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蔣麗芸表示,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病人有增無減,醫護人手長期不足下,單單撥款並不足夠。 政府首要是增加醫護人員學額及挽留人才,但遠水難救近火,現時更要做的是求助外援,增聘海外醫生,並放寬海外醫生執業試要求。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第三,輸入的海外醫生,如果已經在英聯邦或歐美等先進國家(名單可與醫委會商議)取得專科資格,毋須應考本地的執業試,但仍須首先在公營醫院工作,期間須通過內部評核才可在外執業。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則表明反對,稱修例是破壞本港公平和行之有效的醫生執業試制度,又謂本港醫生不是擔心被「搶飯碗」,而是憂慮如何維護本港醫療水平。
亦有議員希望政府進一步放寬規管,也有議員批評計劃有問題。 周二立法會上,政府在提出新修訂內容時,陳肇始表示,醫管局整體欠缺660名醫生。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表示,目前流失的醫生,有兩成屬退休,八成屬非退休,但他說不清楚他們是否因移民而離職。 4個月前,政府提出有關修例時,原本說只准屬香港永久居民並符合條件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 事實上,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指出,香港以往二十多年來也有聘請海外醫生在香港作有限度執業,所以如果要引入海外醫生,現在的安排已做得到。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港府三大方面修訂醫生註冊條例 包括准非港人專科醫生來港
隨着本港人口高齡化,社會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每逢遇上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及病房使用量遠超負荷的情景,便多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有見及此,我在過去幾份財政預算案都着力在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盡量增加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緩解人手及相關配套的瓶頸問題。 過去數年投放在公共衞生方面的開支,由2017至18年度的711億元,大幅增加至本年度(2021至22年度)的1,158億元,四年間累計增幅達到65%。
- 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蔣麗芸表示,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病人有增無減,醫護人手長期不足下,單單撥款並不足夠。
- 以上種種因素疊加造成如今香港醫護短缺,是港府推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根本原因。
- 陳肇始表示,委員會主席將由行政長官在上述醫委會委員等委任,以獨立客觀、高透明度制定名單,考慮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國際排名、覺得適合的因素 ,「不會存在政治考量」。
- 主要考医学知识和学医需要的能力,好的学校要求分数非常高。
- 陳肇始指,部份醫生未必畢業於特別註冊名單內的院校,不過他們以往工作的機構顯赫,不代表他們的質素差。
外國的生活條件較香港好,根據國際機構ECA International調查顯示,在海外僱員宜居城市排名中,香港僅列58位,大幅落後新加坡、澳洲及紐西蘭各大城市。 儘管香港醫生的收入較高,但扣除必要生活開支及租金支出後,實際上的可支配收入與外地相差不大。 不少現處海外或已回港執業的醫生反映,表示願意回港,既希望為香港醫生不足解困,更重要是可以更容易照顧在香港的家人。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 本地薑圍插政府
社區組織協會則發表立場書,原則上同意修例方向,但認為只容許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會減少可引入的醫生人數,建議改為只需考慮申請人的醫療專業水平,但須做好「出閘」及「入閘」的把關。 醫委會委員林志釉指,循計劃引入的醫生最終會轉往私人市場執業,未能解決醫管局醫生不足問題,批評建議本末倒置,強烈要求新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需在醫管局工作。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對於修訂能否有效吸引海外醫生來港、紓緩目前醫護人手短缺的壓力,蔡堅認為新方案的吸引力要視乎香港環境、在醫管局工作的壓力,以及薪酬等多方面因素,並指出要部分歐美醫生放棄工作、舉家搬到香港,有一定難度。
我們目前擔心的是(修例)會破壞現有制度,影響深遠,包括考試制度、審批制度、由誰審批、審批標準是甚麽等。 本港過往一段長時間接受英聯邦回流人士在醫院任職,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質疑,以往醫生的專業資格在英聯邦下有「互認」安排,亦有院校認證考核。 惟現時只能單方面接受培訓的院校資格,估計認可的醫學院名單中會包括內地院校,而當局無法進行任何水平考核。 政府提出的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增加由特首委任四名業外委員,卻沒有相應增加業界委員,醫學界認為,此舉並不能加快聆訊的效率,並擔心醫委會從此受政府操縱,為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坎鋪路,因而極力反對。 第四,輸入的海外醫生,倘若未取得專科資格,在公營醫院工作期間,全部或部分本地執業試可以考慮豁免(細節與醫委會商議)。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免試引入海外醫生 須符4大條件 服務公營醫療綑綁最少5年
根據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在中長期更會惡化,而目前公營醫療體系人手短缺的情況,更是迫在眉睫。 我們有必要盡快對症下藥,力求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及縮短病人診症的輪候時間。 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至06學年到2008至09學年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至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同時,在2018至19年度預算案中,政府亦承諾確保醫管局有足夠資源全數聘請本地培訓的醫科畢業生,讓我們的年青醫科生能專心學習,無須顧慮未來的就業前景。
先是两年的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基础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选择成为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比如妇产科、儿科或外科,每个专科领域都会有相对应的临床培训,一般3到7年不等。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因为当医生既辛苦收入又不高,新闻上还总看到医生生病打点滴仍坚持工作、医生过劳晕倒这样的新闻,超负荷工作是常态。 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就「凍薪」作出解釋,指出最低工資在2017至2019年度作出調整,由34.5元上升至37.5元,升幅為8.7%,相比同期5.2%的通脹率高出3.5%。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系統性制訂政策 全面支援照顧者
陳肇始表示,委員會主席將由行政長官在上述醫委會委員等委任,以獨立客觀、高透明度制定名單,考慮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國際排名、覺得適合的因素 ,「不會存在政治考量」。 其他工作方面,陳肇始指特區政府將會與4間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商討特別註冊醫生的評核模式、制定評核內容等。 事實上,容許海外醫生來港工作並非新事物,早在1990年代,非本地培訓醫生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便高達約四成半。 然而,在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關比例卻大幅下降至大約一成,某程度令本地醫療系統人手緊張的情況更為惡化。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醫生又怎麼看
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各个科室的不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细分兴趣方向。 然后根据学生选择的专科领域,会有相对应的培训,时间3-7年不等。 最低工資自2011年實施,每兩年檢討一次,本年度政府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維持最低工資時薪為37.5元,意味未來兩年最低工資時薪不變,「凍薪」情況是歷年以來首次。 建議課程內容亦設「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部分,學習時數約為10小時,要求學生在網上自學介紹傳統中華文化的特質的文章及了解文化遺產,並到內地考察,撰寫考察報告,此部分並不計算公開試分數。 学医这条路确实不容易,但如果你的孩子有当医生的志向,或者不怕辛苦希望获得一份高薪水、稳定且受人尊敬的工作,那学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医学院竞争压力大,申请难度高,考进之后也才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很多个环节,需要很长时间,中途哪个环节出错了都可能前功尽弃。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絕
英国名校里录取率比较高的UCL也只有24%的录取率,牛津大学医学院是8%。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总之,如果你的孩子接受到研究生才正式进入医学院,并且想留在美国发展,希望获得更高薪水,那去美国读医是更好的选择。 而如果是希望在本科就进入医学院,或打算以后在英国或亚洲发展的,那可以选择去英国。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海外醫生】港府再放寬至非永久港人可參與 醫生:修例破壞現有制度
政府頂住各方壓力、堅決推進有益民生的政策獲得輿論肯定,港人普遍認可政府此次修例沒有被所謂「精英」利益與政治炒作所左右,令他們對今後政府破解各種深層次民生矛盾的信心有所回升。 香港政府周二(8月31日)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再提出多項修訂,包括放寬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條件。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然而,與硬件上的需要相比,本港醫療人手的短缺問題同樣嚴峻。 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數字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英美等先進經濟體。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香港觀察:醫務改革的雙面刃
陳肇始稱,專業資格上處3個不同階段的醫生都可獲接納申請。 第一是已取得專科資格的醫生,其資格須獲得醫專認可;已考獲初期或中期考試的醫生,可在港繼續專科培訓;而未開始專科培訓的醫生,可回港接受專科培訓 ,大約需時6年,視乎不同專科而定。 他們成為專科醫生後,須再在公營機構工作5年,即合共約需要11年才可在港正式註冊。 然而,即使增加培訓學額和教學設備,培訓一個專科醫生,由進入大學到完成專業培訓,往往需要超過十年。 這些中長期增加醫療人手的措施,不足以緩解目前香港面對的人手上的缺口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迫切需要。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政府建議放寬引入海外專科醫生 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申請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認為,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即使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亦要一段時間才有成效,引入海外醫生則可以紓緩人手不足。 海外申請者必須已經入讀獲認可的專科培訓計劃,並獲得第一部分的認可資格。 同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當中九個專科學院已準備接受海外醫生申請,當中包括人手短缺的急症科。 這新方案可以更早讓海外醫生接受相關培訓,並熟習本港醫療制度。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相關推薦
相關措施預計涉及的額外開支在2021至22年度約為1.6億元,估計到2025至26年度會增加至約12億元,增幅逾六倍。 被問有傳媒指專科培訓名額不足,連本地醫生亦不夠分配,但海外醫生卻可在港受專科培訓。 梁指未來可改變培訓名額,而醫管局培訓名額可先提供予本地醫生,其餘再提供予非本地醫生,如私家醫院符合專業要求,亦可視自身情況去決定是否提供培訓。 陳肇始在會上被質疑對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的建議照單全收,她表示,政府聽取了不少立法會議員的聲音,亦有考量醫生意見,不過未能全部放在法案當中。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政府承諾,醫管局會提供足夠職位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機會。
然而,即使通過現有制度回流香港的海外醫生,在香港執業仍面對不少困難,更曾導致具經驗的醫生回流香港後再離開,筆者認識的就有好幾位。 海外醫生回港後,可謂人生路不熟,需時間熟習香港醫療環境及同事的圈子,畢竟在港培訓的醫生群,其關係早在醫學院讀書期間時便建立。 舉例說,有公營醫院的部門縱然人手短缺,但卻不情願讓海外醫生加入其部門工作。 此外,在晉升階梯上,在公營醫院有限度註冊的海外醫生最多只能晉升至副顧問醫生,嚴重影響他們的事業發展。 因此,醫管局應投放更多額外撥款,對所有專科增設副顧問醫生和顧問醫生職位,為海外培訓醫生提供晉升機會。 不少投訴指出,海外培訓醫生受到非客觀因素所阻撓,難以升職;因此,新例實施後,海外培訓醫生在公營機構服務多年後,表現獲得認可,便應「直接」可以晉升。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療人才須符本地要求
這模式的好處是,在確保醫生質素的前提下,可更快引入更多的海外醫生,紓緩人手壓力。 這樣的安排,可讓在本港以外接受培訓、但卻熟悉香港環境的港人醫生,多一個回流到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市民的選項,紓緩本地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 而在受僱期間對他們工作表現的持續評核亦有助確保這批醫生的質素。 就已獲醫委會特別註冊後工作多5年並表現稱職,可豁免執業資格試一事。 他稱,已就事件兩次去信食衞局,該局回覆第一封信時稱會於立法會再研究。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醫療衞生是政府開支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佔比與社福及教育相若。 除了香港醫療資源供需矛盾不斷激化之外,本地醫學人才培養不足,以及公院醫生不斷流向私立醫院,亦是造成香港公立醫療人手短缺的重要原因。 如圖4所示,減少公院人手流失問題最受關注,公院人手短缺造成每位醫生工作壓力更大,進而導致部分醫生不堪重負最終選擇離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同意當局免試引入海外醫生的修例建議,強調當局引入海外醫生,與公營醫療機構人手短缺、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有關,並指如太執着細節,例如醫生是否懂得特定語言,形容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她又說,以自己曾接觸的非本地醫生為例,部分人的英語水平僅可用作書面溝通。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相關文章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行會今早通過醫生註冊條例修訂建議,政府認為現時特別註冊框架過於嚴格,恐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成效未必理想,因此提出三項修訂建議,期望在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完結前通過審議。 議員對修例建議意見分歧,議員陳沛然慨嘆,本港前線醫生正努力抗疫,港府卻在此時重提修例建議,形容當局是一個政治決定。 他又質疑,現時到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多選擇在大學工作,而非公立醫院,擔心政府修例之後,亦無法對症下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這次修例其中一個關注點,是政府允許引入非永久性居民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外界擔心屆時會否讓大量中國及各地醫生無需經過執業試,便可以在香港擁有執業資格,或會拉低香港醫療水平。 他舉例,在引入海外醫生方面,醫務委員會有就這些醫生的培訓、經驗等訂立一些標準,他們也須在公營機構服務一段時間,接受在職培訓和評核,確保工作表現符合標準。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輸入「港人專醫」計劃
當年從澳洲回醫管局參與行政管理工作,見證香港公營醫生人手不足帶來的隱患。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面對大量病人,前線同事確實日以繼夜照料,醫生也但無法仔細跟進每位病人,影響醫療服務質素。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由於醫療政策及管理出現問題,導致人手不足,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香港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海外醫生因重重關卡導致回港人數亦不多,令香港的私營醫療市場缺乏競爭,對本地醫療質素亦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