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新創Viz.ai的ContaCT是第一個獲得補貼的技術,最高補助出現疑似中風症狀患者檢驗費用1,040美元。 ContaCT使用AI演算法分析腦部電腦斷層血管造影,自動判讀大血管阻塞 (LVO),可檢查出近九成血管栓塞的患者,也能排除近九成沒有堵塞的電腦斷層血管造影。 台灣參酌國際間有關醫療器材之管理規範,2019年12月通過「醫療器材管理法」,將醫療器材管理從「藥事法」中獨立,並在2021年5月1日開始實行。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根據醫材法第三條,醫療器材的定義,係指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診斷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其設計及使用以藥理、免疫、代謝或化學以外之方法作用於人體,而達成診斷、治療、緩解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或調節或改善人體結構及機能,或調節生育等。 醫療器材(Medical Device)屬於種類多樣、範疇廣泛的產業,全球尚未有一致定義。
隨著預防醫學概念的建立與科技進步,民眾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許多醫材設備的操作對象不再限於醫療專業人員及醫療場域,朝向健康管理或照護的目的,帶動居家醫材與消費性健康管理裝置市場的興起。 家用醫療產品、醫院儀器展區 呈獻嶄新醫療產品 今屆醫療展共有十五個展區,匯聚各式各樣的醫療保健設備及服務,方便買家採購。 隨著家用醫療保健產品及服務日漸普及,焦點展區之一的「家用醫療產品」區將展出各款家居使用的醫療器材,包括本地研發的快速心電圖掃描儀和適用於大部份類型的輪椅,並可攀爬所有類型樓梯的輪椅爬樓梯機。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國際資訊科技博覽 2009
隨著時間演進,15年以後將轉變翻過來的倒立金字塔型,老年人口族群成為一個必須要被照護的多數,退休成為一個尷尬的概念。 透過液態活檢的ctDNA基因檢測 (包括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物、蛋白質組等基因組學檢測),可以即時檢測、監測變化,以及辨識癌症種類,作為進一步組織切片的確診檢查,最終達到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醫療照護中的AR與VR應用通常涉及軟體程式用於模擬訓練,例如各式外科手術練習,以及因應治療目的設計的虛擬場景,像是應用於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兒童、視力問題等治療、訓練方案。 醫療虛擬現實或擴增實境能夠刺激或緩和大腦的活動,減緩大腦疼痛,或是訓練情緒、疼痛管理等。 2018年Apple Watch心電圖測量獲得FDA二類醫材核准,可診斷心室顫動症狀;2020年Apple Watch推出血氧偵測,避開診斷的說法而未經FDA許可,強調一般健康 (Wellness) 管理應用。
Neuralink所開發的腦機介面晶片,透過1024個電極的連結技術,成功讀取大腦活動,也可應用在深度刺激大腦的治療。 2021年5月成功讓癱瘓者透過Neuralink操控玩乒乓電玩;7月募得C輪2.05億美元,投入產品開發,希望幫助減輕神經病變患者在行動及其他日常功能上的退化與不便。 慢一步進入市場的快篩產品需面對先佔者的挑戰,以及曇花一現的急迫需求可能迅速消失的風險。 截至2020年12月底,FDA已通過309項緊急授權的COVID-19檢測產品,並尚有數百項申請中。 2021年後才急起直追的檢測產品後進者,想要搶得市佔,並從中獲利的機會逐漸渺茫。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2025 此時,新創應評估是否能夠軸轉至公衛檢測管理、疫苗施打管理等衍生需求。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國際資訊科技博覽2019
液態活檢市場已有30幾家新創投入,其中不乏晉身獨角獸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估值超過10億美元),多數處於基礎研究的發展階段,並努力提出足夠的臨床證據,以創造訂定標準的話語權。 產品功能的精進與體積大幅縮減,促進了應用場景的擴大,像是肝炎、HIV、性病感染等檢測;公衛管理的院內感染、肺結核、流感等檢測。 雖然POCT帶來不同診斷場景的想像,解除檢測受限大型設備施作的限制,面對的挑戰卻是醫療流程、醫生、患者行為等改變需要時間醞釀,本質是建立一個健康照護的新興市場,例如遠距醫療、居家照護等場景,或是醫療診斷模式的轉型,皆非一蹴可幾就能夠實踐的轉變。
- Neuralink所開發的腦機介面晶片,透過1024個電極的連結技術,成功讀取大腦活動,也可應用在深度刺激大腦的治療。
- COVID-19疫情推動了大部分創投案,像是遠距醫療、數位治療與居家治療的題材,都在10大投資案的範疇之中。
- 剛加入Google體系的Fitbit在2021年8月底推出壓力管理服務,透過智慧手錶即時監測身體活動、壓力水平、心臟健康與睡眠品質等,像是心率、心電圖、呼吸率、皮膚溫度變化、血氧濃度、睡眠動態等。
- 我還有在使用「商對易」線上智能配對平台,縱使有些人還未適應網上平台,但我相信它會改變整個行業生態。
- RtPCR檢測儀器的大小與成本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因此小型POCT分子檢測設備多利用恆溫分子擴增技術。
- 公共衛生管理方面,透過病毒基因序列的掌握,更有機會循線查出感染源頭,進行疫情管控。
隨著普羅大眾的保健意識提升,展會新設「保健護理世界」,匯聚各類保健產品及服務,包括健體美健產品、健康食品及飲料、營養補充品等。 醫療行業是創業的熱門領域,近年不少初創企業致力研發嶄新的醫療用品及技術,醫療展今年同時新增「初創」專區,展示多家本地初創企業的創意,讓他們物色買家及潛在合作夥伴,發掘更多商機。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其中一家本地初創企業將展出一款全自動化的沐浴設備,備有自動梘液、溫度調控、噴水花灑及暖風機設備,減低沐浴時跌倒的機會(展位:3G-D23);亦有初創企業展示一系列專門治療及紓緩背部痛症的產品(展位:3F-J03)。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第一屆亞洲發明展覽會 – 香港 2018
香港貿易發展局簡介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成立於1966年,是專責推廣香港對外貿易的法定機構,服務對象包括以香港為基地的製造商、服務供應商及貿易商。 我們在世界各地設有40多個辦事處,其中13個在中國內地,推廣香港作為通往中國內地及亞洲的營商平台。 香港貿發局舉辦國際展覽會和會議,以及商貿考察團,協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拓展內地及海外市場。 此外,香港貿發局透過產品雜誌、研究報告,以及包括新聞中心在內的數碼平台,發佈最新的市場和產品資訊。 展覽期間,大會安排了多場研討會,邀請多名業界翹楚出席,一同剖析醫療用品的市場發展和採購趨勢、醫療保健行業創新技術之研發與應用、及醫療器材法規最新指引等議題,與業界分享第一手行業資訊。
- 為了鼓勵創新與利基產品之開發,政府在2017年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針對從事人類及動植物用之新藥、高風險醫療器材及新興生技醫藥產品研發製造之生技公司,提供人才、技術及資金等獎勵措施。
- 相關市場定位與產品軸轉的實務做法,可參考《新創教練實戰錄》關於「顧客開發優勢CDE (Customer Development Edge)」的一系列文章。
- 當健康、生理感測器蒐集到患者資料後,經過分析之後,產出結果可作為診斷或治療建議,這個由軟體處理的過程,被視作一種醫療器材,故稱為軟體即醫材 (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
- Apple Watch健康管理相關APP的訂閱服務是一個典型案例,透過包括健康監控、運動健身、飲食營養、血壓血糖與藥物管理等應用,滿足消費者使用上的需求,並建立使用習慣。
- 在此后两年内,该展会迅速成为医疗从业人员了解业内动向及争取业务商机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为大众提供认识新医疗科技的途径。
- 展覽期間,大會舉辦一系列研討會,包括今天舉行的「解構醫療保健行業的最新趨勢」研討會,邀請業界人士探討行業最新發展。
透過服務設計,生理資訊監控、人機協作 (輔具,照護人力的輔具與被照顧者的輔具),減少實質照護人力,增加照護品質。 新一波的智慧醫材結合軟體與服務,例如生理感測、通訊、定位等功能,幫助長者可以在家中得到良好的照顧,與進行復健、運動,減少待在醫療機構的時間。 科技照護尚有一個很重要的附加價值,擁有自理能力可以增進長者的自尊心,很多照護行為可透過輔助醫材、科技設備,賦能被照顧者自理能力,預期市場潛力無窮。 針對上述衍生的商業模式挑戰,美國公共保險服務中心CMS (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 推出「新型治療技術額外補貼」,獎勵具有臨床效益的醫療科技。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 2014
大會首次迎來多個新展團,包括美國伊利諾伊州、捷克、印度及波蘭大波蘭省地區展團,為醫療展帶來新穎的醫療科技產品。 其中,有美國參展商帶來一款專業超聲波胎心儀及婦科手術冷凍外科治療設備等產品。 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今年亦繼續設置展館,組織接近30家公司參展。 來自韓國、新加坡及泰國的企業亦將首次參展,為買家呈獻多元化的醫療設備及器材。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2009
今屆醫療展的焦點展區包括集中專業電子醫療設備的「醫院儀器」區、專門展示創新科技意念及產品的「科技匯點」展區、為銀髮族和病癒或傷後復康而設的「復康及長者護理用品」區,以及「家用醫療產品」區等。 一直備受歡迎的「物理治療儀器及用品」展區將匯聚最新物理治療設備和技術。 展會亦會舉辦多場研討會和論壇,協助業界掌握行業發展趨勢,拓展醫療用品市場的商機。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2025 各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內地的生支出佔GDP的百分率持續上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醫療保健服務在家庭開支中的比重也愈來愈大,為醫療保健產品出口商帶來更多機會。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
首次參展的捷克展團明天(5月17日)會請來專家代表分析捷克醫療市場概況及當地最新的醫療器材與服務;香港電器業協會和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的代表會在「持續創新:領先醫療保健市場」研討會上分享。 展會最後一天(5月18日)則有「環球醫療器材法規最新指引」研討會,以及「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最新資訊」持續醫學課程。 管理的方式與過去醫材臨床試驗不同,先確認公司組織是否具有,以及遵循程序步驟的企業文化,再來確認上市前 (premarket) 文件資料的內容,以及認證前 (precertification) 等安全協議相關監督機制,最後是臨床上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之確認。 基礎於人手一機的行動裝置,行動健康照護App日漸普及,加上穿戴裝置的健康監控、醫療相關數據匯流、AI等市場應用成熟化,帶動新一波智慧醫療產業發展,以及消費性醫材市場的興起。 過去醫療器材通常用於提供醫療服務,大多使用於醫療機構,或需要由醫護人員操作使用。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医疗器材及用品展览会
我們的目標客戶,包括本地醫院和非牟利保健機構,都是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的活躍參加者,這吸引了我們參展。 這次我們帶來了最新的復康設備,並遇到了幾位潛在買家,估計長遠能為公司帶來數以百萬計港元的收益。 我們亦很高興能在展覽認識了來自私家診所和美容中心的新潛在客戶,以往我們只有少數來自這些行業的人脈。 透過高效及專業的平台,讓到訪人士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療保健企業,藉此了解醫療行業最新發展及趨勢,並與業界建立緊密聯繫,激發商機。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 2013
相關推動成果包括,SPARK計畫促成19家新創公司成立;BTB及STB促成9家公司成立、2家登錄興櫃;育苗計畫及價創計畫共促成23家新創公司,募資超過20億元。 Dexcom血糖監測貼片設備叫做bio-stamp,許多研究機構已在開發真正薄如郵票的bio-stamp。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開發一款biostamp,黏貼於頸部,可連續追蹤個體的血壓、心跳,以及檢驗汗液中葡萄糖、乳酸、酒精、咖啡因等含量。 此款無線傳輸的遠距監控,可警示敗血症發作 (血壓突然下降,乳酸快速升高),亦有利於慢性疾病健康管理,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循環腫瘤細胞 (CTC) 是指腫瘤細胞脫落進入血液中,跟著血液循環到達體內各個部位,當循環腫瘤細胞遇到合適生長的環境,將增生更多的腫瘤細胞,形成新移轉之腫瘤。 當腫瘤細胞死亡後,會釋放DNA到血液中,這些DNA叫做腫瘤游離細胞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只需10到20cc血液,搭配DNA序列分析的技術,目前主流技術可檢測約30種癌症、197個基因,檢出率達9成以上。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1 台灣醫材產業市場
Illumina 2018年曾提出併購SMRT技術的開發廠商PacBio,主管機關擔心基因定序市場被壟斷而否決。 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圖譜架構,共花了13年與30億美元才完成,運用的是雙脫氧鏈終止法 (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又稱桑格法(Sanger Method) 或稱第一代定序技術。 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定序技術進入次世代基因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NGS技術是將DNA全部片段化 (約300~800個鹼基對),得以進行高通量、快速的讀取定序。 2020年全球醫療3D生物列印市場規模約為14億美元,2028年將達4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5.8%,較成熟的3D生物列印科技,主要應用在骨科、手術器械等醫材。 另一方面,歸類於再生醫學領域的器官及組織生物列印之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9.3%,顯示器官3D生物列印的周邊應用市場逐漸成熟,真正列印出器官則仍須許多研究投入。 醫療器材產業的主流產品會隨著疾病形態的改變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而有所精進,與生命和社會福祉息息相關,較不易受景氣變化而造成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