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九廣鐵路增設大圍站後,「大圍」逐漸變成了地區名稱,區內的大圍村亦逐漸被外界遺忘。 積存圍於明朝初年(1574年)建圍,由於是沙田區內規模最大的圍村,所以又名「大圍」。 提到這條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村落,熟知沙田歷史的讀者想必也知道積存圍是一條雜姓村,膾炙人口的九約竹枝詞更有以「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描述早年村內的情況。 有幾百年歷史的「積存圍」是沙田最古老和最大的圍村,所以又叫「大圍」。
網站上的資訊及圖片,若閣下為部份資訊的版權擁有者,如有觸犯您的知識版權,請來信告知 ,我們會於接到投訴後即時處理。 太公之田地,由各戶輪流照顧及管理,收入作為祭祀時的費。 村民特別著重秋祭,儀式和場面皆異常隆重,每一村民均需參加,而且在九月初八日已將所有食物、柴火及煮食用具準備好,並且搬到太公山墳附近的空地,等待拜祭先人後,大家就席地享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在天未亮時(約在凌晨四時許),大家就開始吃飯,在天亮時,大家便吃完這餐團年飯了。 長實早于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跡的協定。
積存圍: 沙田單車徑新推介|第4站 積存圍
舊村屋大部分已重建成丁屋,僅有幾座破舊的青磚房屋保留下來。 積存圍 在積存圍前方的第一街有座金字頂舊屋(三級歷史建築),可讓人緬懷大圍村的舊貌。 侯王宮左偏廳有一塊刻於咸豐十年(1860年)的碑記,題為「萬福攸同」,說「我鄉建侯王宮廟者,自宋迄清,歷有年所。」又記下當年捐款重修侯王宮的人名。
- 九龍衙前圍村現已人去樓空,行將清拆,大圍村便是最接近市區的圍村了。
- 預計兩個新居屋落成後,交通問題將會惡化。
- 廟內除了供奉楊侯大王,還有車大元帥和福德。
- 各村的打醮均大同小異,而大圍打醮與長洲的太平清醮不同之處在於大圍打醮是個十年舉辦一次的大型祭祀活動,旨在酬謝神恩、超度鬼魂,並祈求闔村安居樂業、健康幸福、地方昌盛、百業興旺。
- 這數百人有些來自積存圍、田心圍、逕口(徑口)、隔田、沙田頭、沙田、元洲(圓洲)、小瀝源、多石、九肚,另外還有火灘(火炭)約。
這一古老的風俗引發了筆者的興趣,究竟大圍村還有哪些歷史和習俗流傳至今,昔日的大圍村是甚麼樣的? 前村代表鄭水興的兒子鄭偉根多年來跟隨父親參與傳統活動,熱心村中事務,樂於分享村中的歷史掌故。 去完歷奇單車場,再往前不遠,便可以順便去圓洲角公園走走。
積存圍: 香港大廈搜尋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其風俗與內地基本一樣。 為了方便市民過節、回鄉,政府還頒佈了法定假期。 此外,如燒衣(盂蘭節,農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節)、觀音誕、師傅誕、天后誕等,都要舉行傳統的敬神活動,十分熱鬧,被列為旅遊盛大節目。 根據2001年政府的統計,沙田區的人口有628634人,其中約27000人分別居住在區內48條鄉村,是全港人口較多的區份之一。 大圍村村公所:凡大圍村原居民的喪事均會於村公所內舉行,及後靈柩會移至位處香粉寮恆峰花園與翠景花園以北的山坡上土葬;待屍體腐化後執骨,並安放於金塔內。 柏傲莊發展項目設有7幢樓高逾49層的住宅連66.7萬呎商場,地盤覆蓋範圍內的天橋北翼將拆卸,日後改由商場內通道連接車站及四周屋邨。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沙田區的大圍@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126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83,378人。 主要街道包括美田路(大圍段)、沙田田心村。
積存圍: 沙田區
由於歷史的原因,多年來香港地區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大多數年輕受教育的一代都能用英語對答,亦流行以英語混入粵語中使用。 近年來,普通話在香港逐漸流行,使用普通話的居民數量不斷上升。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中國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有關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以繼續使用英文。 香港宗教信仰自由,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 香港的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信神”最多。 積存圍2025 他們雖因襲傳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沒有教徒的意識與概念。
積存圍: 沙田區主要景點
但是相隔百餘年之後,今日香港山上的野生紅山茶花已很普遍。 積存圍2025 在跑馬地的山上可以見得到,薄扶林道的兩旁也有。 在山頂纜車站近旁的盧押道上,也有一棵很高大的,這幾天正開着滿樹的紅花。 在舊鴨巴甸道的頂上更多,那裏差不多有五六十棵生在一起。 這種花在香港也是受保護野生花木法令保護的,所以能夠愈長愈多了。 香產品多數先運送到九龍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雞”船運至石排灣(即今日的香港仔)集中,然後轉運往中國內地、南洋以至阿拉伯國家。
積存圍: 香港永年車仔麵茶冰廳 (沙田)
「積存圍」本是雜姓共處的,韋姓人口較多,除韋姓外,其他並無祠堂之設,村內的「侯王宮」就成為這個雜姓圍村的總祠堂,在大圍村公所未建立之前,一般村務都是在這裏進行的。 大圍村有一道拱門,上面寫著『積存圍』三個大字。 積存圍是少,數僅存的圍村之一,村內『侯王宮』更是沙田廟宇中香火最鼎盛之一。 沙田的大圍原名『積存圍』,可稱之為沙田始祖。 大圍村是沙田十幾條村歷史最悠久的圍村,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大圍是一條雜姓村,村裏有三百餘戶,人口接近一千人,住有十六姓,依次為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遊、林、駱、譚、莫、蔡。
積存圍: 積存圍簡介
蝴蝶谷原在九龍荔枝角的背後,這是港九學生時常集體旅行野餐的地點,也是觀察、蒐集蝴蝶標本最理想的地方。 這個山谷的林木很茂盛,大多是小松樹,和一種土名叫“鴨腳樹”的矮樹,是蝴蝶蛹最喜歡棲息的植物。 因此一旦孵化出來,就構成整千整萬蝴蝶繞樹紛飛的情景。 一八四九年到香港來蒐集植物標本的艾利氏,就已經注意到這美麗的紅色花樹。 他當時僅見到有三株,地點當在今日干德道的上面。 次年,更著名的植物學家張比翁氏來港,則説僅能找到兩棵。
積存圍: 服務質素
大圍村以前是圍村,現在大圍已變成一個住宅區。 大圍村(積存圍)建1574年,至今2015年,已經有441年歷史了。 大圍村的最大姓氏為韋氏,唯有韋氏設有獨立的宗祠,韋氏宗祠前書「京兆堂」橫額,楹聯書「淮陰世澤,京兆家聲」。 漢代大將軍韓信為淮陰人,京兆是長安的古稱,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功高蓋世,行為端正,卻在長安被呂后殺害。 相傳其後代逃至嶺南避難,隱姓埋名,取韓字之半「韋」作為姓氏,現今香港的沙田大圍、上徑口村、田心村和西貢沙角尾村的韋氏後人被認為是韓信的後代。
積存圍: 圖片列表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粉嶺圍以別致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炮、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廣西扺港,並在此定居。
積存圍: 交通
附近,以耕作為生,由於地方治安不靖,共中廿九戶村民發起建圍以保安全,大圍村建成時,四面有池塘,可種蓮養魚及防盜,圍村四角建有圍斗,有小窗可以觀察圍外情況,更有兩門大砲保護圍村。 香樹長高至二十尺時,割出樹液,就可製成“香”,是多種香製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貢的佳品,“莞香”聞名全國。 明神宗萬曆元年以前,香港一帶均屬東莞縣。 香港位於東西兩大文明交融與傳播的樞紐位置,是東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結合起來的城市實體。 即使在繁華的鬧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風民俗,如送禮時忌送鍾(送終)、書籍(輸)、毯子(壓財)。
積存圍: 沙田餐廳2022 | Best lunch懶人包 | 5間一生必食1次餐廳!
侯王誕為農曆六月十六日,每年都有慶祝,但只限圍村居民的活動,既是酬神祈福,亦有聯絡村民感情的意義,誕期前後數周,圍村附近都會旗海飄揚。 積存圍 賀誕儀式簡單,早上十時半,幾十位村民齊集圍內侯王宮,進香祈福,派發利是,然後是醒獅採青表演。 積存圍2025 接着便到圍內外的社壇參拜上香,然後分享燒豬,晚上則到酒家歡宴。
離開積存圍,往車公廟方向走,又可以找到另一個風格不同的圍村曾大屋。 積存圍 曾大屋又稱「山下圍」,名字雖然叫屋,但其實它是一個客家圍村,距離現在已經有近200年歷史,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客家圍村的房屋排列成圍牆,遠看如同堡壘。
積存圍: 沙田動物診所 Shatin Animal Clinic
在積富街的正門仍見學校牌匾,但油漆已經脫落,樹根亦侵蝕校舍,不知何時才有機會活化重生。 香港的侯王誕有三個不同日期,分別在農曆六月初六(大澳)、六月十六日(大圍村和九龍城)和八月十八日(東涌)。 隨着沙田日漸城市化,大圍的侯王誕已沒有太多村民參與拜祭,熱鬧情況遠不如大澳和東涌兩地的侯王誕。 積存圍 但廟內一塊寫於1983年的碑記,則說侯王為國舅楊亮節,又是妙手國醫。 碑文指楊亮節率領前頭部隊,化裝農民南下九龍新界,分居大圍附近和東涌農地,並策劃和督建九龍城寨,以備迎護宋帝。
積存圍: 沙田單車徑新推介|第1站 香港文化博物館
嘉慶《新安縣志》記載:「按新安自復界以來,土廣人稀,奉文招墾軍田,客民或由江西、福建、或由本省惠、潮、嘉等處陸續來新,承墾軍田,並置民業。」 自復界後在瀝源所建村落,皆由客籍所建。 説起沙田,讀者可能會想起城門河的美景、馳名的沙田鷄粥和乳鴿。 今日的沙田,以城門河、新市鎮和舊日的工業城市而著名,是個發展良好的新市鎮。 但您可知道,沙田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又是區域内最好的香木產地之一呢?
積存圍: 沙田區風土人情
興建於1574年的大圍村是沙田區最大及最古老的圍村。 沙田的大圍原名「積存圍」,是沙田最大的圍村。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請按下紅色的檔案瀏覽服務單位的宣傳刊物,收費表或附加資料;更新中、未被提交或不適用的檔案則以灰色顯示。 近年美田邨及私人屋苑名城入伙後,對區內交通及社區設施造成嚴重負荷。
積存圍: 沙田及大圍區本月暫錄近100宗成交 按月升15% 盛世3房以1230萬元獲區內客承接
預計兩個新居屋落成後,交通問題將會惡化。 大圍村侯王宮除供奉侯王爺外,還供奉車大元帥、德福土地、廿九名開村的始祖和三名對圍村有貢獻的英雄神位。 侯王宮早期儼然大圍村的雜性祠堂和村公所,舉凡村中大小爭執都交侯王宮處理,直到1976年大圍村村公所落成才接手處理村務。 1980年代初開始的新市鎮規劃(美林邨於1981年落成)將大圍的發展集中於谷地兩邊。 大圍的「侯王宮」,以往在大圍村公所未建立之前,一般村務都是在這裏進行的,而村內的田屋、街市都是以「侯王宮」的名義收納租款,一切收入均應用於村內之事務。 積存圍2025 依傳統習俗,該村每十年均舉行太平清醮,目的是酬謝神思,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安,且誦經超渡幽魂、普渡眾生,為該村一大盛事。
積存圍: 沙田區氣候
直到1967年,大圍公立學校落成,由三幢平房及一幢兩層高建築物組成,設有校長室、教員室、課室、音樂室等等。 鄭偉根很欣慰村民的孩子願意承傳這一文化,希望一代傳一代延續下去。 以大圍村為例,逢天干「丁」年舉行,上一屆太平清醮在2017年,村民恭請侯王宮內的侯王爺,並到車公古廟請車公到醮場供奉,並上演神功戲神人共樂。 鄭偉根從父親口中了解到,在戰前的打醮主要是做木偶戲,到了戰後經濟發展,村中因收地問題補了丁屋,收入漸佳,打醮費用有了保障,於是聘請戲班來做大戲,一直延續至今。 在過去,村民對打醮期間的齋戒非常嚴謹,甚至打醮期間大圍街市都不賣葷食,後來這一禁忌因外來人口增多而打破。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曆史。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客家圍村,位於元朗 錦田錦田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此後,有二十九個散居在大圍附近的村民,鑑於當地治安不靖,大家為了確保安全,乃決定團結一致,結成聯盟,並計劃建圍,一齊聚居。 明朝初年,兵荒馬亂,許多人為避戰亂,紛紛攜帶家眷從東莞市新安縣逃難來港,散居於大圍附近山麓下,結廬務農為業。 凡村中大小爭執,早年都會交由侯王宮處理,由每個姓氏按人口比例派代表出席會議決定。
5間一生必食1次餐廳!
「大圍約」只有大圍一村,可見該村人口較多。 大圍村有10多姓村民聚居,當中韋氏人口最多。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曆史。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炮、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圍牆四角,均築炮樓,並加連環鐵閘。
積存圍: 沙田單車徑新推介|第3站 水泥橋底
區內同名山峯馬鞍山有兩個山峯,較高的俗稱馬頭頂,高702米,它是全港第四及新界東部最高的山峯,而副峯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兩峯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孤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 根據2014年《沙田土地發展研究計劃》意見調查題示,不足4成區內居民滿意土地規劃。 居民希望大圍區內增設街市,圖書館、康樂文娛場所及公園。
積存圍: 沙田區山脈
亦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進行康樂活動,包括踏單車、緩步跑、划艇及扒龍舟的地方。 城門河為沙田一條最著名及最有感情的河流,它貫通了整個沙田區。 積存圍2025 大圍村(前稱:積存圍)建於1574年(明朝萬曆二年),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