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先時所習彼彼境界,非不生起我所戲論分別及諸愛樂,即隨自業所當生處,如其種類形貌而生。 是即天眼所行境界,非餘。 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披尋記]謂中有生與異熟別,化生類故。
同样道理,人乘道都没有修好,就不要说学佛成就了,绝不可能。 所以《瑜伽师地论》严肃告诉我们这个修持的道理。 印度现在还有瑜珈学派,瑜珈有三种,身瑜珈、心瑜珈、音声瑜珈。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 | 发表时间:2014-02-18 | 作者:济群法师
摩怛理迦(論)事要義擇攝(卷一百下),用二偈説明:第一偈指出造論釋名的方法。 先略序事,敍述流轉、雜染二十二事,還滅清淨十九事。 後廣辨,以異門等四門廣辨其相。 第二偈有聚等六門,又十八門,略述摩怛理迦所有宗要。 以上諸門攝盡三藏眾要事義,故稱攝事分。
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 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瑜珈地師論: KR6n0008 瑜伽師地論略纂-唐-窺基 (master)
當知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菩薩於此不應思量,於諸眾生一向授與,以能饒益及無罪故。 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為樂。 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
- 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
- 依此道理,總說七日。
- 將聽聞「瑜伽師地論」之筆記發表在「鶴林部落格」,期盼有緣的朋友們,能發長遠心,將「瑜伽師地論」從第一卷學習至五十卷。
- 若預流果及一來果。
- 三、《金剛經論》。
- [論,卷第43]云何菩薩自性慧?
- 第二隨法瑜伽處,有《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住品》。
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 猶如熟乳凝結之時。 一切種子異熟所攝。 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
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論,卷第37]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83~84卷
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 「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等三地(卷五十八至六十一):在本地分的五門施設建立中,提出雜染施設建立,作進一步的説明。 雜染有三,一、煩惱雜染:即煩惱的自體、煩惱的種類、煩惱的修斷、煩惱的對治。 瑜珈地師論 二、業雜染:廣明十不善業。 三、生雜染:敍述三界有情及出世聖者種種受生差別,招感生死的原因,有情界中的種種痛苦,並指出做好國王的道理,和上中下士的不同。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
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披尋記]聲聞、獨覺能修善巧,唯內明處少分所攝。 菩薩不爾,於五明處能修善巧,是故殊勝。 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 、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 又此種性未習成果,說名為細,未有果故。 已習成果,說名為麤,與果俱故。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简介
瑜伽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 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 至於瑜伽師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 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先驅。 瑜伽師地,即指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境界。 本論約於公元四、五世紀出現在古印度,相傳乃無著菩薩夜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説法,返回人間後,再為大眾演説,併成紀錄。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注疏
把它颠倒一下就清楚了,此所谓中国文字与外国文字的文法是两样。 譬如外国人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 他叫先生南很顺利,我们一听很别扭,我们叫南先生很清楚。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印度註疏
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愍 。 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 此中安置善處,唯說利益種類無有罪相。 瑜珈地師論2025 及於貧匱無依 、無怙,唯說安樂種類苦對治樂。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内容介绍
四、摄异门分(卷八十三至八十四):解释经内中名义差别。 分为白品与黑品。 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注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印度注疏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 瑜珈地師論2025 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 不以刀 、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藏傳譯本
如實了知諸所知事。 瑜珈地師論 或善清淨出世間智。 如實覺知所知諸法。 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
據說原書有六百卷之多,玄奘法師只譯一卷。 回國後,何時開始翻譯? 根據史料是有異說,日本加藤精神認為貞觀二十年是正確,到二十二年完成。 當時譯場之堅強陣容於《瑜伽論後序》有詳細記載。 那么,我们今天先选同你们相关的。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35
),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近 年來,漢傳佛教徒歡喜靜坐的風氣漸盛,可是不容易取得正確的、圓滿的習禪知識。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學習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 蜜》、《摩訶止觀》、《小止觀》。 第二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尤其〈聲聞地〉中對於靜坐修奢摩他的教授,說得非常詳盡,為其他經論所不能及。 其中說到色 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以及慈、悲、喜、捨四種三昧等,這是現今我們漢傳佛教徒特別需要努力的部份。
此最初起,故名前行。 審慮無間,起決定思。 樂所作欲俱有轉故,是名欲生。 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瑜珈地師論2025 [披尋記]於先所受義所起分別。 如於五識率爾心後,尋求、決定二意識生,分別五識彼彼境界。
由此可判斷是宋元明等諸版本之誤改。 諸如此類例子甚多,所以若能使用前述的文獻,可免除不少文字上的障礙。 在這方面,日本宇井伯壽《梵漢對照菩薩地索引》(鈴木學術財團刊行)幫助很大。 漢傳譯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間,在東都弘福寺所翻譯者,共一百卷。 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
瑜珈地師論: 喜欢读”瑜伽師地論”的人也喜欢
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都从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入手,那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瑜珈地師論2025 《瑜伽師地論》所體現出的大乘精神對現代社會的精神及價值觀也有著積極的借監意義,並成為佛教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利益眾生,利益人類的精神下愧為引導眾生走向人類和平、幸福理想世界的一盞明燈。
瑜珈地師論: T30n1579 瑜伽師地論
由此建立中有生報。 若預流果及一來果。 爾時我愛亦復現行。 然此預流及一來果。 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制而不著。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 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 《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 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现居兜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
所以,虽然碰到明师,“师虽有德”,他会告诉你“修定”的“方便”、方法,你能够真接受? “欲乐羸劣”,你那个追求,像男孩子追求女朋友,女孩子追求男朋友,像谈恋爱硬要把他/她追到,“格老子! 你爱我,我让你爱,你不爱我啊,我也要你爱我! 瑜珈地師論2025 ”要这个样子的狠,才能修行。 得了定又怎么样?
这个文章怎么说啊? 瑜珈地師論2025 他说,修行的第一个条件是同“伴”最难,同住的道友最难。 你们注意啊,尤其是出家众,所谓僧伽,僧伽是出家修道人的团体。 这个团体里面十个有一个不修行的,那肯修行的九个就受这一个的妨碍。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51~80卷
瑜伽师地,即指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 本论约于公元四、五世纪出现在古印度,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有心地」(卷六十三中):用五相説明諸心差別,一、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如前意地所説。 瑜珈地師論2025 二、依勝義道理建立諸心差別,概括諸識為阿賴耶識和轉識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