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各地廟宇的法會之外,台灣宜蘭和恆春也有「搶孤」活動,在中元節普渡後舉行。 中元普渡祭祀文 搶孤活動會事先搭建十幾公尺高的孤棚、將供品至於上方平台,由民眾多人組成一隊,互相合作爭搶。 有說法表示搶孤是為了娛樂先靈,也有說法認為搶孤的用意為嚇退流亡的鬼魂,或是有賑濟之用。 放水燈則源自印度佛教,現今見於台灣、日本、泰國、韓國、印度等地,用來祭祀、送厄、祈福,是用水燈接引水中孤魂,邀其上岸接受普渡。
- 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約360公分)為限。
- 不論是自家普渡、公司普渡或參與聯合普渡的需知事項,或是中元補財庫方法,《104職場力》為你總整理,看懂怎麼拜。
- 在中元節前後,許多廟宇、公司行號、社區會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確切的日期會依照行事曆安排而定,不過若是一般家庭,可以直接選擇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當天進行普渡拜拜。
- 水燈的形狀依地區和族群不同而有變化,有簡單以紙糊成可浮在水面的形狀,也有製成蓮花形,還有以紙糊如宮殿形者,中有蠟油點火。
- 中元普渡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
- 閩南人、海陸豐人的盂蘭勝會送大士後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
中元普渡的供品種類包含三牲與四果,在祭拜時都需保持完整。 三牲四果的「三牲」指的是雞、豬、魚,而「四果」則是指四季當令的水果。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有說法認為,普渡要滿足每位鬼魂的喜好,因此供品必需要維持完整,例如魚不可以去尾,斷尾代表「無後」,而豬肉一定要使用完整的三層肉,要帶皮帶油。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要說什麼?普渡拜拜怎麼說?總結
中元普渡在台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農曆七月在各地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民俗活動,像是宜蘭頭城的搶孤、基隆放水燈等。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2023年中元節時間是國曆日期為8月30日。 於中元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祭拜包括神明、祖先、地基主、以及路過的鬼魂,希望能夠祈求未來的保佑。 不過,現代人生活繁忙,因此也有不少民眾選擇一案式的方法簡單完成中元普渡祭祀,到底中元普渡該如何拜拜才正確? 每年農曆七月俗稱鬼月,而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依照民間習俗會在這天進行中元普渡,無論是公司行號、社區還是住家,民眾會準備食物、水果、金紙等普渡供品祭拜好兄弟,但普渡拜拜怎麼說?
- 由于佛道二教的影响,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中元节所在的月份成为了鬼月。
- 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 普渡過程中必需要抱持莊重的態度,切記不可嬉鬧,以免冒犯到鬼魂。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習俗中「補財庫」的好時機。
山西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他们相信此俗可增加生产羊只,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祭田神,称为“行田”。 陕西城固县中元节是农家会饮的日子,称为“挂锄”。 延缓镇农民会选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作为祭田的田旛[24]。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17]。 佛教依照《盂兰盆经》的说法,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7]。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疏文: 中元普渡疏文范本,中元普渡疏文格式
水燈的形狀依地區和族群不同而有變化,有簡單以紙糊成可浮在水面的形狀,也有製成蓮花形,還有以紙糊如宮殿形者,中有蠟油點火。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民族特色。 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建議地點選擇室外為宜,室內不宜祭拜好兄弟,因好兄弟會被門神阻擋,多選擇在門口外面的空地,若空間有限,可選擇頂樓露台和前陽台,但會通過家門口的後陽台則建議不要。 若你的祭拜對象是神明,祭拜的水果要以圓型、無籽的水果為主,像是番茄和芭樂等有水果籽,難易消化,會被視為不潔的水果。 中元普渡祭祀文 在香港潮汕人盂蘭勝會中,這程序包括「發關」和「啟請」儀式。 「發關」儀式是化紙紮白馬到陰間,這是送出關文,表示 「值符使者」 接引孤魂。 「啟請」 中元普渡祭祀文 儀式則是恭迎佛、菩薩、諸神來壇中希望承佛、菩薩、諸神的加持,孤魂能夠聞佛法。 台灣的則是搭設好主普壇,設有大士爺、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眾、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應官吏、士紳與陣亡將士休憩之處)、同歸所(供應一般的孤魂休憩之處),皆為紙紮。
中元普渡祭祀文: 佛教典故
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闽南与台湾等地民间,相传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领,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供养。 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在時間方面,神明與祖先以白天祭拜為佳,鬼魂則是建議在傍晚時祭拜。 至於地基主的祭拜時間沒有固定的說法,有人習慣先拜鬼魂、再拜地基主,但也有說法認為要先拜地基主、後祭拜鬼魂。 項次 檔案名稱 1 中元普渡文疏 關閉 此為關閉視窗的script, 您可利用瀏覽器關閉視窗的功能以關閉視窗.
首爾江南區的奉恩寺則有“生命解放”活動,在大雄殿演出踏路、靈山齋、六法供養、合唱、舞蹈、京畿民歌以及道場雜耍等節目,祀願一年來因各種天災人禍去世的靈魂極樂往生。 當地佛教界希望讓盂蘭節發展爲助人爲樂的節日以及與塵世鄰里共慶的活動[10]。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 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拜拜step3-祭祀地基主
拜拜時千萬不要說自己的名字,忌說好兄弟為「鬼」,要敬稱其為「好兄弟或好姐妹」;另外,也不可放鞭炮,避免驚嚇到好兄弟。 Step1:神明 → step2:祖先 → step3:地基主 → step4:普渡公與好兄弟。 ,到廟裡參加大型普渡時,準備三角旗,寫上「慶讚中元」,若是公司行號,也可在旗上加上公司行號名稱。 今(22)日是中元普渡,很多人明白人死後就變成「鬼」,又俗稱「魂」,不過很少人知道,其實鬼跟鬼之間「看不見彼此」,因此好兄弟可能沒辦法如我們想像的「群聚開趴」。 全程莊重,不可嬉鬧:在祭拜時,不可以在中元普渡場所嬉戲、或是鞭炮,也不可以在燒金紙時讓為滿足歲的小孩靠近。 祭拜祖先時不可放置香蕉、李子與梨子,因為以台語發音相近於「招、你、來」之意,因此三牲四果需要特別留意。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疏文: 社區中元普渡流程與公告範本
通常施放者會在水燈上寫下姓名(一說不可寫全名),讓鬼魂知道供奉者是誰,也有民間信仰認為水燈漂浮愈遠、放水燈的施主越能得到庇佑。 盂蘭盆會(梵語:उल्लम्बन、ullambana),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閩南地區、臺灣又稱為公普或聯普(相對於家庭、機構的普渡「私普」),是中元、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的祭祀儀式。 源於佛教盂蘭盆法會,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到三十日舉行(七月十五達到最高峰),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國大陆、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宗教節日,不少道觀、佛寺及社區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行盂蘭盆會。 每年七月,香港各區都有由不同族群舉辦的盂蘭勝會,有些是由特定族群的團體舉辦,有廣府人、潮汕人、海陸豐人、混合族群等。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祭文詳盡懶人包
中元普渡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中元节的习俗具备了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信奉魂灵不灭之说,特别是巫风盛行的楚越地区,礼魂观念广泛存在,无形中为佛道文化的渗入留存了社会心理缝隙。 10再借以古有的“荐新祭祖”活动,事实上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仁爱和孝道思想,极富世俗意味的传统节日。 这些俗信俗行,体现道、儒和佛文化的融合,其核心就是慎重道远的“孝”和推己及人的“仁”。 我们在庆祝中元节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
中元普渡祭祀文: 道教中元法會
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5]。 本来中元节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的时节。 佛教传入后以此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道教则置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 由于佛道二教的影响,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中元节所在的月份成为了鬼月。 普渡過程中必需要抱持莊重的態度,切記不可嬉鬧,以免冒犯到鬼魂。
中元普渡祭祀文: 社區中元普渡祭拜參考流程(祈請文、普渡文和拜拜流程檔案下載)
至於香蕉、李子、梨子因為有台語「招你來」諧音,也不建議一同祭拜。 現代人生活繁忙,多採用「一案式」流程祭拜,拜拜的目的在於希望路過的好兄弟能夠飽餐一頓。 中元普渡祭祀文 因此,如果是採一案式普渡的話,民眾可以選擇午後到傍晚這段時間,建議在太陽下山之前完成,確切時間約在午後13點至17點之間,全部的過程以1個小時內結束最佳。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疏文: 中元普渡文疏知識摘要
雲林縣虎尾鎮有分為東、西、南、北、中、德興、福德等七區域進行普渡。 而基隆以老大公廟為主;「南恆春、北頭城」則為農曆七月臺灣搶孤文化的兩大文化觀光勝地。 中元普渡拜拜時間大概是在下午 1 點~5 點之間,因為這時「陽氣」沒那麼重,是較為適合普渡拜拜的時間。 其實,從七月一日鬼門開到農曆七月底的任何一天(2021的對應日期是國曆8/8~9/6)都可以普渡拜拜,時間則是在下午一點過後到四點之間最好,詳細時間可見以下描述。 靈媒解釋,這是由於靈魂失去肉體後,只剩下意識,還能靠著回憶跟活人有適度連結;而靈魂跟靈魂之間無法產生新的連結,也看不到彼此,更別說「一起吃供品」了。 日本本土的盂蘭盆會上,人們會跳盆踊,迎神和送神都會點火,其中京都的送神火「五山送火」是當地有名的民俗活動。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節的綜述
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19][20],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的中元节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受佛教“盂兰盆会”和天师道“三会日”、古灵宝经《三元品戒经》的影响而创立[11][14]。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中元普渡祭祀文: 各地特色
一年補財庫的最佳時機分別為:上元(農正月十五)、中元(農七月十五)、下元(農十月十五),以及農曆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初九天公生,和三月十五武財神生日。 中元普渡祭祀文 另外,燒給鬼魂的紙錢裡包含「經衣」,上面繪有衣物、生活用品,是燒給鬼魂使用的。 因此在燒化經衣時建議一張張燒,燃燒時也不可以撥動,避免鬼魂收到的錢或是物品毀損。 閩南人和客家人習俗,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 在中元普渡中,全台有六大中元祭,分別為「雞籠中元祭」、「宜蘭頭城搶孤」、「竹塹中元城隍祭」、「虎尾中元文化祭」、「民雄大士爺文化祭」和「恆春搶孤」,其中號稱「北基隆,南虎尾」這兩地最為熱鬧盛大。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 歸寧宮文教功德會公告 地母至尊指示:為孝祭祖先、普祭無方好兄弟,特舉辦中元普渡超渡大法會。 歸寧宮訂於102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十八日)星期六舉行。 中元普渡疏文 3.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大家卡小二。 中元普渡祭祀文 依古禮農曆七月一日開鬼門後,中午或下午家家戶戶要在家拜地基主或門口拜好兄弟,農曆七月十五日凌晨子時則拜三界公和下午普渡好兄弟及地基主,到了七月底關鬼門時,約下午四、五點各地會有許多民族活動送好兄弟上路。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祭文: 拜拜水果勿切,宜忌注意!
普渡完畢,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等眾神功德圓滿,寒林院、同歸所好兄弟也該回返陰曹,所以焚大量紙錢、冥鏹,號稱「金山」、「銀山」,送神返回天庭與地府。 斗燈又稱元神燈,相應於天上星斗,代表各信眾的元神,有趨吉避凶的功能。 一般在米斗內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涼傘(蒼天作育萬物)、銅鏡(照妖)、寶劍(誅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測量)、秤(權衡)、油燈(光明)、銅錢(富貴)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 紙錢大多是用大銀、小銀、蓮花紙等,特殊的是使用「經衣」,有的地方稱作「更衣」、「紙廉」、「紙聯」。 上頭印有日常用品,有衣服、褲子、裙子、靴子、鏡子、斗笠、梳子、鉸剪、雨傘、梳子等圖案,民間大多用黑色、靛色或綠色印制,現已有彩色圖案的,甚至繪有手機、冰箱、電腦、電視等電子用品者。
現代人事務繁忙,宗教節日的氣氛不若早期濃烈,甚至有商家趁著節日,加入低價促銷,宣傳自家品牌,將中元普度視作噱頭的一種。 雖然在時代的演變下,中元普渡和民間祭祀逐漸有了新的面貌,而其中內涵的文化歷史,也值得繼續傳承。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祭拜好兄弟時供桌要擺在室外,且需準備新的臉盆、毛巾、牙膏牙刷、肥皂等盥洗用具,讓好兄弟先洗漱後再開始用餐。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拜拜注意事項
现时民间的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分,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 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近年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 除了祭祀、娱乐外,一些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古代在孟秋即农历七月时,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之为“尝新”、“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3][4]。 后来在南北朝时,随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地官赦罪说法的盛行,逐渐变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节。 此外,楊登嵙認為沒有補財庫就如同「口袋破漏沒有補」,建議民眾拜財神求財前要先補財庫。
農曆七月,除了注意鬼月各種禁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元普渡了!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一般公司行號、大樓或是家中,都會因中元普渡的各種習俗,擺出乖乖、三牲四果來祭祀,到底中元普渡的流程、禁忌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台灣中元節第一直覺聯想都是祭拜「好兄弟」,但其實不然,中元節的由來是因為要祭拜地官大帝(舜帝),地官大帝以孝順出名,農曆7月15日是其誕辰,故選在此日祭拜其,也因為如此,中元節又被稱為「孝子節」。 而後民間信仰便將此「孝道」延伸至每個家庭中,所以除了祭拜好兄弟外,也會祭拜祖先,讓神明、好兄弟、祖先們都能感受到人們的祭拜與招待。
中元普渡祭祀文: 中元普渡拜拜供品準備》
需注意中元普渡的供桌必須要擺放在門外,朝外祭拜,且盥洗用具應另外放置於供桌旁的矮凳上。 供品由內而外的擺放順序為零食、水果、三牲、浮爐、酒杯和燭台,每項供品上需斜插1炷香。 至於擺放三牲時,讓雞頭朝外,魚頭朝內,象徵雞咬錢入家裡,且家中有餘。 集體祭拜時現場不要有空桌,普渡後馬上收拾供品及桌椅(不要留客人)。
在禁忌方面,普渡時不可以說自己的名字、不可以打開大門、不可以稱呼「鬼」、也不可以燃放鞭炮,以免嚇到鬼魂。 如果在普渡過程中有撒糖果或錢幣的舉動,切記不可以在空中接住,這代表和鬼魂爭搶,建議等到物品落地後再拿。 如果是準備水果作為供品,水果的數量建議以奇數三、五、七為主,且水果不可以切開。 中元普渡祭祀文 在挑選普渡的水果時,應避免選擇多籽的品種如芭樂、番茄等,因為籽無法消化,被視為「不潔」。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团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也是僧人自省忏悔的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腊(受具足戒后之年数)的受腊日(又称新岁日)。 中元普渡祭祀文 盂兰盆会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8][9]。 中元普渡祭祀文2025 法師開壇,爐主與執事人員朗誦疏文,向天地稟告普渡之意,並且發表,邀請三界神祇入壇監醮。 通知鬼神本地即將展開中元普渡法會,更請普渡公監管道場,不讓惡鬼凶神在此處擾亂作祟。 以高大的青竹上懸掛燈火及旗幟,晝夜升降,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
琉球的盂蘭盆會有迎彌勒的儀式,當地人會跳稱為哎薩的盆踊。 有些盂蘭勝會如香港中環三十間盂蘭勝會在把觀音像請走,火化紙紮大士王像時會用竹竿大力打大士王像,確保沒有孤魂野鬼附在上面。 豎幡在閩南、台灣稱為立燈篙,是懸掛燈火及旗幟,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 幡竿是以高大的青竹製成,上面掛上燈籠,下面有紙紮神位或護法神像守衛之。 幡竿的作用是為好兄弟引路來到會場享用祭品,同時聽經,以期獲得解脫。 台灣的燈篙會晝夜升降,上以金紙包覆,上貼符咒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