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台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台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台上。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清拆民生集中地 變地方角力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伙。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 ),是香港的其中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白田,舊白田邨樓宇於1969年入伙;於1990年起開始分期局部重建,重建後的樓宇於1993年至2026年分期入伙,整個白田邨重建計劃歷時將長達逾30年。
- 由於白田邨內多長者居民,房署會成立社區服務隊,紓緩居民搬遷時的焦慮和不安,讓長者即使搬遷後其鄰里網絡亦得以維持,確保重建順利進行。
-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 舊式長型公屋、新式十字型公屋、小單位式大廈與毗鄰的4個重建地盤,構成一個逾30年漫長的重建工程。
-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 第一期有兩座公共屋邨住宅樓宇,提供約1,000個出租公屋單位,預計於2021年下半年落成;而第二期則有三座綠置居住宅樓宇,約有2,100個出售單位,預計於2023年落成。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2013年2月,因應9、10、11及13座居民強烈要求加快重新興建工程及原邨安置,房屋署將會提早兩年清拆12座,並且將其連同公共運輸交匯處一併發展,騰空的土地可以供予興建兩幢大廈,於2018年至2019年提供約1,050個單位。 1986年,白田邨部份樓宇被發現出現結構問題,原因是承建商偷工減料,於興建時混入了鹹水和英泥成分不足,此批樓宇於1989年年中被拆卸重建,成為今天的翠田樓及裕田樓。 第4至6座則於1999年3月16日永久封閉,並於2000年初拆卸。 其後新建樓宇於1993年7月至2004年4月分階段入伙。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2019年1月,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揭發白田邨麗田樓有一住戶在深夜長期發出敲擊聲響的噪音,嚴重滋擾附近居民超過1000日。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白田邨重建地盤4個泥土樣本驗出類鼻疽菌,涉及150名地盤工,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晚上到地盤視察,指附近食水暫時安全,建議該地盤內工人驗抗體,他又表示,在一名工人的家中的水樣本中驗出細菌。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 重建完成後,單位數目將由現時約三千五百個增至五千六百五十個,增加約二千一百五十個單位,增幅達六成。
- 白田邨得名於現址為白田街一帶的白田村(白田上村、中約、下村),白田邨的前身是於1947年關閉的是石硤尾墳場(新九龍6號墳場)。
-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 各樓宇目標清拆日期分別為:美東邨美東樓及美寶樓為二○二○年十一月;白田邨第九、第十及第十一座為二○二○年四月,第十三座為二○二一年一月。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1日)表示,中心跟進香港理工大學在深水埗區進行的環境調查。
- 中心今日下午聯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專家及政府部門代表到有關地盤調查。
消息人士承認,白田邨重建旨為善用剩餘的地積比率,增加公屋單位供應。 深水埗白田邨有二十幢公屋,一九七五年入伙至今,共有八千四百戶居民,邨內五年前進行過大型翻新工程,部分新增設的電梯數月後才啟用。 重建八幢公屋及商場 不過,房署昨宣布明年起分三期重建八幢樓齡達三十四至三十八年的公屋和白田商場。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公共交通
中心今日下午聯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專家及政府部門代表到有關地盤調查。 綜合流行病學和環境調查,中心不排除個案感染可能與附近環境內的類鼻疽病菌有關。 在瑞田樓4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2025 樓平台及地下有關位置鋪設觸覺引路徑,為視障人士提供合適的指示,同時亦會加強相關地點的照明。 在瑞田樓4樓平台近白雲街出/入口位提供電動升降樓梯車24 小時服務,讓有需要人士在操作員協助下安全上落樓梯。 值得一提的是設於瑞田樓內24小時運作的升降機設施、防火玻璃門及防火木門均符合《建築物條例》及無障礙通道的要求。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重建期間的工程圖片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導,第三、七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六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料於2019年分段落成。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社區設施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2025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白田邨六個非政府機構所簽訂的福利租約將受清拆影響,房屋署已聯絡相關政府部門協助機構遷至其他地方讓其繼續提供服務。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興建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伙。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清拆民生集中地 變地方角力
1965年起,政府在該處開山拓展土地,石硤尾村寮屋終究在1969年被悉數拆卸,以騰空地方興建白田邨。 他又表示,深水埗區內最早發病的3宗個案,在去年底至今年初出現,暫時在其中1名病人家中,兩個分別在水喉頭及花樽位置檢取的樣本檢測呈陽性,但認為不代表水源有問題。 以往每年類鼻疽菌個案零散,相信區內的類鼻疽菌爆發已持續9個月,調查顯示當區的食水並無問題,但為審慎起見,呼籲有免疫問題、慢性病等的人士使用經過沸騰的食水待放涼後來擦牙洗澡等,只要開水一段時間後才用水,感染機會就很低,不用過份擔心。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道,第6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3、7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於2019年分段落成。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獲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重建期間的工程圖片
房屋署早於2015年在上述升降機的下邨入口位置增加斜台以方便傷健人士使用瑞田樓升降機設施往來「上下邨」。 此外,上邨居民亦可選擇乘坐位於白田商場外的綠色9M小巴往返白田邨及石硤尾區。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公共交通
第二期工程則是二○一六至一七年重建白田商場,重建完成後商場仍屬房委會管理;三期則於二○二一至二二年重建餘下的九、十、十一和十三座,受影響居民將於二○一九年三月起獲安排遷往首期重建完成單位,整個項目料最快二○二五至二六年完工。 重建完成後,單位數目將由現時約三千五百個增至五千六百五十個,增加約二千一百五十個單位,增幅達六成。 消息人士坦言,雖然白田邨樓齡舊,但樓宇結構並無問題,而且該邨的維修費用亦不算昂 貴,以每十五年檢視一次為例,每戶每次維修費僅六千五百元。
其後落成的第7、8及14至17座分別於1971年8月至1972年7月落成,這批大廈主要用來接收受到石硤尾徙置區重建影響的居民,稱為白田政府新邨。 啟鑽商場設有多間商舖及一個整體出租街巿,適合經營各種行業如中式酒樓、快餐店、餐廳、超級巿場、便利店、醫務診所及其他零售行業等。 其中第一期的商場發展項目包括27個商舖及一個整體出租街巿,可提供出租面積接近4,200平方米,預計於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中分兩階段落成啟用。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興建
今天逆權老人駐守白田商場,正是白田邨重建下的支線故事。 白田邨最早的重建計劃源自1986年,此後白田居民開始與重建為伴。 當年白田邨第14、15、16座被揭偷工減料,混入鹹水及英泥不足,1989年,港英政府決定清拆涉事大樓。 90年代,政府再分批清拆樓齡近30年的第4至8座及17座。 2018年6月,當區區議員甄啟榮連同過百名居民,因反對封閉白田商場(白田商場設有升降機,提供便捷途徑來往第9-11座、潤田樓一帶及白田街)而發起包圍白田邨房署辦事處行動。 事後甄啟榮被控一項刑事毀壞、兩項普通襲擊及兩項強行進入罪。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社區設施
現時,美東邨和白田邨分別有26個及10個商戶受清拆影響。 在今日的聯席會議上,委員通過向繳付十足市值租金並以定期租約租賃的合資格商戶發放特惠津貼,金額相等於正式公布清拆相關安排當日時,於租約內所訂明的每月淨租金的15倍。 他們亦可獲機會參與局限性投標,以租用房委會轄下街市的檔位,中標者在新租約下可獲三個月免租期。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若合資格商戶放棄參與局限性投標,會獲發放一筆過替代津貼133,000元。 民主黨表示,原定今晚舉辦春茗晚宴,但酒樓在下午通知,指有突發工程而無法提供場地,春茗晚宴無法如期舉行。 羅健熙說,社會各方都應思考,為何會這麼巧合、為何會有這樣的氣氛、這樣的氣氛對社會有甚麼益處。
由於擬議樓宇高度高於上述高度限制及部分基座建於位處「非建築用地」内的斜坡上,房委會會與相關部門協調,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和使用部分「非建築用地」。 至於白田邨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座受影響約1 460個住戶,白田邨第七和八期的2 030個公屋單位預期於二○一九年底入伙,足以讓他們全部遷置入住。 白田邨第十一期有1 088個公屋單位,預計於二○二○年中入伙,可作為白田邨第十三座約820個受影響住戶的遷置資源。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重建期間的工程圖片
「白田邨9、10、11、13座重建關注組」 由此成立,在區議會及地區爭取民意保留12座至最後一期重建工程。 當年坐在房署代表前的地區人士之一,是上白田區議員吳美,與日前宣佈退出民協的前立法會議員馮檢基。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2025 早於2012 ,當時政府擬提早清拆巴士總站和12座,變相只有24個月通知期。 當時有地區人士轟房署先斬後奏,爭取延後清拆,因第12座底座是食肆、辦館與商舖的民生集中地。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2025 他們憂慮失去第12座會令上邨成為百無的空城,老人家必須走到下邨及石硤尾才能採購生活必需品;同時質疑第2座及12座加裝升降機不足一年清拆,屬浪費公帑,安排失誤。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於2016年將會拆卸白田商場(由於居民反對而延至2019年拆卸),至2021年拆卸餘下的9、10、11及13座,合共有3,500個單位。 屆時,居民可以選擇搬遷到新落成的石硤尾邨二期及五期單位,或牛頭角下邨一期單位。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同年5月,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白田邨維修成本高昂,並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另外,該處亦將興建福利設施,包括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體弱長者家居照顧服務隊、日間社區康復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分處,或其他合適的福利設施。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台,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台之上,平台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台花園等。 白田邨重建平面圖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港府抗疫不力,一場新冠疫情令本港經濟衰退,民不聊生,不少打工仔不單止被裁員或放無薪假,即使保得住飯碗,每月強迫供款的強積金亦蝕入肉,去年人均帳面虧蝕逾4萬元。 強積金計劃備受爭議,有工會調查顯示,近九成半指去年強積金計劃結餘出現虧蝕,逾八成打工仔不滿意強積金的回報、未能應付退休生活開支,工會認為結果反映強積金制度未能有效保障僱員的生活質素,且未能發揮「保底」作用。 醫務衞生局表示,「口罩令」明日起延長14日,至下月8日。 政府刊憲,就強制在公共交通工具、港鐵、指明處所及指明公眾地方佩戴口罩的規定,將繼續有效至下月8日。 「最辛苦嘅時候已經過晒!」,捱過連年的分期重建,白田老人或有望親眼見證這歷時三分一世紀的重建工程竣工。 「不過起好都唔知仲係咪度!過得一日得一日啦。」容婆婆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