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而言上水市中心的商業活動更發達,而粉嶺則爲行政中心和工業中心。 至2020年代,上水西部的古洞北亦將發展成新一代的新市鎮,但由於多番爭議下古洞新市鎮的發展規模被限縮,預計僅有6萬人口入住,與原來的粉嶺和上水新市鎮的規模相差甚遠,再加上粉嶺/上水新市鎮將會繼續向梧桐河方向擴張,故此在可預見的將來粉嶺和上水仍然會是北區的地區中心。 北區[註 1](英語: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79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 北面與廣東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四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香園圍邊境管制站)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 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 北區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北區的上水及粉嶺一帶古時名為雙魚市,因為區內上水北面的雙魚河而得名。 運頭塘邨平面圖 新界五大氏族其中的上水侯氏、上水廖氏、粉嶺彭氏及龍躍頭鄧氏自公元10世紀起便陸續移居現時的北區。 英國租佔於新界後,1899年準備接收新界,但曾遭受新界居民聯合抵抗,上水、粉嶺等地村民亦參與其中。 至正式接管後,港府將北區劃分為上粉沙打區,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各取頭一個字組成。 廖氏其後在1930年代設立石湖墟,而粉嶺、打鼓嶺、沙頭角以及部分大埔區的鄉民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聯和墟,成為新界北區的兩個重要的墟市。
運頭塘邨平面圖: 發展
北區亦為香港少數仍保存農田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主要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濕農田塱原。 除此以外,北區亦保留了不少傳統村落、寺廟以及其他歷史建築,其中包括建於1751年的法定古蹟全港最大的祠堂廖萬石堂、同為法定古蹟,建卡1762年的居石侯公祠以及香港目前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松柏塱。 石湖墟和聯合墟皆爲仍然保存五六十年代建築的傳統墟市且仍爲區內商業活動中心之一。 1979年10月1日前,北區為大埔區的一部分[註 2],而屬於後來北區的部分在當時被分為四個區域: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統稱為「上粉沙打」地區。 獨立後的北區面積約136.53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7倍,是香港第四大行政區,與新界西貢區相約,但政府在標示區內地方的地址時大致上仍然沿用「上粉沙打」時期的內部區劃[註 3],使北區成爲極少數有明確內部分界的地區,而當地居民普遍都認可這種「官方分區」。
1990年,政府開始進行百福村內公營房屋地段的收地及清拆工程,並於1993年動工及接受申請[7],而相關公共屋邨及居屋地段亦分別命名為『嘉福邨』及『嘉盛苑』,並於1995年正式入伙[2][8]。 沙頭角的中英街熱潮則因港澳個人遊政策開放、內地旅客可以通過申請個人遊簽證自由出入香港而漸趨平靜。 由於與香港沙頭角爲鄰的深圳市鹽田區本身並非深圳市中心地段,且遠離各大火車站,至今未通地鐵,當內地民衆不需要再依靠中英街香港一側的商店採購港貨時,當地對旅客的吸引力便大大降低。 然而隨着2012年後香港禁區邊境的逐步開放,有不少香港市民對沙頭角一帶原來位處禁區、外人無法進入而保存原好的村落和自然生態感興趣,開始出現「前邊境禁區遊」等深度旅遊項目。
運頭塘邨平面圖: 政府設施
運頭塘邨是大埔其中一個建在實地而非填海地的公共屋邨,原址是於 年清拆的白橋仔、桃源洞和陶子見村的村舍和農地,以及改道前的大埔河。 德雅苑(英語:Tak Nga Court)與運頭塘邨第二期同期落成,共一幢樓宇,於1991年12月起接受申請,並於1992年12月23日入伙[4],成為香港最後一幢入伙的Y型居屋大廈以及香港最後一幢Y型大廈。 運頭塘邨(英語:Wan Tau Tong 運頭塘邨平面圖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大埔新市鎮的南部,共有三幢樓宇,分兩期落成。
- 北區目前仍有117條鄉村,是最能保留傳統新界鄉郊特色的地區之一,而北區有四分之一區域位於全港第二大的平原粉嶺低地,境內流淌梧桐河及其多條支流,故農業和養殖業發達,自清代中葉起數百年間先後發展出多個墟市[註 4]。
- 此外,近年亦有不少組織和團體意欲推動復興香港農業,而新市鎮的建議選址有不少地方仍然維持小規模的農業活動,對於新市鎮建設與本地農業發展孰先孰後的爭論也成爲針對北區新市鎮的主要反對力量。
- 本屋苑共1224伙[3],整個屋苑均以居屋條件發售,並於1991年9月25日入伙[3]。
- 北區於1912年至1928年曾建有沙頭角支線連接沙頭角,但因客量偏低以及沙頭角公路通車而停運。
北區區議會除了成立4個委員會分別討論及跟進北區的交通及運輸事務、社區建設、文化及康樂事務、社會服務、勞工及經濟事務,以及地區小型工程及環境改善事務外,北區區議會亦設立一個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積極參與管理部分地區設施,包括圖書館、社區會堂、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及游泳池等。 由於地處低窪平原,北區不少地方於雨季會出現水浸,多處為香港的水浸黑點,香港天文台會因此而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渠務署亦於北區進行多項防洪工程。 氣候方面,打鼓嶺地處新界內陸受地形影響,冬天低溫時常有結霜的現象,農作物結霜令農民有所損失,此現象亦常為冬季時香港傳媒所報導,而因應農作物結霜的情況,香港天文台亦監察新界打鼓嶺草溫;而夏季時打鼓嶺亦常較其他地區炎熱。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運頭塘邨平面圖: 樓宇
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間,上水和粉嶺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的社區和商業中心,高樓林立,不過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仍然較大部分新市鎮爲低。 上水孔嶺、上水華山、吉澳等地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及靑銅器時代文物,至於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的文物,則在而沙頭角谷埔以及上水華山發現。 唐宋時期,本區有了進一步發展,南宋寶祐六年(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區龍躍頭村人士鄧炎龍中舉,成為香港地區首名舉人。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1815年)刊行的的《新安縣志》曾記載古洞村以及上水村等多條北區的村落。
運頭塘邨平面圖: 商場
領展在2015年10月以逾5.88億元出售商場,買家為小巴大王馬亞木等相關人士[10]。 嘉福邨與旁邊嘉盛苑用地前身均為粉嶺『百福村』一部分,當時位處粉嶺丈量約份第51約(D.D. 51)的若干地段,位置約為現時粉嶺公路/東鐵綫路軌西南、蔚翠花園東南方、並由百和路包圍住的一片區域。 該處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公佈的集體官契,當時記載此處已有人居住,周邊大多為農地[3]。 運頭塘邨平面圖2025 在2018年3月7日下午放工高峰時段,上水多條道路出現嚴重擠塞。
運頭塘邨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第六屆北區區議會有18名民選議員及4位當然議員,現任北區區議會主席是羅庭德先生,副主席為李冠洪先生。 北區是香港少數仍有農業生產的地區,主要生產花卉、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等。 漁農自然護理署為支援香港的農業發展在上水蓮塘尾設有大隴實驗農場。 廣田商場樓高3層,面積97,600呎,於1992年建成,由唐謀士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設計[4]。 商場主要租戶包括私家診所、補習社、理髮店、順豐速運、日本城、惠康超級市場及7-11便利店。
運頭塘邨平面圖: 大埔新峰花園3房 零議價以700萬元獲同區用家承接
廣田邨(英語:Kwong Tin Estate),興建之際曾經命名為「藍田南邨」[1],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藍田碧雲道160-172號,屬藍田南發展計劃的第三期,於1989至1990年期間動工,1992年落成入伙。 景雅苑(英語:)與運頭塘邨第二期同期落成,共兩幢樓宇,由有利建築承建,於1990年3月動工興建上蓋[8],1991年8月起接受申請,並於1992年6月16日入伙[5]。 景雅苑(英語:King Nga Court)與運頭塘邨第二期同期落成,共兩幢樓宇,由有利建築承建,於1990年3月動工興建上蓋[8],1991年8月起接受申請,並於1992年6月16日入伙[5]。 嘉福邨(英語:Ka Fuk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北區粉嶺的西南部,與旁邊的居者有其屋屋苑嘉盛苑屬同一公營房屋發展項目。 屋苑共3座樓宇,於1995年入伙,住戶數目現為1900戶。 由於粉嶺距離深圳較遠,且區內的商業區並不集中,無論對內地旅客還是從事水貨活動人士而言,其便利程度都不及上水,故2003年後個人遊政策開放和水貨活動增長對粉嶺產生的影響遠較上水爲小。
運頭塘邨平面圖: 公共設施
領展在2016年4月以8.1億出售大埔運頭塘商場予駿昇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業主為連鎖鞋店Union的老闆。 業主將花費6,000至7,000萬裝修商場,更曾要求商場內的六間老店必須在2017年1月中遷出。 包括1991年開業的「其昌文具公司」及「大埔玩具文具精品」等[13]。
運頭塘邨平面圖: 主要私人屋苑
現時主要租戶包括萬寧、OK便利店、日本城、百佳超級市場、759阿信屋、百分百餐廳、大班麵包西餅、佳寶市集、藥行、圓玄學院粉嶺社會服務中心、富璟護老院、士多、診所和教育中心等。 北區是香港最後一個仍有「鄉村車」營運的行政分區,分別是來往馬草壟至上水巡撫街的馬草壟鄉村車以及來往萬屋邊至粉嶺和豐街的萬屋邊鄉村車。 領展於2015年10月出售廣田商場後,新業主「友文投資」於2016年4月向租用商場2樓的5間非牟利機構更新租約,徵收優惠租金外的一筆高昂管理費,加租近85%。 房委會指已發信提醒商場業主只可向有關機構收取優惠租金,不得收取管理費或其他費用[6]。 嘉福商場樓高2層,總樓面約59,053平方呎,以街舖為主。
運頭塘邨平面圖: 大埔墟 @中原樓市片區
運輸署消息指,因車多關係,上水一帶的路段(如雞嶺迴旋處、大頭嶺迴旋處、掃管埔路、新運路、新豐路、寶石湖路、馬會道、馬適路、文錦渡路、彩園路及百和路)的交通已十分擠塞,該區的專營巴士及公共小巴的班次已經受到影響。 漁業方面,沙頭角曾是漁業重鎮,為昔日「香港八大漁港」之一。 目前沙頭角、鴨洲、吉澳、澳背塘、西流江以及往灣州均為海魚魚類養殖區。
運頭塘邨平面圖: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2021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構建面積達300 運頭塘邨平面圖2025 運頭塘邨平面圖 平方公里、涵蓋北區的「北部都會區」,佔香港陸地總面積近三成。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運頭塘邨平面圖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1]而英國接收新界時所登記的原居民村落亦已包括運頭塘村。 而據部分老一輩大埔原居民所稱,大埔在日治期間相對太平,運頭塘亦一直為耕地,並沒有曾經成為亂葬崗。 當時的日軍亦無必要長途跋涉地把市民的屍體從市區運入新界。 雖然與戰爭無關,但香港開埠初期,和合石已開闢墳場,經歷過天災,例如甲午風災,其中一些冇人認領屍會運到大埔附近安葬,運頭塘就是其中之一。 運頭塘(英語:Wan Tau Tong)是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南部的一個地方,現在主要為住宅用地。
運頭塘邨平面圖: 公共屋邨
1986年香港輕鐵系統擴展研究計劃更曾討論將輕便鐵路伸延至上水及粉嶺,但計劃不獲接納。 印洲塘海岸公園是不少物種的棲息地,具保育價值;塱原主要為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濕地,曾因落馬洲支線工程而引起關注;蓮麻坑的蓮麻坑河和蓮麻坑鉛礦場分別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擁有稀有的淡水魚類品種以及香港十分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更是僅餘一條連接內地和香港的生態走廊。 蓮麻坑昔日曾有鉛礦開採,蓮麻坑鉛礦場於19世紀末已有葡萄牙人經營開採,為香港最早採礦的地方,曾開採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產。 北區部分地方劃入林村郊野公園、船灣郊野公園和八仙嶺郊野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在規劃。
運頭塘邨平面圖: 大埔運頭塘邨中層戶 以綠表價218萬元承接
政府另外於1927年和1953年先後修築沙頭角公路和粉錦公路連接北區東北部的打鼓嶺和沙頭角和西南部營盤、蕉徑一帶的谷地,加上1959年前建成的馬會道和文錦渡路,上述六條道路構成北區早年的道路網絡。 第二階段是政府決定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後,在新市鎮範圍建設的大量社區道路,以及1991年建成的香港9號幹線粉嶺公路,使北區接入香港高速幹線網絡,成爲現今北區交通的大動脈。 運頭塘邨平面圖 1911年九廣鐵路落成,並先後設立粉嶺站、上水站和羅湖站,直到今天仍爲北區居民來往香港市區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同時也是香港市民經陸路進出內地的主要交通方法,並促成上水和粉嶺一帶發展成北區實質性的地區中心。 北區目前仍有117條鄉村,是最能保留傳統新界鄉郊特色的地區之一,而北區有四分之一區域位於全港第二大的平原粉嶺低地,境內流淌梧桐河及其多條支流,故農業和養殖業發達,自清代中葉起數百年間先後發展出多個墟市[註 運頭塘邨平面圖 運頭塘邨平面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