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大量證據支持一般人的肥胖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在部分族群中BMI的上升卻似乎對健康有幫助。 這個現象稱為「肥胖生存矛盾」[79],1999年時,此現象首次在過重與肥胖的血液透析患者身上發現[79],稍後也在心衰竭與周邊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發現[80]。 體重過重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第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癌症、退化性關節炎、以及氣喘[2][41],由於上述疾病的緣故,研究也顯示肥胖者的預期餘命較短[2]。 體脂率英文 高敏敏提醒,總結來說,推薦家庭可以有一台體重體脂機,時常監測身體健康變化、調整生活及飲食。 當然想要讓體脂維持健康的數值,均衡飲食就很重要,如果平時喜歡吃高油脂、高糖食物,或喜歡吃重口味者,要特別注意自身的體脂率。 脂肪(英語:Fat)是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室溫下呈液態的油脂稱作油),多来源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是一種羧酸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
- 其他較為簡單但精確度稍差的方法是:測量皮褶厚度,也即測定特定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3]。
- 過多的脂肪會損害人體長期健康,而減少體內多餘脂肪可以降低患上某些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
- 目前已經知道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身上的腸道菌叢組成是不同的,證據顯示腸道菌叢可以影響代謝能力。
- 自1977年至1995間,美國的速食食用量成長了三倍,而來自速食的熱量則成長了四倍之多[107]。
- 日本將BMI大於25定義為肥胖[29];中國大陸為大於28[30];台灣則為大於27[31]。
- 節約基因理論(英語:thrifty gene hypothesis)假設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某些特定的種族或人群比較容易發生肥胖。
西方社會並不認為「健康體重」與「理想體重」是同一件事,而且對這兩件事的認識在二十世紀中開始發生變化。 這些變化被認為是因為人們的體脂不斷上升,因此人們開始認為過剩的體脂是一種正常的表現[209]。 節約基因理論(英語:thrifty gene hypothesis)假設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某些特定的種族或人群比較容易發生肥胖。
體脂率英文: 標準是多少?太高太低會點?
在發現瘦素後,研究者陸續發現許多其他影響食慾、進食、脂肪儲存、胰島素抗性的激素,舉例來說飢餓素、胰島素、食慾素、雙酪胺酸肽3-36(英語:peptide YY)、膽囊收縮素、脂聯素等因子都是學者研究的對象。 脂激素(英語:Adipokine)是由脂肪組織釋放出的訊息因子,它們的作用會影響許多肥胖相關的疾病。 鍛煉:每天至少鍛煉30分鐘,包括有氧運動或力量訓練。 其中一種現在流行的鍛煉方式是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體脂率英文 HIIT鍛煉在劇烈運動和恢復期間之間提供阻力和有氧訓練,可以更快地燃燒脂肪。
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有明顯的代謝能力差異,因此推測從腸道中吸收熱量的能力可能會影響肥胖的發生,但目前還不確定這些差異是否會直接造成肥胖,或者這些其實是肥胖造成的結果[150]。 體脂率英文2025 不同的區域與國家的人均飲食熱量攝取(英語:Dietary energy supply)差別很大,並會隨著時代而有明顯改變。 從1970年代早期到1990年代晚期,除了東歐地區外,全球的人均每日熱量攝取(購買的食物量)都在上升。 1996年,人均每日熱量供應最高的國家是美國,高達3,654卡路里(15,290千焦耳),到了2003年更來到了3,754卡路里(15,710千焦耳)。 1990年代晚期,歐洲人平均每人每日購買3,394卡路里(14,200千焦耳)的食物,而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每人每日的食物購入量有2,648卡路里(11,080千焦耳),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是2,176卡路里(9,100千焦耳)[95]。 人類一生中,有三個發胖的關鍵期,分別為:胎嬰期、少年期、中年期。
體脂率英文: 身體質量指數
減肥已經不能夠只看單一數據了,不妨在減肥初期將這些數據紀錄下來,並定期確認是否有顯著下降,參考多項數據使減肥更有感。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一般認為男性體脂≥25%,女性≥32%是診斷為肥胖的標準。 體脂率英文2025 體脂率英文 依據網上收集的資訊及維基百科,體脂百分比有以下三個公式可進行估算, 體脂率英文 公式依據統計大數據演算而來,準不準很難說,可以供作參考。
體脂率英文: 減肥只靠有氧運動 小心少肉性肥胖
2014年,歐洲法院認定病態肥胖為殘障,指出若雇員的肥胖狀況使其無法「和其他雇員以平等的立足點,有效且全職的參與工作」,這樣的肥胖就應該視為殘障,而因為肥胖解僱員工也將視同歧視行為[229]。 ※本圖文由《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例如ω-3脂肪酸(烃基上第一个双键位于从末端数第三个碳原子处)有维持免疫和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Nancy教練說,很多人一測完InBody會被自己的數字嚇到,可能就會採取很極端的瘦身方式,像是決定不吃飯、不吃甜食、不吃晚餐等等。 體脂率英文2025 但這樣的方式都不會持久也不健康,壓抑久了會反彈,反而更容易復胖。
體脂率英文: 降低體脂肪
胎嬰期是在母體內的胎兒與產後的嬰兒時期,母體攝取的熱量過多、或餵食牛乳等,影響胎嬰的脂肪細胞增生較多[37]。 少年期主要是生長激素分泌旺盛的長高期,生長激素除了促進骨頭生長也促進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給肌肉骨骼成長[38]。 中年期基礎代謝遞減,活動量較少,且經濟能力較佳而食用高熱量美食,此時腹圍增加、內臟脂肪累積,且易生骨減肌少性肥胖(osteosarcopenic obesity,OSO)[39][40]。
體脂率英文: 肌肉量代表什麼?標準是多少?
在非洲許多地區,仍視肥胖為富裕與健康的象徵,尤其在HIV疫情發生後,這樣的看法變得越來越常見[2]。 體脂率英文 流行病學資料指出認知障礙與肥胖風險相關[149],但究竟是認知障礙造成肥胖,或者是反過來,則尚不明朗。 不要覺得瘦瘦的人一定都很健康,有些看起來很瘦的人其實體脂肪卻很高,是屬於肥胖體質。 營養師高敏敏整理了「體脂率對照表」,讓你能速查體脂肪要多少才標準?
體脂率英文: 肥胖症發生的時期
早年營養不良和開發中國家的肥胖率上升也有一定的關聯[148],營養不良時期造成的內分泌變化可能會誘使身體在有食物時傾向堆積脂肪[148]。 患有早發性嚴重肥胖的人(其定義為在十歲前就發生肥胖,且BMI較平均高出3個標準差以上)有7%帶有核苷酸的單點突變(SNP)[127]。 就個人層面來說,熱量攝取過多與運動不足可以解釋大多數肥胖者的發胖[90],但仍有一小部分肥胖者是基因、醫療、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91]。 另一方面,社群中整體肥胖率的上升則歸因於食物取得變得容易、食物變得更為可口[92]、以及車輛與機械化生產的普及[93][89]。 腰臀比也是一種用來判斷肥胖的標準,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男性大於 0.9m 或女性大於 0.85m 即屬肥胖[32]。
體脂率英文: 食物營養
饑餓素由胃製造,負責調節短期的食慾變化,比方說在胃排空時進食並在胃裝滿時停止;而瘦素則是由脂肪組織製造,反映人體脂肪儲藏的總量,並調節長期食慾變化,比如說在脂肪儲藏量低時增加食量,並在儲藏量高時減少食量。 雖然使用瘦素對一小部分瘦素缺乏的肥胖者有效,但目前認為絕大多數的肥胖者都有瘦素抗性,在他們的身體中也都已經有高濃度的瘦素[155]。 瘦素抗性可以解釋為何使用瘦素無法有效減少多數肥胖者的食量[152]。 在開發中國家,都市化在肥胖率上升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體脂率英文 在中國,平均肥胖率只有不到5%,但在某些都市肥胖率卻高達20%以上[147]。
體脂率英文: 健康管理
不過BMI未能分辨人體體重中肌肉與脂肪比例,因此BMI過高並不代表肥胖,或許是肌肉比例較多而已。 再者,BMI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擁有一個標準身型,可以是「高脂肪比例,而肌肉不足」的身型。 因此這項數字可作一個參考,建議多觀察其他身體組成才下定奪。 指人體在清醒而極度安靜情況下,例如:靜臥的狀態,不受精神緊張,肌肉活動,食物和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所消耗的最低熱量,基礎代謝率會隨著年紀增加或體重減輕而降低,會隨著肌肉量增加而上升。 而未滿 18 歲、運動員、進行重量訓練者、懷孕或者哺乳中的婦女、身體虛弱或者久坐不動的老人不適合用 BMI 值來衡量健康標準,例如:健身者的體重中有高比例的肌肉,他的 BMI 可能會超過 30。 水在人體內是很重要的,且存於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內。
體脂率英文: 「BMI」- 體重及BMI反映甚麼?
體脂肪率,又稱体脂百分比、體脂率,是将脂肪含量用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一般用於動物,但近年開始有在人體的應用。 對於動物來說,體脂百分比的計算法是把動物體重中的“脂肪总质量”除以“身体总质量”,再乘以100%;此处身体脂肪包含:必需体脂 (essential body fat)及 贮积体脂(storage body fat)。 肌肉量愈多,基礎代謝率及消耗的卡路里就會愈多,而體脂量就會減少。 而平均男性基礎代謝率太概是1,600 – 1,800 卡路里,而女性基礎代謝率平均是 1,200 卡路里。 而身體脂肪過少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女性月經不調及不孕。
體脂率英文: 健康百科
通常,內臟脂肪最常見於中年男性,有人會稱之為「啤酒肚」。 BMI 與 BMR 是完全不同的指標,BMI 指的是體重與身高的標準比率,可視為測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指標。 基礎代謝率 (BMR) 指的是人體在休息時,維持呼吸、循環器官、神經系統、肝臟、腎臟及其他器官有效運作所需的能量及卡路里水平。 部分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在就職與升遷都比常人困難[207],即使在同樣工作內容的職位上,肥胖的人的薪資也相對較低(肥胖的女性的薪資較平均低6%;肥胖的男性則低3%)[223]。 最早的人體雕塑創作於二萬到三萬五千年前,主要都是描繪肥胖的女體。 有些人認為維納斯塑像的表現方式象徵的是多產,但也有些人認為這單純是表現創作年代的人們的肥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