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為冷戰時期形成的雙邊安排,美日同盟強調的是“零和”而非“共贏”,突出的是“矛盾”而非“共識”。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兩大軍事同盟的戰爭設想把人類推進冷戰的深淵,雙方互相以核武器進行威脅,以相互毀滅為抵押,以贏得虛幻的勝利。 為了追求在核戰爭中的優勢,美蘇兩大集團瘋狂進行核軍備競賽,很快雙方便都擁有龐大的核武庫,任何一方都有能力把人類毀滅若干次,人類膽戰心驚地行走在毀滅邊緣。
- 三國協約(英語:TripleEntente)是英、法和俄三國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定。
- 1949年4月4日,美、英、法、加等12個西方國家正式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結成政治軍事同盟,擁有統一的軍事指揮體系和部隊,以遏制蘇聯。
- 苏联认为加入《三国公约》是对与德国现有协议的更新。
- 因為俄國對土耳其宣戰后同其簽訂的《聖斯特法諾條約》中關於建立大保加利亞國的主張遭到挫折,柏林會議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為是個“俾斯麥領導下的歐洲反俄聯盟”,德俄關系空前惡化。
- 該名詞是罕見的跨語言(英語及法語)混成詞,英語「triple」意為三方,而法語「entente」則指諒解。
- 而意大利王國加入三国同盟的意图,是希望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支持对法国和英国的殖民政策。
驚慌失措的俾斯麥為了防止惱羞成怒的俄國對德國造成危害,竟然下了一個奇招:馬上與俄國的主要戰略對手奧匈帝國結盟,共同對付俄羅斯。 南斯拉夫加入两天后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引发政变(英语:Yugoslav coup d’état)。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由此产生的意大利-德国共同創立的傀儡国,即克罗地亚独立国,于1941年6月15日加入了该条约。 而奧匈帝國亦和意大利不和,因為奧國仍控制着意大利宣稱的領土。 不過德國透過外交手段暫時平息了兩國的外交衝突維持了同盟。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條約
如果說冷戰尚有意識形態的因素在內,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沖突,則超過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在兩強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的干預影響下,許多國家不得不選邊站隊,投向其中一方。 当他们在11月收到苏联的提议时,他们根本没有回复。 然而,他们接受了苏联新的经济方案,并于1941年1月10日签署了一项协议。
1911年,意大利入侵並佔領原本由奧斯曼帝國控制的利比亞,令此預測更有說服力。 而且,英國和法國在開戰後又作出承諾,會讓意大利獲得安那托利亞東南部,以及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地區大部分領土。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1908年的波斯尼亞吞併危機給與奧匈帝國的關係帶來了沉重壓力,意大利在1911~12年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與德意志帝國為改善兩國關系所做的努力不符。 因此,德意志帝國在聯盟中,將與德奧同盟的現有聯繫置於三國同盟之上。 第三條: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同意在上述路線上進行合作。 他們還承諾,如果締約國之一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洲戰爭或日中衝突的國家的攻擊,他們將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協助。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斯洛伐克
三國協約,是指英、法與俄在德意志帝國擴張下所締結的軍事同盟,在西元1907年左右締約完成。 西元1878年的柏林會議中,俾斯麥與俄國的關係開始降溫,繼位的德皇威廉二世並不願積極與俄國締結盟約,改選擇支持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計畫。 此後,法國見縫插針,立即拉攏俄國,並資助俄國境內的鐵路與工業;英國則是受制於德皇的大海軍政策,也在其後加入協約國。 在匈牙利「精神上的堅守」之後的一周,巴爾幹局勢發生了變化。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德國批准了羅馬尼亞的請求,派遣軍隊守衛羅馬尼亞油田,匈牙利批准了德國的請求,允許其軍隊過境匈牙利前往羅馬尼亞。
- 不過,讓俾斯麥稍感安慰的是,新敗之后的法國尚不足為慮,奉行孤立外交的英國在一段時間內也不會突然改弦更張。
- 为了展示伙伴关系的好处,苏联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
- 回顧這段歷史,歐洲列強或許都沒有在歐洲大陸開戰的想法,但構成兩大同盟法律基礎的德奧同盟條約和法俄同盟條約,都規定了“自動卷入”的義務。
- 此外,由於英國與法國這個俄國盟友保持密切的關係,亦有助於結束英、俄兩國在遠東及阿富汗殖民地事務上的糾紛。
- 義大利和羅馬尼亞保證支持同盟國,可是後來加入協約國陣營,意大利及羅馬尼亞先後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奧兩國宣戰。
- 歐洲大國關系的走向,最初確實沿著俾斯麥所設計的路線前進——1881年俄國加入了德奧同盟,三國結成“三皇同盟”﹔1882年,意大利與德奧締結了針對法國的三國同盟。
- [3]其防御条款从未被援引,[4]签署该协议并没有迫使其签署国打一场共同的战争。
義大利在1880至90年代在征服了厄利垂亞和索馬利蘭,即義屬索馬利蘭和義屬厄利垂亞。 但是在1915年,義大利與英國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後終止了三國同盟,在法律上的同盟關係破裂了[2]。 南斯拉夫加入兩天後在首都貝爾格勒引發政變(英語:Yugoslav coup d’état)。 由此產生的義大利-德國共同創立的傀儡國,即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於1941年6月15日加入了該條約。 然而,1878年,為了彰顯自己的大國地位,俾斯麥在柏林主持會議,以調解俄、英、奧等國在“東方問題”(即巴爾干問題——編者注)上的矛盾。 因為俄國對土耳其宣戰后同其簽訂的《聖斯特法諾條約》中關於建立大保加利亞國的主張遭到挫折,柏林會議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為是個“俾斯麥領導下的歐洲反俄聯盟”,德俄關系空前惡化。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匈牙利
芬蘭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一直維持到1944年6月,儘管美國大使已經被召回。 然而,英國於1941年12月6日向芬蘭宣戰,以支持其盟友蘇聯。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三國同盟(英語:)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在1882年5月20日簽署的條約,是一個軍事聯盟。
在訪問柏林期間,莫洛托夫原則上同意,如果能夠解決一些細節,例如蘇聯吞併芬蘭,蘇聯將加入該協議。 蘇聯政府於11月25日向德國發送了該協定的修訂版。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為了展示夥伴關係的好處,蘇聯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 對於德國來說,德奧意同盟主要是為了抵御法國的復仇,但是為了保護新生帝國而進行的結盟,卻使其他國家對德國的戰略產生誤解,對德國的防范和圍堵日趨加重。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雖然俾斯麥一度如魔術師般地將各大國玩弄於股掌之中,但這隻不過是一時的神話。 列強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結盟過程雖然曲折復雜,但最終的局面卻是俾斯麥最害怕的:俄國離德國而去,與英國和法國結成同盟。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簽訂原因
然而,經過三國干涉還遼和布爾戰爭以後,英國感到自己在國際上是受到孤立的。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因此,英國在1902年以後便決定放棄其孤立政策,開始尋求盟友。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開始時,它嘗試與德國結盟,失敗後它便與日本在1902年結盟。 這個安排,是由於英國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發展。 1914年8月4日英德開戰當晚,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無比傷心地感嘆:“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苏联
芬蘭和德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始於1940年末,當時芬蘭在冬季戰爭中因蘇聯侵略而失去了大量領土。 芬蘭於1941年6月25日加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了持續戰爭。 11月,芬蘭與許多其他與德國結盟的國家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這是一項針對蘇聯的反共產主義協議。 很快,德國建議芬蘭簽署《三國公約》,但芬蘭政府拒絕了,因為芬蘭將其戰爭視為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獨立的戰爭」,並認為其目標與德國不同。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多次要求芬蘭簽署該協議,但芬蘭政府拒絕了所有提議。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蘇聯
當他們在11月收到蘇聯的提議時,他們根本沒有回覆。 然而,他們接受了蘇聯新的經濟方案,並於1941年1月10日簽署了一項協議。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NDH)由被征服的南斯拉夫的一些前領土建立,於1941年6月15日簽署了《三國公約》。 回首一個多世紀的戰爭,該是對軍事同盟說“再見”的時候了。 軍事同盟是20世紀以前的歷史陳跡和遺留物,軍事同盟政策是舊的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的產物,與謀求和平與共同繁榮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
1902年1月,英國同將俄國視為敵人的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宣告了英國“光輝孤立”政策的結束,從此走上大國結盟的不歸路。 三國協約(英語:;法語:)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 該名詞是罕見的跨語言(英语及法语)混成詞,英語「」意為三方,而法語「」則指諒解。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德意志帝国和奧匈帝國意图
一旦進行戰爭,蘇聯及其盟國將以密集的火箭核突擊打擊對手,將其毀滅。 北約與華約的武裝對峙,把人們從二戰后的短暫和平中拉進冷戰的陰影,並且狀況比二戰前糟糕得多,因為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面臨著毀滅問題。 然而,1892年,法俄簽訂同盟條約,在歐洲大陸與德奧意同盟分庭抗禮,在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中也更加咄咄逼人,對有著“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形成了嚴重的沖擊。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而1899年到1902年的英布戰爭中,英帝國動用45萬軍隊,花了3年時間,才擊敗了隻有6萬人的布爾軍隊。 一些英國人敏感地意識到,英國的“光輝孤立”越來越像是“危險孤立”。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南斯拉夫
要留意的是,「摯誠協定」並非一條盟約,但卻消除了兩國之間的各種摩擦,因而使各國可以進一步在其他事務上進行合作。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經過摩洛哥危機後,「摯誠協定」變得越加鞏固。 俄國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被打敗後,其在遠東的擴張受到遏止。 俄國因而需要穩定和健全的財政,以便從動亂之中復原。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經過摩洛哥危機後,「摯誠協定」變得越加鞏固。 雖然俾斯麥后来与俄国签署《再保险条约》,但他在1890年辭職後,該條約失效,原因是威廉二世抱有親奧立場,並且在俄國亦有反德情緒。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沒有單獨的和平」協議
和意大利一樣,奧匈帝國控制著對方宣稱的領土ㄧ特蘭西瓦尼亞,因此又造成兩國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馬尼亞宣佈中立,但最終於1916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1]。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和義大利一樣,奧匈帝國控制著對方宣稱的領土ㄧ特蘭西瓦尼亞,因此又造成兩國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馬尼亞宣佈中立,但最終於1916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1]。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而意大利王國加入三國同盟的意圖,是希望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支持對法國和英國的殖民政策。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意大利意圖
芬兰和德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始于1940年末,当时芬兰在冬季战争中因苏联侵略而失去了大量领土。 芬兰于1941年6月25日加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了持续战争。 11月,芬兰与许多其他与德国结盟的国家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協定》,这是一项针对苏联的反共产主义协议。 很快,德国建议芬兰签署《三國公约》,但芬兰政府拒绝了,因为芬兰将其战争视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独立的战争”,并认为其目标与德国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多次要求芬兰签署该协议,但芬兰政府拒绝了所有提议。 芬兰和美国的外交关系一直维持到1944年6月,尽管美国大使已经被召回。
北約企圖通過強制性的擴大完成對歐洲的控制,引起了俄羅斯的強烈反彈。 2007年2月,普京稱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具有挑舋意義,美俄已經處於新冷戰的邊緣。 2007年8月,俄羅斯恢復了中斷15年之久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例行戰斗值班飛行,從此美俄之間漸行漸遠。 曾幾何時,俄羅斯是多麼強烈地渴望投入西方懷抱,但最終一切友好善意都被軍事同盟的陰影所掩埋。 當今烏克蘭的亂局,無疑也有北約東擴造成地緣形勢緊張的影子。 針對美國和北約的核戰略,蘇聯和華約提出了“火箭核突擊”戰略,認為未來任何戰爭,即使由常規戰爭開始,也會變成毀滅性核戰爭。
1904年4月,雙方簽訂《英法協約》,在殖民地問題上達成妥協,大大地緩和了兩國矛盾。 與法國達成諒解之后,英國開始與俄國走近,1907年,兩國簽訂協約,規定了彼此在中亞的勢力范圍。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與英、法、俄三個協約國戰鬥。 義大利和羅馬尼亞保證支持同盟國,可是後來加入協約國陣營,意大利及羅馬尼亞先後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奧兩國宣戰。 德國對英國政府的威脅與日俱增,英國尋找盟國的企望亦越加高漲,以抗衡德國在經濟、政治、尤其是海軍方面的挑戰。 另一方面,1903年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他對威廉二世的憎惡在法國人心目中留下了極佳的印象。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軍事同盟:是福還是禍?
而且,英國和法國在開戰後又作出承諾,會讓義大利獲得安那托利亞東南部,以及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地區大部分領土。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2025 不過,英法在戰後並沒有兌現承諾,導致意大利民族及復仇主義高漲,最終王國在1922年被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掌權、意大利和相同遭遇的德國發動二戰歐洲戰場。 而奧匈帝國亦和意大利不和,因為奧國仍控制著意大利宣稱的領土。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幾年前,很多著名軍事分析家都預測意大利會改變立場。
1955年5月14日,蘇聯、民主德國、匈牙利、波蘭等8國在華沙共同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對抗北約。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宣言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簽字國保証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