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居於「劏房」的少數族裔人士因言語障礙及不懂法律而遭受剝削,建議政府在制定租務管制條例時考慮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例如提供租務文件翻譯範本/翻譯服務,或為居於「劏房」的少數族裔人士設立支援平台。 她後來得悉,兒子就讀的浸信會培理學校參加了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協康會的專業團隊會到校提供訓練,於是報名參加。 中心提供整合課程,透過富趣味性的教育及治療活動,務求啟發兒童潛能,促進兒童多元智能的發展。 並為兒童訂定個別教育計劃,著重學習與生活的結合,為兒童持續發展及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學童可從以下四種途徑接受評估,如學童確診後符合申請社署資助學前兒童康復服務,便透過社工轉介至社署康復轉介系統。 協康會區域經理莫惠霞指出,在學校內提供訓練,兒童可在熟悉的環境學習,更能投入。
本處亦樂見「關愛基金」下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資助範圍得以擴大。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2025 然而,面對香港人口急速老化,長者對牙科服務需求日增,政府須檢視及提升目前政府牙科門診服務,包括:增加每區門診名額、擴大服務內容至補牙、洗牙服務等,務求達至全面支援長者的齒科健康的目標。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2025 政府可考慮為承辦「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的機構提供營運場地和倉儲資助,讓承辦機構有較多空間以增資服務名額。 另外,本處建議政府或承辦機構在提供食物援助過程中,須加強對少數族裔人士的宗教及文化需要的敏感度,讓他們能獲適切的援助,渡過難關。 本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項目經理會為學校提供諮詢服務,教育心理學家會按需要協助觀察懷疑個案,社工則會向家長提供輔導及介紹有關資訊。 我們會為每一間參與本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學校舉辦講座,讓家長和教職員全面了解是項服務的細節安排和申請辦法,詳細解答他們的疑問。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SAHK 香港耀能協會
照顧者對不同的殘疾人士暫托及住宿服務和復康服務資訊,需求殷切;因此,本處建議政府應建立「一站式資訊平台」、增撥各區家長資源中心的人力和營運資源,並設立個案管理模式,以加強地區對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的支援。 服務主要提供於學童就讀之幼兒學校,同時我們亦會於3個配有訓練設備的服務中心提供服務,內設感統室、言語治療室、職業治療室、大肌室、綜合訓練室、圖書角、傷殘人士及兒童洗手間等。 幼稚園參加計劃後,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等專業人士會到校支援,安排訓練。 兒童(已評估及診斷)正在輪候政府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OPRS/EETC/IP/SCCC),並在參與計劃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就讀。
- 在2020 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演藝學院不但在表演藝術類別蟬聯亞洲第一,更名列全球第七位。
- 本港失業率現處於近20年的高位達6.4 %,而就業不足率則維持在3.8%,加上疫情肆虐,本港經濟持續惡化,基層勞工更是首當其衝。
- 你的個人資料(包括你的姓名、電郵、住址及電話等)或會被本會用作聯絡通訊、推廣活動、研究調查及其他通訊及推廣之用途。
- 本處亦認為,應提升學前復康前線同工的文化敏感度,增強對非華語學生學習差異的認識。
- 隨著輪候評估縮短,可見的將來,對學前復康服務的人力需求必定有所提高。
本處期望政府積極協助有困難的長者,例如透過綜援計劃及關愛基金資助他們添置智能設備及繳付上網費用,並按他們的步伐和需要舉辦各類資訊科技課程,助他們無縫連接智慧城市,長遠達至社區安老。 張竣銘自幼稚園中班起接受訓練,上課期間,專業人員定時到校觀察和跟進,提供所需訓練。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例如,特殊幼兒教師會與學生一起玩桌上遊戲,通過遊戲,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與同學溝通。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社會服務也須數碼轉型
同時,專業團隊能與老師緊密合作,並看到兒童的實際需要,可更準確評估,提供訓練。 學前服務歷年致力研究及發展自閉症兒童教育資源,與院校合作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並出版書刊及教材套,讓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 中心靈活運用不同策略,包括視覺策略、互動時光及心智解讀等,教導自閉症兒童,成績令人鼓舞。 除協康會外,還有20間非政府機構參與營辦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各機構項目隊伍提供的服務細節會有不同,家長可直接聯絡營辦機構,或向就讀幼稚園查詢。 至於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則利用多元感應技術,協助照顧者及服務單位定位認知障礙症患者,防止患者走失,確保他們能在社區中安全生活。
她表示,培育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不易,該計劃有助學校參與,幼兒和家長也變得更投入,她希望能繼續辦下去,讓更多人受惠。 本會每年出版兩期「耀‧躍‧童真」學前服務通訊,報導本會學前服務的最新消息,介紹最新的學前教育及訓練資訊,以建立一個與業界、家長及社會人士交流的平台。 目前共設有6 間綜合服務中心、 3 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及1隊外展言語治療服務隊,當中2間附設宿舍,為有困難的家庭提供服務。 從1936年開始,本會與香港一同成長,並一直堅守「培育新一代 攜手創未來」的宗旨及使命,為兒童及青少年的福祉盡一分力。 是次施政報告提出近200項新措施,涵蓋多項民生福利事項,積極協助巿民渡過經濟疲弱及防疫抗疫而來的苦況。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特殊幼兒工作員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及「第一層支援服務」
香港現時正進入第四波疫情,失業率則持續上升,故政府提出將「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恆常化,本處深表贊成,好讓有需要的個案得以延長服務期限。 疫情下突然失業者日益增加,惟現行的綜援制度申請手續繁複,並存有負面標籤,即使暫時放寬申請資格,仍難以鼓勵他們申請,建議政府推出簡化申請手續的「失業援助金」,助他們渡過經濟難關。 行政長官在2017年施政報告宣布,從2018至19學年開始,計劃納為常規服務,並為此每年預留4.6億元。 接受服務的幼兒名額原約3,000個,兩年內將增至7,000個,以達到學前康復服務「零輪候」的目標。
- 當兒童獲社署中央轉介系統通知編配服務時,家長才需要作出決定,屆時可視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進度,選擇參加獲編配的資助學前康復服務,或繼續接受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 本處樂見政府增撥資源開設越南語服務和增加人手配套,以落實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加強少數族裔語言服務一項。
- 社會服務數碼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具備專業服務知識及對科技應用持開放態度,管理人員亦須與前線同工保持密切溝通,持守服務願景,同時訂立可量度的具體目標,逐步落實服務數碼化。
- 例如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團隊以數碼化系統推行服務,整合服務流程並結合跨專業評估、恆常記錄、知識庫,從而提升個案管理效率。
- 是次施政報告並沒有針對幼兒教育提出新方向或跟進相關發展,令人失望;穩定教職員人手對教育實為重要,因此,本處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幼師薪級表,並釐訂幼師學位化的進程。
一些幼兒發展遲緩,有語言、讀寫困難,又或患上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只要及早接受訓練,情況其實可以改善。 下學年起,政府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為常規服務,由非政府機構安排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社工、特殊幼兒工作員等到校,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家長、幼稚園教師提供訓練。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是一項跨專業界別、跨政策局的嶄新服務,通過「盡早識別,即時介入」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經試行並取得成效後,計劃在2018年10月恆常化,並在本學年把服務名額由3 000個大幅增加至8 000個,以及在2022/23學年把名額再增加至10 000個,藉此做到零等候時間。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工作機會
現時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點四年,本處同意清空石籬中轉屋及重建房委會旗下工廠大廈為公營房屋,惟計劃預計於八至十一年後才完成,根本無助縮短現正輪候公屋的隊伍,為此,政府實在需要持續檢視和制定長遠房屋政策。 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已覓得可在未來三年內提供13,2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惟從土地改動到房屋落成需時,政府必須加快興建速度。 此外,增建過渡性房屋之際,亦要考慮社區配置和社會服務配套,確保住戶獲得足夠的社區支援網絡。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言語治療師(西九龍區)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一隊)
為使有特殊需要兒童在訓練的黃金期及早獲得所需訓練,本局於2015年12月開始獲社會福利署的撥款推行4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更於2018年10月獲額外新增2隊,並正式以常規化的服務形式推行。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於2018年10月1日常規化,家長可根據評估結果及專業意見,為兒童選擇合適的學前復康服務。 施政報告指政府計劃資助在內地和大灣區城巿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港大學畢業,為本地青年尋找不同的事業發展機會與出路本意好,惟本處擔心青年在內地工作,要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卻缺乏支援網絡。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全職/半職/兼職)一級/二級物理治療師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要擴大香港的人才庫,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積極吸納非本地精英。 投資推廣署將與各政策局、特區政府經貿辦和各推動創科、金融和文化發展的機構合作,採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傳香港為高質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發展機遇,重點吸納香港在各個範疇所需的人才。 科技進步加上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催化,各行各業都在加速數碼轉型,務求減省不必要的工序和善用數據,以達致提升營運效率和生產力。 社會服務亦不例外,國際間正在熱切探討和實踐「Digital welfare state」,而本港社福界近年亦積極應用數據融合、人工智能運算及服務電子化以推動創新發展,雖然過程跌跌碰碰,但也造就不少成功案例。 本處重申,政府實有責任滿足巿民的居住需要卻非置業需求,故過渡性房屋只屬權宜之策,政府必須確保租住公屋的供應量能配合實際需求。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評估後,專業團隊會舉行個別教育計劃會議,訂立訓練內容及目標,以提供適切訓練。 因此,每位學童所接受的訓練內容及時數會有不同,如需要接受職業治療或物理治療,會安排到中心進行訓練,部分言語治療也會於中心進行。 兒童若只輪候衞生署或醫管局的言語治療服務,但沒有獲建議輪候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並不符合資格參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倘家長發現兒童的能力及需要與前不同,如有其他學習或發展上的問題,可聯繫所屬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服務範圍
本處建議在學前復康服務的資訊增加少數族裔語言版本,以便家長查閱和了解。 香港天文台將於其網站增設以八種少數族裔語言,提供基本天氣資訊,讓少數族裔人士能實時獲得以他們語言表述的各種天氣資訊,本處深表歡迎。 惟在疫情下,少數族裔人士表仍示難以實時獲得疫情和經濟援助的資訊,故本處建議政府應擴大少數族裔語言支援至更多公共服務網頁及應用程式,以便利少數族裔居民獲取適時的公共資訊。 本處同意政府舉辦更多專題式招聘會,協助失業人士認識不同工種及需要並讓不同行業進行人力資源配對。 政府注意到安老院舍前線護理員人手緊張,惟護士、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供求問題也值得關注,期望當局增撥資源,提升院舍照顧長者的服務水平,並更貼合長者的需要。 在院舍條例修訂後,預料院舍對護士及保健員等護理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大大提高,政府必須增設配套課程及宣傳,以吸引更多合適人士加入安老服務行業。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兒童及家庭支援服務
協康會透過與家長及學校的緊密合作,提升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故家長的參與十分重要。 訓練初期,家長的陪同能減輕子女在陌生環境接受訓練的不安,加快其與本會導師建立關係,而家長的協助和口頭鼓勵也有助推動子女投入訓練。 於2018年10月1日起參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不會同時輪候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服務。 而特殊幼兒中心的申請人,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為過渡服務;當兒童獲編特殊幼兒中心學額時,兒童必須接受特殊幼兒中心服務。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2025 於2018年9月30日或之前已參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仍會在社署輪候冊上,繼續輪候服務。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2025 當兒童獲社署中央轉介系統通知編配服務時,家長才需要作出決定,屆時可視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進度,選擇參加獲編配的資助學前康復服務,或繼續接受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第六章 增加房屋與土地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人工智能遠程健康監測系統,透過一般鏡頭量度多項生命表徵,推動遙距醫療發展。 本處贊同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並資助非政府組織租用合適酒店和賓館作過渡性房屋,為有迫切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惟酒店及賓館單位面積偏小,房內欠缺煮食及洗衣設施,未必能迎合雙老家庭或有孩子家庭的需要。 此外,政府應規管被租用的單位符合相關法例要求,如《防火條例》、《建築物條例》等,以確保單位符合防火、走火通道、通風、光線等要求,讓住戶減低意外風險、提升生活質素。 社會福利署於2015年11月透過獎券基金撥款逾四億元,分階段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成效顯著。 協康會人員為幼稚園教師提供培訓,例如借出教具,甚至代為製作,並示範教學和課室管理,處理有特殊需要學生的問題。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藝術及相關科藝領域教育和訓練的高等教育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