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民間女性影展在古色古香的北京正乙祠戲樓舉辦了開幕儀式,來自美國、奧地利、法國等多國使館的資助機構代表發言致辭,鳳凰網、城市畫報等多家媒體對影展進行了特別報道,研究女性議題的專家與學者,以及參與影像實踐的行業工作者出席首映禮。 歐盟使團副團長Carmen Cano在第二屆民間女性影展開幕致詞,她尤其強調了女性暴力議題,並説到女影為反暴力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法國大使館菲利普先生致詞,他也是政府合作處專員,談到了11月25日基於反對女性暴力活動展開,這是一個好的契機。 (中央社記者鍾佑貞台北30日電)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今年與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合作,於10月15至24日影展期間,放映義大利戰後首位紀錄片女導演塞西莉亞. 陳慧穎:選片方面,有些特色會一直傳承下來,比方說選入較為直接強烈地碰觸女性主義議題的影片,或女性主義框架內的經典,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能透過影展讓觀眾進一步認識。
- 相對於我們熟悉的前者,《白殭屍》中的所謂喪屍趨近於海地民間傳說中被巫毒教巫師下毒並召喚為奴者。
- 西班牙動畫名導亞伯托瓦奎茲剛贏得西班牙哥雅獎最佳動畫好評如潮的《熊霸天下》,揭開泰迪熊與獨角獸之間的世代戰爭。
-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宗旨為以女性電影提供獨到人文藝術視野、引介多元性別思潮、促進文化交流及建立女性影像資源等。
- 《衰弱症》講述了在莫斯科地鐵上成群的乘客感染上未知的病毒,逐漸虛弱、陷入沉睡的故事,常被理解為蘇聯解體之前衰敗的國族寓言。
- 作為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A組主辦國,目前有眾多外媒在台灣關注這場棒球盛宴,來台採訪的MLB官網記者摩納根(Matt Monagan)已分享多篇介紹台灣棒球的亮點,包含被500元鈔票照片吸引、愛上「台式應援」,最新一則推特則關注到了前洋基王牌王建民。
競賽共有17項運動項目,分為「原住民族擅長之競賽種類」及「… 台北的觀眾組成以知識分子、女性居多,走到其他城市甚至偏鄉,如何把這些議題性比較前沿的電影,推到同溫層外的新觀眾群,珮嘉坦言確實是個磨練。 珮嘉認為安妮華達其實有很多面貌,但台灣觀眾熟悉的多是她比較溫柔的那一面。 珮嘉尤其喜歡她早期以實驗片手法談母性、女性物化等議題的作品,而《無法無家》也是她在台灣較少被看到的那一面,會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爭議性高。 儘管可能招致開幕片受邀貴賓們的兩極化反應,但珮嘉笑稱就是要趁25週年來做一點顛覆。 以今年來說,珮嘉希望在25週年嘗試一些不設限的單元,每個單元的誕生、影片的選入,都經大家相互說服、辯論而生。
國際女性影展: ✧ 2022台積心築藝術季「電影.神話學」影展
曼基尼不僅是紀錄片女導演,也是編劇、攝影師、評論家、知識份子、無政府主義者,永遠選擇站在前線的戰鬥者,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國際女性影展2025 國際女性影展2025 去年曼基尼甫以92歲高齡參加《遺忘之間:越南記事》在鹿特丹影展的世界首映,一年後與世長辭,享年93歲。 國際女性影展2025 曼基尼曼基尼始終關注當前最迫切的議題,聚焦於那些被社會主流拋棄在後、所有的格格不入的面孔。
10月4日至11月4日 的影展開跑期間,台北、新北、台中、花蓮,巡迴於4個城市盛大舉行! 【影像無國界電影節2022】將於10月28至30日舉行,在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放映多部獲國際獎項及提名的海外作品,集中關注亞洲地區少數族裔以及移工議題,同場亦會上映多部由本地少數族裔青年創作的短片。 電影節亦將舉辦多場社區放映,衝破種族、地域、語言等界限,打破對「少數」的刻板印象,與觀眾分享更多元的聲音。 國際女性影展2025 關於轉換與再製,「重探八零年代的自覺之聲:李美彌」補足了一塊在台灣電影史上始終被邊緣化、被埋沒的女導演之聲。
國際女性影展: 走進女影人的觀景窗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母親》中的乳房以手工製作的彩色布藝作材料,佈置在一個巨大的空間裏,打造出第二自然風景的視覺張力,突顯出當下社會仍然存在著諸多對女性的歧視與不公,但女性的性別身份以其令人震撼的堅韌、無線的張力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郭楨是一代藝術家和獨立策展人,展中作品《母親》,為她著名的立體軟雕塑作品。 郭楨采用女性身體作靈感,以最能代表女性身體特征的乳房形象進行藝術塑造,希望從中帶出女性權力在社會間能話語平等。 仔細觀察紀錄片《以愛為家》,「通姦罪」就是籠罩全片的巨大陰影,更似幽魂般纏繞著從伊朗逃亡至伊斯坦堡的三人家庭,而在政治、國族等複雜的脈絡之中,小人物在巨大機器運轉下的砥礪生活,就成了導演伊娃. 千禧年前,世人迎來「速度」的嶄新時代,網際網絡的無國界讓娛樂速食化的概念變本加厲,人們狂歡、躁動卻也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異常焦慮。
筆者與中文世界的大部份電影愛好者相同,對蘇聯時期的電影缺乏了解。 因此本文粗略談談早期穆拉托娃與同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電影的一些對比與觀察。 穆拉托娃與中國導演謝晉年齡相近,兩人的導演生涯都橫跨近半個世紀,兩人的電影都受政治運動的影響而命運多舛。 謝晉也擅長講述女性的故事,1964年的《舞台姐妹》更是經典之作,當時也被禁映。 國際女性影展 在這些故事裡,女性很容易成為某種壓迫之下的受害者,這些壓迫被抽象成「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女性最終被革命拯救。 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女性敘事裡,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勞動婦女與底層婦女,而很少出現精英女性作為主角。
國際女性影展: 影評 女權 More…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身體自主權 紀錄片
美莎露絲生於1931年 ,據說是東歐匈牙利歷史上第一位女導演。 「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集結從不同面向深入探討的社會議題影片,從性別暴力到勞權,從街頭運動到自媒體的發聲,透過人民由下而上的擾動與反抗,將困境轉化為實踐的潛能。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成立宗旨為以女性電影提供獨到人文藝術視野、引介多元性別思潮、促進文化交流及建立女性影像資源等。 對於研究者與影像工作者而言,學會不僅是國際對內聚焦的窗口和舞台,更能作為台灣對外嶄露光芒的搖籃與跳板。 本學會自2001年起辦理女性影展全國巡迴,此舉為全國首創,與地方戲院、社區、校園及藝文場所等共同辦理放映,期望使性別影像遍及全國,藉此消弭影像教育城鄉差距,並推廣性別平權和影像美學。
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與羈絆/伴共舞 :
好比今年就調整為,策展人下面還有「影展經理」(謝君竹)和「節目經理」(陳慧穎)這兩個要角。 前者主責影展的行銷活動,亦協助她管理團隊工作進度,類似過去的影展總監;後者不僅協助選片、邀片,還兼具「電影研究者」功能。 她坦言年輕一代會去觀察影展生態、找新的工具做影展, 這些能量確實比她強,如今年就用官方LINE來直接接觸觀眾,繞過臉書演算法。 與其談一個策展人的理念,她更強調背後團隊,提供空間讓年輕人自由發揮。
國際女性影展: ✧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 TICFF
本片談及社會階層的問題,以及中心與邊陲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這些都是在過往蘇聯電影中難以看到的議題。 穆拉托娃的首部獨立長片,就已為其激進且自由的導演生涯譜下前奏。 男性導演獲得的關注遠比女性導演多,而歐(或更精確地說,西歐)美導演獲得的關注,亦遠比其他地區的導演來得多。 穆拉托娃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是蘇聯/烏克蘭導演,在西方世界受到的關注極少,然而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家卻對她十分推崇。 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香港鮮浪潮Fresh Wave、香港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ifva評審。
國際女性影展: ✧ 法國電影焦點 French Film Focus
影片以詩意內斂的攝影捕捉壓抑愛慾,細膩描繪角色之間超越生死的綿長愛意,多元動人的故事不但擠進奧斯卡國際電影短名單,也獲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影評人費比西獎肯定。 高雄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將於10月14日齊登場,影展將持續約1個月;禾火OUT音樂節、世界音樂節@臺灣將於10月14日登場,帶給樂迷連續三天的聽覺盛宴。 同時,IMPURE也有一點曖昧感,它其實沒有給你非常明確的答案,這種曖昧不清的擾動關係也對應到影展主軸,可以非常不按理出牌,所以今年也有直接對應主題的「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放入非常重磅的社會議題,談論發聲或抵抗等不同倡議方式。 經過激烈競爭,脫穎而出的15部入圍作品,觸及性別、情感、身分認同、世代差異、文化與土地等諸多議題,從動畫、紀錄、劇情到實驗通通有,百花齊放、精彩無比,豐沛生猛的創作能量,在在顯示臺灣女性導演的實力不容小覷。
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新移民 More… 導演專訪 南洋 漂流廚房
還有一個單元是放映經典電影,也許不一定都是經典,但會是年代比較久遠的作品,去年我們把它放在酷兒單元,今年全部抽出來策劃「一級玩家X異境幻遊」單元。 陳慧穎:去年我們取名叫「Femture:未來的模樣」,詢探問未來的女性影展、女性主義、電影會長什麼樣子,今年就像是延續下去,取名為「幻形共生 IMPURE」,中、英文標題其實要一起看,影展概念才會完整。 幻形共生給予我們透明感,但是IMPURE卻又是不純潔,女影是非常高度性別化的影展,我們希望透過在地化的色情想像帶來一點暗示「你來到女性影展了沒有錯」的意味。 開幕片《成為母親的我們》關注少女未婚媽媽,改編自導演於宗教庇護所工作的真實經歷,細膩貼近的視角,加上充滿張力的劇情,使本片一舉獲得2019 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閉幕片《孟加拉製造》則描繪女工對抗父權、反抗剝削的故事,批判孟加拉社會毫不留情,是氣場百分、女力爆棚的標準女影片。 她們都以一反正典的姿態前行,擺脫標籤與物化,演繹出異常動人的另類美學。
國際女性影展: 11/01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詳細資訊可查詢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官網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官方臉書。 「我的策展角色已經不再為了單一影展活動,為了辦成一個漂亮的嘉年華來努力。」從過去的單屆規劃,如今更能宏觀地思考,去看女影多年來的連動性變化,再揉合各個單元、活動以及展演形式,思考不同地方所面對的觀眾。 國際女性影展 因此珮嘉形容,近年策展大家看好像是擴大,可是她每年都在歷經一次「打掉重練」,回顧過去的論述、單元,重新思考今年要做甚麼。
國際女性影展: 專訪 《女人就是女人》導演與監製:你心目中的女人,是什麼模樣?
一年一度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即將於10月4日至13日,一連十天於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行,今年是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邁入第26年,《friDay影音》秉持著支持本土電影產業的精神,今年持續與女性影展合作,成為官方指定的數位影音平台。 並舉辦「擇妳所愛,愛妳所選」線上影展,集結豐富多元的女性電影,讓大家一同感受女性的魅力,年底前成為會員並輸入指定序號,還可兌換7天免費看。 第27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共有9個單元,蒐羅76部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片單。 國際女性影展 屆時主辦單位也將推出Fem-lecture系列講座、女影X新活水跨界論壇、映後觀點面對面等活動,並於影展期間將在華山光廊舉辦市集與主題票根遊。 作品曾獲得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等獎項,也曾入圍電視金鐘獎、NHK日本賞、慕尼黑兒童影展及台北電影節等。
國際女性影展: 11/05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2021年,彷彿身處在跡線模糊、拼貼嫁接出來的時空,無論是面對連環觸發的延遲景況,或是瞬間遁入更具象化的停滯狀態,皆把生活推向未知。 在這樣的特殊時空下,第28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幻形共生 IMPURE」作為今年的影展主軸,期望透過電影來回應一種如幻化流形般混雜的共生狀態。 「幻形」既是不同媒介間的跳躍切換,亦是跨域又互涉的親緣/親密關係。 當實/虛疆界早已模糊,邊界不再邊緣,所謂的灰色地帶早已無限延展,我們也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經歷著線上線下的切換、越界、共生,甚至相互介入的疫情生活常態。
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日正當中 王逸鈴 居住正義 坎城 影展 一鏡到底
談到1980年代的導演,想到的可能是侯孝賢、楊德昌、王童等男導演,但同一時期的女導演李美彌卻少有人知。 青春的「殘酷」往往在於,在敏感又好強的年紀裡,那套通用的價值是非模型還曖昧不明,傷害卻已經捷足先至。 劇情矛盾的重點是廖、楊的親近被風傳為同性戀,於是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和家長要求她們因此疏遠彼此。 國際女性影展2025 然而,如廖智婷在影片中的境況,她的班主任梅老師沒有碰到過,楊老師因爲楊佳妮是自己的妹妹,他們的處理方法都顯得生硬,但亦可以說這就是一種社會寫實。 主角對他人的辯駁,唯有一再重複「我沒有錯,造謠的人太可怕了」。 鏡頭裡原本灰白的教室,總映着窗外的綠色;老師辦公室更是兩面通風,直接和有學生跑步的操場空間連接起來。
她的一生都被冷戰的地緣政治形塑,將其前大半生形容為蘇聯導演更為準確。 穆拉托娃出生在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當時是羅馬尼亞(Romania)的一部份,還不屬於蘇聯。 穆拉托娃曾在位於莫斯科的國家電影學院VGIK學習,學校的全名是All-Union State Institute of Cinematography,是蘇聯時期以及當代俄羅斯最有名的電影學院。 當年的開創者有庫里肖夫(Lev Kuleshov),著名的電影剪輯術語「庫里肖夫效應」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許多蘇維埃蒙太奇學派的領軍人物都曾是VGIK的老師,包括愛森斯坦。
《相愛的柯比與史蒂芬》描述過去華裔豔星舞者到美國展開演藝路,如今看來還是非常創新、大膽,令她十分驚艷。 以「Not only making herstory, making the “Femture” (feminism + future)」 作為思考起點,女影希望在這瞬息萬變的紛擾年代,以影像帶出一連串的叩問。 另一方面,在蘇聯中央集中體制下的奧德薩製作俄語電影,是地理與文化資本上的雙重邊緣,但這也是她能拍出這些不尋常的電影的原因之一。 她把兢兢業業的水務部政府女官員的故事重點放在了她對情感的追求上,也用很多心力呈現「第三者」的感情。
國際女性影展: 女性影展 2020女性影展 More… 羅晨文 幽魂之境 緬甸 童軍 戰爭 短片 高雄電影節 金馬影展 台北電影節
不難發現,影展組織內部成員間女權主義理念的爭辯,以及經費和人力等技術資源的不足所致。 中國女性影展是社會的一份責任與堅持,以公益之精神,積極推動中國性別意識的建立,鼓勵女性認識自我,達到自主自愛自省自強,促進社會兩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比吼為花蓮阿美族人,就讀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時開始拍攝與阿美族相關的紀錄片,之後關注範圍逐漸擴展至其他原住民族與外省族群的歷史。 另延續過往女性影展對於女性相關議題的多元探索,「生命中不可以承受之親」單元則繼續以議題碰觸認同政治、身體之親/侵、女性主義抗爭與實踐,再到「賦權」之後的困境與反思。 「生而育矩」的談法超越過去女性影展會放入很多和媽媽或母女相關的片子,今年反而都透過非常不一樣的角度去談論,例如《海馬爸爸要生娃》就是記錄一位跨性別男同志佛瑞迪想生孩子,當他真正要去嘗試時,才發現一切和想像背道而馳,而引發深一層思考。 「生而育矩」單元是在講生育這件事,在這之中可能會有跨性別,而「跨」這個字也同時在談很大程度的跨越,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生理上,可能開展出你完全無法想像的模樣,而生孩子也絕對不只是女性的事,其實「生而育矩」單元可以一併和「酷異幻化・非關定義」酷兒單元一起看。
無障礙放映場是首爾女性影展的特色之一,他們為視障者與聽障者錄製口述影片,以及手語翻譯,讓視聽障礙者也能享受電影的樂趣。 國際女性影展 為了讓視障和聽障人士也能接觸電影,SIWFF專門安排了「無障礙放映場」,他們事前錄製口述(包含手語)電影,也讓這些影片在日後能夠重複播放。 這種重視社會服務的精神在日本、韓國以耕耘多年,相較之下,台灣雖然有口述電影協會,但因製作門檻較高,在府中十五影展中仍以一次性的現場口述服務為主,無障礙播放在台灣各大影展中尚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