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產品比較頁面顯示的實際年利率及每月還款額是根據閣下所輸入的資料而作出之估算。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張欣宇指,相關法例最大目標在於提升整體的士服務質素,而非改善經營環境,其核心應放在消費者、乘客的角度,惟這方面聲音較少,認為要多聚焦如何改善乘客感受。 他又指,車隊制度雖然可以為乘客搭乘經驗帶來改善,包括可使用電子支付但擔心只有千多輛的士參與,有部分乘客或未受惠。 近年的士服務質素備受批評,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永遠會長吳坤成認為,為求自保的士車主應裝車Cam,防止司機遇到乘客投訴時「口頭鼻拗」。
-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報告,2021年接獲的公共交通服務投訴及建議回升至2.6萬宗,較2020年多逾8000宗。
- 另外,交通投訴組小組委員會就專營巴士及專線小巴服務實時到站資訊的投訴及建議討論。
- 多名立法會議員在立法會一個會議上不滿的士服務,其中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更指,每個星期都差不多被拒載3次,投訴亦不了了之,建議條例草擬應由消費者角度出發。
- 根據《地產代理條例》而成立的法定機構,負責規管香港地產代理業的執業。
- 據交通諮詢委員會數據顯示,去年涉及的士司機濫收車資的投訴達1657宗,佔整體投訴約16%。
乘客須依法按照咪錶所顯示的金額繳付的士車費,並按情況另付規定的附加費用。 法例規定,除個人手提行李外,的士不可以用作運載貨物,所以乘客不應租賃的士作運載貨物用途。 張欣宇指,的士拒載已不能用「害群之馬」形容,每個星期都差不多被拒載3次,因為服務選區為新界北,的士司機聽到偏僻地方後,就會稱作「唔識路」。 而市民亦難以舉報,他曾幫遊客投訴的士司機,,但警方至今仍未有任何結果,不了了之,提出檢控的門檻又高,「好難見到有任何執行」。 張欣宇又認為的士只有司機及乘客,舉證不法行為時十分困難,加重罰則並不能解決問題。 運輸署回覆本網查詢時指,上述信中的個案由交通投訴組所提供,為市民對該的士在過去12個月內所作的投訴記錄。
的士投訴有無用: 的士App Call車成功率、接單時間及整體滿意度
早上11點至下午3點,是日間非繁忙時段,街客相對少,司機願接單;下午3-5點是交更時間,最難找車;而下午5-7 點亦較易,因剛換更司機較勤力。 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又指,原本的士業界都支持設立計分制,但時移世易,現時公交界都面對非法載客取酬的問題肆虐,有不公平競爭,加上大量司機流失,若有計分制會令更多司機流失。 他又舉例指今年3月一名遊客坐的士從機場到北角,遭收費600元,事發至今,即使他一直幫該遊客寫信跟進,也仍未有結果,他相信最終不了了之。 他坦言,針對投訴很難成立的問題,如果不討論、不解決,單單設立記分制,相信成效有限。 的士投訴有無用 惟對部分項目存有質疑,黃認為當局解釋並不清晰,如記分制多達11項,而最後一項即「沒有將的士咪錶設置在記錄位置之上」,指業界對該項目不了解,不清楚會否干犯,擔憂司機容易誤墮法網。 他認為並非只針對該項服務即可以改善整體的士服務,應對症下藥針對無爭議的嚴重罪行,如濫收車資、自行改裝「咪錶」等。
他說條例應由消費者角度出發,雖然條例可帶來好處,但質素是否可提升整的士的服務質素。 張欣宇又表示,30年前已無出過新的的士牌照,「好多問題都冇講清楚」,但30年內人口增長、社會結構、經濟增長等都變化不少,如無一個清晰研究或方向,在已有供應中重組並不能解決問題。 的士投訴有無用2025 報告指,今年第二季收到的2,087宗個案中,涉及士司機違規行為的個案有2,028宗,主要涉及拒載(457宗)及舉止無禮及不守規矩(354宗)。 當中,拒載問題於今季急增,較上季升91.2%,較去年同期則升1.7倍。 的士司機駕駛行為不當及兜路亦分別收到518宗及426宗投訴。 除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及其他內部指引另有規定外,警務處是會依照 《政府公開資料守則》 提供資料。
的士投訴有無用: 的士投訴僅10%成立
如沒有車牌號碼,請提供的士司機證上的資料(即司機證號碼及司機姓名)。 如你持有的士車費收據,可透過本頁下方電郵、郵寄地址或傳真提供收據的副本。 如沒有車牌號碼,請提供的士司機證的資料(即司機證號碼及司機姓名)。 為加強與的士業界及其他重要持份者的互動合作,從而在現行規管制度下提升的士服務水平,政府於2018年1月9日改組「優質的士服務督導委員會」,改稱為「的士服務質素委員會」。 的士投訴有無用2025 該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來自不同界別,包括的士業界、立法會、區議會、學術界、消費者委員會、香港旅遊發展局和殘疾人士團體等。
運輸署在信末表示,「未能查證上述投訴是否屬實」,但為改善的士服務質素,故發信提示車主及司機改善服務。 有網民看畢信件,嘲諷投訴無用,「難怪咁多黑的」,又批評運輸署是「無牙老虎,廢架(㗎)」。 的士投訴有無用 有網民在facebook專頁上載一封運輸署信件,指有的士在5個月內3度被投訴,而運輸署以未能查證投訴是否屬實,僅發信提醒的士車主改善服務,被網民批為「無牙老虎」。 的士投訴有無用2025 有律師指出,乘客遇到濫收車資時可索取的士收據,並錄音質問司機多收車資的理據,有助投訴舉證。
的士投訴有無用: 的士投訴表格
2021年第3季季報提到有巿民投訴九巴應用程式所顯示巴士到達時間不準。 運輸署於報告表示,已促請九巴提高預計巴士到達時間系統的準確性,並研究在應用程式中加入更多與服務延誤有關的資訊;九巴將會繼續投放資源,以改善相關系統的準確性。 政府最近建議發出優質的士專營權計劃,令全港共1.8萬架普通的士的業界感受威脅。 的士投訴有無用 作為一般市民,其實最關心服務有否提升,TOPick記者實測3個坊間常見的士手機電召程式,比較三者服務質素,並由司機大佬提供5個call車的成功竅門。 近日政府提出四項措施助提升的士服務質素,分別為引入的士車隊制度、提高最高的士可載客數量提高5個至6個、引入的士司機違例計分制及二級制及提高非法出租汽車罰則。
【明報專訊】運輸及物流局表示,去年接獲的士司機涉嫌濫收車資、拒載及兜路等投訴合共近2400宗,較2021年的2129宗上升12.6%;去年投訴中,拒載有952宗,佔整體約四成,是各類投訴中最高。 為進一步提升的士服務質素,政府稱正擬訂相關法例修訂的細節,包括引入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和兩級制罰則,會適時提交立法會審議。 的士投訴有無用2025 的士投訴有無用 另外,交通投訴組小組委員會就專營巴士及專線小巴服務實時到站資訊的投訴及建議討論。
的士投訴有無用: 投訴渠道
(請參閱 報案室電話及地址 的士投訴有無用 。) 如閣下被人用電話或傳真騷擾,亦可透過 電子報案中心 舉報。 消費者訴訟基金是信託基金,旨在為尋求法律協助的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途徑,特別在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和公義的事件上,協助消費者循法律途徑追討賠償。 透過協助符合資格的個案,遏止不當的經營手法,及讓公眾認識消費者的權利。 現時,本港有18,163輛的士,包括15,250輛市區的士(紅色)、2,838輛新界的士(綠色)和75輛大嶼山的士(藍色),平均每日載客量接近一百萬人次。
的士投訴有無用: 議員憂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或令「釘牌」容易 政府解釋須經定罪才扣分
消委會測試的7款Apps之中有5款均提供85折約車優惠,不過原來多達31.5%司機最終給予不足85折,實際折扣只有正價9折至95折,當中以「HK Taxi」情況最普遍,有八成司機俾唔足85折。 HK Taxi 的士投訴有無用 於3月5日推出電子付款功能,只要在App內添加信用卡,預約的士時選擇「信用卡付款」,到達目的地後即可一鍵進行付款。 在現金付款為主的的士市場,此功能可算是一大突破,不過如選擇信用卡付款,乘客要多付3%手續費,雖說方便,但唔少用家都表示寧願俾返現金。 其實,有不少投訴及建議來自同1位投訴人,去年有2人就公共交通服務投訴共1270次,2019年更有2位投訴人共提出3341宗投訴,平均每人每天4宗。 另外違例泊車、交通標誌及設備、執法事宜等亦曾分別接獲來自1位投訴人的過百至過千宗投訴。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2021年第4季季報,去年交通投訴及建議回升,較2020年疫情期間增加逾8000宗,總共達2.6萬宗。
的士投訴有無用: 第二部分 : 投訴詳情 ( ( (或 建議詳情)
委員會委員雲維熹稱,投訴成立的僅約10%,比例非常低,因為大多投訴者不願或未能上庭作證,而且司機未必能只駕駛一部的士,車主未必能將投訴轉達予司機。 雲認為,的士這個「車主出租的士制度」未能監管司機質素,「優質的士」一改司機與車主為僱員關係,能有效改善問題。 的士自保要裝車Cam,乘客舉證原來簡單得多,未必需要拍片。 律師梁永鏗指,乘客如遇濫收車資,應索取收據,質問司機為何多收車資,期間應錄音留下證據。
的士投訴有無用: 的士App 信用卡/電子錢包優惠
他又舉例,繞路亦會被記分,但文件並未定明繞路定義,指「路線分好多種,最快、最短、最便宜」,不明白甚麼情況將會違例,並強調當業界仍有質疑,「點叫的士行業支持呢個方案」。 黃卓邦認為當局解釋並不清晰,如記分制多達11項,而最後一項即「沒有將的士咪錶設置在記錄位置之上」,指業界對該項目不了解,不清楚會否干犯,擔憂司機容易誤墮法網。 今年首半年的車輛阻塞投訴數字雖普遍在全港各區有改善,但屯門區反升33.8%,並一躍至全港最多投訴第二位,超越觀塘。 報告指,已把有關投訴轉交運輸署、警方及其他相關部門考慮和採取跟進行動。 公共小巴服務今季接獲投訴亦急升,共有1,491宗,較上季升70.6%,較上季同期升47.9%。
的士投訴有無用: 批的士服務差 張欣宇:每星期被拒載3次 政府研措施提升質素
香港的士業議會主席黃卓邦今日(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明白政府及市民對的士服務水平是有要求的,業界已進行相關工作。 至於濫收車資方面,他指支持部分項目,並希望運輸署可定立法例以剔除「害群之馬」。 他提醒,乘客如遇到不合理待遇,可即時報警處理,或事後向運輸署或交通諮詢委員會的交通投訴組投訴,並提供影片等證明。 據交通諮詢委員會數據顯示,去年涉及的士司機濫收車資的投訴達1657宗,佔整體投訴約16%。
的士投訴有無用: 投訴數字
如爭拗期間無任何錄音或影片證明,梁永鏗則指,乘客需提供事發時間、路線、司機資料等,而司機亦要作出合理解釋,「睇吓個官信邊個」。 為排解涉及跨區的消費糾紛,本會與內地、澳門及下列的東南亞國家簽署合作協議書。 根據協議,一方所在地的消費者與對方所在地的商戶發生糾紛時,可於回到自己居住地後,向當地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作出投訴,投訴將轉介至相關商戶處理。 此投訴個案互通機制大大加強對兩地消費者進行跨境交易時的保障,包括網上購物權益。 香港的士的收費,是根據《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所指明的收費率計算。 每輛的士均裝有計程錶(俗稱「咪錶」),按的士被租用時所行駛的車程及等候時間而計算車費。
的士投訴有無用: 的士App邊個最好用? 司機教call車秘訣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報告,2021年接獲的公共交通服務投訴及建議回升至2.6萬宗,較2020年多逾8000宗。 報告又提及不少投訴及建議來自相同投訴人,去年有2人就公共交通服務投訴共1270次。 政府擬修例改善的士服務,包括引入車隊制、增設司機違例記分制等,相關草案已完成首讀及二讀。
報告指,所有投小巴投訴中,綠色專線小巴佔92.8%,當中涉及服務水準的個案有89.5%。 1,383宗綠色小巴投訴中,最多人就員工行為及表現投訴,佔約3成,而服務班次及駕駛行為不當亦分別佔26.2%及21.7%。 是次修例亦包括的士最多載客數目由五人增至六人,有議員關注六座的士咪表收費,與四或五座的士看齊,業界難以營。 有傳媒引述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指,這些的士車隊只接載確診者往返指定地點,沒有其他生意,又要每日進行消毒和快速測試,直言如果沒有2,000至3,000元的日薪「根本沒人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