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署更經常以「引入競爭」為名,籌劃與專營巴士路線相若的專綫小巴路線。 小巴司機駕駛態度向來惹人詬病,縱使營辦商須按客運營業證規定在每部公共小巴內,展示營辦商和交通投訴組的熱線電話,乘客卻因欠缺司機基本資料而投訴無門。 為此,所有通宵服務的專綫小巴營辦商已由2001年11月底開始展示司機證;2003年6月1日起更規定全港公共小巴司機均須在車廂當眼處展示司機證。 運輸署由2003年8月起,指定三間駕駛改進學校,為公共小巴司機開辦六小時基本「公共小巴司機訓練課程」,以改善駕駛行為及態度;署方更與職業訓練局在技能提升計劃下合辦陸路客運業的「高級公共小巴司機訓練課程」,由政府資助七成學費,於2004年4月推出。
- 乘客登車時可使用八達通卡繳付車資,或者如常把車資交予司機及找贖。
- 下車前須高聲呼叫司機下車地點,或按電鈴(如設有,及只適用於固定車站),司機揮手作實。
- 業界表示,部分車主於高位購入的士牌和小巴牌,現時慘變負資產,不少小巴車主已斷供。
-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巴士司機罷工,不少九巴路線與部份中巴鄉郊路線因人手短缺而暫停服務,港九各地交通陷於癱瘓。
- 公共小巴營辦商可靈活選擇深藍色、綠色、黃色或紅色作為背景顏色,並以白色英文字母及中文字顯示目的地。
- 該路線的負責人兼車主王先生(化名)接受本報訪問稱,路線停運是因他一度無力支付司機要求的薪金;而牌價大跌令持有7輛小巴的他淪為負資產,需兩度賣樓供車,但仍有過千萬元債務未還。
值得一提是該路線所使用的17座位小巴是由19座位小巴改裝,拆除兩個座位及加裝行李架而成。 小巴牌價最高2025 專線小巴901線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投入服務,甫開辦即提供24小時服務,該路線並不會在凌晨時段收取較高車費,創全港小巴業界先河。 公共小型巴士的數目,規定最多為 輛,每輛的座位最多為 19 個。 有些公共小型巴士行走固定路線(綠色專線小巴),有些則行走非固定路線(紅色小巴)。
小巴牌價最高: 牌價跌半 車主嘆淪負資產
公共小巴營辦商可靈活選擇深藍色、綠色、黃色或紅色作為背景顏色,並以白色英文字母及中文字顯示目的地。 《香港01》日前刊登公共小型巴士總商會主席凌志強的訪問,指有紅色小巴車主眼見牌價一直下跌,日後回升無望,就「斷供」牌照。 雖然上述各項措施令部份乘客較安心,卻引起小巴業界和追求快捷的市民不滿,指有可能影響生意[57][58]。 即使安裝了車速顯示器,乘客座椅亦加裝了安全帶,但政府缺乏宣傳而成效不大[59]。 不少不良紅色小巴司機更違法改裝車速顯示器,常見方法是干擾顯示器使車輛超速時所發出之「咇咇」聲浪降低,甚至超速時不會響起「咇咇」聲;個別司機者更以低階改裝方法,令車速顯示器所顯示的車速較實際行車速度為低。
領有牌照的公共小巴在1969年有3,458輛,《道路交通(修正)條例》生效後小巴數目持續增長[7]。 由於公共小巴在繁忙街道行走時容易引致交通管理問題,加上公共交通服務有相當改善,政府遂於1976年決定,應盡量鼓勵小巴提供固定路線服務,以輔助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如鐵路和巴士)服務。 2017年4月7日,政府就《2017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草案》刊登憲報,將小巴的座位上限由16個增至19個;2017年6月28日,立法會下午三讀通過草案,於同年7月7日起生效。 有關上限並非強制,如果需要容納19個座位,小巴長度至少要達到7米。 營辦商可因應實際營運情況和乘客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增加旗下公共小巴的座位,以及確實增加的座位數目及實施時間。 同年5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綫(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遂於1974年正式實施專綫小巴制度,至1975年,香港島已經有6條綠色專綫小巴路線。
小巴牌價最高: 紅色公共小巴
2006年5月18日凌晨,新界北交通總部特遣隊派出2名警員假扮乘客於銅鑼灣登上一輛紅色小巴,並暗中攜攝影機將「飛車」過程拍下,發現該小巴途中至少5次衝紅燈、切雙白線,另一隊警員在青山公路時速限制50公里路段,以雷射測速槍偵察到小巴車速逾100公里。 警方最後在元朗將小巴截停,以危險駕駛罪名將司機拘捕[47]。 2009年8月8日晚上,一輛紅色小巴於旺角洗衣街為超越車龍而衝上行人路,有網民上載其行車短片,引起公眾關注,小巴司機已認罪,並於10月21日被判罰款500元及停牌半年。 現時不少小巴營辦商的車長計薪制度並非按固定月薪計算,而是按單一車程的乘客車費收入分帳,不少車長為求增加收入,冒險超速駕駛或衝紅燈,尤以紅色小巴為甚。 除了在一些地方實施停車限制和劃設禁區外,政府自1970年代中起限制紅色小巴不能在已有完備鐵路及巴士網絡的新發展地區和新落成的快速公路提供服務[16],例如佐敦道以南之尖沙咀、黃埔花園、青衣、鴨脷洲。
早期小巴用車多為英國品牌,如金馬(英語:Commer)、柯士甸(Austin)、摩利士(Morris)和福特等,也有來自日本大發牌(Daihatsu)與五十鈴(Isuzu)。 專綫小巴的設立主要是為某個社區(例如偏遠地區的鄉村)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港鐵、巴士),惟時至今日運輸署以「引入競爭」為名已多次違反是項原則,行走新田公路的新界區專綫小巴44綫即為最佳例子。 小巴牌價最高2025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已在憲報指明所有在2014年12月1日或以後首次登記的公共小巴必須安裝電子數據記錄儀。
小巴牌價最高: 香港獨有的回憶 – 小巴牌
因此,當局必須審慎評估座位數目增幅,亦要平衡其他不同公共交通服務業界利益。 運輸署指,由於大部分公共小巴總站設施、上落客區及其他道路均按照現行法定尺寸而建造和設計,若更改公共小巴尺寸,上述大部分設施亦須予修改。 香港小型巴士(簡稱小巴,英語:Minibus/Mini Bus)主要分為公共小型巴士及私家小型巴士,前者作為巴士和鐵路的輔助及接駁交通工具。 根據香港政府按照《道路交通條例》第23條1款規定,在1976年刊憲限制全香港只容許最多4,350輛公共小巴營運[1]。
現有「長陣」公共小巴亦可改為設置19座位的小巴,該等營辦商需根據現行有關車輛檢驗規定及行政程序的機制,向運輸署遞交申請,一經獲准便可加裝座位而無須更換車輛。 小巴牌價最高 然而,一直雄霸本港小巴市場的6.255米「短陣」豐田Coaster,車廂並沒有空間增加符合法定寬度的座椅,意味該車款將無法加位至19個。 較特別的是,新界專綫小巴901線之車隊只設17座位,以騰出空間裝設行李架方便過境旅客。
小巴牌價最高: 小巴牌買賣交易減少?什麼因素導致小巴牌價步入下跌走勢?
另外,由於大部份紅色公共小巴司機均為自僱人士,收入跟載乘客人次有關,如車上的乘客比預期少,紅色公共小巴司機一般都會停車等客,拖延不少時間,而司機又因為想追回等客的時間,往往成為超速駕駛及衝紅燈的誘因。 小巴牌價最高 [2]根據小巴牌照類別,公共小型巴士可以分為紅色公共小巴及綠色專綫小巴兩種,載客量最多為19人。 由於小巴在公共交通服務系統中,發揮輔助功能,因此政府一貫政策是限制小巴數目,並維持小巴既有服務範圍;同時,政府亦鼓勵紅小轉為專綫小巴。 小巴牌價最高2025 如果有需要推出全新小巴路線,運輸署會以專綫小巴形式發出營業牌照。
小巴牌價最高: 的士小巴牌價急跌 車主慘變負資產
于 2023 年6 月,红色小巴每日的载客量约为 159,500 小巴牌價最高2025 人次。 新冠肺炎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衝擊不斷,不論零售、飲食及旅遊全都無一倖免,而甚少人關注的小巴行業亦同受牽連。 其實近年來,小巴業界面臨多方面的壓力,而還有各種因素亦促使著小巴牌價邁走勢走向下坡,甚至導致行業逐漸式微。
小巴牌價最高: 安全問題
為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運輸署不時策劃和制訂新的專綫小巴路線,並根據地理環境和有關路線經營能力等因素,把新路線結合為多個路線組合,然後在憲報刊登招標公告,邀請所有公共小巴營辦商提交申請。 為達致這個政策目標,運輸司麥法誠(I.F.C. Macpherson)於1976年5月21日刊憲,以指令形式限定全港公共小巴數目上限為4,350輛[8]。 政府監管公共小巴的政策亦於同年制訂,紅色小巴可繼續在既有服務範圍內經營,但不能行走新市鎮和新落成的公共屋邨,以及禁止使用快速公路。 在個別地區亦有停車限制,以紓緩紅小往往在路旁和路口停車等候乘客而導致的交通擠塞;又推出專綫小巴路線讓車主承投,鼓勵其以專綫小巴的形式提供固定路線服務。 20世紀50至60年代,新界鄉郊幅員遼闊,道路網並未如今天般發達,九巴營辦的專利巴士服務不可能全面覆蓋所有村鎮,班次亦見不足。 為解決鄉郊地區的交通問題,政府於1960年批准可載9名乘客的新界的士(俗稱「階磚仔」)領牌[4],與市區的士一樣以出租方式營業,惟不少的士司機私下改為按程計價,收費比巴士略貴,車程也比巴士短,乃公共小巴服務雛型。
小巴牌價最高: 疑未拉手掣心急落車取晚餐 小巴突溜前男司機捲車底送院不治
新條例賦權運輸署署長於已經安裝電子數據記錄儀的公共小巴進行檢驗時,可安排檢索電子數據記錄儀所儲存的任何資料,以確保電子數據記錄儀操作正常,及加強監察公共小巴服務和營運。 此外,為方便調查意外和《道路交通條例》(第374章)及其附屬法例所訂的其他罪行,並為執行涉及小巴營運的法例,條例同時賦權警方檢索電子數據記錄儀所儲存的任何資料,並訂明該等資料可在任何刑事法律程序用作證據。 小巴牌價最高 小巴牌價最高 根據《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第374A章)第24C及120AA條規定,公共小巴均須裝配一個由「獲授權電子數據記錄儀安裝人」安裝的認可電子數據記錄儀。
小巴牌價最高: 香港小型巴士
1978年,各小巴陸續安裝了車頭頂地點牌箱,以便清楚地顯示行車目的地。 政府於1988年2月23日批准小巴由14座位增加至16座位,部分小巴商會曾經要求政府放寬座位數目至20座位,但是政府認為小巴為輔助性交通工具,及受到保護鐵路政策等限制而不被接受。 由於業界普遍以阿拉伯數目字顯示車費,政府已修訂了上述規例中列明的語文規定並去除其顏顔色要求,由2020 年7 月5 日起,公共小巴的車費牌必須以”$”符號及阿拉伯數字清晰地展示。 《01周報》曾簡介在北京的「定制公交」,營辦商根據地區客流和不同時段需求,設定多條順序及直達路線,並設有應用程式供乘客預訂座位,提供彈性服務,協調市內鐵路、巴士及出租車需求。 在接載居民由市區到新市鎮轉乘站後,再安排循環線行走區內屋邨。
小巴牌價最高: 牌價插水 紅VAN願「戴綠帽」挽救生意 政府應因勢利導促成轉營
時至今日,豐田Coaster已成為大部分小巴的車款,但亦有少量三菱Rosa小巴行駛。 小巴牌價最高2025 香港小巴主要使用Coaster的原因,就是因為維修成本較低,購買零件容易,保養良好情況下壽命可接近20年,耐用程度遠較其他小巴甚至專利巴士優勝。 小巴牌價最高 小巴牌價最高2025 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紅巴,是最初的公共小巴,當時以車身中央髹上紅色色帶(所以行內俗稱紅色小巴為紅帶)以茲識別。
小巴牌價最高: 營辦商
運輸署於2021年9月曾就應否維持公共小巴原有數目上限徵詢公共交通業界的意見。 為避加劇小巴行業內的競爭,保持公共交通系統的多元選擇,維持各種公共交通服務的生態平衡,同時促進不同服務之間的優勢互補,讓市民享有便捷服務和合適選擇,業界大致同意維持公共小巴總數限額不變。 《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訂明,公共小巴的長度、闊度、高度和重量上限分別為總長度7米、總寬度2.3米、總高度3米和車輛總重量5.5噸。 座位數目於1988年2月23日獲放寬至16個,此後差不多三十年未有增加;此外,乘客座位尺寸、座位與座位之間的淨空間及通道空間均受法例規管。 翻查資料,2011年小巴牌價一度攀升至高達750萬元,之後逐漸回落,2015年跌至400多萬元,近日進一步跌至徘徊在320萬至360萬元的水平。 公共小型巴士總商會主席凌志強向《香港01》透露,據他所知,近期有「十架八架」行走九龍區的紅Van,車主決定「斷供」,由銀行將小巴拖走。
小巴牌價最高: 小巴牌價逐年下跌大不如前
於2012年4月13日起,紅色公共小巴的車速限制在每小時最高80公里及強制性須要安裝認可的車速限制器的條例生效,相關的《2012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亦於當日刊憲。 違反與車速限制器相關的規定,例如使用沒有安裝認可車速限制器的紅色公共小巴,或者使用已經安裝認可車速限制器,但是車速限制器未能夠保持於良好及有效用的狀態的紅色公共小巴,均屬違法。 另外,如果在沒有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下,干擾車速限制器的正常操作,罰則相同。 小巴牌價最高 條例亦將電子數據記錄儀(俗稱黑盒)列為紅色公共小巴的其中一項基本裝備。 政府曾稱,年內推出的交通補貼計劃會納入紅色小巴,同時要求紅色加強符合更多營運要求,例如提供固定路線、服務時段、班次及收費,準時上傳八達通卡交易數據,匯報乘客人數等。
小巴牌價最高: 小巴數目上限
後者可以由專線小巴營辦,令平均車程時間縮短,提升居民選乘的誘因。 小巴牌價近年回落,有業界代表指,不少紅色小巴車主為個體戶,部份因為牌價貶值,生意額及盈利又大不如前,因此索性「斷供」。 政府應趁牌價回落,加快與業界洽商小巴「由紅轉綠」,加強監管路線及班次,同時思考如何參考網約車特色,保留紅色小巴彈性特色,補足其他交通工具的缺點。 小巴牌價最高 截至 2023年 6 月,全港有 3,299 輛領牌綠色專線小巴行走 355 條主路線(港島共 67 條;九龍共 81 條;新界共 207 條)。
小巴牌價最高: 路線
當時在經營上遇到困難,可為了年幼的孩子和五六個伙記的生計,即使壓力大也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後來小巴牌機械化生產,集體運輸服務完善,業界對小巴牌的需求大減,這行業逐漸息微。 顧名思義,專綫小巴在固定路線上行走,可於客運營業證證明書上指明的小巴路線營業,營辦商不可隨意更改行車路線。 要注意的是,紅色小巴只要不是在行車途中變更收費,即使在惡劣天氣下大幅加價亦不違法。 不少不設八達通收費裝置的路線,更會在農曆新年前後增收一元至數元不等。 小巴牌價最高 小巴牌價最高2025 作為合法化的「白牌車」,紅色小巴最初以米色車身配以中央紅色色帶作識別,是以行內俗稱紅色小巴為「紅帶」。
于 2023 年 6 月,绿色专线小巴每日的载客量约为 1,324,700 人次。 公共小型巴士的数目,规定最多为 辆,每辆的座位最多为 19 个。 有些公共小型巴士行走固定路线(绿色专线小巴),有些则行走非固定路线(红色小巴)。 因此,他們早前拋出的自願接受監管方案,假如某一路線全部車主同意,無其他人反對,就會接受署方規管,成為專線小巴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