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表示,鑑於2022年香港樓價出現顯著調整,因此負資產個案亦有所急增。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近月樓價持續下跌,除官方樓價指數外,坊間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亦已連跌數月,最新報169.93點,較去年破頂位大跌11.2%。 這意味部分去年以高成數按揭入市的買家,今天可能已跌入負資產範圍。 提到負資產,相信大家都會想起2003年沙士時的慘況,當年負資產達到頂峰的10.56萬宗,有業主因此破產甚至輕生。 前車之鑑,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大跌市,避免負資產大量產生,或許是接下來政府需要面對的課題。 另外,疫情開始緩和,入境檢疫措施變為「0+3」,對整體大市氣氛帶來好消息,預期入境人士數量開始慢慢回升,對住宅長租及短租均有支持。
- 我相信,政府應樂於看到這種現象,多過想名義樓價一下子就大幅回落,以致正在供樓的小業主有機會變成負資產,進而引發一如97那樣的通貨收縮,這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只會更大。
-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亦指出,除非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減辣」措施,或推行「0+0」入境檢疫措施,否則樓價將持續下跌。
- 首先,「Call Loan」的個案甚少,如被傳媒報道,對銀行品牌及按揭業務造成負面影響。
- 皆因美國服務業現時請人極難,員工隨時惡過老闆;就連McDonald’s、KFC、Subway等連鎖快餐店集團,亦因「請唔夠人」被迫縮減部分分店營業時間,甚至要索性關店。
- 該行指,短期內,置業人士難免面對不少風險因素,例如息口上升、經濟不明朗等,使樓市走向存在不穩定性。
- 他認為,要保持樓價平穩,短期內要合理評估在售庫存和潛在庫存,收縮樓市增量供應區域,守住樓市的基本盤,做到樓市下限有支撐;長期看,更要夯實產業和人口基礎。
值得留意的是,政府數據有所滯後,8月指數主要反映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實際市況,當時美國再次大幅加息0.75厘,加上本港疫情升溫,令市況進一步轉淡,二手業主加大減幅,導致樓價跌幅顯著加劇。 戴德梁行早前發表2022年第三季住宅市場回顧及展望,該行稱,本港疫情持續反覆,加上外圍經濟不穩伴隨加息周期,令部分買家轉趨審慎觀望,樓價面臨下行壓力。 本季住宅物業成交放緩,料全季數字按季下調22%至約11,600宗。
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2022|CCL跌至3年新低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差估署)資料,由1997年10月至2003年底,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累跌62%。 展望第四季,陳海潮認為樓市氣氛依然疲弱,但10月兩個重要轉捩點,一個是中共二十大,期望會有穩經濟及內地恢復對外正常通關的方案出台,料可惠及香港市場。 另外,市場亦期望香港特區政府10月的施政報告有振興經濟及優化樓市的措施出台,有利提振整體市場氣氛。 如市場期望的好消息能出現,樓價跌幅可望在第四季喘穩,預期全年樓價跌幅約在9%左右,否則樓價有機會下跌10%至12%。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昨指出,8月樓價指數已跌至2019年3月以來的42個月(即3年半)新低。
- 換言之,物業樓齡愈高,下手買家可借貸的能力可能愈低,變相減弱物業價值。
- 在減價潮下,不乏買家趁機入市吸納筍盤,反映樓市承接力強勁。
- 雖然本港樓市今年上半年通關後交投暢旺,惟經歷短暫回調後近期又再跌過,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上半年私樓轉手僅84.6%獲利,創近14年新低,錄1,967宗虧損,為辣招出台以來最慘烈。
- 本港地產中介亦有編製的樓價指數,其所參考的數據各有不同,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是基於該集團的買賣合約成交價;美聯樓價指數就根據全港100個具代表性的中小型私人屋苑的成交個案,計算加權平均數。
- 李宇嘉又分析稱,如果降價幅度太大,開發商利潤變薄,項目可能會出現「減配」、以次充好、貨不對辦等現象。
-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2月份樓價指數跌幅進一步擴大,主要反映了1月中旬至2月上旬期間,疫情持續轉趨嚴峻,加上農曆新年淡月影響,買家紛紛暫緩入市,部分心急放售的業主唯有擴大減幅,導致樓價出現較大跌幅。
- 王品弟說,近期新一波疫情爆發,影響睇樓意欲,後市要視乎疫情發展而定。
在此情況下,消費者若想享受服務,自然會被要求付出額外成本。 一家四口蝸居130呎劏房的季小姐表示,希望抽到啟德的單位,改善現時的居住環境。 樓價下跌2025 亦有「慈母」專程為女兒交表,感慨「畀唔起私樓咁多首期」,只盼可以抽到居屋,為女兒未來作打算。 以東涌映灣園近期成交為例,同是約900呎的單位,低層單位成交價為900萬,而高層的單位的成交價就達980萬元。 另外,即使同一屋苑、同一面積的戶型,座向景觀、不同層數已經有很大分別。 樓價下跌 樓價下跌 一般而言,每個屋苑對景觀的要求都不同,較多屋苑的海景會較山景或內園景貴、內園景又會比街景可取。
樓價下跌: 【湯文亮話】樓價下跌三成,共富變共貧
當中受惠「波叔plan」,即逾1,000萬至1,920萬元錄12宗,較前一周5宗按周急升1.4倍。 再者,回顧美國對上一次於2015年底開始的加息周期,一共加息9次,累加2.25厘,期間本港最優惠利率僅加1次,增加0.125厘,加息幅度遠低於美國,因此美國加息四分之一厘,相信本港亦未必會即時跟加。 綜合利嘉閣地產研究部數據所得,2022年七月全港50個指標屋苑的加權平均實用呎價跌勢未止,較六月的14,934元再跌0.3%,報14,887元,創近4個月以來新低,亦為年內次低。 至於今年首7個月,樓價累跌3%,而若與去年八月的歷史高位比較,則累跌5.3%。
地產界人士認為樓價下調壓力不散,期望特區政府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振興經濟及提振樓市措施,如推出「0+0」入境檢疫措施。 至於香港樓價方面,港元拆息續現升勢,對供樓成本以及整體按揭市場有一定影響,部分業主加大議價空間,相信樓價在短期內仍會進一步下調。 政府最新數據顯示,整體住宅物業價格年初至今反復向下,今年首7個月累跌4.5%。 洪灝亦向本地媒體提及,不會投資房地產,在經濟轉差、資金外流和加息等因素下,香港樓價將面臨長期下行,預計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有機會從去年8月的歷史高位(191.34點),在未來3年下跌5成。 現時樓價相較彼時約有10%跌幅,換言之,他預期3年內仍有4成潛在跌幅。 張宏業預期,美國今年3月加息,到了第三季累加至一厘半以上,香港才會跟隨加息,至年底加至半厘,下半年後本港樓市轉勢,樓價下跌,估計全年二手樓價跌5%至10%。
樓價下跌: 地產中介網站指數
他認為,目前大市缺乏利好消費,除非政府撤辣或減辣,否則下半年樓價可能回吐5%至10%,蒸發上半年升幅;全年樓價預測按年持平至下跌5%。 他認為,如10月施政報告提出振興經濟措施,或為樓市減辣,相信樓價可於10月尋底回升。 他相信,政府於眾多樓市辣招中,只需鬆綁數項,已足以令樓市轉活,救樓市以穩經濟,第四季樓市表現審慎樂觀。 他建議,除考慮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外,亦可再度開放投資移民,引入外資。
息口固然是影響香港樓市的因素之一,但其實近期利淡因素充斥,如疫情持續肆虐;地緣政治問題及港股「過山車式」大幅波動,難免令買家持觀望態度,導成交嚴重減慢。 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2022】美國聯儲局日前公布最新議息結果,正如該局事先張揚一樣,宣布加息四分之一厘,符合市場預期,屬2018年12月以來首次加息。 雖則美聯儲啟動加息步伐,但其實亦無需過份憂慮,因為本港息率未必會跟隨,大有不跟加的條件。
樓價下跌: 一手新盤以低價搶灘
美國激進加息後,本港也跟隨步入加息週期,樓價拾級而下,從各大媒體報道的蝕讓個案、地產舖張貼的「地產文學」,大概已可略知一二。 樓價下跌2025 香港樓市2022年以來表現走弱,不期然令人想起1997年和2003年情況。 樓價下跌 踏入2022年1月,二手市場湧現不少減價盤,如港島藍籌屋苑太古城有兩房單位減至低於1000萬元成交,嘉湖山莊亦有單位成交實用呎價低於10,000元。
樓價下跌: 樓市預測
本港最優惠利率2022年累加0.625厘後,市場相信2023年也會繼續加息,換言之加息幅度難與近兩次加息週期相比。 不過,威格斯資產評估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張宏業對樓市轉勢有另一種看法,樓市是否轉勢要視乎息口走勢而定。 王品弟說,近期新一波疫情爆發,影響睇樓意欲,後市要視乎疫情發展而定。 但他預期,疫情持續兩個多月後完結,樓市會在4、5月起步,故估計全年樓價升3%至5%。 雖然樓價連跌3個月,但地產代理不認為香港樓市2022轉勢。 香港置業研究部董事王品弟指出,臨近年底,樓市通常回軟,但去年全年樓價仍上升,買賣合約宗數亦按年增加,近日新盤映築再開售,銷售成績仍理想,故不代表樓市轉勢。
樓價下跌: 香港負資產宗數資料
萊坊董事及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王兆麒表示,受疫情影響,未來一至兩個月仍是調整期,預料今年首季官方樓價指數向下調整4%左右。 樓價下跌2025 如疫情在未來數周內受控,有信心樓價及成交量在第二季稍後時間開始回升,今年一般住宅樓及豪宅仍有望升3%至5%。 其實這是誤解,買家可以因為樓宇質素不合規格而訴之法律,但不能要求退錢。 不過,除了恒大的樓盤之外,維權事件在其他地產商的樓盤並不常見,估計中國樓市是不會下跌三成,香港亦同樣不會。 不過,即使政府成功掃除土地供應上的限制,仍需要時間把生地變熟地,再經過招標或拍賣,讓土地落到地產商的手上;再經過3、5年的興建與出售,才可供市民享用。 屆時,供不應求的情況才會慢慢得以紓緩,並在市場價格上得到反映。
樓價下跌: 市場憧憬通關利樓市
2008年金融海嘯是近19年影響本港樓市的其中一件大事,當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在美國聯準會拒絕提供資金支持援助後提出破產申請,在同一天美林證券宣布被美國銀行收購。 過往本港地產市場曾經歷過多次跌市,對照今天的情況,2003年跌市值得參考。 2003年是谷底反彈一年,97年後發生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和2003年「沙士」病毒爆發,期間樓市一直受壓。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目前樓價較2019年高峰期下跌10%,估計有機會再跌多3%至5%。 他預計,明年上半年美國仍會加息,直至年中美國結束加息期後,屆時本港樓市會見底。 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表示,本港住宅樓價由年初至今已累跌8%,並預計明年將再跌5%,指目前尚未觸底。
樓價下跌: 樓價下跌|上半年私樓獲利比率創14年新低 錄1,967宗蝕讓 辣招推出以來最慘烈
按月跌幅明顯加快,6月、7月、8月跌幅分別為0.86%、1.44%、2.26%。 而累計今年首8個月,樓價指數已累跌6.52%,如對比去年9月時的歷史高位398.1點,更累跌7.51%。 今次帶大家直擊一個三房套連工作間放盤,參考銀行網上估價,單位較買入價已下跌約10萬元。 該行指,短期內,置業人士難免面對不少風險因素,例如息口上升、經濟不明朗等,使樓市走向存在不穩定性。 但若政府放寬隔離措施及進一步落實通關安排,相信能為市場打下強心針,亦期望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對樓市的著墨能為住宅市場帶來正面信息。 至於香港樓市2021年展望,仲量聯行香港主席主管曾煥平表示,低息環境將繼續支持香港樓市2021年的住屋需求,然而,交投仍主要視乎整體經濟及失業率趨勢,預期失業率將於「保就業」計劃結束後上升。
樓價下跌: 樓市成交:沙田第一城交投最旺
據差估署資料,2020年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僅累升0.18%,2021年指數累升3.7%,但2022年指數卻下跌了15.6%。 在負資產宗數方面,由2021年第三季末僅3宗,到2022年第四季末高達12,164宗,升幅驚人。 負資產是指物業市值低於未償還銀行貸款額,即所謂「資不抵債」的意思。 舉例說,有買家購入500萬元物業,承造九成按揭,即貸款額450萬元,但後來樓價下跌,物業價格跌穿450萬元,那麼這位業主已成為負資產。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亦指出,除非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減辣」措施,或推行「0+0」入境檢疫措施,否則樓價將持續下跌。 他建議政府應考慮撤銷已失效的「辣招」,包括將15%從價印花稅(DSD)回復至雙倍印花稅。
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見底訊號(4)新盤優惠減少
至於上半年樓價,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上半年錄6.7%,但最新報165.18,較今年高位已錄1.9%的跌幅。 同時,亦有市場人士認為,隨著美國放緩加息步伐,相信息口已見頂,而且新冠疫情的影響亦逐步減退,在通關及復常的情況下,樓市可於今年見底回升。 最終樓價走勢如何,仍須視乎好淡因素如何角力,畢竟近年政策市主導下,難以預測的變數亦愈來愈多。
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5個見底跡象
莊錦輝則表示,買入價不應高市價太多,香港樓市氣氛疲弱,建議準業主入市時買入價不應比市價高出太多。 事實上,有了壓力測試以及金管局種種限制按揭成數的措施後,整體樓按穩健,只要貸款人目前負資產情況並不嚴重,銀行普遍都不會因物業資不抵債而採取行動。 至於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市場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振興經濟及優化樓市的措施出台,如有好消息出現,樓價跌幅可望在第四季喘穩,預期全年樓價跌幅約9%左右,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跌10%至12%。 差餉物業估價署昨日公布,8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68.2點,較7月的376.7點下跌2.26%,連跌3個月兼創自2018年12月以來的45個月最大單月跌幅。
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見底訊號(2)第三季經濟料轉好
縱使香港與中國內地重新通關後,交投將會略為回升,但經濟不明朗下,住宅成交量仍會遠低於歷史水平。 陳海潮表示,去年樓價回落約15%,加上近兩年移民潮持續,當中部分在5至7年前以高溢價入市的業主,最終決定移民急售,又遇上樓市走下坡,故近年二手轉手獲利比率及平均賺幅級級而下。 展望今年下半年,雖然預期樓市整固後仍傾向上升,惟升幅難抵之前在樓市高峰期兼高溢價入市者,故料獲利比率及賺幅仍然受壓,惟跌幅料進一步收窄;冀下半年獲利比率料守在83%之上,而賺幅望守於48%水平。 至於2月差估署租金指數則結束4連跌,2月報181.9點,按月升0.5%,按年升3.3%。 差估署昨日公布,2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82.1點,創下13個月新低,較1月的390.2點再跌2.08%,為2018年12月以來的39個月最大單月跌幅,並較去年9月份的歷史高位累跌4.02%。 2月份各類型單位全線下跌,當中以1,076方呎或以上的大型單位跌幅較大,2月報307.1點,較上月下跌3.46%,1,075方呎或以下的中小型單位,2月則較上月跌2.03%,最新報385.3點。
樓價下跌: 視頻, 香港電台:全港唯一LGBTQ電台節目遭停播,主持人稱有心理凖備, 節目全長 2,32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最新的樓價指數,12月份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32.5,連跌7個月,創逾5年半新低,按月再跌2.03%。 總結2022全年,差估署樓價指數已累跌15.59%,終止13連升,與2021年9月歷史高位398.1點相比,累跌約16.5%。 樓價下跌2025 近期樓市回軟,張宏業解釋說,臨近農曆年,而且第五波疫情爆發,加上移民潮出現,令二手藍籌屋苑業主減價求售後才賣出單位。 至於租金指數結束四連跌,陳永傑指,租金反映市場實質住屋需求,於疫情下,市民追求較大居住空間,衍生了新增的租住需求,令2月份租金因而錄得升幅。 他續說,由於2月下旬至3月上旬疫情仍然肆虐,因此估計下次公布的3月份樓價指數跌幅或介乎1.5%至2%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