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論壇今日(2日)表示,早前利用1987年至2022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中具有大學學歷人士的收入數據進行分析,比較不同年代、不同收入水平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差異以及其向上流動之能力。 研究發現,與之前幾年的報告比較,年輕世代收入的落後情況有顯著改善,但預期世界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會對年輕世代大學學歷勞工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收入改善的趨勢恐難持續下去。 其中在1993 大學生收入2025 至2013年數據發現,大學畢業生在初入職收入和上流速度方面,有愈年輕世代愈趨下降的情況。 新青年論壇指出,考慮到未來數年世界經濟表現不樂觀,對有關初入職收入上升趨勢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全球總部將設於香港大學,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加強全球對疫情威脅的應對,並促進全球各國(尤其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均可公平獲得安全和經濟上可負擔的疫苗。 香港大學、劍橋大學及國際疫苗研究所於11月15日簽署合作備忘錄,由香港賽馬會提供全球研究資助,攜手成立「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 廣州知名企業赴港招攬人才,涵蓋醫療衞生、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教育、通訊科技、科學研究等重點行業,提供香港大學畢業生博士後研究員、高級研究員、高等教育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工程師等優質職缺超過1,200個。 大學生收入 他建議政府應將香港轉型為知識型經濟,推動產業多元化,以滿足不同學科的大學畢業生。
大學生收入: 新青年論壇研究指近年大學生收入中位數回升 從事低技術職位大學畢業生大增 (14:
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以統計處1996年至2016年的數據,比較由1967年至1996年出生共6代(5年為1代)不同年代大學生收入及上流差距。 研究發現,扣除通脹後,過去20年整體勞工月入中位數上升28%,但擁有大學學歷者的收入中位數卻不升反跌,較20年前下跌了5.5%,收入最高10%的大學學歷人士,其入息跌幅更高達13.6%。 除收入下降外,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比例,在2018年達16.8%,為歷史新高。 在2019年及2020年分別下跌16.2%及14.8%,但2021年及2022年回升至15%以上,可見大學生競爭激烈。 他建議,政府應該推動產業結構改變,鼓勵發展例如工程類,科技類的工作,以吸納不同專業大學生從事高技能職位。 研究比較第一至第七代大學學歷勞工,由20至24歲到25至29歲之間收入增長幅度,數據顯示第一代大學學歷勞工升幅高達63.2%,為各世代之冠;第五代收入增長最低,僅有27.4%;第六代及第七代升幅回升至42.9%和46.5%,後者是近三代中表現最好。
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16日在社交平台上載影片,介绍自己早前帶一班保安局青年領袖去到深圳大學交流,對深大學生有非常好的印象。 鄧炳強表示「相信大家都會同我一樣,對呢兩位有想法又有為嘅青年人會非常欣賞。」深圳大學女學生余果和黃曉琪除了分享自己的專業及對未來的看法,她們還大讚鄧炳強「真人後生啲」,認為可能因為其有運動習慣所以保養好。 港大醫學院的地理優勢 港大醫學院在新發傳染病研究方面25年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可為這次合作帶來裨益。 港大醫學院在研究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具世界領先地位,尤其專注研究可能引發全球疫情的人畜共患疾病;其公共衞生學院是世界衛生組織H5 及新冠病毒病(COVID-19)的參考實驗室,積極為世界衛生組織等環球性的衞生機構提供建議,以助制定全球衞生政策和應對措施。 培育未來領袖
大學生收入: 廣州企業赴港聘大學畢業生 年薪達50萬人民幣
另外,82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起薪點大為落後,第二、三代大學畢業生初入職收入中位數逾1.5萬元,從第四代起均低於1.4萬元,當他們踏入25至29歲,收入增幅亦較前人少,當中以82年至86年出生一代水平最低,不過近年情況漸改善。 新青年論壇幹事趙偉指出,雖然年輕的大學學歷勞工初入職及其後增長升幅的數據在近年均有改善,但由於貿易戰、美國加息以及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等因素,香港經濟恐怕不能獨善其身,對於初人職場的大學學歷勞工而言,挑戰尤為嚴峻。 大學生收入2025 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統計,去年8間資助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達30.3萬元,按年急升7.8%,其中香港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最高,達37.1萬元,冠絕八大。
- 培育未來領袖
- 團體指出,雖然大學學歷勞工的收入仍多於高中學歷,但近年的差距收窄,團體認為學歷貶值的問題,日益嚴重。
- 但在5月初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以2018年價格計算,2019年20至24歲,擁有學士學歷的「95後」平均每月收入為18,000元;比起25年前擁有同等學歷的「70後」大學生平均月薪19,400元為低。
- 香港大學、劍橋大學及國際疫苗研究所於11月15日簽署合作備忘錄,由香港賽馬會提供全球研究資助,攜手成立「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
- 研究發現,與之前幾年的報告比較,年輕世代收入的落後情況有顯著改善,但預期世界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會對年輕世代大學學歷勞工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收入改善的趨勢恐難持續下去。
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咏駿指,近年大學生初入職收入有顯著改善,或與移民潮有關。 但由於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不佳,通脹持續,對於未來數年收入水平能否持續,仍抱持審慎樂觀態度。 團體又指出,2022年從事低技術的大學學歷勞工比例為15.7%,雖然低過2018年達16.8%的歷史高位,但較2020年的14.8%反彈。 團體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年輕人持續進修,同時積極開拓創科等新經濟發展,保障年輕人收入。 研究另比較第一至第七代大學學歷勞工,由20至24歲到25至29歲之間收入增長幅度,數據顯示第一代大學學歷勞工升幅高達63.2%,為各世代之冠;第五代收入增長最低,僅有27.4%;第六代及第七代升幅回升至42.9%和46.5%,後者是近三代中表現最好。
大學生收入: 大學生賣桌遊有國安壓力 但不迴避政治
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宵攤位競投踏入第二日,今日(14日)競投8個主題攤位以及200個乾貨攤位,主題攤位底價為24,990元,乾貨則為8,540元,乾貨攤位是自2019年後再次復辦。 大學生收入2025 大學生收入 近銅鑼灣的入口164主題攤位,只經1次出價,即以45,000元成交,由3號競投人奪得。 大學生收入 相鄰的163主題攤位,經2次出價,最終以49,000元成交,由5號競投人奪得,為8個主題攤位中成交金額最高。
- 新青年論壇指出,考慮到未來數年世界經濟表現不樂觀,對有關初入職收入上升趨勢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 為比較和追蹤不同年代大學畢業生之向上流動情況,新青年論壇研究1987年至
-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認為,社會發展需多元化:「均衡的城市應該甚麼都有,不是每個小孩都喜歡科技,可能他們(喜歡)文化工業,如紋身等,都是學術。」他坦言,單一經濟的外在因素是報酬,內在因素則是父母傳統觀念,不鼓勵小孩作非專業或非高技術方面的發展。
- 研究另比較第一至第七代大學學歷勞工,由20至24歲到25至29歲之間收入增長幅度,數據顯示第一代大學學歷勞工升幅高達63.2%,為各世代之冠;第五代收入增長最低,僅有27.4%;第六代及第七代升幅回升至42.9%和46.5%,後者是近三代中表現最好。
該調查在今年7月至9月期間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向98間本港機構、143間廣東省城市機構、12間澳門機構取得數據,了解本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工作薪酬福利的情況。 在本港方面,有98間本港的工商機構參與調查,涉及近8萬名僱員,涵蓋11個行業。 調查指出本年度本港各職級平均薪金加幅介乎2.2%至2.4%,預計明年加幅介乎1.7%至1.8%。 根據僱主品牌顧問 Universum關於 2022 年度全球人才調查,調查訪問了香港9間大學、合共4,491名學生。 大學生收入 調查評估各種指標,包括薪酬、首選僱主以及對於首次進入就業市場的學生具吸引力的工作性質等。
大學生收入: 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報告精華版(上)
80、90年代大學學額較少,大學畢業生平均薪金自然較一般打工仔高;但近年大學學位供應增加,「大學生」已不及父母輩的時候矜貴,想有更好的議價格能力就要時刻裝備好自己。 根據學科計算,醫科、牙科及護理科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最高,為48.2萬元,每月約4萬元;其次為教育科,平均年薪為33.4萬元,平均每月約2.7萬元,再者則是理學科,平均每月約1.9萬元。 教資會最新公布八大畢業生就業情況及薪酬待遇調查結果,截至去年底,17,751名受訪畢業生中,逾1.3萬人選擇就業;288人待業,佔2.1%,較前年跌0.1個百分點。 半導體產業缺工,薪資不斷提升,不少人才選擇投入業界,連帶也讓學界師資,越來越難找,其中關鍵因素就是,國內教授低薪環境,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指出,跟香港中文大學相比,平均比台灣教授高了5倍,再加上讀博士風氣銳減,讓不少國際優秀師資卻步來台授課。 網民討論了香港的學位持有者的收入情況,有人認為計算中位數才合理,因為醫生的收入已經拉高了整體收入。
大學生收入: TVBSx天下雜誌 年輕世代工作觀
研究顯示整體大學學歷勞工的中位數收入,從2002年的36982元跌至2022年的34849元,跌幅為5.8%。 大學生收入2025 研究將同期間的整體勞工收入與大學學歷勞工收入對比,發現大學學歷勞工薪酬沒有跟上整體上升的趨勢,反而出現下跌。 研究發現,第一代人在25至29歲時擁有大學學歷比例僅有7.2%,而第七代的比例則高達56.2%,顯示年輕世代教育水平上升幅度創新高。
大學生收入: 大學生畢業起薪點2023|8大頭4個搵錢職業 醫護、投行年薪可達百萬
過半(50.3%)的畢業同學投身工商界,平均月薪HK$22,600,比2019年平均月薪HK$22,040,增長2.6%。 大學生收入 問卷調查於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間進行,有3,219位畢業同學回答了問卷。 與往年相約,其中超過四分三(75.1%)的同學已就業;有21.3%決定升學,數字與畢業同學多希望透過進修以增强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的取向吻合。 大學生收入2025 而應屆畢業生整體的最低平均起薪點是文憑試畢業生任職銷售相關工作,大約1.1萬元;最高是碩士或以上畢業生任職「工程」相關工作,平均起薪點為17,587元。 整體514名八大畢業生就業不足,非自願下每周工作少於35小時,或擔任兼職、臨時工,佔整體3.7%,較前年4.3%稍跌;當中教大畢業生就業不足率最高,達5.6%,但較前年減1個百分點。
大學生收入: 薪酬
此外,調查指大灣區廣東省城市的應屆大學本科畢業平均入職薪酬介乎人民幣 4,671 元至 5,936 元(約 5,396 至 6,857 港元) 。 投身研發及生產職能的碩士或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平均入職薪金為最高,分別為人民幣 8,239 元(約 9,518 港元)及 7,698 元(約 8,893 港元)。 待遇方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招募7名進站博士後,年薪45萬元(人民幣,下同,約48.2萬港元)。 廣州軟體應用技術研究院招募人工智能方向研究員,年薪40萬至50萬元(約42.8萬至53.6萬港元)。 廣州市人事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對引進或畢業後到市政府事業單位全職工作或自主創業並符合規定的35歲以下博士,支付每人10萬元(約10.7萬港元)安家費,對國外引進給予20萬元(約21.4萬港元)。 《2020年大專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又指,以大學畢業生初入職的起薪點為例,醫療及製藥(20,050 元)為平均起薪點最高行業, 其後分別為屋宇建築及建造(18,500 元)及金融服務(18,321 元)。
大學生收入: 年宵2024|維園乾貨最貴4.9萬較2019跌三成半 大學生競投賣桌遊
從節目《大學生了沒》發跡班對逸歡、秋森(王昊翔)愛情長跑10年,去年5月正式登記結婚,升格夫妻的他們積極做人,今年1月遺憾宣布懷胎8週的寶寶流掉,好在調養身體後,5月份再公開懷孕喜訊,今宣布順利產下女兒「饅饅」。 文章中提到逸歡的生產過程非常辛苦,經歷了15個小時的痛苦,讓她深刻體會到媽媽們的辛苦。 這篇文章的報導相當詳細,提供了具體的時間和過程,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逸歡的經歷。 而文章結尾也提到逸歡曾經嘗過喪子之痛,這也讓人們更能理解她迎接愛女的喜悅。 港大醫學院亦毗鄰內地生物醫藥基建設施,其獨特的地理條件便於開拓區內多元化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產業,從而為全球公共衞生作出重大貢獻。 另有2,880人選擇繼續升學,佔整體16.2%,與前年相若;983人(5.5%)未有求職、已移民或返回原居地發展,較前年下跌0.8個百分點。
大學生收入: 【大學生薪酬】調查:2020年本港應屆畢業生 平均月薪約1.4萬至1.6萬元
新青年論壇分析1987至2022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中,具有大學學歷人士的收人數據,以每5年為一代,比較不同年代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水平等。 發現年輕世代初入職收入有改善,特別是1998至2002年出生人士,初入職收入屬8個世代中最高,中位數每月為17424元,跟1997年水平相若,亦比第4及第5代時只有約14000至15000元有明顯改善。 但受惠於近年勞工市場較好以及各行業人手短缺問題,去年大學生初入職收入為17,424元,達歷史新高。 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詠駿今日(2日)表示,根據數字可見,近年受移民潮影響,教師、醫護、律師出現人手短缺問題,業界以高薪聘請員工,吸引人才。
大學生收入: 統計處:2023年首季大學畢業月入中位數為35,000元
香港作為一個知識型經濟體,大學學歷勞工收入從側面反映香港在產業發展的表現以及經濟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分配。 大學聯招(JUPAS)放榜,今年有40,658人申請大學聯招,共有15,492人獲派8間資助大學或公開大學學士。 除了追求知識外,不少人期望大學畢業後可找到一份薪金吸引的工作,到底哪間大學的畢業生平均年薪最高? 大學生收入2025 根據教資會公布2019/20年的畢業生就業情況,8大全日制學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26.6萬元,每月約22,166元。 研究發現,大學學歷勞工中位數,雖然在30年間,整體上有增長,由1988年的2.58萬元,上升13.2%至2.93萬元。 然而,由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間,大學學歷勞工中位數卻從3.14萬元跌至2.93萬元,下跌逾7%。
新青年論壇研究員張培然表示,高技能勞工數量取決於香港產業發展,過去20至30年,本港產業結構不多,政府需要推動產業結構的改變,「才能提供更多高技術工作,不單是香港以前常說的四大產業或其他行業」,提供更多元化選擇,吸納不同專業大學生從事高收入工作。 大學生收入 大學生收入 大學生收入2025 而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從2002年約5.7萬人,增長至2022年約17萬人。 最新數字雖較最高峰的2018年約18.7萬人稍有下降,但新青年論壇料世界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會對年輕世代大學學歷勞工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收入改善的趨勢恐難以持續。
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士收入增長速度最慢,僅為5.96%(從15,100港元上升至16,000港元)。 大學生收入 大學生收入2025 例如,具有專上教育:學位課程的人士的收入增長速度為6.1%,而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士的收入增長速度僅為5.96%。 大學學歷已不再是上流的保證,有研究發現,經通脹調整後,本港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20年來下跌了5.5%、而精英大學生收入中位數跌幅更大、達13.6%。
但在5月初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以2018年價格計算,2019年20至24歲,擁有學士學歷的「95後」平均每月收入為18,000元;比起25年前擁有同等學歷的「70後」大學生平均月薪19,400元為低。 數字看起來誇張,政府提醒每月就業收入平均數易受調查樣本內的極端數值影響,而計算較高階層員工收入時影響更為明顯。 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發表最新一份《香港大學學歷勞工收入趨勢及溢價研究報告》,研究按統計處數據分析,經通脹調整後,比較過去30年大學學歷勞工的收入,以及比較大學學歷勞工與高中學歷勞工之間的收入差距。 大學生收入 在今次研究中發現,在過去35年間,經過統計處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調整的大學學歷勞工收入均有上升,只是上升幅度隨着收入水平上升而下降。
她認為,今年較少同行參與競投,「停咗幾年,做開嗰啲無嚟投,價錢低啲,無人爭。」她表示,部分同行可能認為市道不佳,因而沒有參與。 浸大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中心主任葉偉光預期,本港失業率將持續上升,甚至有機會超過沙士期間的8%失業率。 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提供醫學課程,修讀6年考畢醫學委員會舉辦的執業資格試﹐實習一年後,向醫學委員會註冊,便正為執業醫生。 近年面對醫護人員流失的問題,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更明言要到英國搶人才,冀望增加海外醫生。 不過她表示,以往生意額可賺取高於成本的五至六成,但今年預期生意額會下降,只可賺取三成,「將個要求降低,你就唔會咁失望。」她指,若攤位競投價超過5萬元就未必會再抬高價錢,而今次會投資十至二十萬元。 維園年宵第二日競投主題攤位(6米 x 1.5米)和乾貨攤位(3米 x 1.5米),其中主題攤位面積和2019年維園年宵規格一樣,但底價當年是41,650元,最高價以7.65萬元成交,較今日成交價最高是49,000元,下跌35.9%。
分析又發現,初入職收入持續增加,特別是受移民潮影響的業,如教師、醫護、律師等,業界以高薪聘請員工,吸引人才。 新青年論壇今(2日)公布《香港各世代大專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最新第八代大學生的收入中位數為17424元,大幅回升至接近1997年的17426元。 研究亦比較了第一代(1963年至67年出生)至第七代(1993年至98年出生)大學學歷勞工,發現薪酬增速有輕微改善,惟2022年從事低技術的大學學歷勞工近17萬人,較2002年時多出2倍,新青年論壇認為整體情况並不樂觀,料有關數字隨着整體經濟環境不明朗,或會持續攀升。 根據本中心過往使用1993至2013年數據的研究發現,大學畢業生在初入職收入和上流速度方面,有愈年輕世代愈趨下降的情況。 新青年論壇指出考慮到未來數年世界經濟表現不樂觀,對有關初入職收入上升趨勢能否持續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