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於十一月三日上午2時左右最接近香港,在天文台總部之西南約40公里掠過。 天文台警告信號 隨著尼格移至本港的西南面,本港轉吹東南風,天文台在當日上午2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隨著尼格減弱並移入內陸,本港風勢隨即緩和,天文台在當日上午5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並於上午6時2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是當香港出現火災的危險性甚高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
-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尼格再次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
- 尼格其後更進一步逼近珠江口一帶,不但令港澳兩地發出半世紀以來首個於11月生效的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更是繼1954年颱風柏美娜後,相隔68年後首個於11月正面吹襲港澳兩地的熱帶氣旋。
- 直至1979年,社會對於男女平等的重視,名字各半,交替使用。
- 入冬以來最早首次錄得寒冷天氣:1981年11月9日,錄得11.3℃。
原意是為了確保學生在惡劣天氣下可安全上下課的機制,卻流於表面,不但阻礙學生學習,更無助他們成長,過於保護學生無助培養學生面對困難的能力。 另外,天文台在昨日下午8時55分發出的雷暴警告,有效時間延長至今日下午5時正,預料香港有狂風雷暴。 在下午1時20分,塔門錄得每小時超過70公里的強陣風。 預料高達每小時70公里或以上的強陣風繼續吹襲香港。 天文台在下午12時3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隨後在下午2時05分取消黃雨警告信號。 雖然暴雨警告已經取消,但市民仍須警覺有關河道氾濫可能帶來的危險。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氣|天文台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尼格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需要發出二零二二年第三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尼格亦是自一九四六年以來第三個需要在十一月發出八號警告信號的熱帶氣旋。 尼格吹襲期間,天文台測風網絡8個參考自動氣象站有4個錄得強風,其中1個錄得烈風及暴風,三號信號達標,但八號信號不達標。 風暴期間,長洲、西貢、機場及流浮山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為每小時92、57、55及47公里。
參考3日凌晨3時的觀測資料,「尼格」於到達香港以南海域時,確曾為該區帶來8級、甚至更強風力,如「尼格」按預測路徑掠過澳門上空,預計亦很大機會帶來8級風力。 天文台警告信號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香港風勢10月31日凌晨開始逐漸增強,離岸吹偏北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天文台於凌晨4時45分表示,尼格會在當日稍後進入南海北部,並與香港保持超過400公里距離,一號信號會最少維持至上午10時。 隨後在早上8時45分表示,一號信號會最少維持至下午4時,而隨著尼格逐漸靠近廣東沿岸,香港風勢會在當晚進一步增強,天文台會考慮在下午4時至晚上7時發出三號信號;並預料尼格會在11月2日稍後至3日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隨著暹芭逐漸遠離,香港風勢會逐漸緩和,但本港仍普遍吹強風,離岸及高地間中吹烈風,三號強風信號會維持至明日(3日)早上4時。 海面仍有大浪和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並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然而最終尼格吹襲澳門期間,澳門境內未受烈風影響,錄得的強風更只限一號和三號風球期間,是繼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後澳門再次出現境內沒有錄得烈風的八號風球。 11月2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再度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下午5時,香港天文台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10月31日上午8時,中國國家氣象局率先將其升格為颱風。
- 龍捲風、水龍捲及雹暴在香港並不常見,平均每一至兩年才出現一次。
- 由於強風關係,青嶼幹線的車速限制降至每小時50 公里。
- 隨著高空反氣旋在本週中至後期增強,中國東南部天色逐漸好轉。
- 在晚上10時,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770公里,即在北緯16.0度,東經117.3度附近,預料向西北或西北偏北移動,時速約10公里,移向南海北部。
最早全年首次錄得酷熱天氣:1956年4月27日,錄得33.4℃,亦是唯一一年在4月出現酷熱天氣。 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8年5月3日,錄得33.5℃。 自1970至1981年以來,首次連續12年發出八號信號(2011年-2022年),成為自1946年有紀錄以來連續最多年發出八號信號的年份之一。 年內第5個需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的熱帶氣旋,平1964年、1999年紀錄,成為二戰後發出最多八號信號的年份之一。 颱風蓮花成為超過40年以來最弱的八號信號,同時亦是2007年改變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的參考範圍後,首次連三號信號也不達標的八號信號,及首次沒有參考自動氣象站錄得烈風的八號信號。 維持1小時35分鐘(6月29日晚上11時05分至30日凌晨12時40分),打破2008年颱風風神紀錄。
天文台警告信號: 影響
天文台於中午12時許時曾表示,熱帶低氣壓已在海南島登陸,並會繼續遠離香港,當對本港不再構成威脅,天文台會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受熱帶低氣壓相關的外圍雨帶影響,香港今日仍有幾陣驟雨及狂風,局部地區有雷暴。 1998年天文台接納了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調查報告的建議,決定將以往僅供內部參考的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公開向市民發布,且重新定義紅、黑色暴雨警告,經修改後的三個級別暴雨警告信號均具有預報成份,沿用至今。
天文台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年份
請留意電台或電視台廣播有關交通情況及其他有關暴雨消息之報告。 天文台警告信號 自設立寒冷天氣警告以來,天文台總部錄得最低氣溫但沒有發出寒冷天氣警告紀錄:2007年1月24日,錄得11.8°C。 ),並在寒冷天氣出現時發出,以提醒市民使用熱水爐時要保持空氣流通。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資料
信號圖示定義及應變措施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可能受大雨及水浸影響之市民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以防止可能引致的損失。 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家長、學生、學校當局及校車司機均應留意電台及電視台有關學校的公佈。 有需要外出的人士應小心考慮天氣及道路的情況及注意安全措施。
天文台警告信號: 酷熱天氣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黑色在過去兩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香港境內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 1997年6月4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在早上7時0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由於紅雨警告在學生上學途中發出,而當時的教育署亦並無宣佈停課,情況頗為混亂。
天文台警告信號: 雷暴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自設立酷熱天氣警告以來,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氣溫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紀錄:2021年8月2日,錄得33.9℃。 澳門將於下午3時至5時改發3號風球,預料今晚至明日凌晨改發8號風球的機會中等至較高。 內地中央氣象台亦發布颱風黃色預警,預料海高斯會繼續增強,逐漸靠近廣東省西部沿海,並於明日日間在廣東台山至湛江一帶沿海登陸。 1964年、1971年及2017年,全部不同信號(包括所有方向的八號信號)均需發出,當中1964年亦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時最長的一年,全年共維持570小時15分鐘(23日18小時15分鐘)。 最短一號信號:颱風啟德,維持1小時5分鐘(取代三號信號,2012年8月17日下午3時20分至下午4時25分)後取消。 2008年亦是繼1999年後最多次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的一年,有4個(亦是連續4個)熱帶氣旋(颱風風神、強烈熱帶風暴北冕、颱風鸚鵡、颱風黑格比)令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天文台在10月25日發表「天氣隨筆」,表示以現時較西的路徑可能性而論,尼格對本港構成直接威脅的機會仍然偏低。 天文台特別提醒進行戶外工作、水上活動或行山的市民應留意天氣變化。 隨後再於晚上7時15分更新特別天氣提示,指尼格已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天文台會在當晚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在晚上10時1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800公里。 11月3日凌晨12時45分,天文台表示八號信號會維持至凌晨5時,並呼籲市民早上出門前留意最新風暴消息。
天文台警告信號: 雷暴警告天氣稿
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台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 天文台警告信號 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熱帶低氣壓尼格於十月二十六日早上在馬尼拉以東約1 3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向菲律賓並逐漸增強。
天文台警告信號: 天文台料南海熱帶氣旋與港保持300公里以上距離 澳門密切監察發展
1947年開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名稱以女性名字來命名。 直至1979年,社會對於男女平等的重視,名字各半,交替使用。 天文台警告信號 由2000年起,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名稱就由世界氣象組織竹颱風委員會所擬訂。
十月二十九日凌晨尼格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菲律賓。 天文台警告信號2025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尼格再次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 十一月二日尼格持續靠近廣東沿岸,但因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下午尼格減弱為熱帶風暴。 當晚尼格在香港以南水域掠過,翌日早上在珠海登陸,隨後在廣東西部減弱為低壓區。 2016年4月13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在早上6時半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惟市民根據當日的降雨情況,認為天文台應發出更高暴雨信號。
熱帶低氣壓 尼格 在香港時間 天文台警告信號2025 2022 年 11 月 03 日 06 時的最新資料,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 55 天文台警告信號2025 公里,尼格 3 日會橫過廣東西部,並逐漸減弱。 由於市區受熱島效應及九龍以北的狹長山脈(如大帽山、獅子山等)地形屏蔽影響,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可能完全影響新界而未完全滲入香港市區。 即使新界內陸和北部地區天氣寒冷甚至嚴寒(7℃或以下),天文台預測市區最低氣溫13℃或以上而不發出寒冷天氣警告的情況仍時有發生;更有數次是預測保守導致最終失誤,天文台需於凌晨急發寒冷天氣警告。
天文台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最(由1946年至今)
天文台指,按照現時預測,尼格會在星期三(11 月 2 日)稍後至星期四(11月 3 日)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其強度會逐漸減弱,但與珠江口的距離及其減弱速度仍存在相當變數,市民應保持警覺,留意最新風暴消息。 香港天文台發出 2022 年 11 月 01 日 15 協調世界時 至 2022 年 11 月 天文台警告信號 02 日 21 協調世界時 的機場天氣預報。 天文台在 8 時 40 分,改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天文台並指,預料八號東北訊號維持至周四(3 日)凌晨 2 時。 天文台指,受到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東部及南部部分地區正吹烈風。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低日最高氣溫」紀錄:1893年1月16日,錄得3.2℃。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各電視台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是旨在提醒市民雷暴有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至數小時內)影響香港境內任何地方,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 警告發出後,警告信息會透過電台和電視台向市民廣播,亦會在天文台的網頁及「打電話問天氣」系統( )上發佈。 雷暴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強烈季候風信號或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火災危險警告、酷熱天氣警告或寒冷天氣警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 但由於雷暴影響香港下不會出現結霜,此警告不會與霜凍警告同時生效。
馬鞍正遠離香港,本港風力將逐漸減弱,但與其相關的驟雨仍會間中影響本港,天文台會視乎本港風力的減弱程度,在上午9至11時之間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受活躍偏南氣流影響,預料下週廣東沿岸天氣持續不穩定。 此外,位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艾利會在今明兩日向偏北方向移動,大致移向琉球群島一帶。 與暹芭相關的雨帶會為珠江口一帶間中帶來大驟雨及猛烈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