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 (Mindfulness)是一種心理狀態(State of Mind),一種對當下全然覺察的心理狀態。 許多研究證明, 靜觀 可以引起腦部結構、腦神經活動和功能網路的轉變,帶來情緒調節和行為上的改變。 新書《識腦就識撈》分享應付職場上林林總總壓力的方法,希望有助大家建立健康的心理質素。
充實的生活不外乎遇上志同好友,一同建立好習慣、體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 加入 MindForest TREE/FOREST 會員可免費參加下列活動。 至於當中具體內容是什麼,可以參看【靜觀是甚麼?風靡 Google、Goldman Sachs 的心理訓練】一文,在此就不重複了。
靜觀活動: 教育工作者 – 基礎靜觀課程
我們將介紹常見的靜觀練習,並從父母的角度重新認識情況,以便您可以享受靜觀帶給您的好處,並能夠對您的育兒角色有了新的認識。 雖則觀息靜觀的主角是覺察自己的呼吸,可是就如一頓晚宴,有飲品、前菜、甜品爲主菜鋪墊,這些也是晚宴不可或缺的部份。 靜觀也一樣,有一些小提示、程序能讓整個個程變得更加順利。 當然– 以下的建議並非金科玉律,隨著靜觀經驗變得豐富,大部份人都會按自己的情況調整這些步驟。
一些傳統會把靜觀解釋為覺察自己的心智游移或走神。 靜觀活動 在靜觀練習中,我們首先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 靜觀是指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帶回我們原來集中在的事物上。 反之,當我們常做同一件事,或想念同一樣事情,相關神經網絡便會漸漸變粗。 神經網絡變粗後,對我們有多方面的好處,如可令頭腦更加集中,自然可增加工作效率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資料顯示,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全球有超過2.64億各個年齡的患者,它是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重大因素。
靜觀活動: 心理學 LIVE – 同你傾童年:原生家庭種下的印記
計劃設有21天靜觀的活動,讓師生能每天練習靜觀,覺察情緒。 另外,一些屬於焦慮的小孩,如果有太多驚慌恐懼時,也可以利用靜觀練習,幫助自己平靜情緒及克服恐懼。 而比較衝動、情緒容易激動和爆發的小孩,亦都可以透過靜觀練習,幫助自己停一停、有個呼吸空間,讓情緒可以慢慢過渡。
- 無論是澍洞、心理學家或佛教團體推廣靜觀都有他們獨特的旨趣和教學方法。
- 工作坊由理大專上學院研究團隊舉辦,向參與學生介紹飛行原理、機身結構設計等STEAM學習元素,並訓練同學解難及協作能力,啟發他們未來進一步在創科方面發展。
- 在練習靜觀時,我們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經驗。
- 工作坊由「01教育伙伴」、本港初創公司Invisible Tech(智研創科)舉辦,活動讓學生認識環保和聲學科技理論之餘,更可以動手製作環保音箱,提高環保意識。
- 雖則觀息靜觀的主角是覺察自己的呼吸,可是就如一頓晚宴,有飲品、前菜、甜品爲主菜鋪墊,這些也是晚宴不可或缺的部份。
- 另外,一些屬於焦慮的小孩,如果有太多驚慌恐懼時,也可以利用靜觀練習,幫助自己平靜情緒及克服恐懼。
靜觀可以讓人懷抱著開放、好奇和接納的態度去留心當下發生的事,繼而轉化個人與當下經驗的關係,學會靈巧地與生活中的起伏苦樂相處,從而提升身心健康。 課程提供一個靜觀的機會給學員,內容深淺適中,導師講解有趣動聽, 十分適合初學者,每堂3小時過得很快,實體練習得着較多。 靜觀活動2025 每次落堂之後,都會很感恩自己山長水遠的去了上堂,因為真的是啟發了自己很多,也能對如何帶領兒童靜觀多了了解。 很高興這班裡有不同角色的人,令我能更加清楚不同人的看法。 同時感謝導師能兼顧沒有小孩的學員,用的例子也很貼切。
靜觀活動: 正念是什麼?和靜觀有不同嗎?
如果車廂太過擠擁,而剛好自己又有煩心事,的確是會令人躁動的環境。
可是我突發奇想:既然靜觀訓練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同樣的原理又能否放在鞋子被摩擦的感覺呢? 靜觀活動 於是我把集中力轉移到右腳,仔細留意右腳的感覺。 如是就發現其實感覺不像預想般差,至少他的律動節奏明快而有規律,也不是太過粗暴,所以不會弄痛我。 隨著把覺察放在單純的觸感上,咒罵他的念頭就煙消雲散。 情況持續了數分鐘,直到我在大學站下車,最終他不禮貌的行為沒有成為我的困擾,反而讓我體驗到靜觀平靜心志的力量。
靜觀活動: 專注
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念頭會跑出來,我們的心好像會不由自主的想其他事情,或者給其他事情帶跑了,把專注力吸引過去。 靜觀活動 科學研究發現,持之以恆地練習靜觀確實能改變腦部的結構。 如果以神經可塑性角度來看,靜觀可以說是一種不同地使用大腦的方式,以致靜觀夠久、重複夠多,日常就比較能保持靜觀的心態。 提供豐富且簡便易用的網上資源,方便小學生、老師及家長可持續練習靜觀,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老師亦可使用網站內的靜觀短片及聲音導航作為教材,帶領學生體驗簡單的靜觀練習。 據統計,自2003年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越南和斯里蘭卡開展創新教育、兒童健康、可持續發展等公益項目,至今已逾20萬名孩子受惠。
靜觀活動: 練習「一吸一呼心靈樽」時會有分心嗎?當然有試過分心啦!分心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冷靜,冷靜,不要緊張,做完靜觀後即使有何問題,都可以再慢慢想辦法解決。」
儘管要完全康復還很漫長,但靜觀使我充滿希望。 此課程理論、實踐、交流、分享並重,到時Victor深入淺出地解說「靜觀」的精要,課程最後兩節尤其加強對「兒童靜觀」的活動設計和帶領技巧的講授,令參加者獲益良多。 感謝Victor,第一次嘗到專注運用五感,並藉以更清楚食物的味道、身體隱藏的感覺,以致靜觀步行時更細緻認識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到目前為止,這是我至今最難忘的一門關於生命教育/育兒的課程。 謝謝Victor和他的團隊,因為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並且非常喜歡它。
靜觀活動: 透過創作,認識自己: 電影的心理力量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Film
正念和靜觀近年在社會開始興起,各式各樣的課程與活動如雨後春筍。 而且,正念和靜觀的課堂內容非常相似,的確很容易會混淆兩者。 「正念」之所以容易和「靜觀」混淆,是因為「正念」有兩種意思。 靜觀是一套近代獲大量心理學研究支持的心志訓練工具。 靜觀活動2025 靜觀活動 通過培養個人對個人的想法、情緒的理解(Awareness),藉此讓人思維更清晰、能更好地管理壓力、情緒。
靜觀活動: 了解自己,探索自我: 心理學必修課 Know Thyself: Psychology of You
當你觀察呼吸一陣子,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念頭出現。 這不僅是完全正常,更顯示你開始掌握到靜觀的方法。 靜觀活動 平常我們甚少意識到念頭浮上腦海,卻會隨念頭而行事;靜觀時我們意識到念頭出現,這不是覺察心緒的第一步嗎? 其實意識到雜念使我們分心,便正運用了後設認知:我們不單分心,更意識到自己分心- 這是至關重要的能力,也是靜觀訓練的重要基礎。
靜觀活動: 學生工作坊:
每當雜念出現,我們可以留意是甚麼令自己分心,再慢慢將專注力重新分配在呼吸的感覺。 如上文而言,甚麼想法、感覺出現,某程度上是不由自主的。 靜觀活動2025 故藉這個簡單而反複留意雜念出現,再控制專注力的過程,我們便在度限內培養自主:我們不能控制甚麼出現,卻能自由地對出現的東西做出反應。 舉個例子,做無聊但重要的工作時,總難免被千奇百怪的想法吸引。 「晚上要吃什麼?」「老闆會看中我,給我升職嗎?」透過靜觀,我們能單單觀察著這些想法,再將專注力重新分配在工作上,就如同做靜觀時一樣。 隨着做靜觀一段時間,這個意識到自己分心,再重新專注要務上的能力,會在做其他工作時慢慢出現。
靜觀活動: 學習與群體支援
令人驚訝的是,事實證明,我發現3小時太短了! 通過Victor給予我們的所有有趣的教學(甚至是理論方面的教學)和有用的分享,我已經學到了靜觀的基本知識,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 Victor還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教養子女的實用建議,這使我找到了應對教養子女日常挑戰的新方法。
靜觀活動: 服務報價表格
只不過我當時在練習靜觀,不希望因外在環境而打斷練習,所以選擇以這個方式處理事件。 將靜觀帶到生活,讓我們每時每刻都能覺察身心的起伏變化,做出有意識的選擇及回應,不再被習慣及內心的恐懼驅使行為。 雖然結果尚無最終的定論,但對於更長期(例如超過一千或是達到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恆常的練習能夠增加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腦內迴圈的連繫性,這樣可能對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有幫助。 另一個例子就是與慾望和依賴有關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神經迴路會縮小。 事實上,研究開始初步指出靜觀練習能夠幫助減少成癮的問題。
而正念是其中一種,它不是一套獨立的減壓方法,須配合其他七正道以致悟道。 現代心理學界中的「靜觀」或「正念」雖然受佛學中的「正念」所啟發,但因為旨趣不同所以修行手法上也大相逕庭。 由佛教正念發展到心理學界靜觀,就是Jon-Kabat 靜觀活動 Zinn及其幾位老師的功勞了。 Jon-Kabat 靜觀活動2025 Zinn年輕時曾向幾位佛門中人學習,包括Philip Kapleau、崇山行願和一行禪師等人。 及後於1979年,Jon-Kabat Zinn嘗試抽取佛教正念中一些不依存於佛教世界觀之上,普世皆為適用的覺察練習,即今日所說的靜觀。 靜觀初期被用於Jon-Kabat Zinn減壓診所的服務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