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半島的東南面有一座竹筍狀的巨巖,稱為石筍,故昔日分流村又稱為石筍村[1]。 兩公里看盡古蹟,而且只需1小時,但危險度是七重石灘較高。 如果大家是行山初哥,都可以考慮一下大嶼山的分流郊遊徑。
- 自然教育徑為天然海岸,路徑以沙石為主,走起來不算太難。
- 於海灣上休息過後,可沿分流郊遊徑、鳳凰徑第7與第8段及宏貝道折返石壁,於石壁沙咀站乘車離開,需時約2小時。
- 裝備不能掉以輕心,如難度較高,切忌以布鞋波鞋或文青打扮出發,必穿行山鞋,亦要有防曬準備及充足糧水。
- 我們來到二澳,只見大部分土地已夷為平地,並有一條寬闊道路,而在經過時工作人員或村民都沒加以阻攔,還指點方向。
- 嶼南界碑界碑為尖頂花崗岩,於1902年樹立,與位於大澳近寶珠潭的嶼北界碑為一對,經度皆為113度52分。
- 如果大家是行山初哥,都可以考慮一下大嶼山的分流郊遊徑。
遊覽分流,可由石壁或大澳依照鳳凰徑的指示前往。 如欲到訪炮台、石圓環及石筍,則須在分流西灣或東灣再接分流郊遊徑前往。 路線初段的引水道較沉悶,後段煎魚灣至二澳都有很不錯的景色,尤以層次色澤多變的分流最使人驚喜。
分流郊遊徑: 香港好去處:【全球冠軍風景攝影師鏡頭下的西沙靚景!附行山路線+「探索西沙」巡迴展覽詳情!】
台上設有一個顯示多個地方的指示牌,讓遊客飽覽風景的同時,得悉眼前島嶼的名稱與跟當地的距離。 香港西面海域由於受到珠江河口的影響,海水帶沙泥且混濁,而東面則受海洋性影響,海水清澈蔚藍。 這兩種不同的海水交集形成明顯的分界線,此亦可能是分流名稱的由來。
經過數個郊遊點後,到達往狗嶺涌的路口,離開鳳凰徑下降。 左轉朝涼亭方向行走(右方路徑可直接下落狗嶺涌營地),在亭旁的小路繞著山腰行走(直走可往觀景台)往嶼南界碑,碑後有小路接回觀景台。 隨後下降涼亭,左轉下走至狗嶺涌營地,過橋後右轉往上走再接回鳳凰徑。 交通方式:可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2、11或23號於石壁水塘壩尾宏貝道下車,沿狗嶺涌引水道入,抵分流東灣小路入口。 01.唔勉強 分流郊遊徑 量力而行 出發前要衡量自身能力,不要「人行你又行」。
分流郊遊徑: 第 2 站 分流郊遊徑
分流位於香港大嶼山的西南岬角,原稱汾流,為香港境內最西南的地方,屬南大嶼郊野公園的範圍。 分流這個名字源於東江的河水和海水製造出兩種色彩而被命名,而分流也保存了一些歷史遺跡,包括香港最舊的炮台之一的分流炮台,和新石器時代已存在的石圓環。 整個旅程我們從石壁出發, 會經過三座沙灘、三條村落,最後以大澳為終點站。 炮台旁的叢林間有2塊凸起的巨石「石筍」,高達8米,形狀如破土而出的竹筍,是個隱世的打卡點。 路程頗長,出發前要做足準備,但上下坡不多,尚算易走。
於明代,分流是南來船隻進入廣州的兩條航道之一,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分流(英語:Fan Lau)位於香港大嶼山的西南岬角,原稱汾流,為香港境內最西南的地方,屬南大嶼郊野公園的範圍。 老虎頭郊遊徑位於北大嶼郊野公園內,沿路徑走可看到不少奇形怪石,終點更可俯瞰大白灣、稔樹灣。 不過要小心老虎頭郊遊徑沒有太多林蔭,行山者要注意保充水份及做足防曬措施。 景色方面,分流路線沿海邊而行,沿路會經過狗嶺涌、分流、煎魚灣等多個海灘,風景優美。
分流郊遊徑: 古蹟
在鳳凰徑第8段遇上寫上「狗嶺涌營地」的名牌後,可以轉入名牌左方的石路前往狗嶺涌。 大嶼山除了有著名的鳳凰山、大東山、二東山與彌勒山,大嶼山西南部亦有較為冷門的景區與遠足路徑——分流路線郊遊徑值得一行。 分流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分流石圓環是香港一個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遺跡,於1983年4月15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走過茂密的二澳後,由煎魚灣起風光不絕,「哇噢」的讚歎聲也不斷。
交通資料起點: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號、2號(於梅窩碼頭上車)、11號或23號(於東涌市中心上車),在石壁沙咀站下車,沿鳳凰徑第八段進入起點。 終點:沿鳯凰徑第七段行至大澳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號(至梅窩碼頭)或11號(至東涌市中心);或朝相反方向返回石壁沙咀乘車。 下降至煎魚灣,續走水泥徑,微升經過營地,再下走至分流西灣。 在村中的支徑右走(左方為鳳凰徑)分流郊遊徑,走至沙灘的末端循石級上走,再接古道,遇支徑左走(右方小徑應可下走往天后廟)。 在下一個支徑,循指示先右走前往石圓環,及後返回續循山徑走至炮台。
分流郊遊徑: 大嶼山好去處
02.行甚麼山 就穿甚麼衫 裝備不能掉以輕心,如難度較高,切忌以布鞋波鞋或文青打扮出發,必穿行山鞋,亦要有防曬準備及充足糧水。 於海灣上休息過後,可沿分流郊遊徑、鳳凰徑第7與第8段及宏貝道折返石壁,於石壁沙咀站乘車離開,需時約2小時。 如果體力不支,可在抵達宏貝道乘搭或電召的士離開。 由石壁營地,沿宏貝道、鳳凰徑第8段西南行、即可以到達保留著石器時代、清代及香港開埠初期建築的分流半島。 由石壁進入分流步行約2小時,加上拍照、休息及折返所用的時間,來回大約一共需要5小時。
分流郊遊徑: 香港動漫節2023:【動漫節首賣週邊+6大福袋!咒術迴戰+我推的孩子+鏈鋸人+水星的魔女】
及後沿著鳳凰徑,上走至煎魚灣,先往營地及山頂遊覽。 再返回鳳凰徑,經過林蔭下的路段走至二澳的水泥徑,最後走至大澳巴士站畢。 分流最著名的是其炮台及石圓環,它們都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法定古蹟。 分流炮台又名雞翼角炮台、石筍炮台及大嶼山炮台。 炮台位於分流半島的東南面,呈長方形,以花崗石及青磚建造,估計已有285年歷史[2]。 昔日的船隻主要經分流或由鯉魚門前往廣東,故分流曾佔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3] 。
分流郊遊徑: Google推薦 8條「 情侶行山 」 路線
之後走鳳凰徑8段約5公里路程,經過大浪灣村,就能抵達石壁水塘。 石壁水塘嘅儲水量係僅次萬宜水庫同船灣淡水湖,環境恬靜明媚,如果時間尚早可以考慮係湖邊散散步。 離開可以喺沙咀巴士站,搭乘新大嶼山巴士回到梅窩、大澳或東涌。 走進分流半島,猶如進入了平行時空,由石壁向西南步行約2小時,就能夠一覽百年前的香港「築」跡。 在石壁水壩的盡處起步,沿公廁旁的車道行走,在分支右走(左方可下降至大浪灣村),再沿寬闊的引水道而行。
分流郊遊徑: 大嶼山分流路線【分流半島】
《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1729年)時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 炮台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 分流郊遊徑2025 炮台曾遭海盜所據,及至1810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 估計至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喺前往觀景台前嘅分叉路口,向下行就係1902年建立嘅大嶼山界碑之一。
分流郊遊徑: 歷史
二澳一度被村民封鎖,未知是否因此路段也茂密了。 連日暴雨,使二澳泥濘一片,恍如澤國,狼狽不堪。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分流郊遊徑: 分流郊遊徑
除了有8台大炮外,亦設有20座兵房與城牆,高峰時期曾有約50名官兵同時駐守炮台。 香港郊野蜚聲國際,不少山徑、景觀令海內人士嘖嘖稱奇。 部份原因,得力於負責管理及推廣的漁農自然護理署。
分流郊遊徑: [郊野樂行精華遊] 大嶼山 歷史遺跡分流炮台
離開狗嶺涌沿鳳凰徑第7段走,可以從分流郊遊徑逆時針方向進入分流半島,以約2小時的路程進入半島後,大家可先在士多或餐廳作補給與用膳,再在半島上觀光。 分流擁有2個法定古蹟,分別是分流炮台與分流石圓環。 分流郊遊徑 沿左方山腰路微降至分岔口,左接分流郊遊徑下降分流東灣,在沙灘末隨小徑行走至炮台。 隔後返回郊遊徑前往分流西灣,在灣海盡處接回鳳凰徑。
分流郊遊徑: 分流 (石壁 – 大澳)
位於大嶼山西南岬角的分流,可觀賞到珠江流出的泥黃河水與碧藍的太平洋海水對分海面的奇觀,分流之名也由此而來。 由於這裡能俯瞰珠江口的航道,早在明朝年代已在這裡設置炮台防禦海盜。 由今天遺址可見,炮台原是大型建築,炮台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迭砌而成,長46米、闊21米,直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停用。 位於大嶼山最南的分流郊遊徑,全長約2公里,不但可欣賞分流東灣景色,更可參觀分流炮台古蹟及石圓環古蹟。 分流炮台遺址建於清朝康熙末年,而石圓環古蹟則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或青銅器時代早期,都非常具觀賞價值。 分流郊遊徑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西南端,俯瞰來往珠江的航道。
此路線沿著大嶼山南岸行走,路程雖長,但沿途勝景迭起,精彩不斷,是一道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蹟的行山路線。 治著泥徑微升,繞行山腹徑,經過下降至狗嶺涌的路口後,跨溪上走至引水道。 自此循引水道行走,在支路續左走(右方可下降至大浪灣),最後上升至石壁完成行程。 分流郊遊徑 觀光台前方會看到兩個沙灘,分別是分流東灣和狗嶺涌。
❗注意事項:此徑的起點及終點都極為偏遠,不論是自石壁逆走鳳凰徑第八段,還是由大澳順走鳯凰徑第七段,到達分流亦要用上兩個多小時。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具戰略價值之西南角,用以守衛大嶼海峽(至珠江口及廣州之重要通道)。 此炮台於1889年,仍由一位軍官及三十名士兵駐守。
西斜時分,陽光仍然猛烈,金黃的色調使分流炮台更具古意。 沿郊遊徑拐個彎後,分流石筍驀地展現眼前,如從地殼破土而出,形態堅定。 這巨巖佇立於半島東南面的山坡上,俯視東灣,難怪分流村也曾以此為名了。 分流郊遊徑2025 (2) 路線整長19公里,需時大約6-8小時。 分流郊遊徑2025 整體路線難度不高,但有大量體力需求,不適合天氣太熱前往。
分流郊遊徑: 交通資訊
另外,分流路線沿途會經過嶼南界碑、分流炮台等歷史遺蹟,亦有二澳及大澳的漁村景色,自然風光及人文景點兼備,景色十分豐富。 分流因位處珠江與太平洋水域的交界,海水會分成黃色和青色而命名。 而分流最著名的有分流砲台,分流砲台估計於清代興建,與東龍島炮台同是香港最古老的炮台,炮台地基經修緝後都大致還原,是不俗的歷史遺蹟。 由於位處珠江河口,濁黃的河水與清澈的海水交匯,色澤變化明顯,故以分流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