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該站出發超過150分鐘則會被收取相等於當時港鐵最高車費作為附加費。 另外,港鐵並在半島中心和海港城設有適用於本站的港鐵特惠站,為使用成人八達通卡的乘客提供港幣2元車費回贈。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格蘭中心地鐵出口 )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彌敦道地底,屬於港鐵荃灣綫的鐵路車站,於1979年12月16日啟用,承建商是西松建設株式會社。
持單程票者則一如既往,需憑票在其中一站出閘再步行到另一站,重新購買一張單程票繼續行程。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2025 尖東站是屯馬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屯門方向或烏溪沙方向的列車,往返屯門、元朗、荃灣、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城門河東部及馬鞍山新市鎮等地。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2025 九龍南綫通車後,由於屯馬綫列車編組最多為每列8卡,不需要使用整個長12卡的月台,因此尖東站月台首、尾各兩卡部分經已封閉。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月台類型
格蘭中心位於尖沙咀堪富利士道8號,坐落尖沙咀區的主要商業和購物區,是樓高15層的辦公大樓,樓面面積達77,442平方呎,提供5,602平方呎辦公樓面。 格蘭中心匯聚專科醫生及診所,連接多種公共交通工具,如港鐵尖沙咀站、的士、巴士等。 市區重建局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相鄰觀塘站,重建項目其中一個主要社區建設,是興建接駁觀塘站A/C出口及第四發展區的架空平台計劃,藉此為車站提供額外流動空間,令大堂及月台之間的客流更為暢順。
- 港鐵在此站及尖沙咀站月台掛上告示,提醒乘客使用單一單程票不能在此對車站轉綫。
- 在麼地道和白蘭軒道兩條行人隧道內設有5段全長330米的自動行人道,可把往來兩個車站的時間由9分鐘縮短至6分鐘左右,令轉車乘客更感方便舒適。
- 工程已於2012年4月27日刊憲,2015年4月起展開所有相關工程,行人隧道聯同D3出口已於2018年11月30日落成啟用。
- 尖沙咀站職員趕到現場處理,發現4名乘客發生爭執,通知車務控中心報警,並請他們停止有關行為。
- 同時M2出口改編為N5出口,原有分別與尖沙咀站F出口及G出口相連的L2及M3出口則被取消出口編號,變相與尖沙咀站之兩個出口合併。
-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 月台的柱位及牆壁全以紙皮石鋪上,月台部分柱位部分是黃底黑字、深墨綠色柱腳,其餘柱位及所有牆壁均是深墨綠色底白字。
Free Guider 為全港輪椅人士搜尋各旅遊景點、大小購物商場設施,提供最全面及準確的外遊資訊,無障礙指數及點評。 格蘭中心地鐵出口 大廈的主要用途為商業用途,提供多元組合的商業空間基本樓層的樓面面積大概為5600英呎 (約520 平方米)。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彌敦道「九龍公園」巴士站,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列車服務時間
2009年下旬尖沙咀地區將有多個大型發展項目落成,此站和尖沙咀站亦將增設新出口和重新編排出口編號,當中大型商場「K11購物藝術館」其中兩層於11月27日開始試業,連接該兩層之N3及N4出口亦於同日啟用。 同時M2出口改編為N5出口,原有分別與尖沙咀站F出口及G出口相連的L2及M3出口則被取消出口編號,變相與尖沙咀站之兩個出口合併。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尖東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K11 集團為著名企業家鄭志剛(Adrian Cheng)於2008年創立的概念品牌,其社會使命為著重培育本地及國際的創意人才及推廣文化,將藝術、設計、建築與可持續發展等元素,注入顧客的生活。 K11 MUSEA 為K11 集團旗下備受矚目的最新項目,創辦人鄭志剛的願景是將K11 MUSEA 打造成香港的文化矽谷,創建尖沙咀海濱上的文化零售新地標,激發全球千禧世代無邊無際的靈感,推動創意、文化及創新的力量。
這個票務措施自兩鐵合併起已經開始實施,閘區合併後,其餘三個轉車站的收費區經已連接。 然而,由於兩鐵合併前九鐵與港府有協議,要將連接兩個站的行人隧道開放予公眾使用,不得劃為收費區。 尖沙咀中心(英語:Tsim Sha Tsui Centre)及帝國中心,由信和置業發展,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麼地道66號,於1980年落成(43年前),大廈樓高13層。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設施
其中兩條通道(原F出口及G出口)與尖東站(原L2出口及M3出口)相連,港鐵於2013年4月起取消兩者的出口編號。 中間道行人隧道伸延段2010年2月啟用後,港鐵在尖沙咀站新設更清晰的指示,車站各個出口附近均設有指示牌,顯示周邊建築物及設施列表,方便乘客查找出口地點;部份地點更附有相片顯示,方便乘客識別有關地點外貌。 2010年6月上旬,在A1和D出口旁新增巨型蘋果綠色標誌;天花位置新設註明出口英文字母編號的指示牌,引導乘客前往出口及轉乘西鐵綫的正確方向;升降機旁更裝設全新指示牌,查閱出口準確位置[3]。
香港文化中心舊址是舊九廣鐵路的尖沙咀九龍車站,九龍車站於1978年拆卸後,地皮建為現有香港文化中心建築群,而總站的尖沙咀鐘樓則保留至今。 東九龍綫紅磡至馬連拿的一段於1994年的發表《鐵路發展策略》被重新提出,以紓緩當時地鐵觀塘綫與九廣東鐵唯一轉車站九龍塘站的擠迫情況。 本商務中心遍及港、九、新界, 為創業者提供不同地區的選擇,租期彈性及合理的價格適合公司不同的預算和滿足創業者個性化服務的需求。 恒隆中心位處港島最繁盛的購物及娛樂核心地帶銅鑼灣,是優質的綜合零售及商業中心。 耶魯鎮的特色是這些紅磚倉庫改造而成的獨樹一幟的購物商場、娛樂中心及藝術工作室,令耶魯鎮的氣氛非常優雅。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2025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香港文化的中心
2017年2月10日:下午七時許,一列荃灣綫現代化列車(A113/A192)由金鐘站開出後,A192車卡內疑因有乘客企圖投擲汽油彈而起火,至少11人受傷。 列車抵達尖沙咀站後,車站作緊急疏散並封閉,期間荃灣綫所有列車不停此站。 ,尖沙咀站增設兩個新出口(H及R出口),連接前香港凱悅酒店重建而成的「國際廣場」(iSQUARE)地庫。 乘客須先購買一張前往該站的車票,車票於該站出閘時會被閘機收回,乘客須再另購一張車票,繼續餘下車程,但兩程的合計車費會高於使用一張單程票前往同一目的地。 機場快綫落成後,地鐵確立其現代化設計,並決定以此設計翻新觀塘站,於1998至1999年間進行。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購物及餐飲
而東涌線列車則每十分鐘一班,在繁忙時間,每四分鐘便會有列車由香港站來往青衣站(往東涌之列車仍會維持每八分鐘一班)。 由於九龍南綫最終不設廣東道站,九鐵進一步加強尖東站與廣東道地區的行人接駁設施,落實建造「中間道行人隧道伸延段」,將中間道行人隧道由九龍酒店,伸延至現有北京道行人隧道及九龍公園徑行人隧道。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隧道伸延段全長約240米,設有空調系統與自動行人道,以及一部升降機通往九龍酒店外。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九龍南綫通車
除此之外,為應付東涌線日益增加的乘客量,地鐵於06年向韓國 格蘭中心地鐵出口 Rotem 增購四列增強功能的 K-train(稱為 TCL K-train)。 2009年11月底,尖沙咀站嘅H、R出口(連接國際廣場)及尖東站嘅N3、N4出口(連接K11)正式啟用。 同時,尖東站M2出口改名做N5出口,接駁尖沙咀站G出口嘅M3出口則改名做G出口,而接駁尖沙咀站F出口嘅L2出口就改名做F出口。 在麼地道和白蘭軒道兩條行人隧道內設有5段全長330米的自動行人道,可把往來兩個車站的時間由9分鐘縮短至6分鐘左右,令轉車乘客更感方便舒適。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藝術館出版
格蘭中心位於城中最受旅客歡迎的購物區尖沙咀核心地帶,集美容、珠寶及醫療保健於一身,女士們不可錯過。 地鐵東涌線的列車(稱為 TCL train)則由 AEG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2025 和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CAF 兩間公司合作製造。 設計與市區線一樣亦為電動組合式列車,東涌線現時共有96個車卡,而列車以八卡一列行走。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出口數目
尖沙咀站的大堂位於L1層,為了方便乘客進出,收費區位於大堂的南北兩方,四周被行人通道及商店包圍,因此商店主要是在大堂非收費區,收費區內設有多組扶手電梯及樓梯往返月台。 為配合荃灣綫通車,修正早期系統在1982年4月26日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格蘭中心地鐵出口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1970年代地鐵系統嘅設計中,東九龍綫有一個站位於尖東站附近嘅位置,站名係馬連拿站,並會過海連接位於香港島嘅林士站。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九鐵亦同時在上述三條行人隧道裝設行人輸送帶,乘客使用輸送帶往返兩個車站只需大約六分鐘。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布,或站內告示。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車站用途
為迎合不同租戶需要,H Commerce旗下的專業管理團隊為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行業範疇的客戶提供全面、貼心及高質素的管理服務,致力締造以工作與生活平衡著稱的理想社區。 港鐵最終擱置建造新出入口,只修改現有A1出入口,加建自動電梯及升降機。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曾提及一個名為「Tsim Sha Tsui」的車站,作為觀塘綫及荃灣綫的中途站、沙田綫的總站。 尖沙咀站以黃色為主要色調,月台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紙皮石採用黃色及深墨綠色,大堂部分柱身紙皮石,以及兩旁焗漆板牆身亦採用灰色。 現時,港鐵已把本站與尖東站合併為單一車站管理,車站控制室亦合二為一,位於尖東站,車站職員有時需要來回兩站處理站務。 九龍南綫於2009年8月16日通車,此站改為西鐵綫的中途站,而月台編號亦有所調換,以配合西鐵綫月台編號安排。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 尖沙咀文化中心
[6]但李銘根在接受香港建築師學會50週年專訪時,解釋沒窗戶的設計是基於其實用性及成本控制,並以香港演藝學院的建築成本作比較。 香港文化中心(連同香港藝術館)由當時香港政府建築署署長李銘根負責設計。 其設計意念是令建築物從天上俯瞰像展開的翅膀;從地上仰望像風帆,並運用光線和曲線,配合尖銳硬朗的角形。 K11 尖沙咀文化中心地鐵出口2025 MUSEA 由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兼K11 集團創辦人鄭志剛(Adrian Cheng)與過百位國際及本地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100 Creative Powers)聯手,以超過10年時間設計及匠心建造。 自2019年開幕,這世界級文化及藝術地標,持續不斷地引入博物館級藝術品,帶來藝術活動、文化體驗及工作坊,讓設計融入自然與藝術,引領顧客投入一場想像之旅。