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租、庸、調法,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是皆天下無遊民也。 雖以我國言之,祖宗朝身役之法甚嚴,公卿大夫之子弟,亦莫不各有所屬處。 有蔭者爲忠順衛,無蔭者爲保人,蓋擧一國無閑遊焉。 臣愚謂,宜遠倣成周,中參唐制,近復祖宗舊制。 除前銜、生進初試入格及元有身役,與夫篤疾癃廢者外,無論貴勢子弟、忠義品官、校生、庶孽、年三十以上,其不爲擧業者,年二十五以上,歲各收正布二匹,收之者甚輕,雖貧亦可辦,納之者甚衆,積小可成大。
- 疏中之語,有何過越,而殿下以爲過越;大臣亦以爲過越,而遂去言論之臣哉?
- 敬非徒敬,夫減膳、撤樂、責己、求言,皆其示敬者而猶未也。
- 公論之地,不避一家之嫌,力沮正議,是非倒置,今日三司之論,一何無據之至此也?
- 〈史臣曰:「內設賑恤廳,外遣賑恤使,不能存䘏,流民相望,餓殍已多。黃海道則至婦女行乞於里閭,而無用之供不除,使各道進獻鷹犬,羅別於闕庭者,何耶?」〉
- 至於殿下之臣,亦莫不各私其身、各私其家,百隷怠官,綱維解紐,百孔千瘡,莫可收拾,如此而其國未有不亡者也。
然踟躕彷徨,卒不敢決然去之者,誠慕殿下之明德日新,而可與至於堯、舜之域也,殿下何不擢置公卿之位,與謀國政,以壓群下之情,而反拘循資之格乎? 夫循資之格,起於末世,不得已之事,非聖君所以待賢之道也。 一擧爲相,殷國大治,伏願殿下效之。 今之人見殿下擧賢而不能,先疑殿下之好惡不定、立志不固,思以奸術,移殿下之志,以肆其毒者有之矣,若李誠彦之輩,是也。
仄陋: 仄陋怎么读,仄陋什么意思,仄陋造句,仄陋解释,汉语词典
至如擇幼悟,使與游處,則周公取效於當時,程子審論於後日,故幷列于此,伏願,聖上留意焉。 至等入謝,上曰:「太子仁孝、賢明,賴正人輔之以道,卿等盡心調護,動由禮則贊成;事未當則力言,勿因循順從也。」右,官僚之選宜謹。 ○戊辰,上召對玉堂講官,講《大學衍義》。
- 一,年七十以上親者唯有一子,皆以侍丁定給,依《大典》本意,則鰥寡孤獨,均蒙其恩。
- 當其反正之始,僅拾燼散之餘,曰公曰卿,苟位而授之,果能稱其望,而盡其責歟?
- 天不生程、朱諸儒於有宋,則孰能明孔、曾、思、孟之道於後世;天不生宏弼於東方,則孰能繼夢周之緖,因程、朱諸儒之所明者,而闡孔、曾、思、孟之道於今世歟?
- 後世之號爲儒者,往往掇拾支裔,巧爲傅會,其自爲擬處太高,而穿鑿僭妄,甚矣。
猛爲御史大夫,太后弟犯法,奏未及報,已陳尸於市,數旬之間,權豪貴戚,以罪刑免者二十餘人,朝廷震慄,姦猾屛氣,能以蕞爾之國,變弱爲强,有天下太半。 柴世宗當五季,稍稱賢君,而及得王朴,任以樞密,定大樂、均田租,明賞罰、節財用,廣大梁城,通汴、淮運,政事旣治,蓄積旣足,北征南伐,無不如意。 玆二君者,非有高、光之資;二臣者,亦豈有管、葛之才,而惟其相得之深,任用之專,故數年之間,治具畢張,至今稱之。 仄陋 況以聖主得賢臣,講求先王之道,參酌歷代之宜,立經陳紀,內修外攘,則其功烈之盛,豈但止於苻秦、柴周之君臣乎?
仄陋: 仄陋の説明
故曰物格知止,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萬人之心,卽一人之心,意誠心正,故有以勝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爲千萬人之心。 一有私意,存乎其間,則一膜之外,便爲胡越,苟如是則吾之所欲者,未必其所當欲;吾之所惡者,未必其所當惡,雖欲爲治,其可得乎? 格物莫若察之於身,其得之尤切者,卽亦先儒之言也。 此言何謂也,致知之要,須知至善之所在。 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之類,是已。 若不於身心上省察,而徒欲泛觀萬物之理,則殊非反復入身來底道理也。
伏想殿下,亦必念及乎此,而憂懼不已也。 諸臣陳誡,必有可用之策,臣之愚拙,則百爾思之,未得長策。 獨念昔者,滕文公問於孟子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孟子對曰:「君如彼何哉?强爲善而已。」然則當危急之秋,禦患之道,唯爲善,爲最切計也。 又竊念,伊尹告太甲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言天之於人,初無愛惡之常,惟視所作之善不善,而降之慶殃也。 仄陋 蓋善者,人之性也,人而不善,不可以爲人。
仄陋: ~しろって口悪いですか? 今日部活に行けず、伝言で「パートの人に練習しろって言っといてー」と言ったのですが口悪かったですかね? ご回答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自今沿海土着水軍,相換定役,則水軍精習,民無流離。 一,貧窮稱貸富家,或因年荒,未卽還償,於是貪暴之徒,計利督促,奪衣服家財,又取田地、牛馬。 仄陋2025 仄陋 今後一本一利外,侵暴剝徵者重論,則貧者得安其所。 一,臣所居忠州,乃路傍之邑也,疲弊莫甚。 前牧使李龜治任之時,流亡漸集,今牧使李賢輔爲政,民旣悅服,而因其父母在禮安縣,今換爲安東府使。 王若曰;蓋聞:『重大婚之禮,所以基王化之源,正人倫之始』,將欲收治齊之效。
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知則光大矣。」夫尊所聞、行所知,而高明光大者,宏弼之心也。 若其區區翰墨,務售新說,則雖勉宏弼使爲,臣等固知其必不肯爾也。 況群經奧義,已經宏儒之手,氷釋理順,無有可疑,借使程、朱復起,便無做說也。 仄陋 仄陋2025 孟子之後,正學不傳,紛紛異說,莫有能明者,其在程、朱,固不得不有所云著也。
仄陋: 参考文献:::仄陋
其謹其厚,若以爲保身、持祿之資則有裕,而亦何裨於國哉? 寄任之重,如彼其久,而無匡弼之效於上;有尸素之誚於朝民,則不被其惠,小大無所建,將焉用彼相哉? 大抵相之道有三焉,學而廣其心,誠以持其志,虛以受人言。 故古之爲相者,有聞善言則拜者;有吐哺而盡瘁者。
仄陋: 英奇(えいき)を 仄陋(そくろう)(卑賤の人)に采る(とる)
非但明尊卑之分,杜僭忒之源,蓋欲使神人有所係屬,後日難爲動搖。 此,古昔植遺腹,朝委裘,而不亂之道。 天佑我國,篤生聖人,實萬世無疆之休,必無非僻之干,而古人所以謹之於初、嚴之於後,豈無所見而然歟? 今雖幼沖,尋常稱號,衣服禮秩,猶宜分辨,豫遠嫌疑。 臣等謹按,古人蒙養之道,無所不用其正,而於國君世子,尤致謹焉者,誠以上承一祖宗之寵緖;下係神人之休戚,國之所以廢興、存亡,恒在於是,可不愼歟?
仄陋: 上疏论说经
此又人變之大者,言之不覺寒心。 未審殿下有何闕遺,而遭此災禍之酷? 臣等聞父之於子,愛之深則敎之至;天之於君,眷之厚則譴之重。
仄陋: Unicode検索結果 – 仄陋
○丁亥,上御晝講,講《詩傳》《桑中》、《鶉之奔奔》章。 仄陋2025 講訖,參贊官金益熙曰:「昨有《國朝寶鑑》刊行之敎,而此乃文宗以上事也。世祖以下,至宣祖朝事實,則閭閻間亦多蒐輯者,當此印出之日,命大臣與若干文士,一體續纂,以成全書似當矣。」上曰:「卿言甚是。議于大臣。」其後大臣皆以爲可,從之。 仄陋 ○戊寅,上御晝講,講《詩傳》《北門》、《北風》章。 ○禮曹啓曰:「永嘉府夫人葬日,王妃似當有望哭之禮,請議于大臣。」大臣皆以爲:「內殿望哭,雖無古例,揆以情禮,似不可已。」從之。
仄陋: 仄陋=【卑賤・ひせん】の人
崇品重臣,何敢以酒饌、妓樂,媚悅大臣,大臣亦何可受之? 仄陋2025 粤在世宗朝,戶曹判書金宗瑞進水飯于相臣黃喜,喜却之,招宗瑞立庭下,責以媚悅,至今傳說而美之,兩臣猶不聞之耶? 兩臣此事,可見朝綱之頹,而人不爲怪,尙無言者,大懦之習,尤可歎矣。
仄陋: 仄陋の意味と読み方
由是,每有一人,除拜鎭邑,其來也,囑托坌集;及其旣赴也,簡牘塡委,一有不及,嫌責隨至。 爲鎭將者,非但取以自私,困於徵索,有不能自已,侵漁百端,或以鹽粟,或以牛馬、鐵物,日事貿買,唯恐或後,至有許令互市,而陰收其稅者。 竭邊民之力,輸國家禁物,以資野人,無有窮已,豈不痛哉? 伏願殿下,先杜其源,凡以貂皮,爲衣裘、衾席及僭着耳掩者,嚴立科條,奢靡之禁,始于宮壼;簡素之風,行于朝廷,則其爲貿買者,將不禁而自止矣。 然此未可以法禁制之,轉而化之,儉而約之,要在殿下以身率之耳。 仄陋 仄陋 積粟實邊,分儲兩倉,所以爲軍旅、備飢荒也。
仄陋: 仄陋
伏念臣袞,性本褊迫,學又空疎,少習雕蟲,惟規取乎科第,長益墻面,顧何資於設施? 昧進退之適宜,丁時世之屯難,謫逐拘囚於荒裔,流離困頓以苟生,幸遭聖明,猥被甄拔,始起於風波垂死之地,遽加以金紫渾身之榮,歷華省者凡三;典方面焉至再,叩竊大提學之號,赧矣懷慙;操持吏部選之權,靦然冒處,雖無口舌之顯,責必有鬼神之陰非,退避不能,黽勉而已,至於今日之超授,又非前恩之足倫。 陞資憲未滿四年,距釋褐纔及二紀,時方署事,萃百責之繁殷,秩且貳公,躋一品之巍峻,雖宿望,尙慮難副,況新進其何敢當? 竭力輸肝,非所愛於軀命,折足覆餗,恐或忝睿知。 仄陋 仄陋 仄陋2025 上方宵旰以圖理,朝多鍊達之長才,當此之時,得人爲最。
夫有功以賞,古人猶慮其僥倖,況無功而享厚寵,其啓人窺覦濫僭之念,庸有極乎? 仄陋 殿下苟不於此時,快從公論,痛防其漸,則臣等恐積習流害,將無所不至,而爲子孫萬世無窮之虞也。 殿下若諉之以時之已久,不可渝盟,則雖與無功之人歃血要質,天地神祗,其將受諸? 仄陋 向所謂盟,特欺天、誣神而已,今雖修改,何渝之有? 伏願殿下,開道義之源,以導下;杜功利之門,以弭奸,待臣下以誠,重爵賞以公,毋執前失,斷循衆論,庶使窺覦僥倖之輩,無所抵隙,宗社幸甚。
仄陋: 「仄陋」は卑賤の人という意味らしい。
此雖蚩蚩匹夫之言,識者之憂,亦未嘗不在於此。 竊恐馳騁畋獵之漸,從此而萌也。 仄陋2025 仄陋2025 仍竊伏聞,王世子亦將隨駕,臣尤不勝過慮切憂之至。 王世子春秋幼沖,正當蒙養之時,問寢視膳之外,只當開筵講書而已,豈可示以軍旅之事,以導之哉?
仄陋: 가르쳐 줄게요と알려드릴께요はどう違いますか? 가르치다は、勉強など知識を教える時に使いますか? 今日のTMI教えてあげるねと言いたいのですが、알리다のほうがいいですか?
至於用人之際,多有失當,而臣等之言,爲不足採,勵政之心,漸不如初,而拒諫之兆,已成矣。 仄陋 況今天災、物怪,間見疊出,凶荒飢饉,萬民濱死,此正殿下恐懼修省,從諫弗咈之日也。 何固拒公論,以天譴、人言爲不足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