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降低癌症骨轉移的影響,黃志平主任說,癌友莫名出現持續性定點骨骼疼痛,可千萬別輕忽,應趕緊向醫師反應,並遵照醫囑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或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骨轉移,患者僅須規律回診,就能控制骨轉移,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PanNETs)的有多種治療方式,此類的惡性腫瘤較為罕見[60][87][88][89]。 一些偶然發現的小型腫瘤(小於1公分),例如因為其他目的而做電腦斷層掃描時發現者,可能會先採取觀察性等待(英语:watchful waiting)的消極策略[60]。
安寧療護著重於疾病的症狀治療,目的在減輕病患的痛楚、增進患者生活品質[102] 。 由於胰臟腺癌常到後期才被診斷出來而難以治癒,在這種情況下,安寧療護成了唯一可行的治療方式[103]。 安寧療護並不以根治疾病的源頭為目標,而是要緩解如疼痛或噁心等症狀,並協助患者對決定往後的療程與規劃,包括是否住進安寧病房等重大醫療決策[104],疼痛的常見處置方式則有使用鴉片類藥物或進行手術。 這些組織變化創造了缺乏血管和氧氣的腫瘤微環境[2],造成許多化療藥物無法到達腫瘤所在,使得此類癌症難以治療[2][3]。 化學治療為多發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療方式,使用的藥物包括傳統化學藥物(如Melphalan(英語:Melphalan))及類固醇等。 每種藥物作用機制不同,可能會造成部分用藥者的免疫力下降,引發其他併發症,或因為服用類固醇藥物,產生水腫等症狀。
骨頭癌: 相關文章
在2015年,全球約有48.8萬人為多發性骨髓瘤所苦,並導致101,100人死亡[8][9]。 在美國,該疾病的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會有6.5人罹病,有0.7%的人在其一生中會有某個時間點曾經罹患此一疾病[10]。 更前瞻的研究還使用了免疫療法,如溶瘤病毒(英语:oncolytic virus)[140][141]。 有關胰臟癌的早期診斷仍有正在進行的研究[67][68]。 例如,歐洲遺傳性胰腺炎和家族性胰臟腺癌(EUROPAC)試驗就試圖釐清常規篩檢是否適用於有胰臟癌家族史和遺傳性胰臟腺癌的人[126]。 目前已有證據顯示新發糖尿病(new 骨頭癌 骨頭癌2025 onset diabetes)可能為胰臟癌的徵兆,這一發現,或許能改善現有的診斷和篩檢方法,進而加以預防[124][127]。
不同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作用方式略有差異,適合不同的癌症病人。 骨頭癌 骨頭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醫師說,所有的癌症都可能發生癌症骨轉移,其中,又以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這四癌的患者為高風險族群。 因為癌症骨轉移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會造成負責分解骨骼內老舊細胞的破骨細胞過度活躍,導致骨骼分解與製造的動態平衡被打斷;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 因為癌症骨轉移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會造成負責分解骨骼內老舊細胞的破骨細胞過度活躍,導致骨骼分解與製造的動態平衡被打斷。
骨頭癌: 胰臟癌
雖然在1980年代以後,以治癒為目標的手術不再意味著高死亡率,但仍有許多患者(約30至45%)必須接受術後治療,以處理非癌症本身導致的術後併發症,其中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胃排空障礙[3]。 一些較局部的手術也能用來減輕症狀,但就不是以治癒癌症為目標,例如在侵犯十二指腸或大肠的案例中便能藉由繞道手術來維持患者消化道的暢通,藉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但無法根治癌症[11]。 大約只有20%的胰臟癌有手術治癒的機會[11],雖然CT很有幫助,但要判斷腫瘤是否能完整移除仍然十分困難,很可能手術進行時才發現腫瘤無法在不破壞其他維生器官的情形下完整移除。 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腫瘤確切的解剖位置是否靠近或侵犯到靜脈或動脈[2] 、外科技術以及術後復原的考量等[70][71]。 患者的年紀本身並非決定手術與否的條件,但其綜合日常體能狀態(英语:performance status)必須足以支應大手術帶來的衝擊[11]。 雙磷酸鹽類藥物的藥理作用主要是在高度骨代謝區域,透過抑制蝕骨細胞作用,達到降低骨吸收作用,減少骨質流失的目的,因此可應用於降低骨疼痛、癌症全身性骨轉移、癌症導致之高鈣血症。
- 胰臟癌可借助電腦斷層(CT)或內視鏡超音波(英语: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等醫學影像技術確診,並協助判斷腫瘤是否能以外科手術切除[11]。
- 典型的胰臟腺癌會先散播到鄰近的淋巴結,接著再擴散到肝臟、腹膜腔(英语:peritoneal cavity)、大肠或肺臟等處[3],轉移到骨頭或大腦的狀況則不常見[40]。
- 曾有幾次凱文醫師也面臨病患放棄求生的慘況,當病患聽到骨癌時,老實說沒幾個人可以接受,如果又同時罹患其他癌症,更是晴天霹靂!
- 即使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患者之後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仍然比常人高出許多[3]。
缺點是沙利竇邁的一些副作用,像是患者若適值生育時期可能要注意海豹肢的畸胎問題,另外有些如嗜睡、末梢麻木等神經學上的問題,亦增加了使用上的困擾。 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明朗[4],相關風險因子包含酗酒、肥胖、輻射暴露、家族病史,以及某些化學物質[5][6][7]。 其機轉乃肇因於漿細胞異常,導致不正常地生產抗體(英語:Myeloma_protein),進而導致腎功能衰竭以及血漿黏滯度提升[3]。 當團塊只有一顆時,稱為漿細胞瘤(英語:Plasmacytoma),若多於一顆則稱多發性骨髓瘤[3]。 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可透過血液檢查及尿液檢查來確認是否有不正常的抗體蛋白,或是骨髓活體切片(英語:Bone marrow examination)尋找癌化的漿細胞,醫學影像也可檢查是否有骨病灶[2]。
骨頭癌: 相關網站
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提醒,所有癌別的患者,都有骨轉移發生風險,其中又以多發性骨髓瘤、乳癌、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為高風險族群。 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醫師鄧仲仁表示,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 醫師提醒,癌症初期症狀普遍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
骨頭癌: 主要魔藥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好發於中年或長者身上,特徵是較不易發生轉移且病程進展緩慢。 軟骨肉瘤初期沒什麼症狀,但等病患感到疼痛時,腫瘤已長至相當巨大。 吉西他滨在臨床試驗證明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並可延長存活中位年數長達五周後,於1997年獲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核可使用於胰臟癌[83]。 吉西他滨是FDA首支以臨床效益(clinical benefit)核可的藥物[84]。 此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胰臟癌化療的標準療程都只單用吉西他滨,其他藥物組合試驗都沒有更顯著的效果。 直到後來吉西他滨與厄洛替尼可以稍微提升存活率,厄洛替尼也於2005年核准用於胰臟癌的化療[85]。
骨頭癌: Heho News 健康新聞
此類腫瘤大多為良性,目前治療及評估方法仍持續討論中[32]。 良性的腫塊通常可出現很久但成長速度不快,且比較小,局部皮膚外觀良好;但惡性腫塊則可能會迅速長大,且會出現局部皮膚腫脹甚至潰爛的現象。 早期會出現發熱、體重下降、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這種狀況有時發生於晚期骨癌,而良性骨瘤通常無疼痛症狀。 骨頭癌 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患病人士普遍為兒童、年青人和年輕成年人,年齡介乎於10至25歲,而軟骨肉瘤主要患者為成人居多,診斷年齡大概平均為51歲。
骨頭癌: 骨髓移植
醫師鼓勵癌友們,每次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疾病狀態,發生莫名的骨骼疼痛千萬別忽略,並配合接受相關檢查,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都不會絕望。 亞東醫院癌症治療團隊,也在11/2至11/6期間舉辦《Bone Bone骨力 抗癌有力》活動,藉由融入衛教資訊的多媒體互動遊戲,讓民眾了解更多癌症骨轉移資訊。 當腫瘤切除後,視切片檢查的情況,可能還需要加上術後放療或化療來殺滅潛藏於體內他處的癌細胞。 例如骨癌容易轉移到肺部,除了切除骨腫瘤外,可能也需透過化療清除肺轉移的癌細胞。
骨頭癌: 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
不同種類的原發性骨癌的存活率都不同,而隨著醫學的進步,骨癌的存活率亦有所提升。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資料顯示,骨肉瘤、軟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7%,91%和82%。 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說,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針對癌友最在意的治療衍生的費用,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 曾有幾次凱文醫師也面臨病患放棄求生的慘況,當病患聽到骨癌時,老實說沒幾個人可以接受,如果又同時罹患其他癌症,更是晴天霹靂! 但最讓凱文醫師困擾的是,不只病患自己放棄治療,甚至連有些骨科醫師認為治癒機率渺茫而不鼓勵病患自救。
骨頭癌: 醫師 + 診別資訊
自1980年代起,學界便進行許多臨床試驗,但迄今仍未獲得明確結果[3][4]。 胰黏液性囊性腫瘤(英语:Pancreatic mucinous cystic neoplasm)包含多種胰臟腫瘤,且惡性程度不一。 隨著電腦斷層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此類腫瘤的檢出率也越來越高。
骨頭癌: 神經內分泌腫瘤
事實上,凱文醫師認為,無論病患的骨腫瘤處於哪一時期,都應該積極給予治療,重點不在於是否能痊癒,而在於藉由提升病患生活品質,讓病患能有更積極的態度和狀態對抗癌症,延續生命。 骨頭癌2025 針對適合接受移植的病患,根據發表在Lancet的第三期臨床試驗[21],硼替佐米合併沙利竇邁和類固醇地塞米松用於治療第一線適合移植的新診斷病患,經過六年的追蹤研究,合併治療可減少37%多發性骨髓瘤的復發機率。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並不是短時間產生臨床症狀的,其病情通常是漸進式的,且症狀不明顯,大部份病人是因疼痛,尤其是下背痛或骨折就醫而被發現。 目前一般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是可以治療的,不過多半無法治癒[1]。 可以透過糖皮質激素、化學療法、沙利度胺、來那度胺(英語:Lenalidomide)、骨髓移植來緩解症狀[1]。
骨頭癌: 致癌因子 健康長壽
另一種能藉由手術緩解的症狀為腫瘤導致的腸道或膽管阻塞,超過一半的膽管阻塞患者能以內視鏡手術置入金屬支架,維持膽管的暢通[37]。 安寧療護也幫助解決被診斷出癌症後伴隨而來的憂鬱症[3]。 少數的胰臟癌由其他非外分泌的細胞造成,其中絕大部分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PanNET)[33]。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類多樣的良性或惡性腫瘤,源自於協調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的神经分泌细胞。
而2000年來被使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有其成果,可單獨或配合傳統化療使用。 但是,沙利竇邁因為它的副作用使得在使用時有些特別的顧慮。 骨頭癌2025 優點是它可以控制疾病及降低骨髓瘤的數量從而改善症狀,並促成疾病緩解。
骨頭癌: 健康情報
目前仍沒有適合對群眾篩檢的方法,新的技術和針對特定族群的篩檢方法還正在研究評估[67][68]。 然而,對高遺傳風險的族群而言,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和MRI/CT造影是目前建議的例行性篩檢方式[4][56][68][69]。 在確診骨癌後,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擴散程度等等,為病人採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法,而普遍的治療會集合數種不同的方法。 如上文所述,骨癌的具體成因仍然未明,因此除了紓援病情的化療藥物外,未有其他食品或藥品獲證實可預防或治療骨癌。 然而,你可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促進骨骼健康。 前文提到,骨癌的實際成因未明,醫學界仍未找到有效預防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