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居民可以選擇搬遷到新落成的石硤尾邨二期及五期單位,或牛頭角下邨一期單位。 同年5月,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白田邨維修成本高昂,並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 新的白田商場首期將在原商場以西重建,並設有室內公共運輸交匯處、街市及停車場,而斜對面的白田邨第十一期基座亦設有兩層(地面及地庫)商場,前者已於2021年8月啟用,後者已於2021年12月啟用。 興建中的第十期基座亦將成為商場二期及街市的其中一部份,並設有行人隧道連接第十一期商場,預計將於2023年啟用。
受白田邨重建工程影響,此總站於2015年9月22日起永久封閉,原有使用此站的路線分散到白雲街兩旁設站。 甄啟榮指出,重建計劃第9、10、11及13座共四座,約有1800戶正等待重建搬遷住戶。 房屋署較早前所公布第9、10、11座安置到下邨第7及8期新樓,第13座就分開安置到上邨第11期新樓。
白田邨第9座: 巴士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白田邨最早的重建計劃源自1986年「26座問題公屋」,第14、15、16座被揭偷工減料,港英政府1989年決定悉數清拆。 90年代,政府再分批清拆樓齡近30年的第4至8座及17座,巴士總站亦需要重建,2E和104線遷回澤田樓作臨時總站,直至1994年8月7日總站重建工程完成。
-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一批重建戶在區議員陪同下,今(27日)到房屋委員會總部請願,反對房屋署將其中四座重建樓宇分兩期作安置,要求齊齊獲安置到其中一期的新單位,以保持四十多年來重建戶之間的鄰里關係及互助網絡。
-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在總站關閉前夕,九巴2E線和過海隧巴104線皆以此站為總站,新巴702A線則在上課日提供上下午來回服務。 白田邨第9座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13座平面圖: 樓宇按揭是甚麼 ?
2020年6月22日起延伸至海盈邨,同年7月27日起取消下午班次,由702B線取代。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 署方表示原定在今年4月會清拆商場,由於區內長者的行動,現已延遲封閉商場升降機約兩個月。
- 房屋署較早前所公布第9、10、11座安置到下邨第7及8期新樓,第13座就分開安置到上邨第11期新樓。
- 白田邨第5期由周氏建築師事務所設計;7,8,10、11及13期由房屋署總建築師(4)及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而第9期的白田社區綜合大樓則由房屋署總建築師(4)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
- 因應白田邨重建,白田巴士總站於2015年9月22日起永久封閉,九巴2D線往澤安邨及2E線往白田方向增設東行站,過海隧巴104線往堅尼地城方向增設西行站,新巴702A線在白田邨的總站亦遷往西行站。
- 臨時總站運作至2022年,直至新的白田公共運輸交匯處落成為止(位於第1及2座重建後的基座內)。
- 新屋邨料可於2025年落成,重建后可提供單位2100個。
事後亦發現其火單位的氣窗玻璃一早被拆走,導致大量濃煙湧出走廊,同時令死者要爬出外牆避開濃煙。 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新區改稱白田下邨,白田政府新邨改稱白田上邨。 第1至3座及第9至13座則於1975年至1979年間落成,並納入白田上邨;1984年合併為白田邨。 白田邨第9座2025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第9座
甄得悉有不少重建戶反對房屋署將以上四座樓分開安置,要求一起安置到白田其中一期的新建公屋單位。 他認為重建計劃訂立至今已歷經不少政策改變,促請房署對白田邨重建計劃從善如流,順應政策最新改變,為重建居民提供更加適切安排。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文件提到,擬議發展用地現為「住宅(甲類)」用途,建築物高度限制為主水平基準上120米,換言之,現時的規劃較現有高度限制高出40米,加上部份基座座建於位處「非建築用地」内的斜坡上,房委會將會向城規會申請改劃及放寬高度限制。
白田邨第9座: 九龍區專線小巴12線
),是香港的其中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白田,舊白田邨樓宇於1969年入伙;於1990年起開始分期局部重建,重建後的樓宇於1993年至2026年分期入伙,整個白田邨重建計劃歷時將長達逾30年。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白田邨第9座: 九龍巴士2D線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白田邨守𨋢抗爭呈現的並不是和稀泥式報導的「支持者」與「反對者」,而是一個漫長重建計劃背後的地區角力。 今天放棄抗爭原來可以是反抗失敗的反噬,當年地區人士曾用紅字黃布大字報「一員獨搞房署勾結黑箱作業妄顧民生」,包圍白田邨第12座抗議。 白田邨的興建主要是當年為了重建石硤尾、大坑東及李鄭屋這三個最舊的徙置區而興建的,於1969年落成的第4至6座由徙置事務處管理,稱為“白田新區”。
白田邨第9座: 大廈資料:白田邨第九座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白田邨第9座2025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白田邨第9座: 公共交通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擬議的建築物高度與周邊的建築物高度兼容,而各項技術評估亦證明擬議發展在交通、環境、基礎設施、空氣流通和視覺方面均不會對周邊地區帶來重大影響。 346至577 sq ft 平方英尺(ft²)住户数687認可人口2,700地圖安田邨(英語:On Tin Estate)位於香港觀塘藍田安田街,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屋邨命名取自所在的街道 – 安田街。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13座平面圖: 樓宇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2013年2月,因應9、10、11及13座居民強烈要求加快重新興建工程及原邨安置,房屋署將會提早兩年清拆12座,並且將其連同公共運輸交匯處一併發展,騰空的土地可以供予興建兩幢大廈,於2018年至2019年提供約1,050個單位。 房署回覆《香港01》指,清拆商場及白田邨9-13座現址後,將來會興建公共房屋,並會設置零售設施、街市檔位、通道、綠化及休憩空間,預計於2022/23年度完工。 署方表示原定在今年4月會清拆商場,由於區內長者的行動,現已延遲封閉商場升降機約兩個月。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按《長遠房屋策略》(「長策」)訂下的原則及房委會既定政策,今日(八月三十日)宣布清拆黃大仙美東邨兩座較舊樓宇及深水埗白田邨四座樓宇以進行重建。
白田邨第9座: 總站路線資料(專線小巴)
警方昨日交代案情指,警方翻查大量閉路電視,發現被捕兩名男女在火警發生後,一同離開現場。 根據資料顯示,被捕女子居住在白田邨13座的起火單位,被捕男子則住在石硤尾邨22座。 重建前的白田商場,位於白雲街潤田樓以南、盛田樓以西,為三層高商場,並設有街市及停車場。 房屋署已在2018年4月收回所有商舖,並於2019年2月拆卸。 商場內的港鐵特惠站亦因此搬到瑞田樓4樓平台(港鐵特惠站現已重新搬到新的白田商場)。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第9座下亦設有街舖及診所,現時已陸續收回舖位,以配合大樓重建工程,其中便利店已於2021年12月遷到十一期的地舖。
白田邨第9座: 九龍區專線小巴9M線
消息人士指,房委會重建均基於樓宇結構、修葺工程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有沒有合適遷置資源及重建潜力作評估。 美東邨的美東樓及美寶樓分別於1974年及1983年入伙,樓齡算新,房委會認為重建美東邨是適時決定,因附近有足夠遷置資源落成,雖然美東邨重建項目規模不大,但具重建潜力。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白田邨第9座: 房屋贷款全攻略
其後新建樓宇於1993年7月至2004年4月分階段入伙。 由於屆時蘇屋邨第二期的新單位將會落成,屆時房屋委員會會用作安置受提前清拆影響的住戶,整個重建計劃亦可提前兩年半完成,即由2025年年中提前至2023年上半年。 白田邨第9座2025 至於第1、2、3及12座,以及白田商場,則會按照原定計劃,在2014年或者之前率先清拆。
當局又決定耗資港幣1億820萬元在2016年,興建室內鋸齒形環狀公共運輸交匯處替代此站,選址於第7、8期重建(康、健、詠、心四座)基座。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白田邨第9座2025 白田邨第9座2025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白田邨第9座: 九巴地點代號
較新部分:潤田樓、翠田樓、裕田樓、澤田樓和富田樓共五幢住宅大廈約1170個單位,1993至1997年間落成;以及盛田樓、昌田樓、太田樓、麗田樓、運田樓、瑞田樓和安田樓共七幢住宅大廈約4070個單位,1999至2004年間落成。 據了解,由於未來人口增長存在不穩定性,教育局一直對釋放各區空置校舍空間持謹慎態度。 而白田邨第13座現址及毗連的前白田天主教小學空置校舍,原預留作興建小學用途,局方一直與相關部門商討,以訂定合適的工程範圍。 白田邨第9座2025 經詳細考慮該擬用地有關使用及發展限制、工程技術可行性、深水埗區預計學齡人口等因素後,當局已決定擱置有關建校計畫。
白田邨第9座: 社區設施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台連接,平台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台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台。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當所有商場落成後,將提供約7,300平方米的出租樓面。 為興建連接兩期的地下通道,當局於2020年起將白雲街部份行車綫封閉,而該段白雲街及T形路口只維持單綫行車,三邊設有交通燈控制交通。 白田邨第9座 1986年,白田邨部份樓宇被發現出現結構問題,原因是承建商偷工減料,於興建時混入了鹹水和英泥成分不足,此批樓宇於1989年年中被拆卸重建,成為今天的翠田樓及裕田樓。 第4至6座則於1999年3月16日永久封閉,並於2000年初拆卸。
白田邨第9座: 興建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台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臨時總站運作至2022年,直至新的白田公共運輸交匯處落成為止(位於第1及2座重建後的基座內)。 本站因應白田邨重建工程而於2015年9月22日永久停用前,則名為白田巴士總站(Pak Tin Bus Terminus)並位於第12座外,對面為白田商場,為一個坑狀露天巴士總站。
房委會轄下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及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今日舉行聯席會議,亦通過對該兩項清拆行動下受影響住宅及商業租戶的遷置及相關安排。 白田邨六個非政府機構所簽訂的福利租約將受清拆影響,房屋署已聯絡相關政府部門協助機構遷至其他地方讓其繼續提供服務。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伙。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白田邨第9座: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第7201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撤銷白田公共交通總站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19卷第38期,2015年9月18日。 房委會於2012年宣布分期重建深水埗白田邨較舊的部分,包括第1、2、3、9、10、11、12 和13 座,以及白田商場,並於2017年宣布第9、10、11和13 座的清拆和遷置安排。 2018年6月,當區區議員甄啟榮連同過百名居民,因反對封閉白田商場(白田商場設有升降機,提供便捷途徑來往第9-11座、潤田樓一帶及白田街)而發起包圍白田邨房署辦事處行動。 事後甄啟榮被控一項刑事毀壞、兩項普通襲擊及兩項強行進入罪。
白田邨第9座: 設計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白田邨是中國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69年開始入夥,於1990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1993年至2004年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而瑞田樓,昌田樓及盛田樓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該三座樓宇的管理。
白田邨第9座: 總站路線資料(巴士)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白田巴士總站最終於2015年9月22日起停用,原有使用此站的巴士及小巴路線分散到白雲街兩旁設站,為期約4年;其中2E線改以「澤田樓」為臨時總站,104線遷往「白田邨昌田樓」,而702A線臨時總站則位於「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第9座: 香港樓宇目錄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白田邨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全面管理,白田新区改称“白田下邨”,白田政府新邨则改称“白田上邨”。 第1至3座及第9至13座则于1975年至1979年间落成,被纳入白田上邨。 这些新建楼宇部分是用以接收附近石硖尾邨第10、11、37、39、40及41座重建工程影响的居民(尤其是2000年3月落成启用的昌田、盛田、瑞田及2004年4月20日落成启用的太田、丽田、运田)。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另外,該處亦將興建福利設施,包括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體弱長者家居照顧服務隊、日間社區康復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分處,或其他合適的福利設施。
白田邨第9座: 巴士站位數目
計劃在2020年4月及2021年1月分別清拆第9、10、11座及第13座,受影響住戶約2280戶共6900人;10個商戶與一個議員辦事處亦將受影響。 受影響的住戶會安排入住於2018年中入伙、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單位,亦可選擇於2019年底入伙的白田邨第7、8期;或2020年中入伙的11期新單位。 新屋邨料可於2025年落成,重建后可提供單位2100個。 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伙。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