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們來說,相關機構須作出彈性的工時安排,才能吸引他們投身社區照顧服務。 事實上,「彈性及方便的工作時間」是「非常規」勞動人口會不會投入(或重投)工作的最主要考慮因素。 至於那些每周只願工作少於20小時的「非常規」勞動力(合共超過1.1萬人),相關機構可借助他們發展社區的長者暫託服務。
我們亦希望可以提升長者及照顧者在家安老的信心和能力,並切實回應長者及照顧者的需要。 結合老年學及先進科技的樂齡科技,我相信是最有效應對我剛才所說的挑戰的方法之一,而且要協助家人懂得使用這些科技;我相信越多人使用亦會為另一個界別,即創科界的年輕人、科學家提供更多契機。 以上的限制使受惠的護老者大大減少,尤其是最後一點在社會中引起極大爭議。 按照勞工及福利局的說法,這個限制是要防止「雙重津貼」。
居家安老計劃: 建議六:尋求空間資源的配合
長者辛勤工作數十載,晚年期盼在熟悉的社區及家中安老;任何有承擔的公共政策決策者都必須作出切實回應。 然而,受到工時長及居住距離等客觀環境影響,家庭護老者在時間、財政、體力及精神方面均面對沉重壓力。 為了避免長者過早入住安老院舍,政府必須從護老者津貼、支援服務的可及性,以及平衡的工作與家庭關係三個面向,強化現有對家庭護老者的支援措施。
- 居家安老初期,當長者自理能力仍然較高時,照顧者多數未感受到太多的經濟壓力。
- 事實上,本港有約3.3萬名非從事經濟活動的中年女性(30-49歲)及約3.1萬初老人口(50-59歲)有意欲重投工作;而在15至29歲群組有意欲接受工作的也有約7千人(見研究報告表十四)。
- 長者可以每月檢定及調整服務模式、服務組合,及服務服務組合價值與應付共同付款金額。
- 家庭價值與客觀環境的衝突,為長者及其照顧者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 由於避免了濫用的問題,政府可考慮提高津貼金額,以及把計劃恆常化。
家庭價值與客觀環境的衝突,為長者及其照顧者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根據調查,全港地區長者中心於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共處理10,980宗輔導個案,當中37%都牽涉到護老者壓力的問題。 居家安老計劃2025 其二,在護老者的工作及看顧責任難以平衡的情況下,長者的護理需要難免得不到足夠的滿足。
居家安老計劃: 建議四:規劃增加服務名額及提升服務質素
長者的護理程度越高,在家照顧費用便會越高;長者若需要特別護理,居家安老費用更會以幾何級數倍增。 因此在長遠的家居安老計劃中,照顧者必須預備足夠的資金,彌補在家照顧缺乏的專業人力支援以及必要的裝置費用。 居家安老計劃 缺少人性化服務
無論是家居安老抑或院舍照顧,被照顧者的心態和意志都會對照顧者造成很大影響。 很多時候長者都會有一句口頭禪:「真想早走早好。」,也許是對於老弱狀態的無能為力感到氣餒,也許是不想拖累兒女,但對於照顧者而言,卻會造成沉重的打擊。 為了盡孝心,實現老人家晚年心願,子女大多會嘗試居家安老,可惜往往因為了解和準備不足,例如居家安老費用遠超預期,結果進退兩難下要轉向尋求院舍支援。 居家安老計劃 本文將會列出家居安老不可忽略的十個成功要訣,讓大家檢視和衡量居家安老是否可行以及成功率。 2 如該安老按揭貸款有超過一個物業作為抵押品,所有物業合計的物業估值總額將用作釐定該安老按揭貸款的指定物業價值上限。 即使年金年期 (即10 居家安老計劃 年、15 年或20 年) 已屆滿,物業業主仍可繼續居住在原有物業至百年歸老。
居家安老計劃: 長者社區券的申領流程
在安老按揭貸款下,借款人可選擇於固定或終身的年金年期內,每月收取定額年金。 除非安老按揭貸款在特定情況下被終止,否則在一般情況下借款人可終身毋須還款。 李家超指出,雖然大部分長者都在社區生活和安老,但仍有約 4% 長者居於安老院,政府正以最大力度增加安老宿位的資助服務名額,在2027年年底前增加6,200個宿位,增幅20%,其中2,600個明年投入服務。 醫院管理局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會擴大,明年第三季起每年受惠人數增加三分之一至45,000人,其中可獲轉介至家居照顧服務的人數由約9,000人增至11,000人,以支援更多出院長者居家康復。 例如,僱主家庭入息須不少於每月1.5萬元(政府會定期作出檢討),以及須為外傭提供免費醫療、免費膳食(或膳食津貼)、投購僱員補償保險(勞保)。
截至 2016年3月,總共有 5,000多人正在輪候家居照顧及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兩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均長達10個月(見研究報告表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所提供的暫託服務也嚴重不足(見研究報告表三)。 適時的社區照顧服務,是避免長者因身體及生活狀況迅速惡化而需要入住安老院舍的一道防線, 10個月的輪候時間相當不理想。 鑒於家庭是長者護理系統的重要部份,護老者津貼的象徵意義有必要保留。 為了平衡計劃的象徵性意義與「雙重津貼」遭濫用的機會,我們建議政府採取津貼遞減制度。
居家安老計劃: 服務理念
不少研究均指出,居家安老既使長者避免了因居住在陌生環境而產生焦慮和不安,亦能減慢長者的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衰退。 根據統計處的數據,絕大部份(96.4%)長者都沒有打算入住安老院,而當中更有81.4%的長者表示,即使日後身體狀況變差,仍然希望留在家中而不用入住安老院。 本機構推行的「生活再動計劃:賽馬會居家安老新里程」(下稱「生活再動計劃」),當中兩個個案的分享,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 若家庭中只有一位照顧者,那麼在家居安老計劃中加入鄰舍互助的一環便十分重要了。 在漫長在家照顧的過程中,照顧者必須找到同行的伙伴,一起分享居家安老的資訊與苦樂,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意志在家照顧長者。
居家安老計劃: 居家安老支援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 CCSV」是政府「居家安老」政策下一大重點項目,計劃的目的是要透過服務券直接向參與「計劃」的合資格長者發放資助,讓他們自行選擇最切合本身需要的服務,協助長者留在社區安享晚年。 早於2009年,統計處調查已顯示超過95%受訪長者不打算入住老人院,更有81.4%長者表示即使身體狀況變差亦情願居家安老。 然而,這心願需要多方面配合, 包括私家護理支援、居住環境、家居設施等。 這一切無疑為一眾照顧者帶來沈重的經濟負擔,逼於無奈下要送家人到安老院舍。 現時65歲或以上人口約為112萬,即每6人之中便有1名長者,到了2034年數目將上升至228萬。
居家安老計劃: 社會實況:以老護老?
健康老齡化取代了世界衛生組織之前的”積極老齡化”(2002年制定的政策框架)。 健康老齡化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至2030年間關注老齡化工作的重點。 請繼續閱讀第二章「健康老齡化和老齡化軌跡」尋找答案。
居家安老計劃: 物業出租 生活更好
不論任何行業或大小規模的公司,除了爭取更佳發展的同時,亦希望以愛心為社會帶來貢獻。 不少企業更樂意推動員工積極工作及參與社區活動,為社區出一分力。 歡迎任何企業或個人透過與我們緊密合作,積極參與各式各樣支援長者的工作,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服務長者的先行者。 我們相信要讓老有所依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每個人都可以盡一分力去支持香港眾多弱小或孤苦無依的長者。 您可以透過不同形式的捐助,與我們攜手支援長者,讓老有所依,向長者分享社區的關愛。 借款人可選擇浮息或定息按揭計劃,以配合個人的財務需要。
居家安老計劃: 我們的服務
6上述定息按揭計劃的每月年金金額是按首25年年利率4%及隨後年期為香港最優惠利率減2.5%計算,只供參考。 定息息率及香港最優惠利率分別由按證保險公司及按揭證券公司不時釐定。 政府也會推出改善勞工權益的措施,邀請最低工資委員會研究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檢討機制,同時,進一步檢視政府外判服務合約中聘用非技術員工的薪酬待遇、相關監察機制等安排,檢討工作明年第一季完成。
居家安老計劃: 照顧者:外傭
同時,我們的責任是要照顧老人家,長者為香港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我們不會形容人口老齡化是很大壓力、很大的負擔,但的確是一個挑戰。 居家安老計劃 在這段時間,尤其是新冠疫情肆虐接近兩年,大家都看到要應用科技,一定要在科技和創新方面加把勁,從而提升長者的自顧能力,或他家人的照顧能力,這將會是未來安老服務的一個發展方向。 服務名額不足 政府的財政投入不足, 服務名額少,輪侯時間長,已經成為社區照顧服務的通病。
居家安老計劃: 建議三 : 保障在職家庭護老者
只要護老者的住戶月入不超過規定的上限(全港中位數的75%),儘管同時是綜緩或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者,也有資格申請護老者津貼。 不過,津貼的總金額將會隨護老者獲得的其他經濟援助而有所遞減,從中體現社會對護老者的尊重,又避免了濫用公帑的情況。 由於避免了濫用的問題,政府可考慮提高津貼金額,以及把計劃恆常化。 社會福利署與本地居家服務機構合作推出的社區券正是要解決此問題。 社署2013年九月開展社區券計劃至今已踏入第三期,在收費、資格等各方面放寬,更增添1000個名額,讓更多家庭受益。
認知障礙症是一種綜合症,影響記憶、定向、理解、語言等,早期徵狀包括健忘、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容易受到忽視。 由於腦退化的長者失去理解能力,失智不但影響患者,更往往會對在家照顧者及家庭造成巨大壓力。 本課程影片所提供的資訊只作教育用途,並不作為醫療建議或診斷,亦不能代替任何醫療決定。
當安老按揭貸款被終止時,物業業主(或其遺產代理人)可優先全數清還安老按揭貸款以贖回抵押物業,否則貸款機構將出售抵押物業以清還安老按揭貸款。 如有差額,將根據與貸款機構的保險安排,由按證保險公司承擔。 少數族裔的支援也會進一步強化,當局會增聘少數族裔人士出任勞工處就業助理和一般助理,以及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和輔導的服務中心。
請他們每週預留兩到三天回到原生家庭,分擔在家照顧長者的工作。 但是真正能讓主照顧者獲得放鬆的選擇,一個是日間中心,一個是短期入住院舍。 「頤年在家:家居護理新模式」由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主辦、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協辦,透過參照荷蘭社企Buurtzorg,建立全新的家居護理模式,全面照顧及支援長者離院後的健康需要。 本會希望通過以「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為基本原則,協助⾧者尊嚴地留在社區中安享晚年。 會希望以非牟利方式為長者提供一站式專業護理服務,支援長者,服務範圍涵蓋醫護人員人手方案、居家長者護理、居家復康治療、居家癌症照顧、出院護理計劃、善終及居家舒緩照護等。 隨著核心家庭佔家庭住戶的比例不斷上升,在可見的將來,年輕一代與長者同住或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建議政府(尤其是教育局)及長者服務機構加強與學校合作,舉辦活動讓青少年有更多機會接觸長者。
儘管香港醫療發達,依然有22.8%的長者出現最少一項活動能力缺損(包括煮食、處理家務、處理錢銀、食藥、使用電話、購物及乘搭交通工具的能力)。 居家安老計劃2025 家人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但也有半數 (52.4%) 居家安老計劃 長者的照顧需要得不到滿足。 因此,如何確保長者(尤其是體弱長者)的護理需要得到滿足,又如何支援家庭護老者,乃決策者必須正視的問題。
居家安老計劃: 居家安老
長時間看顧老人,不免會有身心疲累、力不從心的一刻,影響自己和家人的情緒;若遇到經濟困難,則壓力更大,更顯無助。 近年香港屢現倫常慘案,其中多宗涉嫌是照顧者壓力爆煲釀成,使社會關注照顧者的困境。 政府及機構可考慮透過與新高中課程中「其他學習經歷」部份結合,以此推廣青少年與長者的接觸。 「其他學習經歷」包含五個範疇,當中的社會服務範疇可與我們的建議相扣連。 然而,服務單位依然需要處所空間以預備膳食及作辦公之用。 當中,有五成人願意每星期工作至少40小時,但也有相當部份的料理家務者、退休人士及學生只期望從事部份時間制工作(總數約2.9萬人)。
他並已要求政務司司長重組扶貧委員會,研究和識別其他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 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政府明年會推出特別計劃,適度容許輸入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護理員、放寬輸入護理員的比例和精簡申請審批程序,協助業界提升服務質素。 未來五年,政府會額外資助超過1,700名學生修讀護士訓練課程,要求他們畢業後在福利界服務最少三年。 政府又會全面檢視院舍員工技能和資歷要求,為他們建構專業標準和晉升階梯。 數據顯示,聘用留宿外傭的住戶比例在1996至2016年由5.7%升至11%。 2016年,全港約30.1萬長者住戶(成員皆為長者)中,有近4萬戶(39,609)有外傭,數字是2006年的約3倍,反映僱用外傭照顧長者的情況日漸普遍。
借款人的年齡越高及選擇的年金年期越短,每月年金金額便會越高。 如超過一人共同借款,每月年金金額將以最年輕的借款人年齡作計算。 他指出,本屆政府的策略是精準扶貧,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共創明Teen計劃9月展開,聚焦幫助2,000多名初中學生,社會回應正面。
法例的重點是在職照顧者有權提出要求並與僱主商討,而不是僱主必須跟從僱員的要求;在合理的情況下(如僱員表現將會因此受到影響),僱主可拒絕有關要求。 同時,護老者可要求僱主在合理情況下(如長者因生病或意外受傷而需要比平日更周全的看顧)提供無償的緊急家事假期。 日間中心或供短期入住的院舍可以有效紓緩居家安老照顧者的身心壓力。 若長者的健康狀況屬於低護理程度,日間中心就已經足夠提供短暫照顧支援;但若長者需要中度甚至高度護理,短期入住院舍便是唯一能頂替家居安老的選項了。 居家安老計劃 如果「被照顧者」不能讓「主照顧者」擁有喘息的空間,居家安老或在家照顧的夢想是很難長久實現的。 屋邨為本的跨專業運作模式能促使不同層面的服務發揮協同效應,建立社會資本,支援長者居家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