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升降方向分別為136°及316°,所以名為「13跑道」及「31跑道」。 2022年1月14日,王新興集團以30.61億元完成啟德大廈重建項目補地價,地盤佔地約6.15萬平方呎,擬建兩幢樓高約34層、另設4層平台的商住大廈,落成後總樓面面積約526,489平方呎,料涉及808伙。 以補地價金額30.61億元計,每呎補地價約5,819元。 大廈鄰近舊啟德機場,前身為前皇家空軍宿舍,是皇家空軍(英軍)基地建築群的一部分。
客運大樓頂層設有瞭望台,在1960年代至1979年,送機人士可在瞭望台觀看親友登上飛機。 啟時大廈2025 啟德機場的控制塔設於客運大樓頂層最高位置,可俯瞰整個機場停機坪及跑道的情況。 啟時大廈2025 啟時大廈2025 客運大樓下層為接機大堂,大堂設有麥當勞快餐店及找換店等設施,並有通道通往南面大樓外的有蓋的士站及機場巴士站。
啟時大廈: 大廈資料
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工務科科長蕭志龍表示,綜合教學大樓新建計畫,包含地下2層停車場及地上5層教學空間,期望建構一棟多功能的教學建築,以符合12年國教課綱的規劃,有更多的教學空間提供相關課程開設使用,整體規劃導入綠建築設計理念。 辦公室位於香港上環樂古道38號,Hong Kong Offices 在啟時大廈共有 7 啟時大廈2025 個辦公室出租或出售。 啟德機場關閉前設有多條機場巴士線路,啟德機場外的太子道東亦有超過30條一般巴士線路來往香港及九龍各地。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啟田大廈位處藍田啟田道之上(可能亦是大廈命名的靈感來源,亦比毗鄰的啟田商場早了18年使用「啟田」之名),是藍田首個建成的私人屋苑。 屋邨大部份樓宇均以中國儒家所提倡的「五常」價值觀為命名,有採用部份包括「仁、信」(「旺」則可以解作「興旺、旺盛」等,具有吉祥正面意味),命名形式與李鄭屋邨及同期落成的平田邨與尚德邨類近[4]。 啟泰苑(英語:Kai Tai Court)是香港的一個居者有其屋屋苑,鄰近啟業邨,地址為啟業道28號,於1983年入伙,共有4座樓宇。 屋苑原本為啟業邨二期,所有樓宇均預計用作出租公屋,後來獲甄選為居屋出售[1]。 蕭志龍說明,新的教學大樓空間規劃配置包含階梯教室、風雨教室、研討教室、預約教室、普通教室及停車場等教學及停車空間,藉由呼應自然環境,結合南向日光及適當導引氣流進入,以增加整體教學環境舒適性。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出租
當時啟德機場亦設有碼頭供乘坐飛艇或水上飛機的抵港旅客上岸[14]。 當時啟德機場候機室及導航等設備簡陋,新型噴射客機無法起降,除緊急情形外機場也未具備夜間升降功能[14]。 1946年5月1日,民航處成立,專責管理香港的航空服務至今。 同年,香港政府展開尋找新的機場選址的計劃,並初步選定了新界屏山及港島赤柱,但後來兩個選址分別因政治及成本問題,皆被否決[13]。
- 啟田大廈(英語:Kai Tin Tower)位於九龍東觀塘藍田啟田道51-67C號,鄰近啟田邨、康田苑、港鐵藍田站及藍田(西區)社區中心,發展商為合和實業 ,並由公司主席胡應湘建築工程師設計。
- 31跑道因受到九龍城樓宇的限制,故實際滑行距離比13跑道短,對航機起飛爬升率的要求亦更高。
- 但是啟德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平均每小時要升降班機達36次,繁忙時間接近每分鐘一班,已是安全考慮下之極限。
- 啟田大廈共提供兩種面積的住宅單位,分別為建築面積538方呎(02、03、06及07室)及603方呎(01、04、05及08室),當中因每座頂層(33樓)使用退台式設計而令該層設有四個特大過千方呎的單位。
- 2016年花蓮秀林銅門1號隧道崩塌後,雖然台電有溪底便道,可供台電工程車及當地居民出入,不過多數遊客並不清楚。
- 1時16分55秒,處長施高理以「Goodbye Kai Tak, and thank you!(再見啟德,謝謝你!)」作告別之話,按動按鈕熄滅跑道全部燈光,正式替啟德國際機場歷史畫上句號。
另一方面,飛機從31跑道向九龍城方向起飛則是另一奇觀。 當飛機向鯉魚門方向滑行至跑道末掉頭準備起飛時,機師眼前只有前方數以千計的高樓大廈和海拔1,300呎(400米)高的獅子山和筆架山。 飛機剛起飛的時候,機師便要將爬升不久的飛機轉向西飛,以免直撞山。 31跑道因受到九龍城樓宇的限制,故實際滑行距離比13跑道短,對航機起飛爬升率的要求亦更高。 因此,原定由13號跑道起飛、載滿乘客、貨物和燃料、並達到最大起飛重量的航機,如果在起飛前因風向改變而需要改用31號跑道,就需要返回泊位、卸掉部份貨物以維持較高的爬升力。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租盤
7月6日早上6時30分,機場完成遷移,新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正式開始運作。 啟時大廈2025 7月10日,原為保障啟德國際機場航道安全而訂立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正式撤銷,九龍區的建築物高度不再受到限制。 1990年,港府啟動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名玫瑰園計劃,其中包括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即現在的香港國際機場,但啟德的擴建工程仍未停止。 政府亦把原位於啟德機場側、新蒲崗對面的警察會俱樂部、香港警察學院及球場遷走,興建東面停機坪。
1934年,亞洲首間飛行學院遠東飛行訓練學校(Far East Flying Training School)在啟德開辦。 1976年,貨運站正式啟用;設於筆架山及柏架山的二次監察雷達亦開始於該年至1978年間被應用,以加強管制航空交通。 同年11月5日,可作超音速飛行的和諧式客機首次在啟德機場降落。
啟時大廈: 客運
除了因為飛機場管理得宜外,亦因為飛機師都視在啟德機場升降為特別挑戰而加倍留心。 航空公司對在香港起降的飛機師的要求亦特別嚴格,只會交由具備足夠經驗的飛機師擔任。 部分航空公司更會要求飛機師事先在飛行模擬器加倍訓練,以熟習啟德機場的環境。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的平均租金是?
客運大樓側設有停車場,並有通道通往行人隧道連接九龍城,及行人天橋連接富豪機場酒店(今富豪東方酒店)。 由於要遷就飛機起降航道,除法例指明之荔枝角焚化爐煙囪外[25],九龍大部分區域及部分港島東區的建築物高度受嚴格限制。 1998年7月5日晚上,香港啟德國際機場終於結束73年的歷史任務。 1950年代初韓戰期間,香港成為聯合國軍的後勤基地之一,大批英美軍事人員和軍機軍艦等進出香港,例如曾有美軍飛艇在維多利亞港上降落。
啟時大廈: 擴建及搬遷
2016年花蓮秀林銅門1號隧道崩塌後,雖然台電有溪底便道,可供台電工程車及當地居民出入,不過多數遊客並不清楚。 然而隨著隧道修復,花蓮縣政府七月初還為銅門1號隧道舉辦盛大通車典禮,適逢暑假又有遊客跑進去玩水,甚至連SUB立槳、橡皮艇都帶進去玩,引發當地村民抱怨。 啟時大廈 (簡稱:嚤囉街中心)是一座24層高商業大廈坐落於樂古道38號,基座為零售樓層。 但是啟德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平均每小時要升降班機達36次,繁忙時間接近每分鐘一班,已是安全考慮下之極限。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的交通站點
除了九龍仔格仔山及九龍仔公園外,13跑道的飛機進場導航燈建於衙前圍道43號樓宇的天台上,該幢樓宇曾開設屬漢寶集團的漢年酒樓,該樓宇已於2012年拆卸,現時已經改建成金‧御門。 獨特的降落方式和機場的特殊環境,讓啟德機場的13跑道世界知名。 在13跑道着陸對機師來說是與別不同及頗具挑戰性;而對乘客來說,這亦可算是頗為刺激的體驗。 由於香港的盛行風為東風年中使用13跑道降落的機會比31跑道為多。 13跑道的這段向東航程自1974年起設有儀錶導航系統輔助(Instrument Guidance System;和31跑道所設的儀器降落系統類似,但不帶領至着陸)。 當飛機到達九龍仔格仔山附近,機師便要靠目測右轉47°,對準伸進海港的跑道着陸。
啟時大廈: 單位間隔及景觀
值得一提是以前的金城戲院曾開設於啟田大廈的基座商場[1]。 1950年代起由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獨家提供飛機維修服務。 啟時大廈2025 香港飛機工程公司除了提供運轉過程中的小維修外,亦提供機體、引擎定期檢修,以及機身內部改裝等服務。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附近學校
不少設備、器材等在午夜後才從舊啟德搬遷往新機場,停泊在啟德機場的飛機也要飛到新機場。 啟時大廈2025 早期的啟德機場和住宅區相距還比較遠,但隨着住宅區和機場不斷擴展,機場的位置和住宅區變成只被太子道一街之隔。 啟德用盡各種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擴展至65個停機位,當中只有8個直接靠在客運大樓旁。 機場無論是起降時間、停機位等都到使用的極限,航空公司要開設從香港到新目的地的航班也比較難。 啟德機場位於市中心,部份導航及雷達設施需要建於市區之內。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 Casey Building
同時將使用率偏低的羽毛球場改為兒童天地,期望成為有本土特色的街場。 啟時大廈 啟業邨及啟泰苑的原址是前英國皇家空軍基地,從九龍灣填海得來。 1927年,香港的皇家空軍基地正式啟用,當時納入其範圍的地區十分廣泛,包括衙前圍村以南和現時啟業邨、麗晶花園及觀塘繞道臨海一帶地方。 啟時大廈 啟德機場的地理環境特殊,飛機在此升降較為困難,然而在此發生的嚴重意外相對較少。
擴建工程於1992年完成,此次擴建多提供了1個商務飛機的停泊區及4個波音 飛機的停機位。 南面停機坪的擴建則在1994年完成,為波音747飛機額外提供了11個停機位。 擴建後每年可處理2400萬人次的旅客量,亦是啟德機場最後一次大型擴充工程。 亞勃特的飛行學校不久便停辦,啟德營業有限公司也於1927年陷入財困,無力把土地發展成住宅區。 與此同時為因應日本軍方調派機隊進駐台灣南部[6],英國皇家空軍也計劃派飛機駐守香港,並於1927年3月首度駐港。
啟德機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受到盟軍的多次轟炸,嚴重損毀[10][11][12]。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港英政府為重建啟德機場,剷平了餘下的「聖山」部份,並將宋王臺石碑從殘石的餘下部分從中切割出,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 啟德大廈(英語:Kai Tak Mansion)位於香港九龍平山觀塘道53-55A號,毗鄰三山國王廟、聖若瑟英文小學及啟業邨。 屋邨內設有樓高5層(舊翼)及6層(新翼)的商場 – 啟田商場,設有銀行、大型超級市場AEON、便利店、餅店、酒樓、食肆等。
全部單位均為方正兩房間隔,全部不設窗台,配呂字客飯廳設計[2],以高近九成實用率見稱[3]。 雖然屋苑建在半山,但90年代向海方向先後建成大型屋苑滙景花園及麗港城,昔日屋苑近半單位均座擁開揚維港景觀,現時部分向南的高層單位可以享有部分香港島以及部分維港煙花海景,而其他向南的中低層單位則望滙景花園為主。 邨內提供康樂設施,包括籃球場、羽毛球場、社區會堂及兒童遊樂場。 其中位於停車場天台,佔地2萬平方呎的啓業運動場,設羽毛球場和籃球場,其黃色鐵圍攔的設計,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 2018年11月,由基滙資本成立的「民坊」宣佈與本地街頭籃球文化組織SLAB及社區設計工作室One Bite Social合作,並於同年11月19日起翻新。
〔記者陸運鋒/新北報導〕新北市新店環河路上一棟大樓,今天下午1時許,一名男子從高處墜落,路過民眾驚見此狀連忙報案,警消趕抵時,發現該名男子頭顱破裂、已經明顯死亡,隨即封鎖現場調查。 啟時大廈2025 為此吉安警分局在7月中旬恢復銅門管制哨,每天都有警員值班,管制哨前設柵欄,不開放遊客入內。 不少遊客開車要進入慕谷慕魚玩水,但開到管制站前就發現有管制,只好回頭。 啟時大廈2025 洽租有限公司不會對由任何錯誤、不準確或遺漏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任何責任。 同時配合國家住宅政策,於RL4、RL5、RL6等站辦理TOD及土地開發時,納入社會住宅規劃,以利周邊產業園區員工可以就近居住及工作。 都市計畫檢討前經高雄市都委會3月29日第111次會議審決,參採陳情意見同意予以撤銷,維持原都市計畫使用分區,並有條件重啟都市計畫檢討。
噪音是啟德機場的一個重要環境問題,飛機升降帶來的噪音影響區域甚為廣泛,包括鄰近啟德機場的深水埗、九龍塘、九龍灣、九龍城、觀塘、旺角、以至港島東區。 由於噪音問題,在深夜至清晨時間禁止航班升降,使啟德的航班起降數目設有一定上限。 香港政府在1995年3月實施加強消減噪音措施,1995年11月,消減噪音措施再度加強。 1997年6月則裝設飛機噪音及飛行航道監察系統、開設飛機噪音投訴熱線,以減低飛機噪音對居民的滋擾。
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 啟德機場運作時曾經有「全球十大危險機場」的稱號[2]。 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3]。 啟田大廈(英語:Kai Tin Tower)位於九龍東觀塘藍田啟田道51-67C號,鄰近啟田邨、康田苑、港鐵藍田站及藍田(西區)社區中心,發展商為合和實業 ,並由公司主席胡應湘建築工程師設計。 啟田大廈共有2座住宅樓宇,均為一梯八伙設計,合共提供502個住宅單位,於1979年落成並於同年5月入伙。
啟時大廈: 啟時大廈出租樓盤
政府曾於1983到84年間,為所有樓齡超過5年的公屋進行全面勘查,發覺有不少大廈的石屎強度均未達標準,當中有26座大廈更低至不能接受的地步,並有即時倒塌危險,藍田邨第12及13座被列入「問題公屋」名單當中。 基於這個緣故,第12及13座早於1989年封閉,與12座和13座相連的11和14座於1991年才一同清拆,原址重建為現時的啟田邨。 啟田邨(英語:Kai Tin Estate)位於香港觀塘藍田德田街,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包括三座和諧一型樓宇[1],屬於藍田重建計劃分拆而來的屋邨之一。
1978年3月,駐港皇家空軍將總部遷往石崗機場,把啟德皇家空軍基地的用地交由港英政府擴建機場及興建啟業邨。 1979年3月,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在啟德機場建成的新總部由總督麥理浩主持開幕[15]。 政府沒有特別為啟德機場興建高速公路或鐵路,通往啟德機場的主要道路包括太子道、觀塘道、東九龍走廊及後期興建的觀塘繞道;太子道建有行人天橋及隧道連接機場。 現在已經改稱為啟德隧道的機場隧道則穿過機場跑道之下而走,連接九龍灣與土瓜灣的交通。 機場隧道內設有一個通往機場的出口,連接宋皇臺道及世運道,再通往客運大樓。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於當日入侵香港,並在清晨出動數十架飛機空襲啟德機場,英國皇家空軍在香港的航空戰力近乎全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