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大火,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8]。 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鴨脷洲除了有巴士服務來往港島、九龍其他地區外,亦有專線小巴,另外鴨脷洲大街亦有街渡來往鴨脷洲及香港仔。 部分機構及屋苑亦設有穿梭巴士供住戶、客戶使用,如南灣便設有來往中環、香港仔的居民穿梭巴士。 而隨着港鐵南港島綫於2016年12月28日通車[10],鴨脷洲便有鐵路直達,分別在島的西及東面設有海怡半島及利東兩站,由總站海怡半島來往南港島綫總站金鐘只需約11分鐘[11]。 而隨著港鐵南港島綫於2016年12月28日通車[10],鴨脷洲便有鐵路直達,分別在島的西及東面設有海怡半島及利東兩站,由總站海怡半島來往南港島綫總站金鐘只需約11分鐘[11]。 鴨脷洲的形狀也有點像縮小了的香港島:南部及中部是山丘,稱為玉桂山。
鴨脷洲邨平面圖: 主要住宅區
商場曾經設有酒樓、街市(華貴街市)、診所、停車場等設施。 鴨脷洲邨平面圖2025 1998年位於大街的夾屋悅海華庭落成,三座大廈並排而立,是當時大街最具規模的屋苑。 鴨脷洲邨平面圖 1999年位處於鴨脷洲洪聖街8號的鴨脷洲市政大廈啟用,是前市政局和總署的全港第一座設有空氣調節設備的市政大廈,設有如街市、運動場、圖書館、餐廳等。
-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伙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 1994年8月16日,一場暴雨使鴨脷洲橋道旁的山坡發生塌坡,導致鴨脷洲邨和海怡半島對外交通中斷。
- 此外,目前隨着房委會第二次凍結租置計劃屋邨空置單位的出租,裕東樓及耀東樓是全港唯一兩座不作出租的單座工字型大廈。
- 2004年位於鴨脷洲徑臨海而建的私人住宅深灣軒落成,共有過千伙單位,在同區私人住宅,規模僅次於海怡半島。
而華貴邨及嘉隆苑的外牆選色以地盤的自然地貌為主,以海的藍色及山的綠色為主色,以灰白色襯托,再以附近山勢形態作外牆圖案。 華貴邨近海邊設有一個圓形水飾廣場更是一個遊樂場與嬉水池雙結合的嶄新概念設計,可惜除更衣室及洗手間之外,其餘設施因屋邨管理問題而停用至今。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346]。
鴨脷洲邨平面圖: 商場
整個島嶼主要是以住宅為主,集中在島嶼西部、北部,東部主要是豪宅發展;西南面則有一個規模很小的利南道工業區,近年以時裝、家俱名牌折扣商場及名車銷售為主,亦設有數據中心等高科技產業設於鴨脷洲工業區。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343]。 2013年鴨脷洲大街中段的紅茶館酒店重建完成,另一幢達27層高的酒店及恆基的舊樓重建項目(即倚南(H.Bonaire))亦正式相繼動工。 2014年鴨脷洲大街一帶進行多項改善工程,促進旅遊業發展,改善社區環境。
- 其中一個車位以108萬港元成交,刷新全港最貴公屋車位紀錄。
- 部分機構及屋苑亦設有穿梭巴士供住戶、客戶使用,如南灣便設有來往中環、香港仔的居民穿梭巴士。
- 而在華貴商場旁,設有華貴社區中心及升降機塔連行人天橋連接山上的華富邨。
- 鴨脷洲除了有巴士服務來往港島、九龍其他地區外,亦有專線小巴,另外鴨脷洲大街亦有街渡來往鴨脷洲及香港仔。
- 當天油麻地小輪開辦一條臨時航線,接載乘客往返海怡半島與香港仔魚市場,而中巴則臨時開設95X線往返香港仔中心及香港仔魚市場。
- 1987年位於鴨脷洲東部、依玉桂山而建的公屋利東邨及居屋漁安苑落成。
1987年位於鴨脷洲東部、依玉桂山而建的公屋利東邨及居屋漁安苑落成。 租戶包括7-11便利店、文具店、禮品店、五金店、髮廊、家居工場和酒家及中藥行。 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由房屋署高級建築師岑苑樺為首及其團隊聯合設計[21]。 鴨脷洲邨平面圖 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2009年2月竣工,並於2012年完成上蓋工程。
鴨脷洲邨平面圖: 樓宇
現時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2][註 1]。 鴨脷洲邨平面圖2025 1994年7月,第二條鴨脷洲大橋落成(實際上是在原來的鴨脷洲大橋旁邊並排建橋,然後調整兩組橋的行車方向),使進出鴨脷洲的交通,從雙線雙程行車變為四線雙程行車。 1994年8月16日,一場暴雨使鴨脷洲橋道旁的山坡發生塌坡,導致鴨脷洲邨和海怡半島對外交通中斷。
鴨脷洲邨平面圖: 華貴邨
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22],單位面積由14.03至39.66 m2(151.0至426.9 sq ft)[22]。 南區的鴨脷洲@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86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0,433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利東邨,漁安苑,悅海華庭,鴨脷洲中心。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2,900,年齡中位數為 48.5歲。 商場名為華貴商場,樓高2層,原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持有,2005年售予領展房地產信託基金。
鴨脷洲邨平面圖: 公共空間不足
約三億元美化鴨脷洲大街的工程,包括於現有的海濱觀景台加設多幅富地標性及透視效果的風帆,又會重鋪鴨脷洲大街一帶的行人路,堆砌成龍舟及帆船特色圖案,設置特色欄杆、特色街燈、銅像等一系列的美化。 在鴨脷洲海濱長廊興建旅客資訊中心,加裝燈籠擺設和燈塔雕塑等。 同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位於鴨脷洲的洪聖古廟,建議列作法定古蹟。 10月,政府宣佈,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鴨脷洲洪聖古廟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鴨脷洲邨平面圖: 公共交通
入場單位來自5樓C室,開放式間隔,實用面積205方呎,折實每呎約2.594萬元。 陳慶光形容,項目是次為貼市價推出,開價有參考同區同類單位,不擔心同期其他樓盤競爭,因港島很久沒有新盤推出,項目客源主打年輕客及投資者。 莊士中國地產部助理總經理陳慶光指,項目首批共50伙,包括13伙開放式及37伙一房,實用面積介乎205至317方呎。
鴨脷洲邨平面圖: 興建智障人士宿舍引發警民衝突
10月,政府宣布,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鴨脷洲洪聖古廟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東頭邨重建前為徙置屋邨,並擁有全港首批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第1-21座)及兩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第22及23座;當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 與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一樣,這些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 另外,本邨部份位置於重建時仍在飛機航道之下,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份樓宇只興建了15層(住宅層數14層),部份甚至只興建了8-13層(住宅層數7-12層)。 而第22座設計與後期的同款大廈不同,其大廈中部設有兩伙較大單位,原先擬作公用廁所之用,在入伙前因所有單位升級至使用獨立廚廁而改建為單位出租。
鴨脷洲邨平面圖: 重建
2014年10月,南灣的一個車位以300萬售出,創南區屋苑及香港仔區車位新高,較2011年買入價150萬上升一倍。 南灣這個300萬的車位,與當時鴨脷洲,香港仔、黃竹坑的樓齡較大的小型單位價格相約。 鴨脷洲邨平面圖2025 鴨脷洲邨平面圖 鴨脷洲邨平面圖2025 南灣是全香港繼禮頓山,寶翠園後,第三個屋苑有超過300萬一個車位的二手成交。
鴨脷洲邨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2014年,餘下的第22座徙置大廈拆卸,「東頭(一)邨」僅餘的大廈消失,現時只剩下「東頭(二)邨」[3],而原先的第22座及23座重建後分別成為「東匯邨第一期」以及「東匯邨第二期」。 政府在2022年7月21日下午5時起鴨脷洲利滿樓(不包括利福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晚午夜12時前起接受檢測,翌日上午11時正式完成行動。 政府在2022年3月24日同3月27日下午5時起鴨脷洲利澤樓、利添樓(不包括利怡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晚午夜12時前起接受檢測,翌日中午12時正式完成行動。 政府在2022年3月17至18日下午5時起鴨脷洲利怡樓、利福樓(不包括利滿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晚午夜12時前起接受檢測,翌日中午12時正式完成行動。
鴨脷洲邨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然而,不少人認為東頭邨屬於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經常會寫成「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九龍寨城公園。 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寨城公園相隔了一條東正道,這條路正是黃大仙區與九龍城區的分界線。 雖然東頭邨獲劃分為黃大仙區,但由於地理位置來説東頭邨受啟德河(啟德明渠)及摩士公園所分隔,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城的距離比黃大仙還要近。
當天油麻地小輪開辦一條臨時航線,接載乘客往返海怡半島與香港仔魚市場,而中巴則臨時開設95X線往返香港仔中心及香港仔魚市場。 原址發展為私人屋苑海怡半島,在1992年至1995年間落成,共9,812伙,是香港十大藍籌屋苑之一。 除康體大樓、會所、3個游泳池、多項室外球場外,另有兩所商場,分別是海怡廣場西翼及東翼。 鴨脷洲邨平面圖 面積僅1.3平方公里,但是前二十大的香港岛屿,2011年時住有約86,355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66,426人。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2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
鴨脷洲邨平面圖: 華貴邨
由於當時東頭(一)邨已列入重建計劃,而東頭(二)邨則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此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東頭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來,還設置獨立的屋邨辦事處,並易名為東匯邨。 鴨脷洲邨平面圖2025 東頭邨重建前有23座徙廈,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委員會曾經將東頭邨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 1998年,華貴邨成為當時唯一在南區成立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3],及首個在港島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