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朱元璋登基後,立即下旨改建廟宇,重塑神像,獻上「北極殿」匾額,封真武大帝為玄天上帝,從此明朝各帝均奉玄天上帝為護國神祇,民間則尊之為北極玄天上帝。 下營上帝公廟 玄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 下營上帝公廟2025 下營上帝公廟2025 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
另有「右武衛」、「中營」、「營仔庄(溝)」、「海墘營」等地名,皆是軍民沿著倒風內海沿岸及茅港尾四週開始紮營落腳與此。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的祭祀圈以今日下营区中心的区域为主。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位于台湾台南市下营区,主神为玄天上帝,为下营区规模最大的庙宇,民众俗称为“大庙”、“下营上帝庙”、“上帝公庙”,是下营庄六姓共治庙宇,三百多年来香火不断。 下營上帝公廟2025 澳門只有一間北帝古廟,位於氹仔市區,是澳門最早出現的廟宇,據說有百年歷史,真確年期卻無法查證,而據廟內的碑牌記載則估計至少擁有160年歷史,即約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時,當時曾作修建。 從前的氹仔島以漁民為主,故對漁獲最為關心,因此經常祭祀北帝並在當地建立北帝廟。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上帝香:下營上帝公廟
對於粵人而言,北帝可控制水源多寡,促進漁農貿易,而成為民間信仰,並且在粵地逐步立入官祀。 … 下營玄天上帝 … 靈應寺, 在佛山堡, 祀真武之神, 黃肅養作亂, 神助鄉人捍禦, 故令有司春秋祀之, 故祠。 常聽人家說「暮鼓晨鐘」,鐘和鼓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文物,懸掛於三川殿的兩側上方,除了每日早晚,重大祀典、貴賓入廟也會擊鼓鳴鐘。 北極殿有一口非常古老的古鐘,打造於1837年,超過150年以上的歷史,因為年代已久,現在改放置在地藏王殿旁的地面,正好有機會讓大家一瞧究竟。 廟內有監軍寧靖王朱術桂奉上的匾額,筆跡娟秀清靈,「威靈」象徵神明的神通廣大;「赫」是彰顯;「奕」是指世代,題字的意思是彰顯玄天上帝的神武威靈能世世代代永流傳。 下營上帝公廟2025 匾額旁的「術桂書」則顯示了這是由鄭氏時期皇族留下的墨寶,是難得超越三百年還流傳至今的真跡。
清治康熙33年(1694)設立「茅港尾堡」,不僅有鋪兵送公文,而塘汛、倉厫、渡口、橋梁、陂圳也於茅港尾或鄰近地區逐漸建設起來,諸羅知縣周鍾瑄也於康熙55年建茅港尾公館。 官道也經通於此,使得茅港尾一躍成為府城至諸羅縣城南北官道上最大驛站,僅次於台南府城及鹽水港。 18世紀中,八掌溪、急水溪,相繼改道,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沖入倒風內海,濱海沿岸逐漸成為陸地,導致港口淤塞。 同治元年(1862),臺南地區發生大地震,茅港尾亦受到摧毀。
下營上帝公廟: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下營上帝公廟2025 下營庄洪姓觀音救紅孩兒: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曾一度停擺,但於2019年癸巳年的繞境活動中,仍有出陣頭。 建築為三間起一條龍硬山式建築,山牆上有鐵鉸刀,西施脊上有交趾瓷片的花草裝飾,牆面有彩繪瓷磚,優雅而內斂。 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交兵落敗遁入武當山,藏身真武廟內躲避追兵。 被朱元璋扯破的蜘蛛網,在他進入藏身後,竟又自行癒合如舊,得以騙過追兵耳目,平安脫險。
-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授廟額為「北極殿」,嘉慶20年後殿坍塌,當時富紳沈懷倡重修、再增高2尺5寸,並在廟前置石階,長1丈8尺。
- 廟內奉祀北帝、文昌帝君、關帝三聖,從祀關帝脅侍關平與周倉。
- 下營玄天上帝 北極、玄天皆指方位之北方,東方甲 乙(木)屬青龍,南方丙丁(火)屬 朱雀,西方庚辛(金)屬白虎,北方 壬癸(水)屬玄武(龜蛇),玄武是 對北斗七星的尊稱,玄天上帝是對其 神格化的名諱。
- 老一輩村民說,華視開播時,在社區民俗技藝的節目中採訪介紹,轟動一時。
- 建築為三間起一條龍硬山式建築,山牆上有鐵鉸刀,西施脊上有交趾瓷片的花草裝飾,牆面有彩繪瓷磚,優雅而內斂。
-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 维基百科 湖北一名56歲張姓男子為了讓自己的性器官光滑,親自體驗「鰻魚浴」希望能去除角質,沒想到水中的小鰻魚太會鑽,直接游進陰莖裡,直到他感到下體疼痛,就醫後才取出15公分的小魚。
為明末先民馮仕通隨鄭成功來台時,從福建漳州迎太子爺到此祀奉,因管轄區域為中營庄,當地人習稱「庄主」,擁有全台獨一無二騎在馬背上,手持靈珠的太子爺。 有人會誤將玄武七宿中的斗宿與北斗七星混為一談,但所謂「宿」,是由許多「星官」組成的,每一個星官都是一組星群,如同西洋的星座。 所謂玄武,最初原本指的是龜,因為北方七宿排列的形狀就像一隻龜,所以北方七宿就稱為玄武。 到了漢代,出現螣蛇纏繞玄武的圖騰,說玄武七宿之下另有螣蛇星,但其實螣蛇星只是玄武七宿中的室宿裡的一個星官而已。 玄天上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是著名的武神、戰神,元明以來,咸視其為保佑武運的大神。 許多征戰,舉事者皆宣稱得到玄天上帝之庇佑,一如唐朝的毗沙門天一般。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玄天上帝: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目前,民間所崇拜的玄天上帝像,是披髮赤腳,手持寶劍,腳踩龜、蛇各一,象徵真君仗劍伏二妖的傳說。 祂們已經分散三百多年,而且只剩彰化的玄天上帝是三百年前從大陸到台灣來的「本尊」,也是一尊古董神像。 因此,每次神明出巡,都一定有兩、三位信徒全天候「隨侍在側」,以防遭竊。
- 下營上帝廟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據廟碑記載,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由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洪旭副將、沈崇明將軍、藩庚鐘將軍、姜孥副將軍等始共議倡建茅屋於今廟西南的「廟地區」,奉祀開天炎帝、玄天上帝,原位於廟前一里處。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感念媽祖庇祐及茅港尾義民協助平定林爽文之亂,清高宗獲敕封「天后宮」及「護國庇民」之詔書;福建陸路提督梁朝桂獲頒「神昭海表」匾額。
- 相傳除了龜蛇二將之外,玄天上帝修行於武當山時,首先棲隱於太子巖處修練,其修練期間,晨有靈鴉報曉,旁有黑虎護衛。
- 足見北辰宮帝爺公在屏北地區上帝公信仰中的代表性與影響力。
- 信徒以下營庄的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推選代表管理廟務,上帝廟百餘甲的土地全部借給六大姓來輪耕或出租,並聯合舉辦每年一次的大型遶境慶典,此傳統維持至今日(因應工商社會,改為三年一科)。
- 社內廟:社內位於茅港尾東北方,古時為平埔族蕭壟社的遷居之地,也因茅港尾港的興起而興盛一時,現為荒蕪農地,只存社內廟來證明歷史變遷,而廟內祀俸之神靈也已不是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也漢化成漢民族神明。
- 道光17年(公元1837年),為了避免營兵長期佔用據為私人所有,桐山營的統領與廟方主理董事及里民街眾共同簽署協議,並在次年立碑作為記錄,此碑至今仍留存於廟前殿的牆壁上。
戰後,民國69年(1980) ,下營武承恩六姓財產管理會改組下營上帝廟管理委員會。 並由民國72年(1983),動工改建原廟,至民國78年(1989)竣工,成今日之貌。 區長姜家彬表示:希望透過影片讓觀眾了解下營是個適合人們長居、扎根的地方。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下營區公所結合北極殿玄天上帝廟及萬安基金會送暖 邀長者圍爐
本廟歷史悠久,聖威赫丞,廟譽聞名四方,香火鼎盛,虔誠香客終年絡繹不絕,均霑玄天上帝庇佑。 下營上帝公廟 北極殿現今的樣貌及結構主要是由日治時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翻修所確立。 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日本人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廟埕及前殿部分樓宇拆除,到了民國53年(公元1964年),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15公尺道路,前殿大半被拆除。 今日北極殿前殿因緊鄰街道,故做成騎樓形式,再上7級石階才是入口,為三開間,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公元1971年)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4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斗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 光緒17年(1891年)8月,重新興建,再添高3尺,並於廟前面挖掘一泓泮月池(為現在的武承恩公園)。 通常「磚契」是埋置於廟宇、宗祠或屋宅內,主要在於向「陰間」宣告「地主」已經過合法的買賣程序,享有土地的使用權,任何陰間諸神、鬼都不許隨意侵犯。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廟宇資料
傳草創於明鄭時期的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由鄭成功的部屬劉國軒發起,奉祀玄天上帝、開天炎帝。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廈巡狩周昌主導遷建於現址,其後又經多次擴建,如今已成為下營地區的民間信仰中心[6]。 在日治時期部分庄民害怕無法繳納土地稅,將土地產權登記「武承恩」名下,因而形成上帝廟產富甲一方的特殊景象。 下營上帝公廟2025 並有「第一富翁上帝公、第二富翁曾春風、第三富翁崎頭旺、第四富翁文貴王」的俗諺產生。 信徒以下營庄的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推選代表管理廟務,上帝廟百餘甲的土地全部借給六大姓來輪耕或出租,並聯合舉辦每年一次的大型遶境慶典,此傳統維持至今日(因應工商社會,改為三年一科)。 下營上帝公廟2025 每年農曆三月上帝爺公聖誕期間,吃潤餅並設流水席廣宴親友,是下營地區最重要的祭典活動。
下營上帝公廟: 將軍澳牙科診所預約11大優點2023!(震驚真相)
鄭成功攻台成功後,漢人陸續渡台定居於此,初期僅有二百餘戶。 清康熙廿四年(西元1685年),台廈巡狩周昌與先人遷建於現址,神威顯赫,香火鼎盛,至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年), 巡台御史范威其,蒞廟進香,隨即發起增建前殿,原後殿添高三尺,形成前後殿,並恭塑玄天大上帝神像,鎮座大殿。 嘉慶20年(1818年)2月,後殿坍塌,當時富紳沈懷(沈萬全)倡重修,再增高2尺5寸,並在廟前置石階,長1丈8尺。 年歷史的舊穀倉改建而成,以下營三寶「蠶桑、白鵝、黑豆」為主要的展示內容,並包含下營文史、農業發展史、古文物、藝文品、社區及四健會成果展等。
下營上帝公廟: 信仰與宗教
由受天宮分香之宮、觀、壇、宇計1萬8千餘座,是台灣玄天上帝的進香中心。 这座寺庙就是地处涂山上的涂山寺,寺庙建在了涂山之巅,属于国内所有寺庙里面,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寺庙,除了命名为涂山寺以外,还叫真武寺。 黃埔古村玉虚宫,舊稱北帝廟,位於廣州市海珠區黃埔古村,北帝廟建於北宋年間。 現廟內還保存了八塊重修北帝廟的碑記,上刻有1755年《重修北帝廟碑記》中「黃埔稅口肆員」等重要文字資料。 明成祖起於北方燕京,自認得神相助,方有天下,故加封最力。
下營上帝公廟: 神明會與祭祀公業
下營聖母升天堂:下營的天主教信仰代表,創立於1960年9月,位於文化街39號。 由德國方濟會士的苗克聖神父(Friedbert 下營上帝公廟2025 Marx)一邊傳教,一邊購地建堂。 早期擁有兩百多名教友,但因地方工作機會少,加上傳統信仰興盛,教友漸少,現由鹽水聖神聖德梅義神父兼管神職人員,屬天主教台南教區第四總鐸區(新營總鐸區)。 下營上帝公廟2025 正安宮謝府元帥廟主祀謝府大元帥,創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據傳謝府元帥乃清康熙年間先民自大陸移居於此地時所迎奉,後於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廟。 迨至同治元年廟宇倒塌,列位神尊奉祀於土角厝,日據大正十年(1921年)由茅港紳士馮池、黃育明、林金水等發起集資遷建於現址。 戰後,民國四十年(1951年) 由信徒發起重建,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謝府元帥降駕擇原地再次重建而成今貌。
下營上帝公廟: 歷史文物
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4課3室等7個內部單位[4]。 下營上帝公廟2025 下營上帝公廟2025 下營上帝公廟2025 社內廟:社內位於茅港尾東北方,古時為平埔族蕭壟社的遷居之地,也因茅港尾港的興起而興盛一時,現為荒蕪農地,只存社內廟來證明歷史變遷,而廟內祀俸之神靈也已不是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也漢化成漢民族神明。 西連里西寮遺址是一個西拉雅族遺址,亦為全臺灣最大的平埔族遺址,面積長約3公里、寬2公里,年代約為西元800年,包含蔦松文化與大湖文化。 曾發現多具人類遺骸、陶環、陶壺、骨製工具、裝飾品、玻璃器、鐵器及貝飾等,數量方面遠超過前期文化,為一大聚落遺址,可能是文獻記載中的麻豆社。
下營上帝公廟: 到名廟打卡/下營北極殿 上帝公化名武承恩成最大地主
到了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改革,茅港尾東西二堡合併改稱「下營庄」,劃歸臺南州曾文郡管轄,轄下有:下營、十六甲、麻豆寮、大屯寮、茅港尾等五大字。 下營區(臺灣話:Ē-iânn-khu),前身「下營鄉」,位於臺灣臺南市中部偏西北,北臨鹽水區、新營區、柳營區,東鄰六甲區、官田區,西鄰學甲區,南接麻豆區。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玄天上帝圣诞日,从三月初一日至初五日是下营人庆祝玄天上帝圣诞的日期。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下營上帝廟活動在下營玄天上帝廟及文化館 – 台南旅遊網的討論與評價
然而,在後來的發展中,玄天上帝逐漸發展成了北斗七星的人格化,而且儼然成了主流。 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曾宣稱靖難起兵得勝乃真武相佑,朱棣更自詡為真武化身,御用的監、司、局、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稱之為「鎮邦之神」。 北帝鎮攝龜精蟒靈於腳下的功勞,又被元始天尊封其為「玄天上帝」。 今日除下營六姓祭祀圈之外,信仰範圍涵蓋下營區茅港里、中營里、開化里、西連里、紅厝里、甲中里、大屯裡、大埤里、賀建里和附近區域等地,及遍及國內、外各地。 今日除下營六姓祭祀圈之外,信仰範圍涵蓋下營區茅港里、中營里、開化里、西連里、紅厝里、甲中里、大屯里、大埤里、賀建里和附近區域等地,及遍及國內、外各地。 創立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1924年新建磚廟後廟名意取「慶得福田」。
據總幹事姜正德表示,台灣的上帝公幾乎都是在明鄭時期由大陸帶過來,剛開始都不是供奉在廟宇中。 因明末戰亂,在遷移時極可能同一間廟宇的三尊兄弟神明分成三路渡海,因此分散的可能性極高,因此廟方對於這場認親的活動也十分支持。 下營上帝公廟2025 彰化縣花壇鄉三玄宮上帝公將在四月二日、農曆二月二十四日率二十餘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前來台南縣認親,下營鄉北極殿玄天上帝廟已經有所準備。 廟內的開基大上帝公,是明鄭時期隨著先人渡海來台,康熙年間才由村落信徒集資建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1992年,為配合政府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將廟前泮月池改建成下營武承恩公園。
三年一科的绕境,俗称为“扛大轿”,特殊扛轿方式称为“犁轿”。 以入庙之际,各阵头、神轿、锣鼓等 ,无不铆足全劲表演,最具看头,人称“三月扛大轿”、“上帝公踅庄”、“上帝公出巡”。 崇拜玄天上帝的廟宇常使用真武廟、玉虛宮、玄天宮、北極殿、北帝廟等名稱,當中又以湖北武當山上的真武廟為最著名之聖地,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閩南、台灣多所建廟。 玄天上帝誕於專門用來消災解厄的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一如其他神明的誕辰,善信均帶備線香、火燭、紙錢、供品祭拜,以祈消災解難,平平安安。 其中以武當山進香朝拜為最盛,其他各地的賀誕活動亦壯觀非常。
姜金利指出,扛大轎是上帝廟遶境活動特色,一般各地廟會遶境神轎都是用推的,只有下營上帝廟遶境神轎是用扛的,因體力消耗大,轎班幾乎都是輪班進行扛轎。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下營區,主神為玄天上帝,為下營區規模最大的廟宇,民眾俗稱為「大廟」、「下營上帝廟」、「上帝公廟」,是下營庄六姓共治廟宇,三百多年來香火不斷。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5條綜合評定之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北極殿外觀特徵上,可見到其因歷史因素而夾在商店之間,建築面寬窄,但縱深長,像傳統漢人店屋,因此說是店屋廟宇形式。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北極殿玄天上帝
今日除下营六姓祭祀圈之外,信仰范围涵盖下营区茅港里、中营里、开化里、西连里、红厝里、甲中里、大屯里、大埤里、贺建里和附近区域等地,及遍及国内、外各地。 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下營玄天上帝 下營上帝公廟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下營區,主神為玄天上帝,為下營區規模最大的廟宇,民眾俗稱為「大廟」、「下營上帝廟」、「上帝公廟」,是下營莊六姓共治廟宇,三百多年來香火不斷。 與餘象鬥的另一部小説《南遊記》、吳元泰的《東遊記》以及楊致和的《西遊記傳》,合稱《四遊記》。 廍後北極殿,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創建於清康熙58年以前,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為鳳邑舊城十三角落之一,香火鼎盛。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外界關切疫情是否衝擊鑽轎腳活動,姜金利指出,兼顧防疫與遶境廟會,廟方決定信徒以衣物替代鑽轎腳;神轎經過之處,會先放置一條「黃布毯」,讓信徒將衣物放在上面,神轎通過後再取回,同樣有消災祈福意涵。 日治:大正8年(1919年)八月,信眾鑒於廟勢低窪、裝飾剪黏亦損壞,又議重修再添高3尺6寸。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為玄天上帝聖誕日,從三月初一日至初五日是下營人慶祝玄天上帝聖誕的日期。 至茅港尾邀請觀音祖廟 觀音佛祖(茅港尾觀音寺)及天上聖母(茅港尾天后宮)一起看戲,各式藝陣、梨園管閣以酬神恩。 後決議從民國七十八年開始改為每三年一科(農曆初四和初五),舉行遶境儀式,巡視各境和眾人丁平安,此傳統維持至今日。 下營上帝廟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據廟碑記載,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由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洪旭副將、沈崇明將軍、藩庚鐘將軍、姜孥副將軍等始共議倡建茅屋於今廟西南的「廟地區」,奉祀開天炎帝、玄天上帝,原位於廟前一里處。 清康熙24年(1685)台廈巡道周昌與先人遷廟於現址。乾隆12年 (1747),巡台御史范威其增建前殿,並雕塑玄天上帝神像,授廟額為「北極殿」。
下營上帝公廟: 下營玄天上帝: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迨明永曆十五年 下營上帝公廟 (西元一六六一年)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 (武平候) 、 洪旭副將軍、沉崇明參軍、潘庚鐘參軍、姜孥副參軍,為感恩神恩,乃重修草庵、是歲時,鄭成功自驅逐荷蘭人克復台灣後,閩臺先民乃陸續渡台定居於此。 草創於1677年 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諸羅縣知縣李鏞、參將張國同建、吏員歐陽錫捐地,時名「觀音亭」。 若以街上地理位置來看,當時位於南北官道茅港尾街的街頭,故也稱為「街頭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