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鼠腹腔注射3.9g/kg組培川貝和野生貝母水劑,也同樣具有祛痰作用,給藥後1小時為作用峰值,2小時後作用下降,按1.5g/kg及3.0g/kg給藥,其祛痰效果隨劑量加大而增強。 平貝母在中醫臨床中用於治療氣管炎、癰瘡等疾病,也用於配製復方貝母片、小兒牛黃清肺散等多種中成藥,用量較大。 近年來還從平貝母的莖、葉、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鎮咳、化痰作用的生物鹼,用以製成治療氣管炎的新藥,效果良好,展示了綜合利用的新途徑。 平貝母年需要量約11萬千克,野生蘊藏量約25千克,每年栽培面積約2000畝,可見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外層鱗葉心臟形,肥大,一片較大,或近等大,抱合。 頂端稍尖,少有開裂,基部微凹陷。 主銷華東、華南地區並出口。 川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產於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之一。
貝浪: 川貝
(1)鎮咳作用 川貝母具有鎮咳作用。 組織培養川貝與商品川貝具有相似的止咳化痰效果。 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川貝母野生資源較多,收購增長較快,這個時期是供大於求。 60年代初期,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收購與銷售均有所下降。 60年代中期,隨著農、副業生產的恢復及發展,川貝的購、銷迅速增長,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年產30多萬千克、銷30萬千克)。
- 外層鱗葉心臟形,肥大,一片較大,或近等大,抱合。
- 本品外形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在川貝中個體最大。
- 給予大、小鼠皖貝醇提物(或皖貝粉混懸液,相當於臨床量的120倍)12g/kg灌胃,觀察7天,結果大、小鼠全部活動如常,毛色、進食均在正常範圍。
- 因此,在對野生資源加強保護的同時,加強伊貝母的研究工作,開展伊貝母莖、葉、花綜合利用的研究,提高資源利用率。
- 1985年後,在價格刺激下,上山採挖伊貝母的人員增多,伊貝的收購量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市場供應。
- 川貝母是一味名貴中藥材。
質地不如上兩種川貝堅實,斷面較粗糙。 暗紫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 青貝:呈扁球形,外層兩鱗片大小相近。 頂端開口,內有小鱗片數枚,顆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穩。 貝浪 外表呈淺黃白色,質地較松貝疏鬆,粉性。
貝浪: 川貝母
頂端漸尖,基部圓平,中央凹入。 表面呈黃白色或淺棕色,光滑。 斷面白色,粉性,內有一圓錐形心。 質堅硬難折,斷面角質。 本品含秋水仙鹼,系有毒草藥,內服過量可使中樞神經麻痹而死亡。 中醫多外用冶癰腫、瘰和關節炎等症,與川貝母的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不同。
70年代至80年代,資源缺少的問題就較為明顯,收購與銷售均有較大幅度下降。 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川貝母野生蘊藏量約100萬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採挖困難,加之家種區域性強,生產規模小,所以短期內還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川貝母商品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 新中國成立後,列為國家計劃管理品種。
貝浪: 川貝蜜糖炖雪梨
為百合科平貝母的乾燥鱗莖。 商品多來源於栽培,主產東北。 本品外形扁球狀,形如算盤珠,高0.5~1cm,直徑0.6~2cm 。 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外層有鱗葉兩瓣,肥厚飽滿,大小相近或一片較大,互相抱合,頂端微平或微凹入,稍開裂。 中央鱗片小,質堅實而脆,富粉性。
貝浪: 市場
因其集散於打劍爐故名之。 本品外形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在川貝中個體最大。 外表類白色或淺黃棕色,有的具棕色斑點,俗稱「虎皮斑」。 外層兩枚鱗瓣,大小相近,在頂端形成略尖的裂口,內有小鱗葉及心芽。
貝浪: 川貝母
建國以來,生產有所發展,但產不足銷,供應一直緊張。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由於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伊貝產量是最低的時期。 貝浪2025 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伊貝購銷也隨之增長,1970年收購近10萬千克。 自然資源的增長較慢,為滿足市場需求,60年代新疆開始野生變家種研究,以後河北、內蒙古引種成功,改變了過去完全依賴野生的狀況,但家種面積小,生產發展緩慢。 1985年後,在價格刺激下,上山採挖伊貝母的人員增多,伊貝的收購量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市場供應。 但是,在川貝母的生產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野生資源過度採挖,資源迅速減少;種植技術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生產周期長,發展緩慢。
貝浪: 川貝蜜糖炖雪梨
質硬而脆,斷面白色,粉性。 本品常混作青貝,應注意鑒別。 伊犁貝母呈圓錐形,較大,表面稍粗糙,淡黃白色。
貝浪: 市場
給貓靜脈注射川貝鹼4.2mg/kg可產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並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西貝鹼對麻醉犬也有降壓作用;貝母鹼及貝母鹼寧極少量時可使血壓上升。 大量生物鹼可致血壓下降。 另有學者用戊巴比妥鈉15mg/kg及苯巴比妥鈉75mg/kg給貓混合腹腔麻醉,電刺激喉上神經引出典型而穩定的咳嗽反應,經腹腔注射皖貝的醇提物4g/kg(生藥),每隔20分鐘按原條件刺激。 結果顯示,用藥後貓的咳嗽強度和咳嗽次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60分鐘產生顯著的鎮咳作用,持續2~3小時。 皖貝與川貝比較,兩者鎮咳作用無顯著差異;而皖貝與浙貝比較,前者的鎮咳作用明顯優於後者。 故皖貝可作川貝的代用品。
貝浪: 川貝
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縮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 貝浪2025 貝浪2025 花期6~7月,果期8~9月。
貝浪: 川貝蜜糖炖雪梨
川貝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2mg/l濃度時,能抑制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 川貝母鹼水浸劑(1∶25)在試管內對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貝浪: 市場
呈卵圓形,顆粒大小均勻,直徑一般不超過1厘米。 外層兩鱗片大小懸殊,小鱗片被包在心臟形的大鱗片內,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稱「懷中抱月」。 本品呈扁球形,直徑1~2.5cm,高1~1.5cm。 表面類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對合,中央有皺縮的小鱗葉2~3片及干縮的殘莖。 質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 (2)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藥材呈圓錐形。
鱗瓣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底部鈍圓。 貝浪2025 綜上所述,松貝與青貝的明顯區別在於松貝的兩個鱗瓣大小懸殊而青貝的大小相近;爐貝個體最大,呈長圓錐形,色顯黃白,或有「虎皮斑」。 川貝均以質堅實,粉性足,色白者為佳。 另外,一輪貝母及草貝母均有毒,須格外注意。 本品呈扁球形,直徑約1cm。 外層鱗瓣多枚,肥厚,輪生,頂端開裂。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 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向上漸為互生;葉線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通常不捲曲。 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 花期6~7月,果期8月。 貝浪2025 別名:松貝母、烏花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
貝浪: 市場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 葉通常對生, 少數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輪生,先端不捲曲或稍捲曲。 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徑0.3~0.9cm。 因其如豆如珠,又稱「珍珠貝」、「米貝」。
質堅硬,斷面角質樣或略帶粉質,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而麻,有大毒。 川貝母是常用中藥,傳統的功效是潤肺、止咳、化痰,而且自古至今用藥只取其地下鱗莖。 通過現代藥理作用的研究,已發現其臨床應用的新方向;通過對代用品及微量元素的研究,對解決自然資源匱乏、擴大藥用來源有著積極的意義。
由中國藥材公司統一管理,1985年改為國家指導性計劃品種,以後則由市場調節產銷。 為了適應醫療和市場需要,在利用野生資源的同時,進行了野生變家種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能力。 市場供應比較緊缺,屬於不能滿足需求的品種。 法實驗,家種及野生川貝母200%流浸膏25ml/kg,川貝母生物鹼11.3mg/kg及貝母皂甙Ⅰ~Ⅲ號0.5mg/kg,均有較明顯祛痰效果,其中以生物鹼和皂甙Ⅲ號的作用較強。
貝浪: 川貝
因此,對野生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要認真執行”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加強對野生資源的護育。 在四川、青海、甘肅、西藏等適宜區域,要大力發展家種川貝母生產,做好技術推廣和指導工作,儘快形成商品生產能力,增加藥源,以適應醫療市場需要。 平貝母商品原來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在野生變家種獲得成功後,產量逐年增加,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增長較快,成為商品主要來源,市場緊缺狀況有所緩和,但仍屬供應偏緊的品種。 平貝母野生資源零星分散,採挖困難。 自60年代野生變家種獲得成功後進展較快,70年代家種生產已初具規模,年產量在2~3萬千克,80年代以後產量明顯增加,年產5~6萬千克。
為百合科湖北貝母的乾燥鱗莖,又稱板貝。 本品呈扁圓球形,高0.8~2.2cm,直徑0.8~3.5cm,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外層有鱗瓣2枚,肥厚,略呈腎形,或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頂端閉合或開裂。 內有鱗葉2~6枚及干縮的殘莖。
貝浪: 川貝母
基部內陷呈窩狀,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數鬚根。 外層單瓣鱗葉呈元寶形,長2.5~3.2cm,直徑1.8~2cm。 質脆,斷面類白色,富粉性。 川貝母總生物鹼及非生物鹼部分,經口給藥,每鼠0.25~0.5mg,均有明顯鎮咳效果。 川貝母是止咳化痰的良藥,中醫處方用量相當大。 以川貝母為原料生產的中成藥達100種以上,尤其近20年開發的川貝枇杷露、川貝止咳糖漿、蛇膽川貝液等川貝母製劑,服用方便,比較受歡迎。
川貝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創匯率較高。 貝浪2025 貝浪2025 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藥用量必將進一步增加。 目前,家種川貝母已奠定了初步的生產基礎,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術。
天貝的製造主要是將黃豆去皮煮熟後接種寡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發酵而成。 挖季節因地而異,西北地區多在雪融後上山採挖; 青海一帶一般在7月採挖;四川、雲南及甘肅地區約在5月間採挖。 挖出後,洗淨,用礬水擦去外皮;亦有用鹽水浸泡後晒乾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後用硫黃熏後再晒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