文化始終在港平行發展,祇是未成流行文化主流。 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藝術家成長起來后,粵語被雅化,粵語電影和流行曲同時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爲雅俗共賞的藝術品。 1970年代中期以后,粵語電影和粵語流行曲以深厚中國文化爲底蘊,一舉風行全球華人世界。 其實有不少大電影公司均明白電影素質有所下降,但他們都把原因歸咎於盜版問題。 他們認為,VCD、DVD及網上下載,如BT之類的盜版活動而使市民不願進入電影院。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他們在島嶼寫作Ⅲ 削瘦的靈魂
在這些電影業人士的催促下,香港政府逐漸就版權問題立法,並大力打擊盜版,但仍然未能使香港電影業起死回生。 根據觀眾的意見調查,造成香港電影衰退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電影素質,而多於盜版問題。 觀眾質疑電影業界無視本身出產的電影的問題,亦未能與時並進,而把責任都推到其他人的侵權活動上。 可是,電影業界的人士仍然認為沒有盜版,電影票房會更高。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功夫之王
其中第IIA級、IIB級的分級只屬勸喻,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規限。 早於20世紀初香港已有電影院,早期集中在中環一帶,後來才擴展到市區各地。 惟現時的戲院已變成迷你型,由兩間至數間容納百多人的迷你戲院組成,方便同時播放不同的電影。 當影片在聊天中打開時,影片將自動播放但預設為靜音,點擊影片將開始播放聲音。 WhatsApp 將推出新的即時影片訊息功能,用戶可以直接在聊天中錄製並分享短片。 影片訊息是一種實時回應聊天的方式,用戶可以在 60 秒內錄製並分享他們想要說的或展示的內容。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8/4上架】做工的人 電影版 預告
1937年日軍攻佔上海後,大量電影公司及影人南移到香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新動力。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另一方面,非大中華地區亦趕拍粵語聲片,結果由泰國暹羅聯合影片公司出品《湄江情浪》在1933年12月17日搶先在中央戲院公映[7],該片由元少傑、胡少君、李麗蓮、伍莉莉、林蕙芳、紫素馨、白珊瑚,聯同美國青年歌舞團演出。 戲裡加插百老匯歌舞表演及有三闕粵語電影插曲《誰能遣此》(元少傑獨唱)、《未免有情》(胡少君獨唱)及《東海狼》,該曲歌詞指桑罵槐,以豺狼比喻來痛斥當時侵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 美國電影電影研究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在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Popular Cinema and the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Art of Entertainment)中,將香港電影特色形容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粵語、國語
即使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的危機,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權,香港電影仍然保持著自身魅力,繼續在世界電影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香港電影自1990年代後期起,十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最主要原因是香港電影市場結構。 然而不少從事電影創作的製作人都偏重於電影製作,對觀眾反應不多注重,沒有明確的觀眾對象,也沒能力掌控發行的渠道。 而電影的抄襲、跟風拍攝的風氣,過於起用當紅的明星,粗製濫拍的電影愈來愈多,對編劇的創作能力之輕視,以至導演之起用沒嚴謹標準,均大大降低了港產片整體素質。 隨著觀眾對相類似電影因氾濫而生厭時,電影公司沒掌握這點,就很易陷入困境。 加上90年代後期的金融風暴嚴重打擊香港時,令香港電影的處境雪上加霜。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內地大媽於港珠澳大橋隨地吐痰斷正 被要求清理扮聽不懂 職員1句話即屈服
兩者在中秋檔期鬥得難分難解,前者為港產片少有的特效科幻片,後者以貼地、幽默對白俘虜廣大觀眾的心,最後各自收獲近八千萬票房,分別位列香港華語電影最高票房第一和第二位(至2023年2月6日)。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復甦。 其實自1989年起,香港本土的電影門票銷量已開始下降;不過由於台灣觀眾支撐以及台灣資金的溢注[16],香港電影業仍能保持蓬勃進入1990年代(Teo,1997)。 1990年代後期,港產片製作數字從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過 200部,下降至約100部(不過應該要注意的是:大部份減少的是「三級電影」[18])。
197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市場需求,一些原本以歌手出道的藝人亦開始拍攝電影。 在他們之中,不乏演技卓越者出現,亦成為成功的電影演員,一些人後來甚至成為影帝。 前者在1970年代後期與同胞兄弟許冠文、許冠英並稱許氏三兄弟。 由電視節目《歡樂今宵》其中短篇單元《鬼馬雙星》開始,其幽默表現手法和貼近社會基層的主題內容,令他們得到不少的觀眾基礎。 及後由嘉禾及許氏兄弟合導,成為電影《鬼馬雙星》(1974年),主題曲由許冠傑主唱,結果大賣。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國際市場
波德維爾認為香港電影使用了很多電影藝術的技法,比如快速剪接、鏡頭內的精巧調動等等。 很多香港電影劇情的上邏輯性並不十分嚴密,但電影實在塑造了太過精彩的人物。 1935年,香港停止默片生產,正式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粵語片產量迅速增加。 1938年,上海新華電影公司在港出品第一部國語片《貂蟬》,香港電影自此形成粵語片、國語片雙製片體系。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最佳損友
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後,大量資金及人才流入香港,香港因政治環境相對穩定,逐漸成為華語電影的重要生產基地。 香港電影,又稱港產片,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 相較於中國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電影的質素和數量已經有在長時間累積下來的實力及口碑[3]。 及至同年十月尾,改編自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三級電影《正義迴廊》上映,當中因其血腥及暴力情節而被評為三級片,然而其在開畫一週後旋即當上單日票房冠軍,更於上映第六週突破票房三千萬大關及後於2023年1月21日以4160萬票房的姿態登上港產三級片票房冠軍寶座。 新晉導演何爵天以獨特的敍事手法和電影當中所包含的訊息引發大眾對於公義和司法制度的反思,成為一時佳話。 一些年輕的導演像關錦鵬、羅卓瑤及她合作夥伴方令正、張婉婷及她合作夥伴羅啟銳、劉國昌及王家衛陸續拍出別具一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