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清」、「寧」、「靈」、「盈」、「生」則多樣地呈現存在的狀態、活動、力量甚或價值。 此中,存在及其樣態,皆須依據「一」亦即「道」而維繫,道呈現出作為萬物存在基礎的意涵。 《莊子》中,「無」同樣也指向道生發萬物的自然無意志性。 綜上所述,「無」的動詞意義所展現在政治及倫理上的約束義,主要在於對個人尤其是統治者個人意志、好惡的約束,也就是避免行動出於自我的優先性。 也因此,「無為」首先的意義,即是避免此等作為。 一旦能避免如此作為,則在容受、順應的能力中,將能夠讓眾人的生命力量充分展現而不受壓制,這便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之私指謬乎? 今雖欲自雕瑑,曼辭以自解,無益,於俗不信,只取辱耳。 最後,「無」還具有倫理政治上的意義。 在這一方面,「無」在倫理及政治上具有規範義,可從「無私」或「無身」之說來理解。 其意義主要是要求統治者一方面須能進行深刻的自我覺察,同時藉此逐漸不受自身主觀性欲求的主導,最終展現容受、開放與隨應他者的力量。 「無」在倫理、政治層面的規範意義,同時要求執政者需有修養轉化的實踐。
道家無為: Classical Daoism – Is There Really Such a Thing? Part 1 Daojia 道家 and Huang-Lao 黃老
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 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單純樸實。 无为指经过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它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
- 我們透過這種推演可以了解,無為是不要為爭取自己的名譽、地位、金錢、欲望等去刻意作為,要放下自己的欲望,盡量不要為自己去撈取名利,忘掉形名之分。
- 另如《莊子》,「無」也具有萬物存在根源的意涵,如〈知北遊〉言:「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有倫生於無形」也就是《老子》「有生於無」之義。
- 另一方面,現代物質的膨脹,使得現代人自我喪失,從而陷入迷茫與痛苦,道家的「返璞歸真」、重視清淨與個人修養思想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最後老子總結了兩句話:「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是,正因為它不居功自傲,而是放低自己,隱形於背後為大家去做事,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 无为就意味着在工作、生活中作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 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
- 個人的理解是「修道」,或學習別人的道,或學習聖人的道、更先進的道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的。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道家無為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 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阱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 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
道家無為: 思想内涵
帛書乙本說「萬物作而弗始」,意思是,最開始的道是無名無形的,是為萬物運作的,你找不到它開始的時候。 因為它一直在做,而且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把自己變得無名無形,隱身於背後,以「萬物作而弗始」。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帛書乙本裡的說法,這和通行本裡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沒有太大的區別,在這裡我們以帛書乙本為主。 道家無為2025 這句話意思是,聖人處的事、做的事、居的事都是「無為」的,教化百姓不靠言語。
其後,王弼在注解《老子》的脈絡中,以無限性及容受性來展現「無」作為萬物存在基礎的同時,也強調「無」的容受性與政治實踐的密切關聯。 前文述及的《老子・51章》亦論及道作為萬物存在基礎之義。 其言:「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與萬物的關係,除了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源,道同時成為萬物存在活動的基礎,其中之一就是化為一種內在的力量,《老子》以德言之。 換言之,道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源,不僅是作為時間意義上的原初,同時也具有化育萬物的意義。 只是道的化育不是外在的推動,而是透過「德」顯為萬物自身的生命活力。
道家無為: 無為 (道家)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道家無為2025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道家無為: 無間道系列
這一方,「無」所展現的道的容受性,成為個人,特別是統治者自身的心態與涵養,因此具有修養論的意義。 本詞條主要以先秦及魏晉兩個時期的道家文獻,來呈現「無」的哲學意涵。 「無為」在倫理、政治層面的規範意義,在實踐上則具有修養轉化的要求。 就此而言,「無」的約束義同時也具有修養意義。 道家無為2025 《老子》中所提及的「虛」、「靜」、「損」,《莊子》中所論及的「喪我」、「心齋」、「坐忘」等,皆具體呈現出「無」的修養意義。 以《老子》而言,〈48章〉言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相對於為學以知識積累為主,為道的修養方向則是「損」,也就是弱化自身的認知及情感的主導性。
道家無為: Classical Daoism – Is There Really Such a Thing? Part 4.4 Wuwei 無為
是仿效天之道來推演聖人之道,即領導者的法則。 領導者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概念,這是我講《道德經》的核心。 天之道分明為萬物去運作,去推動運行。 對它自己則是無為的,不爭取任何名譽、地位等。 「為而弗恃也」意思是,道為萬物去運作,但是不恃以為功。 道家無為 比如,這個世界這麼好,鳥兒在鳴叫,花兒在綻放,樹木繁茂;秋天樹葉凋落,春天又開始發芽……你看萬物生養得這麼好,但是道不說這是自己的功勞,不恃以為功。
道家無為: 電影
2004年12月20日,寰亞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曾發行一款「無間道終極珍藏DVD系列」的限量套裝,總共8張數位影碟。 為此,發行商重新運用數位修復技術,修正影片部份細微瑕疵,對於音效上也有所提升。 而且,當中有兩張數位影碟則是依據三集影片的時間表順序播放,還補上部分在電影上映時剪走的部分(例:沈澄在陳永仁的墓前的對話),屬於連續5小時的版本。
道家無為: 老子談領導:「無為」,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
僕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道家無為: 3/20[史記列傳(사기열전)] 권130 太史公 自序(태사공 자서) (3/
也因此,道透過德所展現的化育力量,成為萬物自身如此的生存活動之力,這也即是道作為萬物存在基礎的意涵所在。 文中提及「道生之」,又接續言「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整體說明了道之生發萬物,以及萬物存在後,道繼續內化為萬物自身的生存力量―「德」。 同時,萬物要能繼續生存發展,萬物之間的互動、情勢環境的配合都是重要的條件。 其後便闡述了道生發萬物的特質:「莫之命而常自然」以及「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家無為: 无为 (道家)
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攻亦足以暴於天下。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 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道家無為: 思想內涵
政治上若能「無容私」,便能夠順應、容受眾人自身的特質及意願。 至於「名可名,非常名」則在於進一步對於「道可道,非常道」作出說明。 就意義的建構而言,論述或論辯由語句或命題組成,而命題則又由概念組成,概念可以說是論述的基本單位。 因此,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指出透過語言,特別是論述或論辯,實際上無法充分地展現道自身的完整意義時,概念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其特質便是語言之所以在呈現道的面向上具有侷限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心養性。 道家無為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 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最後老子總結了兩句話:「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是,正因為它不居功自傲,而是放低自己,隱形於背後為大家去做事,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各家有各家的講法,我的講法與大家都不同。 很多人說無為是「清虛無為」,盡量什麼事都不做,放下欲望、欲念等等。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今僕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僕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僕之不得已乎!
而此能包含一切的宗主,即是萬物存在的根本基礎,本身是不具備任何特性的:既不是溫熱,也不是寒涼;既非宮調也非商音;無法聽聞,不得而見。 換言之,對於萬物之宗主,只能是一切的否定,也就是「無」。 「無」在倫理及政治上的約束義,可歸結為「無私」或「無身」之說,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既須具備深刻的自我覺察,同時藉由深刻的自我認識而逐漸不受自身主觀性欲求的主導,而能展現一種容受、開放、隨應的力量。
這也呼應了該章起始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的後一「道」字,包含廣泛的語言意義;「常道」則是指「恆常之道」也就是指道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義為,透過語言指謂的有關道的意義,無法充分地呈現道本身的完整內涵。 無並非缺乏或空無的意思,無首先指向萬物存在的根源,此根源所以稱為無,是在於指稱道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源,其超越經驗感知而無形無象。 以《老子》為例,其〈40章〉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郭店本《老子》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無。」字句或有出入,但「無」都是指萬物存在的根源。 道家無為 對於通行本文句而言,天下萬物的存在源自於「有」,但是「有」不是最終根源。
道家無為: 無間道系列
說到底,人之本性屬於非常私人的事情,外人無法過問。 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社會關係,需要與他人交流,需要物質資源。 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做自己就能解決的。 理順一下就是,天之道一直在做,而且是為這個世界做的,但是你找不到它的起點,因為它無名無形,它「不恃以為功」,隱身於背後,也不居功自傲。 所以天之道的特點是對萬物去做,對自己無為。
隨著弱化的修養逐漸澈底,行動便不再據於自身的意志主導,而是能展開前述的容受與隨應,並且因之而讓人我之間共享生命完整的力量,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進一步而言,「損」的修養與充分的自我認識有關,《老子・33章》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深入的自我覺察能力,《老子》謂之「明」。 道家無為2025 〈54章〉所言的「以身觀身」就是強調要能如實地內觀、覺知自身。 隨著逐漸深入地覺知自身,便越能暸解自身種種思維與欲望的特質而不受其主導,此即「自勝者強」之義。 由於「無」是萬物存在的基礎,因此對於王弼而言,「無」是在一切的否定中,肯定了一切的存在,亦即在「無」之中保全了「有」。
道家無為: 老子談領導:「無為」,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
郭象的「自生」說並不違背《老》、《莊》道生發萬物的自然性,只是郭象淡化「道」的生發根源義,逕自就萬物本身來談生發力量的自然性。 《莊子》中的修養論也間接展現出「無」的修養意義,此首先亦與深入的自我覺知有關。 〈德充符〉言及:「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知」不是對象性的認知,而是反身覺察。
道家無為: Classical Daoism – Is There Really Such a Thing? Part 1 Daojia 道家 and Huang-Lao 黃老
《五帝本紀》第一,《夏本紀》第二,《殷本紀》第三,《周本紀》第四,《秦本紀》第五,《始皇本紀》第六,《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呂後本紀》第九,《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今上本紀》第十二。 《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準書》第八。 [2] 《老子》將道生發萬物的特質稱之為「玄德」,在形上層面中,一語雙關地同時展現出德行義。 這主要因為《老子》將道生發萬物的無意志性,聯繫到統治者對待人民的態度上。 也就是說,統治者應當如同道之生發及生養萬物,也應以無意志性而自然的方式對待人民。
「無」之指向萬物根源義的道,除了展現道的不可充分描述與感知,還在展現道生發萬物所具有的自然無意志性。 在道家經典中,道的根源義常體現在道之生發萬物上,而「無」的意涵聯繫到道的根源面向時,同樣也關聯於道生發萬物這一層面上。 「無」與道生發萬物的聯繫,在於其體現此生發力量的無意志性,也就是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