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年間受到不同老師的啟發,令我有無數的得著,成醫之路並不容易走,老師亦令我明白到,作為醫者,比起醫術高明,醫德更為重要。 雖然升學的過程中比其他人繞了更遠更多的路,但慶幸在沿途上遇上老師伴我同行,成為我的指路明燈,令我更加肯定了他日懸壺濟世的決心。 通過強化中醫思維、解析經典著作、分析討論病證、深入臨證研習等過程,理論聯繫實際,提高學生運用中醫藥理論從事中醫臨床診療及中醫藥研究的能力。 研究團隊訪問了6,333人,約70%受訪者曾接受中藥治療,最常服用的中藥為:蓮花清瘟(約52%)、中醫處方藥(約17%)、金花清感(約15%)、藿香正氣(約8%)、其它中成藥(約6%)。 以病原檢測陽性持續天數作為評估指標,單純服用中藥的人群平均陽性天數是6.63天,單純服用西藥的人群平均陽性天數是6.86天,兩者相差0.23天,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
我們尤其注重病人身、心、社、靈的需要,致力實踐「全人醫治、榮神益人」的理念;龐大的院牧團隊,為員工、病人及其家屬提供適切心靈關顧。 能到HKU SPACE CC讀副學士課程十分感恩,比起書本知識,我獲得的更豐富。 老師的悉心教導使我對中醫方面的理解及知識不斷加深,而 同學之間亦時常在困難中互相扶持及幫助。 中醫藥學院持續及專業教育部將於2023年6月底前寄發通知信予需參加入學試之申請者,申請人須於指定日期、時間及地點參加考試。 符合資格的全日制及兼讀制學生可獲發由中醫藥學院設立的「中醫藥學院修課式研究生課程獎學金」港幣10,000元或港幣5,000元。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學副學士
在資深的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使用中醫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及李嘉誠醫學院有關部門的教學設施,通過體驗式學習,強化學生臨床技能訓練。 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於1998年秋季開辦,是本港首個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全日制中醫本科生課程。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多元化及多樣化,例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電腦教授中醫診斷、解剖及生理學的實驗課,更組織同學上山採藥,參觀醫院等。
我本身的性格比較內向,所以在就讀中學時,我從來沒有在上課時發問過一條問題。 課程亦使我們有機會到不同行業見習及到國內中醫大學校訪,使我們體驗將來的學習環境,增加了和專業人士溝通的機會。 這兩年副學士的學習經驗幫助我們擴闊了不同領域的知識,亦為我們現在的學習打好基礎,使我們現在學習更順利,目標更清晰。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CUHK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課程
本課程現已加入「中醫藥發展基金 — 培訓課程名單」內,學生如符合資格並申請成功,於修畢課程後可從該基金獲得最多港幣60,000元的學費資助。 由教學科研部張世平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訪問了超過6千名曾經感染新冠病毒的香港市民,發現約70%受訪者接受過中藥治療。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這項研究對證實中醫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效果和接受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藥畢業生中亦有部份選擇創業,2015年畢業的蘇偉明便是其中一人。 他畢業後曾入職營銷公司,了解中成藥市場定位;其後轉投營養產品中心,並發現不少產品有效成份均為中成藥,最後在三至四年前創立中藥茶療中心,並在疫情期間開設中醫診所。 他認為近年不少產品都主打中藥成份,對中藥人才需求更殷切,因此「睇好中藥未來發展趨勢,潛力好高」。
- 中大是一所成熟的綜合型研究大學,課程資源上具醫學院、理學院、文學院的大力支持,同學能享有高質素的專科教育。
- 另外,六年級學生須按學院安排於國內著名中醫藥大學附屬教學醫院進行連續四十周的畢業實習。
- 課程內容涵蓋中醫學四個主要的基本領域,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療方法」、「中藥學知識」和「方劑用藥配伍」。
- 認識中醫診療方法(18 小時)以理論體系作為依據,探討病情診察、病種判斷及證候辨別要點,使學員掌握望、聞、問、切四種診法的基本理論知識及技能,熟悉八綱辨證、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中心位於香港科技園,配備完善和先進的設施,願景是匯集世界級合作夥伴,利用國際標準,共同將傳統中醫藥智慧轉化為符合國際標準的醫藥產品。 自2020年成立以來,中心一直重點進行針對慢性便秘、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及免疫性疾病的創新中藥研究。 CDD-2101的主要成份包括火麻仁、大黃、厚樸、苦杏仁、麩炒枳實、白芍共六種中草藥。 浸大研究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及澳門大學等合作,依照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對研發植物藥的要求,就 CDD-2101提交試驗性新藥申請,獲該局批准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 慢性便秘是常見的腸胃疾病,資料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受其困擾。 現時許多慢性便秘患者因副作用及/或有效性等問題,對現有的治療並不十分滿意。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課程目標及特點
中醫課程、 中醫臨床見習、野外考察、中藥房見習、階段實習及畢業實習等則以廣東話或普通話授課。 除了服務廣大市民,這些診所亦是中醫學生進行臨床見習的基地,此外學院的專家學者亦利用診所提供的條件進行臨床研究,以循證醫學闡述中醫藥的療效。 選讀HKU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SPACE CC的中醫學副學士除了因為興趣外,更多的原因是想升上大學。
陳指,不少學生因未能投考中醫而轉讀中藥,惟中醫及中藥課程最大分別是前者有90%畢業生負責臨床工作;而中藥課程則出路更廣,學習內容則包括藥理、中藥鑒定及製劑等。 根據2019/20年度中藥畢業生就業統計,40%人投身科研工作,27%人從事醫療保健服務,亦有學生擔任製藥工作。 不過他坦言,基本上沒有本地學生畢業後往內地發展,估計是因學生「有很多顧慮」,認為應先增加學生對內地了解。 臨床實習對醫科學生尤其重要,學生由一年級開始便會被安排到香港浸會大學屬下的中醫藥診所進行臨床訓練。 一至四年級學生見習範圍以基礎科目:中醫診斷、方劑、內科及針灸為主;五、六年級學生則以臨床專科為主,如中醫骨傷及推拿、婦科等。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香港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課程 一覽中醫課程邊間好?
中大中醫 JS4542 中醫學 同樣是一個為期6年的課程,課程的頭4年半是臨牀前期課程,之後的1年半便是實習課程。 中大中醫教學堅持傳統中醫學理念,透過啟導的方法,讓同學探索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培養同學運用傳統中醫的思維方法。 學生於第一及第二年級須修讀大學核心課程, 有助學生透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及探索人類經驗。 此外中醫課程亦提供一系列選修學科,有助深入探討中醫進階知識。 除了中醫學學士課程外,學院還開辦中醫學碩士、針灸學理學碩士、中醫學理學碩士、中醫藥學研究碩士及博士課程,以應付社會對中醫師的上升需求。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藥發展基金」的「中醫藥從業員培訓資助計劃」主要資助中醫師及中藥從業員等參加合資格課程。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3 BU 中醫
學生須修畢中醫基礎知識、基礎醫學及生命科學、中醫經典及簡史、中醫臨牀學科、中醫學研究方法等必修及選修科目。 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旨在栽培既諳熟中醫理論,又具備現代醫學知識的中醫師,期望畢業生擁有高水平的中醫臨牀和研究能力。 為香港培育一批有學養、有醫德、有使命感的中醫人才,以承擔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之重任,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在防病治病、養生保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
完成這課程後,令我愛上這一門學問,亦讓我進入了一所很好的大學。 港大附屬學院的兩年中醫學課程中,不但令我有機會升讀大學,更打好了中醫學基礎。 學院講師的悉心教導使我獲益良多,而且關心學生,循循善誘。 完成兩年的課程後,學到的知識比我想像中更多,既拓展了視野,又更堅定了成為中醫師的意志。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在港大附屬學院兩年學習期間,我學會了相當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打好了中醫學的基礎,更開心的是結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讓我能更快地適應新的大學生活。 中藥創新研發中心獲創新科技署的「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是本地大學首間綜合性中藥研發中心。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HKBU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課程
我們會繼續與時並進,與員工上下一心,發揮慈愛,確保病人及其家屬得到高質素的治療及關懷。 香港浸信會醫院(「浸會醫院」)為香港浸信會聯會轄下的醫療機構。 作為一所基督教醫院,我們抱著榮神益人的宗旨,以慈愛去服務有需要的人。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應用心理學專業文憑
她說:「那時候還年輕,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醫生也表示此病的存活率高,所以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病魔。」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2025 在醫院治療的兩年間,嘉鎂身心受盡折磨。 眼看着同房其他病友相繼離世,頓覺死亡離自己很近,樂觀的她內心不禁充滿無奈和無力感。 開始大學生活之後,我體會到修讀這課程帶給我的好處。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科學主任
而這也就是浸大自1999年起致力發展優質、有系統中醫藥門診服務,集良醫、治身心的目標。 循非招途徑(Via NON-JUPAS Route)的申請者,須直接向本校遞交入學申請。 有關申請程序及入學要求,請瀏覽 香港浸會大學教務處網頁。 這大大增加了我升讀大學的機會,並且有助我現時的學習,使我面對大學的學習時並不感到太吃力。 而且港大附屬學院更令我明白到「大醫精誠」的道理,令我一生受用不盡。 在此感謝曾教導我的每一位老師,在他們悉心的教導和鼓勵下,我才能順利畢業並成功升讀本港的大學。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學基礎入門」短期課程 (60 小時)
在HKU SPACE CC讀書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捩點,故我十分珍惜這個機會。 但當我愈緊張想爭取好成績時,考試狀態反而愈差,故及後學懂調整自己心態,才能有健康的身心靈應付挑戰。 作個比喻,你愈抓緊手中的一把沙,沙子愈快從你手上流走;相反,你懂得放輕手,沙子才不會猛的流走。 還有,到你們畢業時,或許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如你能有這個覺悟,我反倒要恭喜你,因為你有好學不倦的精神,這是要成為醫者其中一個重要的態度。 現階段,中醫的出路確實不多,尤其是市場仍未成熟、未有完善中醫體制的時候,中醫可以揀的專科工種不多,話雖如此,但專科不一定要投身本行。
課程涵蓋基礎科學、中西醫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見習 / 實習。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培訓以課堂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形式進行,學生需修讀以下科目:中藥專業學科、中醫基礎學科、生物醫學學科及專業選修科,並需於第一及第三學年參與為期合共十五週的專題實習及於畢業年度撰寫專題論文。 此外,為秉承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課程還著重教授研究概念與技巧,輔以通識學科,以培養學生成為新一代的中藥專業人才。 「中醫學基礎入門」是一個高質素及內容較全面的中醫藥入門短期課程。 本課程特別適合對中醫藥有興趣,持有認可大學之學士學位,但未具有任何中醫藥相關背景或知識的人士報讀。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1 HKU 中醫
進行研究亦有助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在研究過程中亦有機會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術,同時懂得去探索未知事物,追求知識。 學生須於內地中醫院及香港中醫診所各專科進行臨牀實習,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及針灸科等。 在後半年,學生將在國內或本地選擇個別專科進行實習。 在修讀副學士課程期間,我學到很多中醫知識,而這些知識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學院的講師熱心教學,關心同學,幫助我解決不少疑難。
升讀大學一方面要適應新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學習新知識;副學士課程為我建立了扎實的中醫基礎,讓我輕鬆面對大學生活。 此外,課程中多樣化的參觀實習活動,擴闊我的眼光,為從事中醫事業鋪路。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轄下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在研發治療慢性便秘的創新中藥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中心就新藥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提交的試驗性新藥申請已通過審批,將展開第一期臨床研究。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藥診所
龐大網絡支持 開闊學生視野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於本港、國內,以至世界均有密切的交流網絡。 在教學方面,中文大學的各臨牀醫學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等,為課程提供優質且專業的教學支援,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專家,啟發思維、開闊視野。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在臨牀方面,學院除了有自設的教學診所作臨牀訓練外,更與本港及國內多間中醫門診和教學醫院有合作協議,為同學提供不同的訓練場所及畢業後的就業機會。
然而在修讀副學士這兩年令我對中醫學有更多認識,更讓我明白到「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 修畢這兩年副學士後,我有幸升讀中大的社區健康理學士課程,可以繼續在改善社區醫療服務方面實踐中醫的精神。 非透過中醫師註冊考試成為香港註冊中醫師,需持有相關中醫藥培訓證書,並需通過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管理委員會的考核,方可獲考慮取錄。
「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優秀的本地學生於有利於香港發展的優先範疇深造。 經教資會審批,本課程於2023/24學年獲得6個獎學金名額。 [註2]:\r\n選修科目學分不計算於課程總學分內,惟成績將記錄於學生之成績報告中。
學院講師也用心教學,提供很多課外實習機會,讓我實踐學到的知識,真為發揚中醫學的第一步。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2025 本世紀初至今,香港中醫藥規管制度日漸成熟,中醫藥行業發展迅速,社會對具有中醫藥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需求甚殷。 本課程特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學習中醫藥學基礎知識及初步技能的機會,並指引他們專業發展的升學途徑,以便他們早日確定個人職業方向。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課程目錄
在就讀中醫學副學士期間,我認為此課程不但為我提供各種不同的升學方向,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和本地不同的院校。 而且,學院講師的教學和課程內容亦令我獲益良多,更能應用和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現在我有幸升讀香港教育學院三年級,但我仍不忘在港大附屬學院讀書的快樂時光。 修讀副學士課程期間讓我學習各種知識,獲得寶貴經驗,尤其是中醫理論及與人相處合作的經歷。 這使我在升讀廣州中醫藥大學後能更快的適應大學生活,在學習中醫學相關科目時更為輕鬆。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課程
理論與實踐結合,早臨牀、多臨牀的課程安排為使中醫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院把臨牀訓練貫穿於六年課程之中,包括臨牀前期的課間見習,以及最後一年半的實習。 課程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進度,提供不同目標的臨牀訓練項目,讓學生逐步了解中醫的治病方法,接觸臨牀各科常見病例、危重證病例、以及專科病例,為日後成為全科中醫師打好基礎。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學生須修畢主修科目最少156學分,及大學核心課程所需之39學分,以符合畢業資格。 完成全部課程及考試及格者,將獲頒授中醫學學士學位。
浸會大學中醫課程: 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此外,學院提供了不少臨床見習、實習機會,讓我們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課程中不同的通識科目不單擴闊了視野,也為升讀大學打好基礎。 修讀應用科學副學士(實用中醫)課程期間,我得到了很多啟發,亦改變了很多。 它使我由一個對中醫毫無認識的中學生,變成了今天立志要成為一個好醫師的大學生。 學院的講師不但熱心教學,更關心學生,為建立良好的學習氣氛付出了不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