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註 3]和廖俠懷[註 4],而「粵劇四大名丑」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 《賀壽》分《碧天賀壽》[89]和《香花山大賀壽》[90],以及相對簡單的小賀壽,《香花山賀壽》只在華光誕時演出,碧天賀壽也只在特別日子才演,一般戲班只演小賀壽。 特別節日時,在演戲換幕途中,演員會在師父神位前演送子,稱後台送子)。 因為舊社會粵劇藝人奔走江湖,賣藝謀生,免不了要和黑社會打交道。 香港的戲棚由竹支構成樑柱並加上鐵片覆蓋屋頂及牆,提供簡單遮風擋雨的環境。 後來,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加入了短喉管、長喉管、京胡及揚琴。
到了二十年代,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化妝法結合。 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著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 有時候畫了長長的眉毛,並使用鮮紅色的口紅。 這都是顧及台下的觀眾能夠清楚欣賞演員的表情。
華語劇: 演員陣容
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 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 華語劇2025 華語劇2025 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在明清間的廣州城,經濟繁榮,號稱「金山珠海,天子南庫」,財富沉澱積累,南北歌舞伎藝亦很早就傳到此地,因而珠三角一帶的民間戲曲活動相當活躍,時稱為「土腔土調」。 曲藝方面,粵曲演唱家當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傑之稱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艷芬、藝術旦后余麗珍、萬能旦后鄧碧雲。 近代則有以反串為聞名的戲迷情人任劍輝和公認為她最佳搭檔的白雪仙。
華語劇: 播出時間
在傳統節日中,百姓為了酬謝神恩會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放鞭炮,更會籌集資金聘請戲班演出劇目作為主要慶祝活動。 華語劇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鼓竹鑼鈸(合稱「五架頭」-根據粵樂名宿李銳祖憶述,五架頭並不包括簫笛喉管。),聲調比較簡單。 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
- 除此之外,也有些獨當一面的男演員,譬如武生王靚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武狀元陳錦棠、武探花梁蔭棠、愛國藝人關德興、生紂王羅家權。
- 當時更出現了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着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 梆子和二黃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 加上粵劇界亦面對欠缺新血的問題,遂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
- 新加坡在五十年代初,因韓戰的關係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
- 後來隨着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
梆子和二黃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清朝末年,中國的知識分子激發戲曲改良的浪潮席捲全國。 光緒24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闢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幾名記者撰作戲曲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地的報刊注重戲曲歌謠。 [31]光緒二十九年,一篇觀戲記猛烈批評當時的戲曲曲本迂腐,不能激發國民之精神。
華語劇: 行當
不久,反映時弊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及梁啟超的《班定遠平西域》等等。 這些新編的劇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經驗的藝人編撰。 對粵劇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盟會所組成的「志士班」。 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在港澳廣州等地曾出現了30多個這類的志士班,例如:採南歌班、優天社、振天聲社、仁聲劇社、民鏡社、國魂警鐘社等。 [32][33]為了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更編演了《文天祥殉國》、《戒洋煙》、《虐婢報》、《秋瑾》、《溫生才刺孚奇》等戲。
華語劇: 粵劇幕後人物
南派對打向右方攻擊,被稱右把子;而北派對打向左方攻擊,被稱左把子。 及後薛覺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妝技巧及西樂樂器。 在同一時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覺先與馬師曾的競爭進入白熱化成為薛馬爭雄的局面,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
華語劇: 傳統劇目
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當時瓊花會館座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 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
華語劇: 粵劇
2010年6月9日開拍,2010年10月15日於土豆網首播,華視在2011年8月5日於新時段播出。
華語劇: 華語劇台電視劇集列表 (2022年)
當時更出現了如盧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編劇家,先後為馬師曾及薛覺先寫作了不少名劇,手法也着重與當時流行的電影與話劇非常接近。 華語劇2025 [3][4][5]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7]粵劇是兩廣港澳地區的藝術瑰寶,隨着移民的華人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華語劇 在粵劇的歷史裡,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他中國戲曲不斷演變。 粵劇的表演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臺。
華語劇: 表演工藝
薛覺先率先引入西樂樂器,更開創了「西樂部」,當中樂器包括了梵啞鈴(即小提琴)、木琴、文德連、結他、色士風及班祖。 其中鬚功是武生行當的一項專科,早期的鬚功表演樣式繁多,有用手指拋、彈、撥、攪、拈、掙、捧、揉、吹、震等十種手法,[76]來表達悠閒、高興、深思、意外、驚訝、震怒等表情。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雲掌、亮相、跑圓台[75]、開門、拉山(雲手)、上馬及背供。 為了作猶豫不決、考慮如何應對等心理狀態或搜索物件、覓路等情節時,演員便會運用「水波浪」程式來表達。
華語劇: 演員列表
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戶人家會自設戲臺,招聘私人戲班,而佛山祖廟前戶外的華封戲台則是一個招待平民百姓的固定戲台。 在粵劇的歷史裏,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他中國戲曲不斷演變。 粵劇的樂譜稱為工尺譜,是粵劇傳統的記譜方式。
華語劇: 傳統例戲
隨著設施不斷完善,讓觀眾更舒適地欣賞粵劇演出。 以往廣州、佛山、香港有很多著名戲院,而香港則有太平戲院、高陞戲院、中央戲院、普慶戲院、利舞臺,它們都見證了香港粵劇的黃金歲月。 [80]在二次大戰後,遊樂場開始進入香港市民的生活中,一些著名的遊樂場如啟德遊樂場和荔園遊樂場也成了粵劇的表演場地。 當利舞臺在1991年被拆卸重建成利舞臺廣場後,新光戲院便成了香港粵劇的重鎮。 [81]隨著粵劇在香港式微,粵劇劇團主要在新光戲院、葵青劇院及高山劇場等地演出。
華語劇: 華語劇台電視劇集列表 (2021年)
Flora為人自信,為事業打拼多年終於獲得成功。 夏天希望兩人放棄事業,Flora卻希望能夠繼續打拼,由此兩人出現矛盾。 Flora看到葉子會想起出道前的自己,她記掛夏天但又不願主動低頭,只能默默關心,等待機會。 發現夏天愛上葉子,Flora默默傷心,但是很快便被葉子的純淨感動,於是主動關心兩人。 《歡迎愛光臨》(英語:That 華語劇 love comes),改編自小說,2010年中國土豆網自製拍攝的偶像劇。
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 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着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 新艷陽、艷陽天、錦添花、仙鳳鳴、大龍鳳,非凡響、頌新聲、麗聲、慶紅佳等,都是深受戲迷支持的粵劇團。 華語劇 香港著名的粵劇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無情寶劍有情天》、《李後主》、《百花亭贈劍》、《鳳閣恩仇未了情》等等。 另外粵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四府)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后、冼夫人等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華語劇: 表演場所
到了明朝,南戲的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經常進入廣東各地演出。 根據《粵劇史》,廣州府出現一個女花旦,名叫張喬,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演員。 華語劇 她出生於廣州府,因為她母親是蘇州崑腔演員的緣故被記載為崑腔班女戲子。 [17][18]雖然廣東人受了外來的薰陶而開始學習演戲,但是在成化年間,學戲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灣太原霍氏族譜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學戲的家箴。 華語劇 後來漸漸才出現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 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華語劇: 播出時間
跟其他地方劇種所用的大同小異,都是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裏的樂音,大約相等於西方音樂的So、La、Ti、Do、Re、Me、Fa、So。 但乙音較西方的Ti音略低,而反音較西方的Fa音略高。 目前,香港演藝學院亦有開設戲曲本科課程,為香港唯一的戲曲學士課程。 同時期,香港的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相對下降。 但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
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在佛山經堂古寺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 清政府為了消滅三軍勢力,殘殺藝人,火燒瓊花會館,禁演粵劇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間,本地藝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粵劇藝人為了生活,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掛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與二黃的合流。 據《新會縣志》記載,明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 明朝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 清朝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亮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 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錢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制。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 到了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這些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 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 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方便坐紅船的戲班集結及沿江落鄉演出。 [15]粵劇有很多劇目以元朝雜劇為基礎,甚至某些粵劇的傳統戲碼與雜劇完全相同,例如《西廂記》(被稱為元雜劇之冠)、《竇娥冤》、《踏雪尋梅》、《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等。 曲牌泛指曲牌體系以外的說唱及板式的曲調名稱。
華語劇: 傳統劇目
心裡藏著謊言的慶儀想儘快找出在她櫃子裡放菸的人是誰,原以為是看自己不順眼的阿季(謝瓊煖 飾),但後來發現並不是她,轉而懷疑何予恩,何予恩想勸愛子不要多管閒事,不過愛子卻開始慫恿何予恩復仇。 回到案發當天,女屍腳上正穿著生日派對當天的紅色高跟鞋,不過鞋子卻少了一雙,潘文成追查後在更高點發現了另一隻鞋子,斷定陳屍地點原本應該是更高的地方,但是被兇手拖行後揹到了後來的案發地點。 何予恩最初是因為大學同學帶他到酒店體驗,見到慶儀就對她一見鍾情,不過愛子則是因為看到同學來到酒店連忙躲起來,怕被同學認出來,沒想到被認出後還被要求脫衣,多虧何予恩幫忙解圍,讓她對何予恩產生好感。 看到何予恩醉倒在路邊,愛子選擇把他帶回自己住家,並從他的醉話中發現慶儀跟江瀚的關係。 雨儂不想收下江瀚的錢,於是請慶儀把錢還給他,沒想到卻意外促成兩人獨處的機會,江瀚再次對慶儀做出親密舉動,而這次慶儀也牽了江瀚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